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和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層出不窮,數據儼然已成為新時代的“石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出臺后,數據作為新興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已與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并駕齊驅。國家層面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挖掘數據價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規定,逐步建立數據產權制度體系。本文通過梳理數據知識產權相關政策,分析試點省市數據知識產權發展概況和存在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更好推動數據知識產權健康有序發展。
一、背景介紹
我國對數據知識產權高度重視,從國家戰略層面布局推進相關工作。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旨在統籌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特別提到“研究構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同年10月印發的《“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健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將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列為重點2號工程,通過構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促進數據資源利用和安全保護等途徑為數據知識產權發展保駕護航。
國家知識產權局順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2022年1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確定數據知識產權工作試點地方的通知》,選取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深圳市等8個省市為試點區域,正式啟動數據知識產權試點工作。2023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關于確定2024年數據知識產權試點地方的通知》,新增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貴州省、陜西省等9個省市作為2024年試點地方,強調要堅持“充分尊重數據特性、充分保護數據創新、充分促進數據流通、充分保障數據安全”即“四個充分”原則和“建立健全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體系,提高登記質量,加強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試點目標。
二、數據知識產權市場發展現狀
(一)政策端:登記辦法先行,探索配套制度,為數據知識產權發展打好基礎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的17個試點區域中,北京、天津等14個省市已公布登記管理辦法,對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主體、對象、流程、審查模式、保護效力等方面做了規定。從發文單位看,多由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牽頭,地方政府網信辦、發改委、公檢法、工信廳、數據局、人行等聯合參與,體現出試點區域對該事項的高度關注與支持。從登記主體看,明確為依法依規對數據進行處理加工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認可主體對數據加工處理和創造性勞動的貢獻和應當享有的權益,符合“充分保護數據創新、充分促進數據流通”的基本原則。從審查程序看,以“自愿登記、形式審查”為主,并應在申請前進行數據存證或公證。從登記效力看,登記主體享有數據流通交易、經營許可、抵押融資、證券化等權益,旨在推動數據成為可量化、可評估的資產,讓數據“活起來”。
部分省市在總結登記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陸續研究制定了一批配套制度,持續激發數據知識產權潛力。一是加強政府引導。北京市編制《北京市企業數據知識產權工作指引(試行)》,浙江省印發《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實務指引》,以增強社會認知,全方位規范相關主體數據知識產權工作。二是突出戰略地位。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數據知識產權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聚焦推進保護全鏈閉環、制度全域運用、生態全面形成,讓數據知識產權真正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三是拓寬融資渠道。聚焦中小創新型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上海市出臺《關于促進上海市知識產權金融工作提質增效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大普惠貸款供給、優化風險補償機制、降低質押融資成本等工作舉措,為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提供金融支撐。四是提供政策激勵。為激發社會參與數據知識產權的積極性,福建省設立知識產權發展保護專項資金,對承擔國家數據知識產權試點工作任務的企事業單位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專項資金補助。
(二)供給端:登記操作為主,兼有入表業務,一級市場初見雛形
截至2024年10月,全國17個試點區域中12家上線運行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平臺的登記總量為15667件,10月新增2514件。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排名前三的省市為浙江省、福建省、江蘇省,三家占全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90.2%。為激活數據資源價值,變“知產”為資產,各地陸續嘗試推動數據知識產權入表相關業務。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等單位公開發布信息,試點區域已誕生了北京市海淀智慧能源城市大腦“電力+雙碳”監測數據集、天津市地質鉆孔數據集、浙江省大橋斜拉索索力監測數據等一批數據知識產權入表的典型案例,為帶動市場主體逐步探索數據知識產權資產化標準流程,推動數據知識產權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提供了有益參考。為滿足市場主體的多樣化需求,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平臺“數知通”在“運營服務板塊”增設了“數據知識產權入股入表服務”,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入駐超50家,為企業提供入表入股、價值評估、投資咨詢等各類專業化服務。
(三)需求端:交易流通與衍生服務并行,多地嘗試探索首單業務
根據國家數據局公開發布信息,2024年全國數據市場交易規模預計超1600億元,場內市場數據交易規模預計超300億元,可以看出當前數據要素市場需求體量較大,一批數據知識產權通過交易、轉讓許可等方式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在提升主體決策科學性、完善區域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推動數據知識產權流通運用和價值轉化,打通數據“知產”變資產的關鍵環節,國家及各省市不斷加強政策頂層設計,在完善數據領域基礎性制度,探索機構互認互通、建立交易規范標準,打造高效便捷的交易平臺等方面持續發力。國家發布《關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提出落實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制度要求,并推動國內24家數據交易機構聯合發起《數據交易機構互認互通倡議》,推動打破區域壁壘、暢通數據要素流通渠道、提升數據流通交易效率。各省市也因地制宜探索數據知識產權交易有效路徑,如浙江省出臺《數據知識產權交易指南》,天津市上線市級數據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一定程度地規范和促進了當地數據要素的有序流通。
同時,不斷延伸數據服務鏈條,數據知識產權資產化推進步伐逐漸加快,試點區域中,北京、天津、浙江、深圳、安徽等省市均有數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首單業務落地,為科技創新注入了金融動能。部分區域在嘗試根據市場主體的差異化需求,探索數據知識產權的多樣化金融應用場景,不斷延伸服務鏈條,如深圳首筆數據知識產權參與證券化產品“深圳市知識產權8號—高新投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專精特新)”,為挖掘數據知識產權金融屬性提供了新的參考樣本。
三、數據知識產權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登記政策各地不一、配套制度有待完善
從登記對象標準看,對于登記對象為數據還是數據集合,數據價值側重于商業價值、實用價值抑或應用價值,登記對象是否應具備智力成果屬性,各試點區域登記辦法并未達成一致。從保護效力看,北京、江蘇、浙江、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陜西等地證書有效期為3年,山東、天津、貴州等地為2年,深圳為5年,保護期限不一致造成登記證書難以實現互認,增加了省際壁壘。同時,目前的數據知識產權配套制度仍缺乏統籌設計,管理機制尚不健全,部分試點區域僅出臺了登記管理辦法,對于社會主體比較關注的工作實務指引、交易流通管理、糾紛解決機制等尚未公布相關政策,數據知識產權保護也急需出臺地方加快立法進程。如何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規則體系和保護框架,是接下來一段時期內各試點區域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關鍵問題。
(二)企業缺乏主動意愿,價值尚未充分挖掘
從統計數據看,僅浙江省的數據知識產權登記量就接近全國總登記量的80%,與其他省份相比呈斷崖式領先,絕大多數試點區域的登記量由幾十到數百件不等,側面反映出社會主體對該項工作還缺乏認知,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與全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量相比,國內的數據知識產權交易規模目前體量偏小,交易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由于缺乏穩定的交易市場和健全的價值評估體系,數據知識產權的質押融資尚未獲得公眾的普遍認可,存在質押獲貸率較低、有授信額度未獲實際貸款等問題,數據知識產權的市場潛力并未充分發揮出來,使得很多企業對該項工作缺乏積極性,仍處于觀望狀態。
四、相關建議
(一)推動登記制度統一,加快出臺一批配套制度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大背景下,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各試點區域可以借助國家知識產權局統一制式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工作契機,結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協同發展戰略,加強區域間知識產權工作聯系,開展多元化交流,建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互通互認,打破數據流通的區域壁壘,推動區域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工作流程指引等政策趨于一致,以點帶面,逐步推動實現全國統一的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體系。
政府部門具有發揮掌握信息豐富、把握形勢全面的優勢,各試點區域可參照北京、浙江兩地做法,結合地方數據知識產權發展階段,在未來1—2年盡快印發工作實務指引、交易流通指南、行政保護措施等一批配套政策文件,以規范引導數據知識產權相關行為,推動數據知識產權制度的系統運用,加強數據創新利用和合規管理。
(二)發揮交易機構作用,逐步完善市場服務體系
一是鼓勵支持入表業務,建設數據知識產權一級市場。政府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開展數據知識產權入表,支持數據交易機構等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展相關服務業務,并通過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的形式,形成系統的服務體系,進一步激發企事業單位參與相關工作的積極性,增加數據知識產權產品供給,為數據的高效流通打下基礎。
二是加快數據流通運用,搭建數據知識產權二級市場。支持各地知識產權交易機構制定出臺相關的交易規則、合規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數據知識產權交易流通市場,為數據知識產權的轉化運用和價值實現提供穩定可靠的變現渠道。鼓勵引導交易機構建立與技術服務商、金融機構、咨詢機構及研究機構的合作,逐步打造復合型生態服務系統,探索通過建立價格指數等方式創新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化解企業數據知識產權定價難、處置難困境,充分發揮其金融屬性。
(三)加強產權保護運用,逐步構建多方協同機制
參照北京市知識產權局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系統與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北數鏈”系統貫通等試點區域經驗做法,繼續完善多方協同的數據知識產權工作機制,鼓勵金融監管、市場監管、公檢法等部門多方參與,建立登記機構、交易機構、司法部門之間的系統信息聯通,強化司法保護,真正打通數據知識產權從登記產生、流通運營、質押融資、權益保護全流程全環節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思路,以知識產權源頭保護為基礎,以轉化運用為牽引,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全面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工作鏈條,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跨區域合作,努力開創知識產權保護發展新局面。
五、結語
當前,大數據時代為知識產權業務開展既拋出了嚴峻的挑戰,又獻上了難得的機遇,形成了知識產權行業的“時”與“勢”。未來,我們應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更加注重創新、合作和適應能力,積極應對其帶來的問題,不斷完善數據知識產權業務體系,加強跨區域合作與交流,才能在這股大數據浪潮中,為數據知識產權筑牢堅固的防線,充分釋放其潛在價值,推動創新發展,為經濟社會的繁榮進步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王耀,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