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傣族地區的傣族群眾視孔雀為吉祥如意、美麗善良的象征。孔雀舞在傣族村寨十分盛行,是其民族頗具特色的表演性舞蹈種類。
傣族孔雀舞普遍流行于勐馬鎮、娜允鎮等40多個傣族村寨中,每個村寨都有半數以上的人會跳孔雀舞,每個鄉鎮都有數十人的孔雀舞表演隊。孔雀舞的程式和內容不盡相同,但主題均是表現傣家人善良的民族性格,其表演形式有3種——單人孔雀舞,多為模擬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拖翅、曬翅、抖翅、展翅、開屏、飛翔等動作和姿態;雙人孔雀舞,一雄一雌,表現為相互依偎、追逐嬉戲等;還有經老藝人加工編排的女性集體孔雀舞,模仿孔雀千姿百態的優美動作,有一定的步法規律和較為固定的鼓點伴奏。
舞者身穿花紋色調與孔雀相近的服裝,外披蓮花形坎肩,頭戴塔形尖帽,上插竹條并用綢或布扎制,后邊三片,兩邊各四片,代表孔雀的尾巴和翅膀,拴在舞者手臂和手腕上,隨不同舞蹈動作時而張開,時而合攏。在大型表演中,架子孔雀舞一般與大象舞、馬鹿舞、魚舞等共舞,在其他場合則多為單獨表演。
孟連孔雀舞不僅表現了孔雀的生活習性,也體現出佛經故事《孔雀王》,給大地帶來吉祥如意的內涵。孔雀舞不受時間、地點和舞者人數限制,只要高興便聚而舞之,在節日、豐收、歡慶場合尤為盛行,人們奏響象腳鼓、排铓、镲,在歡快樂聲中翩翩起舞,盡情歡樂。
(來源: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