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這類高考熱點問題,將知識板塊、物理模型和高考中的高頻考點結合,從學生學情前測出發,通過對真題的變式、拓展,輔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加深學生對帶電粒子不同運動模型的理解,促進深度學習,提升關鍵能力。
關鍵詞:運動;復習策略;真題變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5)2-0039-5
1" " 引" 言
在二輪復習中,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取,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實現對概念、規律主動建構的有意義學習,深刻理解不同知識之間的內在本質聯系,進而促進遷移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深度學習是二輪復習教學中實踐和研究的焦點,其復習策略包括:
(1)活動與體驗。布魯納說過:“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即創設以人為本的學習行為,讓學生動手操作、認真觀察、傾聽交流、深度思考,親自體驗與感悟物理現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
(2)關聯與結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學習更多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建構知識的過程。“關聯”是學生基于原有物理知識和經驗,在教師的幫助下得到喚醒與改造,建構新知識;“結構”就是將已有的物理舊知識和出現的新知識聯系起來,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的知識進入新的結構。
(3)變式與遷移。所謂“變式”,是圍繞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實質變換條件或問題情境,深化學生對物理問題的認識,理解本質特征;遷移是將一個情境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或態度轉移到另一個情境中的過程。
2" " “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復習案例
(1)背景分析——真題引領,前測診斷
課前學習診斷是實現精準教學的前提,也是了解學情、整合知識結構的重要依據。“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作為人教版必修三第十章的第5節,不僅是本章的教學重難點,還與磁場問題、光電效應等核心考點緊密融合,能用來全面考查各類運動問題。為了精準發現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微專題教學,突破學習難點,筆者對浙江省物理高考卷中涉及該考點的題目進行了細致梳理,并選定前測問題。
前測題:如圖1所示,金屬極板M受到紫外線照射會逸出光電子,最大速率為vm,正對M放置一金屬網N,在M、N之間加恒定電壓U。已知M、N間距為d(遠小于板長),電子的質量為 m,電荷量為e,則(" " " )
A.M、N間距離增大時電子到達N的動能也增大
B.只有沿x方向逸出的電子到達N時才有最大動能 (mv+eU)
C.電子從M到N過程中,y方向位移大小最大為vmd
D.M、N間加反向電壓時,電流表示數恰好為零
反饋:通過學情檢測,正確率只有43%,其中主要集中在錯選B選項。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電場中粒子運動的理解還比較模糊,進而影響對概念和規律的使用。基于此,筆者設計了以“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為專題的案例進行復習。
設計意圖:經過一輪復習后,學生已掌握基本的知識內容。二輪復習通過“先測后教”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培養問題意識,從問題中找關聯,促進電場運動結構化,由學情診斷發現學生的難點和痛點,以此作為該專題教學的突破點。
(2)活動體驗——教材搭臺,建構模型
由檢測反饋可知,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非常抽象,學生在分析帶電粒子的運動時,腦海中無法形成粒子運動的正確體驗。為此,筆者嘗試把抽象的運動形象化。比如,通過視頻引入,使微觀粒子的運動“可視化”,強化學生的體驗,幫助他們建立清晰的物理動態圖像。
縱觀近幾年的選考試題,圍繞教材,主要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既注重基礎性,又體現綜合性。因此,在復習教學中,筆者深度研究教材,深挖教材資源(表1),由此來設計活動。
設計意圖:一方面,從教材圖片及課后習題中挖掘情境,探究粒子在電場中的各種運動形式,用動畫演示,增加體驗。另一方面,跨單元整合粒子的運動,如質譜儀、加速器、速度選擇器等,拓展學生思維,產生聯想,促進知識結構化,加深對運動過程的認識與理解,促進深度學習。
二輪復習時,需要學生以更高維度建構網絡,提煉核心主干、關聯結構(表2),經歷課前前測及對教材分析演示的體驗。組織交流和小組合作[1],建構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模型,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電場部分的考查方式和特點,明確高考中的高頻考點,進一步熟悉解題方法,在活動單上標記,組間分享深化。
設計意圖:深度整合知識板塊,促進概念的關聯,學生經歷教材研讀和可視化素材的學習,進行初步總結,歸納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模型。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關聯和結構,讓學生去聯想、調動和激活過去的經驗,把所學的電場中的運動整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聯想與建構的方式來促進深度學習。
(3)變式拓展——識別理解,相似遷移
教學實施時,深度整合物理模型,以前測學情檢測的真題為例(圖1),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分享、交流、總結,加強遷移的能力。
問題1:發生光電效應時,光電子方向確定嗎?
問題2:光電子在M、N極板間是做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試繪制運動軌跡。
問題3:光電子在M、N極板間是做加速運動還是減速運動?從受力與電壓情況分析。
設計意圖:依據前測學情,以學定教,從學生的問題入手。本題源自教材習題改編,考查了光電效應下光電子在電場中的運動問題,涉及不同情境下多種運動可能性的辨析。筆者認為,針對不同問題情境,應該從“運動”入手突圍,確定臨界運動,凸顯運動判定的重要性。比如,以最大速率vm沿y方向做類平拋運動,確定y方向的最大位移,然后在熟悉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規律的前提下,依據可能的初速度情境,熟練運用動力學知識、能量與動量知識靈活解決問題。
變式1:探究光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如圖2甲圖所示,某種原因金屬極板M的O處逸出電子,最大速率為vm。正對M放置一金屬網N,在M、N之間加恒定電壓U。已知M、N間距為d(遠小于板長),電子的質量為m,電荷量為e,調節加載在M與N之間的電壓UNM,試在圖2乙中大致畫出流過電流表的電流I隨UNM變化的關系曲線。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完成變式1的問題。請某一小組組長到黑板上展示小組成果。
學生質疑、反思及補充。
教師匯總各方思路,呈現正確的解題過程并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之前的復習,學生已經知道基于光電子初速度的不確定性,可以考查直線運動、拋體運動等基本運動類型。進一步創設情境,以光電效應的光電流與電壓的關系進一步拓展,組織學習活動,合作探究,遷移相關結論,類比減速直線運動解決遏止電壓問題;借助類平拋運動讓學生熟悉這一問題的處理方法,深刻理解臨界運動對解決問題的作用。
變式2:磁場作用下位置與電壓的關系
如圖3所示,已知位于坐標原點O的離子源能發射質量為m、電荷量為q的正離子,其速度方向與y軸夾角最大值為60°,大小可以改變。若速度大小為v0、沿y軸正方向射出的離子經磁場偏轉后恰好垂直x軸射入孔C,在N與M板之間加載電壓,調節其大小。
①求電流表示數剛為0時的電壓U0;
②將分析器沿著x軸平移,調節加載在N與M板之間的電壓,求電流表示數剛為0時的電壓Ux與孔C位置坐標x之間的關系式。
教師引導學生將磁場與電場結合,依據一定的初始條件,思考并完成變式2的問題。請一位學生說題,闡述其對問題的理解及解題思路。
學生交流與印證,互相啟發。
教師點評學生的解題思路,展示正確解題過程,引導學生思考。
設計意圖:不僅是光電效應中的光電子初速度具有不確定性,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也有類似的效果。設計該情境,改變極板的擺放位置和極板間電壓進行拓展變式,旨在引導學生辨析每一個階段和過程粒子做什么運動,以及學會處理的方法。
變式3:探究作用力與電壓的關系
如圖4所示,Ⅱ區的寬度很小,Ⅰ區和Ⅲ區電勢處處相等,分別為φⅠ和φⅢ,其電勢差U=φⅠ-φⅢ,一束質量為m、電荷量為e 的質子從P點以入射角θ=30°射向Ⅱ區,已知質子僅在平面內運動,單位時間發射的質子數為 n,初速度為v0。在 P 點下方距離處水平放置一長為的探測板CQD(Q在P的正下方),CQ長為,質子打在探測板上即被吸收中和。若還有另一相同質子束與原質子束關于法線左右對稱,同時從O點射入Ⅰ區,且θ=30°,求探測板受到豎直方向力F的大小與U之間的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完成變式3的問題鏈。
①如何確定質子從Ⅱ區離開時速度角度范圍?
②如何繪制能打到C、D兩點的臨界運動軌跡?
③如何計算打到探測板上的作用力?
學生在學案上書寫解題過程并交流總結,形成正確的思路。
教師投影展示部分學生的作答情況,互評總結,講解高考壓軸問題的解決策略主要有“拆”與“合”,體現在拆成若干子問題,整合各重要知識點,提煉解題方法。
設計意圖:以本題為例,當射入電場的初速度一定時,研究速度約束關系突破難點,設計該情境,對粒子擊打探測板作用力與U的關系進行拓展,考查應用動量定理求解微觀粒子運動的作用力,旨在引導學生強化相互作用觀念;利用幾何關系確定粒子離開電場的速度,在沿PQ方向上運用動量定理解決問題,問題的關鍵是粒子在電場中水平分運動(垂直PQ方向)不改變,建構速度關系,沿PQ方向運用動力學規律解決。
(4)對比總結——深度整合,相異遷移
深度理解和靈活應用是遷移的基礎和本質[2],學生不僅需要清晰地掌握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而且還要熟悉在磁場中的運動(表3),進行對比整合,實現遷移。
設計意圖:筆者認為,二輪復習中要深度整合高頻考點,以此明確高考的重點,不僅要創設情境對粒子的運動本質進行分析,加深拓展,還要對比不同情境,查找差異。比如,光電效應背景下,光電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探究,強化“運動”觀念。在對比的過程中,鞏固兩類不同的運動模型,進一步提出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做圓周運動的探究,如圖5所示。
3" " 結" 語
郭華在解析“深度學習”時指出:活動與體驗、聯想與結構、本質與變式、遷移與創造是重要的內容[3],也是新高考背景下微專題復習的教學依據。以本節課例為例,把平時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遷移到實際問題中,能提高學生對運動規律本質認識的關鍵能力,反映了物理思想方法對分析問題的引領作用,實現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與質疑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科學思維,形成正確的運動觀念。
參考文獻:
[1]劉平平,韓海生,裴魏魏.5E教學法在物理概念教學中的應用——以“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3,52(18):1-4.
[2]郜攀.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三物理復習教學——以“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加速與偏轉”為例[J].物理之友,2023,39(4):25-28.
[3]任虎虎.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三復習課教學策略——以微專題“圓周運動的臨界問題”教學為例[J].物理教學,2020,42(2):66-68,55.
(欄目編輯" "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