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玉雕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揚州是我國古代和現代玉器的主要產區,琢玉工藝源遠流長。據考古佐證,在江淮東部龍虬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的玉璜、玉玦、玉管等把揚州琢玉工藝追溯到了5300年以前。隨著揚州歷史上三度繁榮,百業興盛,揚州琢玉工藝出現了漢、唐、清三次高峰。特別是清朝中葉,揚州已成為全國琢玉中心。20世紀50年代后,揚州玉器進入了一個新發展時期。
琢玉工藝的傳承,保持了傳統文化的地方特色,擅長運用深淺浮雕、立體圓雕、鏤空雕等多種技法融為一體,形成了“渾厚、圓潤、儒雅、靈秀、精巧”的基本特征,擁有“秀麗典雅、玲瓏剔透”的藝術特色,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著稱于世。
當今的揚州琢玉藝師們,已全面繼承歷史上玉雕的優秀技藝,銳意創新,在技藝實踐中運用“量料取材,因材施藝”的規律,結合時代要求,不斷提高“相玉”能力和雕琢技藝,創作了一大批構圖新穎、造型優美、做工精致的產品。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練子活”技藝獨具一格,彰顯了揚州玉雕藝人精湛的工藝技法。
揚州玉雕在歷史上的代表作有東漢《宜子孫》、西漢《白玉蟬》、宋朝《玲瓏玉塔》、明朝《六角蓮花玉壺》、清朝《白玉如意》《大禹治水圖》等。現代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寶塔爐》《聚珍圖》《五行塔》《大千佛國圖》《螳螂白菜》等。
揚州玉雕在傳統工藝美術和民間手工技藝領域中極具獨特性,其藝術價值值得人們挖掘、研究和保護。
(來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