廣東省揭陽市流沙北街道西隴村是遠近聞名的“燈籠之鄉”,西隴人在農閑時候主要以制作燈籠為副業,這一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相傳,元末陳友諒的軍師鄒普勝為了躲避明朝的追殺,化名何野云(人稱虱母仙)流落潮汕。虱母仙云游至此,受到了村民的熱誠款待,于是他指導村民用竹篾制作燈籠,自此家家戶戶都熟悉了這門技藝。明清時期,西隴燈籠已名揚潮汕地區。
西隴村燈籠是用細如牙簽、薄如紙張的竹篾編織而成。西隴村的燈籠規格齊全、款式多樣、技藝獨特、玲瓏美觀、質樸價廉、應用廣泛,產品遠銷海內外,久享盛譽。人們在選擇燈籠時,習慣在前面冠上產地“西隴”二字,久而久之,“西隴燈籠”便成為這種用竹篾編織燈籠的專用名詞。
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創新,西隴村實現了“日出千燈”的愿望。西隴燈籠是普寧市乃至粵東地區一大特色傳統手工藝,是農耕文化的遺產。西隴燈籠以竹為原料,在潮汕方言中“竹”和“德”同音,所以老一輩常說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彩燈上書寫的 “財丁興旺”的祝福。西隴燈籠都是圓形的,象征團聚圓滿,同時燈籠的光是金黃色的,更顯通明柔和,反映了人們追求幸福光明的美好愿望。
西隴燈籠的扎制工藝,以及其背后蘊含的潮汕人的文化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在鄉村凝聚人心、教化群眾中有著重要作用。如今,傳承并發展西隴竹藝燈籠對于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形成 “一村一品”文化品牌,促進鄉村旅游和鄉村工商業繁榮有著重要意義。
(來源:廣東省文化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