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當前,各國對外空系統的依賴日益加深,但外空系統的固有特征使對其的軍事利用存在明顯的“能力—脆弱性”悖論。美國企圖利用外空系統的戰略價值加快外空武器化,謀求外空絕對軍事優勢,以護持其全球霸權。面對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的威脅,其他國家必然會利用外空系統的脆弱性特征進行非對稱反制。隨著外空對抗的不斷升級,外空的危機穩定性不斷降低,并最終危及全人類的外空利益。因此,各國最理性的選擇是進行外空軍備控制。從現有實踐來看,基于維護戰略穩定考量的外空軍控應在各國加快發展和平利用外空能力的同時,切實加強國際協調,不斷推進以防止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為主旨的外空軍控進程。
【關鍵詞】""外空軍控""外空武器化""軍備競賽""非對稱制衡""戰略穩定性
【作者簡介】""徐能武,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沙""郵編:410073);高楊予兮,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長沙""郵編:410073);司孟韓,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長沙""郵編:410073)
【中圖分類號】"D81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25)02-0067-21
【DOI編號】"10.13851/j.cnki.gjzw.202502004
21世紀以來,外空日益成為各國進行戰略競逐的舞臺。以自利為基本動機的國家在外空活動方面往往以非合作甚至對抗的方式處理國際矛盾。部分國家追求外空系統對于國家安全所具有的戰略性意義,不斷強化外空軍事應用,甚至推進外空武器化。由此,防止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的外空軍控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與外空軍控相關的外空戰略穩定也日漸進入學者理論研究的視野。
戰略穩定性理論源自冷戰時期的美蘇核較量,以相互確保摧毀和相互威懾為前提。達成戰略穩定意味著兩國之間沒有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動機(危機穩定),且沒有繼續增加核力量的動機(軍備競賽穩定)。"在外空中也存在類似的戰略穩定機理。當各方的外空系統或外空能力都面臨受損的威脅且各方都很難承受這一代價時,外空國際關系中便形成了一種“相互確保脆弱”的狀態。這種狀態類似于核較量中的“相互確保摧毀”,也是外空中達成戰略平衡的基礎。在外空中實現戰略穩定的關鍵在于實現外空軍備競賽穩定和危機穩定。然而,當前主要大國圍繞外空力量所開展的威懾與反威懾都將獲取外空優勢作為第一目標,重在通過展示超越對手的外空實力來發出威懾信號,這必然會加劇國家之間實力的不均衡,難以跳出外空軍備競賽及“先發制人”的怪圈。沿用戰略穩定性理論的分析思路,為減少外空安全威脅、維護外空戰略穩定和各國合法權益,亟須研究和把握外空軍控的內在機理邏輯,尋求外空軍備競賽和外空沖突的化解之策。本文從外空系統軍事應用的實際效能出發,探究外空戰略穩定為何難以實現、各方圍繞外空戰略穩定性如何博弈以及如何通過外空軍控重新達致外空戰略穩定。
一、外空軍控的邏輯起點——“相互確保脆弱”
外空系統具有天然的脆弱性,這也使一些國家傾向于通過非對稱反制抵消對手的外空優勢。在這種“外空強國追求優勢、其他國家抵消優勢、外空強國繼續追求優勢”的多輪互動中,外空軍事化和武器化不斷加劇,各國在外空安全互動中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不斷攀升,這也同樣使各類外空行為體在利用外空的同時更加依賴外空系統,更容易因外空能力受損而遭受難以承受的損失。這就構成了外空軍控的邏輯起點——“相互確保脆弱”。
(一)外空系統的依賴性與脆弱性
當前,外空系統提供的服務已經惠及千家萬戶,與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外空系統也成為各國極為依賴的重要基礎設施。"與此同時,外空系統又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因其結構精密且所處的外空環境復雜、遠離地球而更容易出現故障。依賴性與脆弱性相互疊加,使得外空系統必然成為高價值的軍事目標。
第一,外空軍事應用成為大國競相追求的戰略能力。外空自進入人類視野以來就被賦予軍事色彩,用于執行監視、偵察、收集數據、預警、通信以及精確定位等任務,成為軍事力量的倍增器。在信息化戰爭中,獲取、處理、分析與戰爭相關的信息是第一要務,而外空系統作為現代戰爭的信息平臺,“在支持能起‘殺手锏’作用的高技術武器和天地空一體化戰場信息網方面展現出巨大的作用和威力”,"成為信息時代軍事行動的基礎。同時,在復雜的戰場中有效指揮與控制是高效完成軍事任務的關鍵。在戰爭中利用軍事衛星系統可以實現C4ISR系統(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與偵察)的有效連接,從而實現對整個戰場的高效配置。
第二,外空系統存在“能力-脆弱性”悖論。由于外空系統結構精密又遠離地球,本身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出現功能故障。航天器需要在預定的軌道上運行,任何一個擁有彈道導彈和核武器的國家都可以制造雖然簡陋但具備高度破壞能力的反衛星武器。"與此同時,各國對外空系統的依賴性又在不斷加深,這不但使得外空能力失效所帶來的損失更大,也使外空系統的脆弱性更加暴露無遺。可以說,一國對于外空系統的依賴性越強,其脆弱性也越明顯。
(二)外空武器化引發非對稱制衡
外空的巨大軍事價值使外空資產對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個別外空強國為了謀求絕對的軍事優勢,不惜發展外空武器"以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面對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的威脅,其他國家必然會利用外空系統存在的脆弱性差距對外空強國進行非對稱反制。
一方面,外空強國為追求外空優勢不斷推進外空軍事利用。國家對新領域的探索往往是出于軍事目的,這在外空領域也不例外,外空強國更是如此。外空強國對外空的利用不斷深入也使其在軍事技術上高度依賴于外空,很容易產生零和觀點的認知。"當前,不少外空強國正在加快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建軍的步伐,提出外空是“作戰域”,持續推進相關作戰準備。目前,外空能力最強的國家美國已經具備多種進攻性能力,其已經對地球軌道上的近距離接近和交會技術以及跟蹤、瞄準和命中殺傷(HTK)攔截技術進行過多次測試,并研發了電子戰(EW)反外空作戰系統——反通信系統(CCS),該系統可以全球部署,用于干擾衛星的通信信號。美國還對反衛星的地面激光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這些激光系統能夠使成像衛星失效。"為了發展外空武器,美國拒絕就禁止外空武器進行談判,并通過推進導彈防御計劃、成立外空作戰職能機構、進行外空試驗、實施外空演習等方式不斷推進外空武器化進程。
另一方面,其他國家面對強國的外空霸權實施非對稱反制。外空強國通過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建軍來推進外空攻防對抗準備,企圖維護自身絕對安全,這必然使其他國家處于安全劣勢中。面對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的威脅,其他國家必然會加快自身能力建設,并利用外空系統的脆弱性進行各種非對稱反制。以俄羅斯為例,鑒于其不可能在外空領域與美國展開全面競爭,因此只能積極發展反衛星武器裝備,從而以較小的成本來縮小雙方在外空領域的軍事差距。有充分證據表明,俄羅斯自2010年起著手啟動了一系列計劃,以期重新獲得其在冷戰時期擁有的多項反外空能力。
(三)非對稱制衡推動達到“相互確保脆弱”
面對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日益嚴峻的威脅,其他國家被迫進行非對稱反制。這種旨在制衡霸權的非對稱反制有利于平衡外空權力結構,使外空強國同樣難以承受外空戰所帶來的損失。這將有利于構建“相互確保脆弱”的戰略平衡,并為外空軍控提供契機。
第一,非對稱制衡是弱國面對外空霸權威脅的必然選擇。面對外空強國的威脅,非對稱性手段成為其他外空國家發展的著力點。同時,由于外空強國往往更加依賴外空系統,因而這種非對稱反制也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伊朗就曾成功利用俄羅斯提供的GPS干擾裝置誘騙迫降了多架美軍無人機,其中還包括RQ-170這類高度機密的隱身無人偵察機,"這使美軍大為震驚。由此可見,外空力量相對較弱的國家可以通過發展針對外空霸權國弱點的航天技術以強化非對稱戰略優勢,從而對外空強國形成非對稱威懾,使對方意識到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非但無法獲勝或獲益不大,反而會由于外空系統遭受破壞而損失慘重,進而不會因其他危機而挑起外空沖突或戰爭。
第二,平衡外空權力結構有助于提高戰略穩定性。危機穩定性和軍備競賽穩定性合在一起稱作戰略穩定性。"當前,部分外空強國利用其優勢推進外空攻防對抗準備,導致與其他各國在外空直接對抗中的實力對比失衡,使國際安全領域的戰略穩定性受到了嚴重沖擊。為重新恢復外空權力結構的平衡,外空力量相對較弱的國家不必像霸權國一樣謀求全方位的外空優勢,只需集中力量發展特定的航天技術,也可以對霸權國的外空資產形成一定的攻擊或有效抵抗其威脅的能力,從而提高戰略穩定性。比如,與霸權國家建造一顆衛星相比,其他國家建造一枚反衛星導彈的成本相對較低,如果使用電磁技術干擾衛星,則可進一步降低成本。這樣能使“反外空活動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大國,包括伊朗和埃塞俄比亞在內的一些國家也可以對商業衛星實施干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霸權國家通過航天技術實力在外空領域獲得的權力優勢。
第三,維持外空權力均衡有助于創造軍控談判契機。外空非武器化和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在很多年前已被提出,但進展有限。究其原因,是各國之間的外空力量對比懸殊,個別外空強國將發展外空武器作為其謀求霸權的捷徑,不愿接受任何可能束縛其發展各種外空武器的條約,這導致防止外空武器化的國際談判遲遲無法啟動。只有當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斷加強自身的外空能力建設、對霸權國家產生非對稱制衡時,才能使霸權國家意識到,如果繼續推進外空武器化進程,不僅不能維護其絕對安全,反而會導致其他國家出于恐慌而競相發展愈發先進的外空能力,從而削弱霸權國家的相對優勢,由此為外空禁止武器化的軍控談判創造難得的契機。可見,外空弱國的非對稱反制和外空強國之間的相互確保脆弱將有利于維護外空安全領域的戰略穩定,這使外空軍控相關機制的建構變得更為可能。
二、外空軍備競賽穩定性的缺失
外空強國推進外空武器化會招致其他國家的非對稱反制,這勢必給外空強國帶來安全壓力。而外空強國又會利用其技術優勢發展各種形式的外空彈性能力來抵消這一壓力。由此,外空強國和其他國家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愈演愈烈的外空威懾與反威懾的軍備競賽中,從而影響外空戰略穩定與安全。
(一)外空彈性抵消非對稱制衡能力
當前,在外空安全領域,一些國家的非對稱制衡能力正面臨被外空強國不斷發展的分布式衛星星座、快速響應、機動變軌、欺騙防護、自我修復、跨域支援等外空彈性能力抵消的情形,從而導致外空軍事利用程度不斷加深,外空安全形勢更為嚴峻復雜。
一般而言,外空彈性以抵消非對稱制衡為目的。航天技術的發展使得外空主體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了制衡外空強國的優勢和能力。為了維護自身的外空優勢,外空強國試圖通過構建外空彈性能力來抵消他國的非對稱制衡。2013年,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在《彈性和分散化太空體系結構》白皮書中提出通過結構分散、功能分散、多軌道分散、多域分散、搭載有效載荷等實現外空彈性的途徑。"2015年美國國防部又在《太空域任務保證:彈性分類法》白皮書中進一步闡述外空體系彈性概念,論述外空彈性具有分散、分布、多樣化、防護、擴散、欺騙等特性。"美國《2022年國防戰略》報告明確指出“彈性能夠抵消挑釁行為帶來的收益”,美國將提升其外空系統在面對攻擊時繼續運行、作戰和恢復的能力,以此實現彈性威懾。
目前,外空彈性已成為外空強國抵消對手制衡的關鍵手段。當外空強國面臨其他國家非對稱反制的壓力時,外空彈性便成為其重新爭取外空優勢、拉大與其他國家外空能力差距的關鍵手段。近年來,美國不斷加強外空系統的自我防護能力,對某些重要衛星進行隱藏、偽裝、機動變軌等,以增加衛星自我防護能力;另外,美國將原本由大型衛星承擔的任務進行功能分解,由不同級別的衛星分散執行其功能,從而減少遭受攻擊時的損失。在彈性化發展思路的指引下,美軍提出了包含7個功能層次的“下一代外空體系架構”,其中每一個功能層次都包含由數百顆衛星組成的衛星星座,以此打造具有充分冗余度和靈活性的外空體系。
(二)抵消性威懾降低軍備競賽穩定性
外空強國試圖通過增強外空彈性的方式抵消其他國家的非對稱反制,從而在外空領域占據絕對優勢。由于外空系統軍事應用具有戰略意義,外空強國的彈性威懾勢必給安全利益攸關國家造成“壓頂”之勢,促使它們繼續尋找非對稱反制的技術途徑。長此以往,雙方安全互動很容易陷入軍備競賽,從而降低軍備競賽穩定性。
第一,外空抵消性威懾難以抑制對手的非對稱制衡。為了對已經突破“相互確保脆弱”的防御性外空能力實施反制,其他國家必然選擇研發部署更具針對性的非對稱外空能力,從而避免受到對手單方面的抵消性威懾。這種反威懾行為在加劇外空安全緊張局勢的同時,為對手進一步強化抵消性威懾提供了口實,由此會引發不斷升級的外空軍備競賽。由于防御性裝備技術門檻高、先期投資大、從部署到形成能力的周期長,對于承受外空抵消性防御的國家而言,發展進攻性裝備相對于防御性裝備更具成本效益比優勢。
為了實現外空彈性,動輒需要由上百顆衛星組成巨型星座,這些衛星的研發、制造、發射、維護成本需要相當強大、先進的航天工業體系支撐,同時需要龐大的國家財政和技術保障。而進攻性外空裝備則具有針對性強、研發部署快、技術門檻低的優勢,甚至一臺便攜的無線電干擾機就能夠對受衛星引導的無人機進行干擾,成本效益比優勢明顯。伊朗自2006年以來長期受到國際制裁,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科技領域受到西方封鎖。但即便如此,當前伊朗仍然成功研發出能夠干擾衛星信號的電子戰手段,不僅能夠干擾衛星廣播,還可能影響天基的指揮控制信號和定位導航信號。
第二,其他國家試圖通過再次非對稱反制恢復外空戰略平衡。目前,外空強國試圖通過部署低軌巨型衛星星座來構建彈性、分散的外空能力,這種單方面強化抵消威懾的做法已經促使其他國家采取相應的反威懾舉措。以俄羅斯為例,美國的彈性外空架構甚至可以抵消俄羅斯的核威懾效果。為了避免美國逃避“外空脆弱性”以及由此對俄羅斯構成的全面外空壓制,俄羅斯選擇加快發展進攻性外空能力,以重新恢復美國外空能力相對于俄羅斯的脆弱性。2020年7月,俄羅斯衛星COSMOS-2543釋放了一個能將衛星作為目標的物體,美國認為這體現了俄羅斯測試衛星在軌發射武器的能力。"而這顆COSMOS-2543衛星本身是由另一顆COSMOS-2542衛星彈射出來的子衛星,兩顆衛星曾經抵近跟蹤過美國的偵察衛星。2021年11月,為了宣示對美國彈性衛星架構的反制,俄羅斯發射直升式反衛導彈擊毀了一顆廢棄的衛星,在美國重點部署的低地球軌道上產生了至少1"500塊碎片,對部署在臨近軌道上的衛星造成了極大的安全威脅。"類似的反制措施顯示了俄羅斯對于重新恢復外空戰略平衡的努力。
第三,擴充軍備將降低軍備競賽穩定性。外空強國試圖通過發展防御性外空能力、提高外空系統彈性的方式來實施外空抵消性威懾。但這種單方面擺脫“外空脆弱性”的做法破壞了原有的非對稱制衡,使外空強國的能力在短期內凌駕于對手之上。為了重新恢復平衡,其他國家不得不加快研發其他更有針對性的非對稱外空能力,并向外空強國發出威懾信號。這種威懾信號又會被外空強國認為是對自身外空安全的威脅,進而引發安全困境,促使雙方都以“維護安全”“恢復平衡”為理由加速外空軍備力量的發展,引發外空軍備競賽。相比于“相互確保脆弱”時各方互有制衡的戰略穩定狀態來說,發展外空彈性能力已經和單方面發展反導系統類似,是破壞外空戰略穩定的做法。一旦平衡被打破,外空軍備競賽將在安全困境的作用下迅速發展,不僅使對立雙方陷入軍備競賽的無限循環,還會導致國際社會其他國家產生不安全感,刺激外空武器的擴散。
(三)外空威懾與反威懾的負面效應
由于外空軍備的極端重要性,外空軍備競賽穩定性降低意味著外空安全互動雙方會輪番增加自身的外空軍備,由此陷入外空威懾與反威懾的激烈較量中,嚴重威脅國際安全與穩定。
第一,單邊擴大軍事優勢將加劇權力失衡。在外空威懾與反威懾愈演愈烈的較量中,外空能力對一國的整體軍事能力(尤其是高精尖武器平臺)的賦能程度與日俱增。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的遠程反艦導彈在衛星制導的幫助下能夠對水上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且命中精度高達2.4米,"足以讓茫茫大海上的移動目標防不勝防,極大威脅對手的海上作戰平臺。同時,具有較強機動性能的高軌偵察衛星還能夠通過抵近作戰等外空對抗方式,妨礙對手的高軌衛星平臺工作,直接削弱對手的外空能力。2021年7月,美國一顆“地球同步軌道空間態勢感知計劃”(GSSAP)衛星就曾抵近中國的“實踐-20”衛星,迫使“實踐-20”機動避讓,影響其正常運行。"正是由于外空能力對國家整體軍事實力的重要作用,一國對外空能力的單方面加強,將很快使得該國擁有打破權力平衡的軍事優勢。
2022年,時任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Ben"Wallace)在談到英國《國防外空戰略》時指出,“外空對國防的重要性是無可辯駁的,它為我們提供了對抗潛在對手的作戰優勢。”"事實上,一國對外空能力的強化,其目的本身就是為了獲得全面的軍事優勢,拉開與對手的實力差距。外空作為信息時代制信息權(information"dominance)的制高點,外空系統是一個國家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方單方面提升外空軍事能力都會極大增強其在戰場獲勝的幾率,任何單方面改變外空軍事實力對比的做法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外空權力結構。
第二,單邊擴大軍事優勢將加劇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任何國家推進外空武器化都將嚴重威脅其安全利益攸關方的國家安全,對方必然會加大非對稱反制力度。如果外空武器化的肇始方再發展所謂外空彈性技術以進行抵消性威懾,雙方必然陷入外空軍備競賽的安全困境。美國企圖通過發展外空武器主宰外空的實踐由來已久。早在1962年,美國就試驗用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來打擊衛星。1996年,時任美軍外空指揮部司令約瑟夫·阿什(Joseph"W."Ashy)公然宣稱:“我們將到外空去打仗。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已經發展了定向能和動能打擊的計劃。”"一國單方面增強外空能力,不僅會引發對手強化外空軍備、刺激大國之間的外空軍備競賽,同樣也會引發外空領域整體局勢的緊張,促使國際社會其他國家追求外空武器化。在一個各強國都爭相發展外空軍事能力的世界中,擁有外空武器不僅是為了應對可能的威脅,還將成為大國地位的標志。
因此,無論是未雨綢繆而自保,還是追求國家形象和地位的提升,一旦主要大國開始追求外空軍事能力的提升,外空軍備競賽會像瘟疫一樣迅速蔓延全球。近年來,隨著美國將外空宣布為“作戰域”,法國、英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國家也都紛紛建立外空作戰部隊,強化了對外空的軍事化乃至武器化。2019年3月27日,印度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成功擊落了一顆高度在300公里的低軌衛星,這也標志著印度成為美、俄、中之外第四個掌握反衛星技術的國家。但印度在外空中實際上并沒有面臨明確的安全威脅,印度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此展示自身的外空實力,從而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印度舉國上下將此視作“印度的榮耀”,莫迪總理宣稱“印度已經是一個世界外空大國”。"即使印度確實認為自身存在來自外空的“威脅”,這種“威脅”也必然是其他國家發展外空軍備所帶來的。
第三,外空軍備競賽增加了國家之間擦槍走火的幾率。在相互敵視的緊張氛圍中,外空環境將在進化沖突的邏輯中發展成為一個霍布斯式的“黑暗叢林”,很容易引發“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這種緊張的國際氛圍很可能讓一些國家認為武力是爭奪外空權力的主要手段,一旦實力允許,擦槍走火將只是時間問題。在某些情況下,沖突可能會達到一定的臨界點,使得對外空系統發動破壞性攻擊所帶來的利益超過其風險。
一方面,外空強國可能考慮到自身對外空系統的依賴性和脆弱性,憑借其遠超對手或潛在對手的外空態勢感知能力和進攻能力,試圖通過先發制人的打擊徹底消除對方的非對稱反制能力。這時,外空強國往往會率先選擇對對手的高軌通信、偵察和海洋監控等高價值、低密度的衛星進行打擊,引發外空戰。另一方面,其他國家可能出于預先防備的考慮,同時出于對對手外空懲罰性威懾的不信任,試圖通過網絡攻擊、定向干擾的方式使對手的低軌高價值目標的性能受到影響,或者在較低級別沖突中甘冒風險打擊對方的低軌目標或地面目標。但是,由于外空系統在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很多外空系統不僅是一國體系作戰的綜合信息樞紐,有時甚至連接著其國內經濟社會運行的相關基礎設施,抑或支持著大量國際用戶,因此,對外空系統的攻擊一旦發生,局勢將難以被控制在有限范圍內,大規模外空戰就可能全面爆發。
三、外空危機穩定性的缺失
在外空軍備競賽的驅動下,各國對外空能力的追求不但會被對手視為威脅,還可能被本不應成為對手的其他國家視為威脅,使各國的外空攻防對抗準備不斷升級,外空危機穩定性"不斷降低極易引發外空沖突乃至戰爭。
(一)外空攻防對抗準備不斷升級
雖然外空是典型的全球公域,各外空主體均可自由進入,但實際上由于各國之間在技術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不同國家在外空安全領域的對抗升級極易導致擦槍走火乃至引發戰爭。由于外空系統的高遠位置以及往往與一國的基礎設施緊密聯系,因此,無論是可逆還是不可逆的定向能、動能、網絡攻擊均可導致外空戰的嚴重后果。
第一,定向能攻擊誘發沖突升級乃至戰爭。激光和高功率微波可以以光速進行傳播,快速抵達目標,且由于光束發出的功率是可調的,因此定向能攻擊既能達到臨時可逆的效果,又可達到永久的衰減性破壞。這使得定向能武器成為一種遠距離攔截高速運動目標的理想武器。為了在未來的戰爭中占據優勢,多國已經在定向能武器的研發上展開競爭。2020年6月,俄羅斯在敘利亞成功測試名為“高能激光武器系統”(Peresvet)的戰斗激光系統,并在敘利亞上空擊落一架偵察無人機。"2022年5月,時任俄羅斯副總理尤里·鮑里索夫表示,Peresvet激光武器系統已批量裝備俄軍部隊,該武器可以在高達1"500公里的高度使敵方所有衛星偵察系統失明。"雖然定向能武器一般只對目標本身造成破壞,被攻擊國家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很難迅速進行準確的攻擊歸因判斷,但基于外空資產對一國的巨大效用,當一國的外空資產受到威脅引發外空沖突時,沖突雙方都必然竭力使用各種手段進行反擊以保全自己的外空資產,在這種情況下,局部外空沖突可能失控而升級為外空戰爭。
第二,動能攻擊可能導致出現“凱斯勒現象”(Kessler"Syndrome),進而對各國利用外空構成威脅。在外空動能攻擊中,由于目標衛星和動能反衛星系統都在軌高速運行,二者碰撞會產生永久性外空碎片。據統計,截至2021年11月15日,由于空間反衛星測試產生的可跟蹤到的碎片共有6"863個,其中仍在軌道上的碎片有3"133個。"在過去二十年間,外空中共發生了645次已確認的、非故意的、系統相關的在軌碎片事件,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潛在有害碎片(見圖1)。"在此背景下,如果未來國家之間采用動能攻擊的方式進行外空對抗,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外空碎片并最終在繞地軌道形成“碎片屏障”,導致“凱斯勒現象”變為現實,對其他各國和平利用外空構成威脅。

圖"1""1960年以來每年發生的外空碎片事件(截至2024年7月)
資料來源:“ESA’s"Annual"Space"Environment"Report,”"ESA"Space"Debris"Office,"July"19,"2024,"p."83,"https://www.sdo.esoc.esa.int/environment_report/Space_Environment_Report_latest."pdf。
第三,對外空發動網絡攻擊將危及國家戰略安全。外空系統從衛星、地面站到它們之間的通信連接都面臨著網絡攻擊的危險。美國2020年《國防太空戰略》明確提出,“要做好應對動能打擊、電子戰、網絡攻擊等威脅和挑戰的準備。”"202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監察長辦公室發布報告稱,過去四年來,NASA發現了超過6"000起與網絡相關的安全事件(見表1),對外空系統安全造成了威脅。"網絡攻擊因其具有的成本低、操作不受空間限制、不易進行攻擊歸因等特點,成為一些非外空強國進行反制的重要選擇。但是,鑒于外空安全在軍民兩用方面對一國具有巨大的安全效益,外空網絡受到攻擊所造成的損失可能引發被攻擊國在現實世界中運用定向能、動能武器進行報復,進而導致沖突升級乃至引發外空戰爭,對國家戰略安全造成威脅。
(二)外空懲罰性威懾難以維護危機穩定性
懲罰性威懾(deterrence"by"punishment)是指揚言對對手的行動進行懲罰,以迫使對方放棄行動。"由于外空系統的高價值性和脆弱性,外空懲罰性威懾的可信度是高度存疑的。因此,當兩國關系陷入危機時,雙方均有意愿率先攻擊外空攻防設施,因此危機穩定性很低。
一方面,外空懲罰性威懾效果有限。外空領域危機穩定性高是指對抗各方因其他問題陷入某種危機狀態時,由于考慮到先發制人會遭到對方報復打擊,并不能相對獲益,甚至招致更大損失,因此有關方不愿意先發制人打擊對方的外空系統,外空戰不易爆發;危機穩定性低則表示相反的情形。對于外空能力相對較弱的國家而言,外空強國的外空系統的價值和脆弱性遠超它們自身,外空強國的報復打擊給它們所造成的損失遠低于它們先發制人打擊給外空強國所造成的損失。因此,外空強國出于霸權目的所進行的外空懲罰性威懾的可信度較低。外空強國也必然看到了這一點,為了防止遭受對手或潛在對手先發制人打擊帶來的巨大損失,它們發動第一次打擊的意愿也很強烈。綜合來看,外空懲罰性威懾的效果有限,因此外空中的危機穩定性較低,外空戰容易爆發。
另一方面,外空領域的進攻方占優。外空的高遠位置以及外空系統的脆弱性特征使得外空系統的自我防御功能很難實現,但是攻擊外空系統則往往比較容易。因此,在外空攻防對抗中往往出現進攻方占優的情形。如果一個國家將對地攻擊武器置于軌道上,從理論上說其有能力攻擊地球上的任何地方。衛星星座中的衛星可攜帶各種傳統武器(包括烈性炸藥和動能武器),這些傳統武器高速沖擊目標,從而摧毀目標。外空強國研發、試驗這種天基進攻性武器對其他國家構成重大威脅,因為這種武器一旦實際部署,將誘發霸權國因其他問題與他國發生沖突時率先使用外空武器的沖動,這將降低危機穩定性。其他國家面對這一嚴峻威脅時,被迫的選擇仍是先發制人的非對稱反制。
四、構建戰略穩定性與推動外空軍控的路徑
外空安全關乎世界各國的利益。無論是外空強國還是弱國,外空利益都與其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可以說,世界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外空,也因此存在易于被對手或潛在對手打擊的脆弱性。若要達成外空安全互動中的穩定性,就需要擁有不同外空能力的安全利益攸關方都意識到外空系統受到攻擊的后果難以承受,即“相互確保脆弱”。在這一條件下,各國出于自身安全考慮,任何一方都不會輕易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外空戰就不易爆發。
因此,各國的外空力量雖然差別巨大,但都可以利用對手的弱點對其形成制衡,從而維護戰略穩定性。從確保外空安全的角度來看,外空戰不可能有真正的贏家,因此,最理性的選擇是實行外空軍控。為了順利推進外空軍控,應率先控制那些影響戰略穩定性的外空武器,而不是非對稱反制手段,然后循序漸進達成全面禁武的外空軍控終極目標。
(一)推動外空全面禁武的國際努力
外空軍控主要緣起于大國博弈背景下對外空安全合作的探求。為此,中國應積極參與推進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的國際努力,策略性地反擊美國對外空全面禁武的阻撓,繼續推進“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PPWT)草案的完善和簽署,并推進“防止外空軍備競賽”(PAROS)的相關議程。
第一,推動外空全面禁武以維護戰略穩定性。權力均衡是維護戰略穩定性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外空安全互動中,國家間權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各國的外空實力,因此,在國際安全領域,外空強國往往會形成相對于實力較弱國家的權力優勢,而權力失衡導致外空軍控很難取得進展,維護戰略穩定性也無從談起。航天技術作為現代高新技術的集大成者,外空實力往往需要強大的技術能力、經濟實力及組織大型科研的能力等作為支撐,這些要素通常很難在一定時期內同時發生巨大變化。但是,考慮到外空系統存在固有的脆弱性,外空實力相對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對手外空系統的脆弱性進行非對稱反制,從而達致相互之間的權力均衡,為推進外空軍控創設有利條件。
為此,中國應強調從維護大國間的戰略穩定性著眼,堅持不懈地主張外空軍控;應以外空非武器化和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為重心,力爭在裁談會達成PPWT正式文本。對于美國以外空武器界定不清、沒有包括地基反衛星系統以及難以核查為由屢屢阻撓外空軍控的做法,中國應旗幟鮮明地指出,為了維護戰略穩定性,必須先禁止在外層空間部署武器、禁止對外層空間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這是外空軍控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必要前提,禁止任何外空武器并建立完善的核查機制則是外空軍控下一步的目標。
第二,策略性反擊美國阻撓外空軍控進程。對于美國炮制的“外空威脅論”,中國應進行輿論和外交反擊。美國大肆渲染、夸大其他國家非對稱反制霸權的手段,而閉口不提自身大力發展外空武器、加快外空建軍的所作所為。對此,中、俄等國可利用聯合國等多邊平臺,針鋒相對地揭露并指出美國推進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才是外空安全領域最現實、最嚴重的威脅。
此外,中國還應對美國編造中、俄提出的PPWT草案存在“根本缺陷”、蓄意阻撓外空軍控的行徑進行批駁。美國聲稱PPWT草案的“根本缺陷”是沒有核查條款,這完全是雙重標準。美國一方面阻撓《禁止生物武器公約》(BWC)核查議定書的談判,另一方面又以缺乏核查機制為由反對PPWT草案。顯然,美國的“這種雙重標準才是阻礙防止外空軍備競賽進程的‘根本缺陷’”。"對此,中、俄等既要明確揭露美國肆意在反衛與反導、核查機制等問題上采用雙重標準以阻撓外空軍控的意圖,同時也應有針對性地利用“反證”“掛鉤”等策略搬開美國這塊外空軍控的“絆腳石”。
第三,積極推動聯合國“防止外空軍備競賽”(PAROS)框架下的外空禁武議程。聯合國相關平臺提出的PAROS議程是一個指向外空非武器化和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框架體系,聯合國大會多次通過“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相關決議,強調裁談會在談判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多邊協議方面負有優先責任。但是,冷戰結束后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美國極力擺脫國際義務,拒絕接受新條約約束,長期抵制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多邊談判,這些都是美國要稱霸外空的表現。"2017年第72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將題為“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的進一步切實措施”的項目列入大會第73屆會議臨時議程,根據大會第72/250號決議成立政府專家組,并就PAROS的國際法律文書要素進行討論,制定了共識文件。但2019年美國阻止專家組通過最終報告,且未就此作出明確解釋。對此,中國應在適當的國際場合對美國阻止外空軍控國際努力施加足夠壓力,強調繼續就防止外空軍備競賽開展外交工作,積極推進國際立法,爭取在外空非軍事化方面得到有關國家的正面回應,使國際社會盡早締結全面禁止外空武器條約。
(二)加強外空軍控的國際統一戰線
當前,外空軍控停滯不前的根源是外空霸權導致的外空權力失衡。為了阻止外空強國推進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其他國家應加強戰略協調,并團結一切維護外空和平的力量。
第一,加強中俄在外空軍控進程中的戰略協調。俄羅斯與中國在外空安全問題上立場原則一致,在具體操作方面應進一步減少“溫差”。2018年,中俄已在雙方聯合聲明中載明支持“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NFP)的條款。"未來應繼續擴大參與關于NFP政治承諾國家的數量,特別是將主要外空國家納入。更為重要的是,中俄應堅持推進由其提出的PPWT草案,再次推動外空軍控朝著外空非武器化和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方向聚焦。兩國可進一步協商、完善PPWT相關條款內容,形成一致共識,在合適的時機和場合力推PPWT的討論和表決進程。同時,中俄兩國還應繼續強調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是唯一的全球性多邊裁軍談判機制,中俄可適時在該會議上共同重新提交修訂后的PPWT最新草案,努力推動裁談會盡快啟動外空軍控實質性談判。
第二,努力構建反對外空武器化的統一戰線。美國出于霸權目的推進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并不符合其他國家的利益。對此,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合力抵制美國的霸權。當前,中國與歐盟及有關國家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衛星研發與發射、探月等領域已經奠定了非常好的合作基礎。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空間探測領域,中國與歐洲國家仍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未來,中國與歐盟、歐洲航天局之間可以在衛星發射和研究、北斗系統與伽利略系統之間的互補性等領域加強合作。
對于美國急于在月球上“跑馬圈地”和在小行星上采礦,以謀求外空霸權,其他外空國家應加強合作,抵制美國在外空資源開發中的單邊主義行為,在輿論上形成全球公域規則由聯合國主導制定的國際共識。在此基礎上,可以與歐洲國家繼續強化民用領域的合作,深化利益融合。例如,可以歡迎歐洲國家與中國的“天宮”空間站進行深度合作,邀請有能力的國家參與相關項目。此外,中歐還可以在深空探測、航天員救援演練、載人航天以及航天工業等領域開展合作。
(三)加快和平利用外空能力的發展
外空系統的“能力-脆弱性”悖論為其他國家以非對稱方式反制外空霸權提供了契機。當安全利益攸關方的外空實力趨向均衡而形成相互確保脆弱的局面或者主要各方共享的外空共同利益大為增加時,不僅外空戰不易爆發,而且有關各方開啟外空軍控談判的可能性也會增加。為實現這一目標,各國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全面加強外空防護力量建設。鑒于美國致力于通過打造外空武器來獲得更大優勢,其他國家也可以通過發展外空防護力量來抵消美國外空武器帶來的優勢,促使美國因無法實現預期收益而同意回到談判桌。發展外空防護能力可以讓國際社會意識到有矛就有盾,發展外空武器不僅不利于外空環境的和平安全,也無法使一個國家獲得預期的戰略優勢,從而打消個別國家通過發展外空武器尋求國家安全的想法。這樣也進一步反襯出美國研發部署外空武器給其他國家帶來的安全威脅。在增強中國自身外空實力、重塑對美戰略平衡的同時,緩解其他國家對中國增強外空實力的質疑和憂慮,使中國在外空軍控的輿論斗爭中占據更多主動。
第二,增強外空非對稱反制能力。對于外空軍控而言,相關國家發展外空非對稱反制能力、促進權力均衡、維護戰略穩定性是切實推進外空軍控的根本途徑。一方面,通過強化自主創新,提高外空探索與利用水平;另一方面,不斷突破關鍵技術,形成外空有限戰略威懾。同時,還可以通過加強航天技術應用,帶動經濟和科技實力的提升。推動航天高新技術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提升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
第三,努力提供更多外空公共產品。在外空領域提供非排他性、效益較大的公共產品能夠加深各國間的復合相互依存,在客觀上起到制約外空霸權的作用。通過構建天基全球通信和導航系統、地球觀測系統、外空態勢感知系統等,各國能夠在擴大本國外空利用能力的基礎上,為全世界提供廣泛的公共產品,服務于更廣泛的全球共同利益,實現外空全球治理。
結"束"語
外空軍控作為人類進入航天時代以來一種特定的國際安全交往實踐活動,其演變發展也具有內在的機理邏輯。首先,外空武器化必然會引發非對稱制衡。從國際政治層面來講,其他國家這種反制霸權主義的行動有利于維護外空國家間的戰略穩定性,因而具有無可辯駁的合法性與有效性。面對這種非對稱制衡,一些外空強國選擇以發展外空彈性來抵消制衡,試圖繼續占據外空優勢。這必然會導致威懾與反威懾的外空攻防對抗準備不斷升級,從而導致外空國家間的戰略穩定性下降。隨著外空攻防對抗準備的不斷升級,外空領域出現擦槍走火情形的可能性增大,各國都試圖在攻擊性占優勢的外空領域率先搶占主動權,致使外空的危機穩定性更加難以實現。因此,外空軍控應從維護戰略穩定性高度綜合施策,積極推動外空全面禁武的國際努力,加強外空軍控的國際統一戰線,實現外空領域各方權力的相對均衡。
[責任編輯:樊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