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還需要具備在特定領域(如農業科技領域等)的翻譯能力。以水稻專業知識英語翻譯能力培養為例,探討高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創新的實現策略:通過加強翻譯實踐教學,提升英語應用能力;通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通過創設激活思維情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通過應用在線學習平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機制,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校英語;水稻專業知識;翻譯教學;翻譯能力
基金項目: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4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文科’背景下職業本科大學英語‘三聯四融’教學模式構建研究”(2024SZX311)。
收稿日期:2024-06-05
作者簡介:郭婷(1992—),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1-0127-03
當今世界,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互動日益豐富多彩。中國正以空前的自信和活力,主動加強與世界的深度融合,并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建設。與此同時,在農業國際化的視野下,中國農業改革與發展的核心聚焦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及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在經濟全球化的宏觀環境下,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關鍵在于開展廣泛的多邊國際交流與合作,既要持續借鑒國際先進的農業發展經驗與技術,也要積極向世界展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最新成果與動態。因此,培育能夠高效參與國際交流的高素質復合型農業人才,已成為推動中國農業快速發展的關鍵要素。
專業英語與日常用語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它專注于某一特定行業或領域的專業術語與表達,帶有強烈的行業特色。這種專業性不僅促進了行業的健康發展,還為國際的專業交流搭建了橋梁。農學專業英語是專業英語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體風格突出,內容表達上更加側重于科學技術的精確傳達與專業知識的深入闡述。鑒于農業的綜合性特征,農學英語的翻譯工作涵蓋范圍廣泛,對譯者的專業素養與專業知識要求極高,且因行業需求的緊迫性而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它不僅是我國推進農業農村國際合作的關鍵,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重要力量。因此,強化農學專業英語翻譯能力,無疑是加速這一進程、提升國際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之一。
1" 水稻專業英語概述
我國是水稻的重要生產國,水稻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水稻種植面積近年來基本保持在約0.3億hm2的水平,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總產和單產都居糧食作物首位。水稻專業英語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行業特性,涵蓋了水稻生物學、遺傳育種、栽培技術、土壤肥料、病蟲害防治、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多個領域的專業詞匯和表達方式。這些詞匯和表達方式在水稻科研、教學、技術推廣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具有廣泛應用。
1.1" 學科專業性較強
水稻專業英語在詞匯層面體現了其高度的專業性和科技含量,涵蓋了一系列獨特且往往在日常語境中較為罕見的術語。這些術語不僅精準地定義了水稻生物學、遺傳育種、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復雜概念,還展現了水稻研究領域的深度與廣度。例如,“誘導多倍體(Induced Polyploid)”揭示了通過特定手段增加染色體組數的技術,“未減數配子(Unreduced Gametes)”則描述了配子形成過程中未發生染色體減半的異常情況,“自然加倍特性(Spontaneous Doubling Characteristics)”則是指生物體自然狀態下染色體組加倍的現象。此外,水稻專業英語中的詞匯還常常展現出跨領域或同一領域內多重含義的特點。比如,“stress”一詞在日常語境中常指壓力、強調或緊張狀態,但在水稻及更廣泛的種子學領域,它特指環境脅迫,如“Salt Stress”即鹽脅迫,指的是鹽分過高對植物造成的負面影響。這種詞匯的多義性要求譯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以準確捕捉并傳達原文的精確含義。翻譯水稻專業英語時,還需面對詞義豐富、長句復雜、被動語態頻繁、詞性靈活轉換、非謂語動詞大量使用等挑戰。這些特點均源于水稻科學的復雜性和專業性,要求譯者不僅要精通英語和漢語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習慣,還要深入理解水稻科學的內在邏輯和專業知識,以確保譯文既準確又流暢,能夠忠實傳達原文的信息和意圖。
1.2" 派生詞匯多,時效性強
英語詞匯的構成方式豐富多樣,其中派生法是一種尤為顯著且高效的構詞手段[1]。在水稻抗病育種這一快速發展的科學領域內,新詞匯的不斷涌現正是詞匯派生法的生動體現。這些新詞匯的創造,不僅豐富了水稻科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庫,也反映了該領域研究的深入。詞綴法作為派生法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添加前綴、后綴或同時結合兩者來構成新詞,從而賦予詞匯新的意義或改變其詞性。例如,“Biology”(生物學)一詞便是由“bio-”(生物、生命,源于希臘語前綴)與“-logy”(理論、學科)結合而成,既保留了前綴的核心意義,又通過后綴明確了學科屬性。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在水稻抗病基因研究等前沿領域,新詞匯的涌現速度更是驚人。這些詞匯往往直接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如“alleles”(等位基因條帶)、“polymorphic SSR primers”(多態性簡單序列反應引物)、“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葉綠素熒光參數)等。這些詞匯不僅具有高度的專業性,而且其使用頻率和時效性也非常強,體現了水稻科學領域研究的活躍性和創新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詞匯的構成往往也遵循了詞綴法的規律,通過添加或結合特定的前綴、后綴來形成新的專業術語。這種構詞方式不僅有助于科研人員快速理解和記憶新詞匯,也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順暢進行。因此,掌握詞匯派生法及其在水稻科學領域中的應用,對于提升專業英語水平、追蹤學科前沿動態具有重要意義。
1.3" 句子翻譯的特點明顯,以被動句式居多
在水稻專業英語的翻譯實踐中,譯者常會遇到非謂語動詞的靈活運用、長短句交織以及省略句的精妙安排。這些語言形式的多樣性,充分展現了學術論文表達的豐富性與靈活性。尤為顯著的是,為了凸顯研究的客觀性與科學性,被動語態相較于其他句式更為常見,成為傳遞專業信息、確保論述公正無偏的重要手段。整體而言,翻譯過程中句式的多樣性不僅提高了文本的表現力,還確保了學術內容的嚴謹性與權威性。
2" 水稻專業知識英語翻譯能力培養策略
2.1" 優化課程設置
從事科技文獻的翻譯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行業知識。無論譯者的漢語言基礎如何好,如果對原文所涉及的事物一無所知,也很難準確地領會原文的意思,甚至可能會在專業問題上發生翻譯錯誤。水稻專業科學重點關注水稻生理生化調控、分子抗病育種、水稻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等,將這些環節用英語準確地翻譯出來,要求譯者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而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水稻的專業性知識了解不夠深入。因此,除了要學習水稻學專業知識外,還要關注科研的最新動態和成果,尤其是國外水稻領域的專業期刊和論文,以及國內外的新科研進展、新名詞、新技術和新理論??萍嫉娘w速發展,也要求譯者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避免在翻譯時出現差錯。因此,增設水稻專業知識課程必不可少。為此,高校可聘請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的專業教師教授課程,使學生系統學習農業科技領域的專業術語、翻譯技巧及翻譯策略。同時,還應加強英漢語言對比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兩種語言在詞匯、句法、篇章結構等方面的差異,特別是農業科技領域中的特殊表達方式和習慣用法。通過對比分析,學生翻譯的準確性和專業性將會得到大幅提高。
2.2" 創新教學方法
2.2.1" 加強翻譯實踐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夯實學生翻譯理論基礎的同時,必須同等重視其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教師應適時引入一系列實用的翻譯策略與技巧,并鼓勵學生運用這些技巧參與多樣化的翻譯任務,以此作為鍛煉與實踐的平臺。此外,為了促進學生與現實世界的深度融合,教師應積極推行“走出教室,步入社會”的教學理念。例如,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觀農業科研單位、外貿企業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親身體驗翻譯工作的挑戰與樂趣,從而有效培養其職業翻譯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英語教學框架內融入水稻文化元素,構建與水稻專業英語緊密相關的教學場景,是提升學生專業知識英語翻譯水平的有效途徑。這種情境化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更加貼近實際應用場景,有效提升學生在水稻領域的專業知識英語翻譯能力。對于高校而言,強化英語翻譯實踐教學環節是提升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及翻譯能力的關鍵。實踐不僅能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完善翻譯技巧。因此,高校應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實踐機會,使學生能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得到鍛煉,進而成長為具備高度專業素養和實戰能力的翻譯人才。
2.2.2" 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堅實的漢語基礎是譯者準確捕捉英語精髓、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石。著名翻譯家錢歌川教授說:“大家都說翻譯者須通兩種語文,這似乎是起碼的條件,否則是無從下筆的,不過兩種語文的通法各有不同,即他對外國語文的知識,必須有判斷能力(critical),而他對本國語文的知識則必須注重應用(practical)?!盵2]因此,高校翻譯課程設置應兼顧學生漢語能力的提升。通過增設強化漢語修養與文化素養的課程,以促使學生融匯中西文化,利用母語優勢深化理解,進而產出高質量的譯文。面對地域、信仰及文化背景差異帶來的挑戰,學生常因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而陷入直譯困境,導致譯文難以傳達原文深意。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在英語翻譯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元素,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此舉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還能使翻譯學習更加立體生動,結合教師的專業指導與個人的持續練習,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語言運用水平將穩步提升。語言是文化的橋梁,翻譯不僅是文字的轉換,更是文化精神的傳遞。譯者唯有深刻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方能實現翻譯之美,促進文化的廣泛傳播與深度交流。
2.2.3" 創設激活思維的情境" 教學情境,其廣義上涵蓋了一切能夠激發學習者情感共鳴、豐富學習體驗的外部環境;狹義上,則特指課堂上營造的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環境氛圍。新時代的教學創新,倡導以人為本、貼近生活、注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這一轉變深刻影響了教學情境的構建。情境創設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成為推動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的關鍵要素。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所強調:“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聽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盵3]他主張通過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知識具象化,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這一理念,不僅揭示了學習的自然規律,也為翻譯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通過豐富多樣的情境設計,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且高效,進而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翻譯人才。
2.2.4" 應用在線學習平臺" 在線學習平臺不僅匯聚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還構建了全面的自主學習生態系統,其效能遠超單純的網絡公開課。在線學習平臺不僅提供資料,更鼓勵學習者全程深度參與,涵蓋學習、交流、實踐與測評等各環節,促進了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激發積極反饋,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策略調整,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自我管理意識。教師即時評價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與自我效能感。此外,平臺的無界交流特性,實現了學習的無縫對接,能夠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以水稻科研論文翻譯教學為例:課前,學生通過平臺預習掌握翻譯理論、水稻專業術語等基礎性知識;課堂上,教師應聚焦深化學生對學科的理解與翻譯重難點的解決,從而顯著提升教學效率。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專注于個性化輔導與資源整合。教學重心轉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展現了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新貌。
2.3" 建立校企合作機制
在與農業科技企業及專業研究機構緊密合作的框架下,通過設立實習實訓基地,高校能夠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農業科技領域翻譯項目的寶貴機會。在實習實訓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接觸到水稻科學、農業技術、病蟲害防控等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還能在資深譯者的指導下,將課堂上學到的翻譯理論、技巧與水稻專業術語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翻譯工作中。這種“學中做、做中學”的模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還能有效提升他們的翻譯實踐能力,包括專業術語的精準運用、文化背景的恰當處理等。
3" 結語
綜上所述,提升水稻專業知識英語翻譯能力需從多方面著手。首先,優化課程設置,增設水稻專業知識課程,結合農業院校專家授課,強化英漢語言對比教學,確保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與翻譯技巧。其次,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加強翻譯實踐教學、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創設激活思維的情境以及應用在線學習平臺等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升翻譯實踐能力。最后,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能夠高效參與國際交流的復合型農業翻譯人才。上述這些策略的綜合運用,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翻譯能力,還能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及農業國際合作貢獻力量,推動中國農業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何靖.淺談種子學科英語翻譯的策略[J].種子,2021,40(9):144-148.
[2] 張莉.核心素養下的高職農業類英語翻譯教學創新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9.
[3] 符蓉,佘娜,張艷妤.農業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改模式探析[J].文史博覽(理論),2015(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