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室是一種智慧學習環境,是學校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代訴求。利用智慧教室開展智慧教學實踐,有助于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從而變革教學模式,重構學習生態。以大學語文具體教學課例為對象,展示了在智慧教室環境下學生主體性地位得到提升,教學互動行為更加豐富多樣,初步顯現了智慧學習的積極意義。
自2018年始,我國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強調要發展智能教育,構建智慧學習支持環境,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智慧教室迅速發展。智慧教室也叫未來教室,是一種可以優化教學內容呈現,便捷獲取學習資源,助力構建交互課堂的新型教室,具有教學決策多元化、教學過程移動化、資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評價反饋實時化等特征。智慧教室學習環境用它自身具有的獨特功能與特征為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創造了優越條件,最終教學設施與環境的改變,潤物細無聲地促進教學理念的改變。
智慧教室環境下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路
利用智慧教室環境增強教學中的互動性。智慧教室的物理場景改變了原有教室的固定秧苗式座位,學生不再是背向對方,可移動座椅使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變得方便,多屏顯示以及智能教學平臺的存在使得教師的授課位置得到解放,教師可以脫離講臺這個固定場所,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等工具來操作展示教學內容,隨時走到學生旁邊加入討論,整個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個別學生直接的低互動。同時教學設施也改變了原有教學資源配置展現方式,學生選擇自由度增加,可以視自身情況調整學習節奏及進度,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利用智慧教室環境具有的及時反饋功能。智慧教室環境下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平臺具有數據傳輸與數據處理功能,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學平臺發布教學資源與測試,學生學習與作答后,數據信息會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及知識掌握程度,做出全班學情分析,從而精準制定課堂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設計課例
——《毛澤東長征詩詞賞析》
課前設計:學習任務單。
(1)觀看紀錄片《長征》片段,完成以下任務:請用三個關鍵詞描述你心目中的毛澤東;請用三個關鍵詞描述你心目中的長征。
(2)熟讀推送的毛澤東6首長征詩詞,并在長征路線圖上將這些詩詞的發生地標注出來。
(3)通過自學熟悉文學概念“意象”與“意境”,重點誦讀《憶秦娥·婁山關》和《七律·長征》,圈出你認為有特點的意象,思考這些意象具有怎樣的特點,具體帶給人們什么樣的感受。
對比閱讀《賀新郎·別友》與《蝶戀花·答李淑一》,體會毛澤東不同的詩詞風格。
課堂環節:本課時導入主要采用課前任務完成展示的方式,一來檢測學員課前預習情況,二來展示學員對于毛澤東和長征的整體印象,引發下一步教學。
[學員活動]展示愛課堂上完成的學習任務(1)。
[教員活動]出示幻燈總結:一提到毛澤東,大家想到最多的詞是偉人、領袖和意氣風發。但你是否注意到他還是這樣的一個人:少年的他高唱著“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詩句作別父親,踏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青年的他站在橘子洲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在個人和革命都遭遇低谷后,中年的他一邊吟唱著“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邊繼續砥礪前行;看著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老年的他依然保持著“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冷靜。他也是血肉之軀,他也有脈脈溫情:“養育深恩,春輝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道出了對于母親的眷戀和愧疚,“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則是通過想象表達了對于愛人的敬佩與追思。毛澤東是一位“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時代英雄,同時也是一位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他用手中的筆記載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和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畫卷。
提到長征,大家看到更多的是長征的艱難險阻。那么在毛主席眼中,長征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去詩詞中找尋答案。
[教員活動]出示幻燈:本次課主題及教學內容重難點。
[課堂活動1]隨機點名抽取學員展示完成的學習任務(2)。
通過這個活動讓學員將學習的詩詞與長征歷史結合起來,體會長征時期的歷史背景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學員活動]展示完成標注的長征路線圖,同時簡要復述6首詩詞的產生背景。
[教員活動]對學員發言進行簡要點評并做概述:長征路線圖簡要介紹:1934年湘江一戰紅軍付出了極大犧牲,隨后進入了湘江西岸老山界中。毛澤東登上山頂,放眼望去,群山連綿,主峰直插云海。于是,他詠出了《十六字令三首》。遵義會議之后,紅軍二渡赤水,再進婁山關,重占遵義,贏得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特別是湘江血戰后第一個悲壯的大勝利?!稇浨囟稹渖疥P》就寫于此時。隨后中央紅軍翻越岷山,穿過草地,走完了長征最艱苦的行程,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遙望蒼茫的昆侖山脈,展望中國革命的前景,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念奴嬌·昆侖》;在甘肅通渭縣,長征基本告一段落。一路走來,毛澤東感慨萬千。在一次講話中,他即興創作了這首《七律·長征》;隨后毛澤東指揮紅軍突破會寧、靜寧等層層封鎖,殲滅敵兩個騎兵連,勝利翻越六盤山。毛澤東心情愉快,詩情奔涌,遂作《清平樂·六盤山》;根據地初步建立之時,彭德懷率部在吳起鎮附近二道川擊潰蔣介石追兵,捷報傳來,毛澤東情緒激動地在一張作戰電令紙上寫下了《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課堂活動2]即興短文寫作。
通過這個活動設置深化學員對于詩詞創作背景的理解,同時有了寫作練筆的機會,并為下文賞讀毛澤東詩詞作品打下基礎。
[教員活動]大家都參加過駐訓或軍事競賽,相信其中的“苦”和“難”都讓大家刻骨銘心。請用100字描述這段難忘的記憶(或者假設你是一位正在長征途中的小戰士,請用100字描述你所聞所感)。
規定時間后將學員創作推送至主屏,邀請1到2名學員點評。
[課堂活動3]:《憶秦娥·婁山關》和《七律·長征》賞析。
這一活動的設置主要是讓學員將課前習得關于“意象”及“意境”的理論知識具化,學習用“象—境—情”的分析方法賞讀作品。
[學員活動]通過點名抽取的學員依次展示完成的學習任務(3)。
[教員活動]總結點撥:在《憶秦娥·婁山關》中,意象運用十分突出:上闋言及“西風”“雁叫”“霜”侵,人們會以為是“晚秋”景象。結合創作背景考婁山關之戰,1935年2月已是早春。以秋詞寫春景,一與心情吻合,二與血戰吻合。首句那個“烈”字一出,婁山關之戰的肅殺陣氛,陡然而起,但這是側面的、暗示性的。待“霜晨月”三句吟出,因為“馬蹄聲”“喇叭聲”的介入而一變為戰爭景觀。風聲、雁聲、馬蹄聲、喇叭聲,聲音的主體,是紅軍戰士。但有幾種聲音被詩人省略了:槍聲、炮聲、喊殺聲。雖然未寫,讀者可于心靈感受。此處可謂“象—境—情”的一處絕佳結合;下闋“雄關”句呼應詞題,敘述描寫之中夾以議論慨嘆。莫說雄關如鐵,紅軍戰士不是一越再越嗎?詞中最豪放語,當為“而今邁步從頭越”。婁山關之戰,非長征“頭”一戰,但是長征“頭”一次大勝仗。因而,“從頭越”,不但表明“從零開始”的氣度,也表明“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信心。
[課堂活動4]:通過體味末句中有溫度的詞加深學員對于“意象”使用的理解。
[學員活動]請學員用彈幕的形式,迅速找出末句中讓你感到有溫度的詞。
[教員活動]總結提煉:末句回復為景語,又非單純景語,“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一派傾向于“暖”的色調里,詩人分明又注入幾多沉重,全詩也呈現一種“悲”感。但帶有暖色調的這絕不是悲哀,更不是悲觀,詩中飽含著勇氣和希望,是“悲壯”。此處可謂“象—境—情”的又一處絕佳結合。
[課堂活動5]:分組活動。
學員按照賞析《憶秦娥·婁山關》采用的“象—境—情”的方法自行賞析《七律·長征》,寫出小組匯報作為課堂交流。
[教員活動]教員巡視,個別指導,各組抽選代表進行匯報,一名學員負責記錄。綜合各小組的匯報,教員總結。結論一:“五嶺”二句,寫以烏蒙、五嶺為代表“千山”,同時也寫了人。“五嶺逶迤”,千里連綿,“烏蒙磅礴”,峻峭高遠,但在紅軍戰士眼里,化為“泥丸”,實寫“山”,又用“山”烘托了“紅軍”,可謂詩意雙關。結論二:頸聯“金沙”二句,寫以金沙江、大渡河為代表的“萬水”,寫水的同時也寫了人。感知金沙水“暖”與感知大渡橋“寒”者,都是紅軍戰士。引導學員結合創作背景得知,1935年5月初,紅軍先頭部隊巧渡金沙江,犧牲很少,故用一“暖”字表心境。大渡橋則用了強渡,不單奪橋前一日行240里,而且過橋時亦槍林彈雨,一個“寒”字,對流血犧牲的回味盡在其中。結論三:尾聯以情帶景,描寫了長征的最后階段,將戰斗與喜悅并寫。這種喜悅之情的展現又與“不怕”“只等閑”的心理基調一脈相承。教員引導深化:“長征”的最大障礙,是敵人的圍、追、堵、截,但本篇一概不寫,僅寫了越“千山”而渡“萬水”,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征服萬水千山這一長征壯舉,實現了用“象—境—情”的圓融統一。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追隨紅軍的長征足跡,在毛主席的6首長征詩詞里見識了長征的艱難險阻,也見證了毛主席的博大胸襟及以毛主席為代表的長征人敢打仗打勝仗的堅定與信心。毛澤東長征詩詞把自然界的萬水千山與紅軍的意志品格融為一體,從而升華出一種雄闊之境,這些自然意象,都已被賦予新意與深意,成為詩人博大胸懷、深刻情思和英雄氣概的絕佳載體。同學們要學會從“意象”入手來賞析詩詞,領略詩詞之中熔鑄的大智大勇、堅韌不拔、豪邁樂觀英雄氣概的無盡魅力。紅軍長征的腳步在吳起鎮停了下來,但長征還遠遠沒有結束?!懊恳淮擞忻恳淮说拈L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闭鞒倘f里,初心如一。我們在主席詩詞中學習長征精神,就是要牢記:有一種紀念叫繼承,有一種精神叫永恒。長征,是永遠的豐碑;長征,永遠在路上。
課后拓展測評:督促學員及時完成學習任務(4)并及時批閱評價,保持與學員的線上交流,并進行即時的答疑解惑。
課例總結
從以上具體教學課例可以看到,智慧教室具有增強互動、及時反饋、拓展學習空間等功能,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促進了個性化教育模式的發展、科技與教育的融合及教師角色的轉變,極大地提高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的互動性,教師或學生在教學中針對學習內容展開討論,分享觀點,探索知識,從而推進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的改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基礎部中文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