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活躍著“佛系”等網絡亞文化,其消極、墮落、隨意的態度,嚴重影響了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新時代八桂文化融入“佛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更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八桂文化融入“佛系”大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價值意蘊
薪火相傳,有助于弘揚八桂優秀傳統文化。廣西沿海、沿邊,與東南亞國家海陸相連,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生活著壯、漢、瑤等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成份。廣西在多個民族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獨特又不失傳統的八桂文化,放眼八桂大地,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它們點綴在山水之間,斑斕了歲月,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八桂兒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共同成就了多姿多彩的八桂優秀傳統文化。廣西是韋拔群、李明瑞、俞作豫等一批革命先烈的南疆熱土,有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和湘江戰役等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在戰爭中孕育的百色起義精神、湘江戰役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與發展,思想文化藏在傳統文化的內蘊里,折射在八桂人們的行動上,也在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中,開辟了新境界。
奮揖前行,有助于全面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正如農民辛勤種糧、醫生救死扶傷,每一份職業都有著它獨特的職責與使命。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踐行教書的職責,更要夯實“育人”的責任。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正確地育人呢?傳統文化是理想信念的文化血脈,理想信念不堅定,就會出現信仰危機。一個執政黨信仰出現了危機就會失去號召力;一個政府信仰出現了危機就會失去公信力;一個民族信仰出現了危機就會失去凝聚力。今天,為了民族復興,更需要薪火相傳八桂文脈,守正創新賡續八桂基因,唱響八桂奮斗者之歌。這樣才能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和歷史之變的大形勢下掌舵領航實現八桂民族復興偉業。在學思踐悟中鑄牢理想信念之“魂”補足精神之“鈣”。
守正創新,有助于增進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進一步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帶動大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好八桂優秀文化的傳承者與發揚者。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讓八桂各民族群眾在“潤物細無聲”的文化下熏陶和體會思想精神的富足、進而得到文化的滋養,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八桂文明之所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斷汲取新的文化活力,實現自身的創造轉化和創新發展。
業廣惟勤,有助于推動文化強區建設。作為高校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凝心鑄魂強根基上下真功、見實效;守土盡責,凝聚共識,在大是大非和原則問題面前態度鮮明、敢于亮劍;不斷增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自覺,科學把握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政治屬性、宗旨方向和目標任務,把八桂文化血脈中的“紅色基因”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將結合工作實際,珍惜時代機遇,增強學習的內生動力,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帶動身邊人,扎根南疆大地,用心用情用力呵護好八桂文明的深厚根脈和精神依托,賡續八桂文脈,在學思踐悟中鑄牢理想信念之“魂”,在凝心鑄魂強根基上下真功見實效,成就不凡教育人生。
八桂文化融入“佛系”大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現實困囿
將八桂文化融入“佛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揚八桂文化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共同課題。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八桂文化融入“佛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價值引領功能力度低、課程教學內容揭示深度不夠、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不當等問題,影響了八桂文化育人的深度和廣度,八桂文化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彰顯。
價值引領作用發揮不暢,弱化八桂文化育人力度。在實際中,八桂文化在廣西很多高校的作用發揮不明顯,尤其在核心價值引領方面,未能有效融入“十大育人”體系,更好地服務“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八桂文化教育形式重于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難以發揮。其一,形式方面,部分高校對八桂文化的理解片面化甚至儀式化,停留在對內容學習的表層理解,而非對八桂文化進行深層建構,即付諸深入研究與教育實踐上,或走過場敷衍了事,或服務于學校的整體宣傳工作需要。對學生而言,八桂文化教育如果做不到走深走實,就難以發揮文化感召與動員功能,真正入腦入心。其二,內容方面,部分高校未將八桂文化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之中,八桂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選修項”,影響了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將八桂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課”育人體系,以八桂文化的鮮活性提升思政課堂的生動性,將八桂大地的感人事跡、重要貢獻、價值追求和崇高風范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知行合一實踐品格“無縫連接”,能有效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生命、干癟無力問題。
課程教學內容深度不足,降低了八桂文化的理論深度。思政課對八桂文化“三講”功力不足。八桂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往往出現教師講起來吃力、學生聽起來乏力現象。而要將八桂文化講深、講透、講活,則要求思政課教師具有深厚的知識儲備,一定要有參加實踐的閱歷,以及能對八桂文化產生共情與認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引發“佛系”大學生對八桂文化的共鳴。八桂文化闡釋“二力”不強。要講好八桂文化,讓八桂文化走進當代“佛系”大學生心靈世界,需要思政課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修養、對知識的準確理解、嫻熟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以及濃厚的情懷和較高的素養,能將八桂文化的理論本質“活化”為教師將自身才智融入國家發展歷史洪流之中一個個學生可知可感的生動案例中。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八桂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脫節現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思政課教師多數尚且年輕,缺少教學經驗積累、豐厚知識儲備和對科學家精神的情感投入,教學感染力很難形成。其次,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出現認知偏差,對面向在校“佛系”大學生講授和弘揚八桂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如此認識,講起課來難免淺嘗輒止甚至敷衍了事。學校方面,很多高校對八桂文化的“教育力”認識不夠,未能將其納入學校思政課教學體系,視其為可有可沒有、可講可不講的隨機選項,為八桂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設置了一道認知屏障和制度門檻。選擇具備良好教學素養、熱愛八桂文化教育的教師從事思政課教學,成為破解八桂文化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兩張皮”現象的必然要求。
思政課教學形式單一,影響八桂文化融入效度。教學方法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關鍵所在,是知識供體(教師)將知識載體(教材)傳授給教育受體(學生)的教育手段。在現實中,同一個教師、同一本教材,卻教出了不同的學生,很大原因在于作為知識受體的學生知識排斥程度不同,即個體的排斥差異。對思政課教師而言,能否盡量縮小學生的知識排斥程度,關乎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具體到八桂文化教育方面,由于文化不是附著在具體的器官之上的功能,而是一種高度的抽象,是一種源于行為而高于行為的客觀存在。八桂文化教育難免存在理論解釋抽象,主觀認知與客觀現象之間存在偏差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多下功夫,提高八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思政課教師僅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是不夠的,還需具有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思政課教師作為課程施教者和課堂組織者,既要經常琢磨八桂文化的內涵,知道“教什么”,又要時常揣摩學生對八桂文化教育的接受度如何、關注點在哪里。懂得“如何教”,才能讓學生從八桂文化中獲得知識的教益、精神的熏陶和思想的升華,真正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教學目的。在實際思政課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或手段固化,形式呆板、方法單一;或內容枯燥、老生常談。有的思政課教師不善于甚至是不愿意嘗試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八桂文化課堂呈現形式單一。學生對內容被動接受,對課程消極應付,對教師心生抵觸,他們對八桂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很難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手段的生動性,降低了師生交互性和學生參與度,最終影響的是八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育效果設定及教學目標實現。
八桂文化融入“佛系”大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路徑探索
構建融入基準面:挖掘八桂文化思政元素,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八桂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將八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貫穿教學體系,通過教學內容的優化,不僅能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還能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加強和拓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首先要豐富教學內容,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通過校企合作、社會實踐等形式,鼓勵“佛系”學生以興趣為出發點,沉浸式體驗八桂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鼓勵專業課教師根據八桂文化的表現形式,融入并拓寬教學內容和模式,融會八桂文化于教學體系中,充分展示八桂文化的力量與內涵,挖掘八桂文化的時代價值。廣西本地高校可以與當地的文化廣場、博物館、紀念館和書院等機構合作,充分發揮各類“場”“館”“院”的體驗感和育人功能,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資源,讓學生在課堂之外熟讀文化知識,增強對文化傳播的興趣。
抓準融入邏輯線:追尋八桂文化記憶,深化思政課教育實踐活動。實踐是理論之源,在將八桂文化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對“佛系”大學生進行理論引導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優勢,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實踐教學,把“八桂文化”與“思政”實踐結合起來,使“佛系”大學生在認識、情感等方面更加感同身受八桂文化的魅力。紅色革命歷史,立足百年變局下的中國發展和現實需要,進行八桂紅色精神的時代化解讀。鼓勵教師組織學生按照實踐教學規律系統收集、梳理、弘揚、利用八桂紅色資源,參加紅色文化遺址考察活動、紅色文化展演等公益活動,更加深入感受八桂紅色精神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通過實際體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統一,形成集展示、教育、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育人平臺。
落實融入關鍵點: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創設隱性教育環境,強化思政引領力度。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很強的知識滲透力,也是開展“佛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應結合自身歷史、地域和文化特色,組建高水平的八桂文化精神的研究隊伍和教學實踐科研團隊,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校園文化。成立八桂文化研究社、沉浸式體驗營、知識大講堂等,通過舉辦校園文化活動、論壇、講座和展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深度結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提高“佛系”大學生對八桂文化的認知度和感受度,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催化“佛系”青年大學生身上的民族性,激勵“佛系”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夯實融入覆蓋面:發揮融媒體平臺優勢,創新教學形式。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的及時性、海量性、開放性和共享性特點,整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資源,形成豐富的八桂文化教學資源庫。通過融媒體平臺搭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流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分享學習心得,形成活躍的學習氛圍。便于“佛系”大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和需求尋找相關八桂文化精神的光輝歷程,誠邀師生共讀文化書單。利用融媒體平臺的直播功能,邀請八桂文化專家、學者進行在線講座或授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八桂文化的相關場景或活動,如虛擬游覽廣西的風景名勝、參與傳統節慶活動等,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促進八桂文化內化。
作者簡介:
王亞欣,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本文為2023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2023LSZ088);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2023ZJY1551)。作者單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