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音樂教學法(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是一種以音樂、肢體動作、歌唱及打擊樂器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性教學方法。社會音樂教育是指在非正式教育環境中,通過音樂活動促進個體及音樂學習和文化發展的方式。研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應用,可以為社會音樂教育提供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工具,幫助學員更好地融入音樂學習并提升其創造力與表現力,深化對音樂教育方法的理解,拓展音樂教育理論的應用范圍,為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特點
一、綜合性與即興性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綜合性體現在其將音樂、戲劇和打擊樂器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中,通過將這些藝術形式融入課堂教學,創造了一個多感官、多層次的學習環境。在一節奧爾夫音樂課中,教師將一段音樂作品與相應的肢體動作和戲劇情境相結合,學員要學習樂曲的旋律和節奏,表達音樂的情感,并在戲劇活動中體現音樂的故事情節。學員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全面感受音樂的韻律和情感,還能通過肢體動作和戲劇的形式加深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設置一些開放性任務或情境,鼓勵學員根據個人的感受和創意進行即興演奏或即興創作。在課堂上播放一段沒有固定旋律的打擊樂音樂,讓學員自由即興演奏,嘗試不同的節奏和音效,表達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情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員通過即興編排簡短的樂曲片段或即興演唱,讓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和表達,激發學員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即興反應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二、參與性與感性訴求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學員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如集體演奏、歌曲創作等。教師通過引導學員參與到具體的音樂實踐中,設計集體即興演奏活動,要求學員共同使用各種打擊樂器創作音樂,在活動中,學員需要理解和應用音樂的基本元素,如節奏和旋律,還需通過實際演奏來實現音樂的表達。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能會讓學員在聽到某段音樂后,用肢體語言表達音樂的情感和情境,使學員將音樂中的情感轉化為身體動作,能幫助他們通過實際體驗來理解音樂的情感表達。教師也可能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員在不同的音樂場景中進行創作和演繹,要求學員在模擬的音樂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據音樂的情境進行即興表演,使音樂學習不單是技術性的訓練,而是一個充滿情感體驗的過程,讓學員能夠通過感性地參與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
社會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方式
一、音樂與肢體動作的結合
通過“即興創作”這一核心環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鼓勵學員將音樂感知直接轉化為肢體表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學員聆聽不同風格、節奏的音樂片段,隨后鼓勵他們根據音樂的旋律、節奏或情感色彩,自由創作與之相匹配的肢體動作。這種即興創作不僅要求學員具備敏銳的音樂感知力,還需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將內心的音樂體驗外化為可見的肢體動作。當學員聽到輕快的爵士樂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跟隨音樂的節奏做出反應。假設一名學員在聽到《Take Five》這首經典爵士樂時,他可能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輕輕搖擺身體,模仿鼓點的敲擊動作,甚至在空中做出類似于鼓槌的揮動,這種自然的反應增強了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幫助學員在身體上體驗到音樂的律動和節奏感。聽到深沉的古典音樂,如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學員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學員會選擇緩慢而有力的步伐,腳步沉穩地踏在地面上,手部動作則可能顯得更加優雅和流暢,這種姿態和動作的選擇符合音樂的情感氛圍,幫助學員更好地感受音樂的情感深度。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樂器化身體”的概念,即將身體視為一種自然的樂器,通過肢體的不同部位發出聲音,與傳統樂器演奏形成互動。在這一理念下,學員被鼓勵探索拍打、敲擊、摩擦等身體動作,創造出獨特的節奏和音色。某音樂創作者在制作一段現代電子音樂時,發現手掌拍擊桌面可以產生富有節奏感的聲音,這種聲音既可以作為鼓點的替代,也可以為音樂增添一種原始的質感。通過在錄音室中錄制手掌拍擊桌面的聲音,這名創作者將其與電子鼓聲混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節奏組合,增強了音樂的層次感和動感。在傳統音樂的創作中,腳趾輕點地面也可以融入節奏,以民間音樂為例,某民族音樂家在創作過程中,通過用腳趾輕點地面來模擬踩鼓的效果,這種聲音與木魚的敲擊聲相結合,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節奏模式,這種結合保留了傳統打擊樂器的韻味,增添了現代感,使音樂更具動態和變化。手指輕彈空氣的聲音也常被用于創作中,某個實驗音樂家在制作音樂時,通過手指輕彈空氣的聲音來模擬輕打的效果,并將其與打擊樂器的聲音結合,這種創新的手法使音樂的節奏更加豐富多樣,為聽眾提供了全新的聽覺體驗。
二、即興創作與表現活動
即興創作活動可以通過設定開放式主題和情境來實現,教師可以組織一個以特定社會問題或為背景的即興創作活動,教師可以邀請成員參與一個以“變遷”為主題的即興音樂創作工作坊。在這個工作坊中,學員被鼓勵使用各種音樂工具和聲響(如打擊樂器、聲響效果器等)創作與主題相關的音樂片段,通過即興演奏,表達對變化的感受和見解。即興表現活動可以通過定期組織音樂節或演出活動實現,這種活動旨在促進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和展示。教師可以策劃一個音樂節,在音樂節上設置多個即興表現環節,包括即興演唱、即興表演和即興樂器演奏。學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表演形式,并根據音樂節的主題進行創作和演出。在一個以“文化交流”為主題的音樂節中,學員可以即興創作和表演融入不同文化元素的音樂作品,通過即興演出展現各種文化的獨特韻味,鼓勵成員展示個人才藝,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全球音符》音樂作品的創作與展示中,為了通過即興創作與表演展示不同文化的獨特韻味,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在音樂節開始時,應將學員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負責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創作一段音樂作品,每組選擇不同的文化主題,如非洲鼓樂、亞洲傳統樂器和拉丁舞曲等,作為創作的基礎;每組成員討論和研究所選文化的音樂特征,包括旋律、節奏、樂器和演奏風格,非洲鼓樂組研究了傳統非洲鼓的節奏模式,亞洲傳統樂器組則學習了古箏和二胡的演奏技巧,拉丁舞曲組了解了桑巴和恰恰的節奏特點;小組成員基于所學的文化元素進行即興創作,嘗試將不同文化的音樂風格融合到一起,每組創作的作品要體現多樣的文化特色,如非洲鼓的強烈節奏、古箏的柔美旋律以及拉丁舞曲的熱情律動;各組進行排練,并根據實際演奏效果進行調整,成員們調整不同文化元素的搭配,確保音樂作品既能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又能夠流暢地融合在一起;在音樂節現場,各組展示他們的作品《全球音符》,通過即興演出,學員用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音樂展示了各自的創作成果。演出過程中,觀眾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獨特韻味,并通過音樂作品體驗文化的交融與融合;演出結束后,音樂節還設置了文化交流環節,學員與觀眾分享創作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三、樂器演奏與集體合作
樂器演奏的集體合作可以通過設計音樂合奏項目實施,在這種項目中,教師可以邀請成員組成不同的打擊樂器小組,木琴、鼓組、鈴鐺組等,每組負責演奏不同的樂器部分。通過精心編排的樂曲,引導各小組在演奏過程中進行合作,確保不同樂器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在一個慶典或音樂節上,教師可以組織一次集體打擊樂演奏,選擇一段適合所有年齡段參與的簡單樂曲,讓每個學員都能在自己的小組中發揮作用。通過這種集體合作的演奏方式,學員能夠提升音樂技能,在協作中體驗到團體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樂器演奏的集體合作還可以通過舉辦音樂創作工作坊實現,這些工作坊將音樂創作與集體合作相結合,使成員能夠共同參與到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基于特定主題的創作任務,“夢想”或“自然之聲”,并提供各種奧爾夫樂器供學員選擇使用。在工作坊中,成員可以組成創作小組,共同討論和設計音樂作品,從曲調的創作到節奏的編排,再到樂器的選擇和演奏,都需要通過集體合作來完成,使學員能夠發揮各自的創造力和音樂才能,學習如何在團隊中進行有效溝通和協作,確保成員在音樂創作中獲得樂趣,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合作意識。創作小組圍繞《之聲》的主題進行討論,成員們分享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確定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和故事背景,表達音樂的歡樂、團結和文化多樣性;一部分成員負責旋律的編寫,他們會嘗試不同的音階和旋律線條,確保旋律能夠體現出多樣性和活力,另一部分成員則專注于和聲的編排,確保音樂的層次感和和諧性;曲調確定后,小組成員開始設計節奏部,討論和實驗不同的節奏模式,以便能夠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節奏和節慶氣氛,選擇合適的節奏可以使音樂更加生動和有趣;根據曲調和節奏選擇適合的樂器,如木琴、鼓、吉他等,每個成員選擇自己擅長的樂器進行排練,確保每個樂器的聲音能夠與其他樂器和諧配合;通過集體排練,成員們學習如何有效溝通,協調各自的演奏部分,確保整體作品的統一性和表現力。創作完成后,工作坊可以組織一場音樂會,讓所有學員展示他們的作品,并通過演出加強成員之間的聯系。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通過將音樂、肢體動作、歌唱及打擊樂器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學員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讓學員親身參與音樂創作和表現,激發其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使音樂學習更加生動和有趣。在社會音樂教育中,組織即興創作與表現活動能夠極大地激發學員的創造力,通過設定主題或情境,鼓勵學員自由創作,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自我表達能力,集體演奏有助于學員的節奏感和音樂基本技能的提升,增強學員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使他們在音樂創作和演奏中學會合作與分享。
作者簡介:
丁無恙,女,江蘇無錫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鋼琴、聲樂、音樂教學法。本文系2024年無錫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橫向課題“音樂教師專業核心素養提升”(項目編號:HX2024017)階段性研究。作者單位:無錫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