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在博物館中觀賞著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帶給我們的震撼中時,我們是否會想起這些文物背后的守護者?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楊臣彬就是其中一位。
楊臣彬從事古代文物的保管整理、鑒定研究等工作已經70余年,為各大博物館及文物單位鑒定各個歷史時期的書畫上萬件。然而這位享譽文博界的書畫鑒定大家,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從一名普通的講解員做起,靠著刻苦勤奮、努力鉆研的精神,在文物鑒賞領域一步步登堂入室。1952年,楊臣彬由部隊調往故宮博物院工作,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一名藝術展覽講解員。由守衛(wèi)人民到守衛(wèi)文物,楊臣彬絲毫不改軍人底色,始終忠于使命。他回憶當初運送兩千多件故宮文物去武漢參展的經歷,一路上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刻不離文物左右。在完成交接手續(xù)前,為了防止文物被盜,他直接睡在展館大廳,不讓任何陌生人靠近箱子。他說:“我把一把寶劍放在枕頭下面,如果有人來偷文物,我就跟他拼了!”
小時候,楊臣彬上過私塾,有一定傳統(tǒng)書法、繪畫的基礎。工作后,在與文物的不斷接觸中,他漸漸迷上古書畫。1959年,故宮機構調整,楊臣彬趁著這個機會,主動請求調入書畫藏品庫房。庫房的工作非常煩瑣、辛苦,可楊臣彬一干就是20年。每幅書畫各自的存放位置被楊臣彬牢記在心。一次,院長要求他10分鐘內從庫房中拿出10件指定文物,他僅用了5分鐘,便將它們全部準確找出。從此,楊臣彬被冠以“故宮庫房的活地圖”的稱號。對楊臣彬來說,在庫房,他每天都能看到珍貴的書畫文物,更重要的是,他有了更多與各路專家接觸、向他們學習請教的機會。當年,國家需要對故宮書畫文物進行定級,為此組建了專門委員會,張珩、徐邦達、啟功和謝稚柳等書畫大家和鑒定家齊聚一堂。楊臣彬全程協(xié)助專家,把需要評定的書畫一件件從庫房里取出來,按順序掛好。他一邊聆聽專家的鑒定、品評,一邊記錄學習。就這樣,楊臣彬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書畫文物知識與鑒定經驗,對過去各個時代的畫家的不同風格有了清晰的認識。
楊臣彬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和好學的精神獲得了專家們的認可,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更是對其青睞有加。1977年,楊臣彬正式成為徐邦達的入室弟子,跟隨他到全國各地的文物單位考察。歷時8年的考察工作中,楊臣彬跟隨徐邦達多次從“廢紙”堆里搶救出國寶。他們在青島市博物館的庫房中翻出已稍有破損的懷素《食魚帖》唐摹本,又在云南省博物館找到北宋郭熙《溪山訪友圖》和元代黃公望《剡溪訪戴圖》等國寶級文物。
徐邦達學識淵博,工作態(tài)度嚴謹,這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楊臣彬。在鑒定吳鎮(zhèn)的《蒼松小山》時,不少專家認為畫作是贗品,但楊臣彬并不認同。他將此畫與庫存中的吳鎮(zhèn)真跡做了反復對比后,堅持自己認為其為真品的判斷,最終徐邦達確認這幅畫是真跡。
楊臣斌說,自己鑒定畫作堅持“笨辦法”,就是鑒定前對自己發(fā)出“靈魂三問”:“這個人的東西都看了嗎?他相關的文獻記載都整理了嗎?他的年表都做了嗎?”
楊臣彬不僅在中國傳統(tǒng)書畫鑒定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還盡己所能地促進中國傳統(tǒng)書畫知識的普及與傳播。他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書畫鑒定碩士研究生導師,經常主持各種書畫展覽并發(fā)表學術演講,為文化傳承傾注心血。楊臣彬說:“我這一生就干了一件事,鑒定、研究中國傳統(tǒng)書畫。這項工作不僅僅是為文物收藏提供參考依據(jù),也是在以書畫證史,這些書畫身上承載著藝術史、文化史、哲學史、文學史、政治史、經濟史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承。”
“擇一事,終一生,也是無憾了。”楊臣彬用他的一生守護文物,其精神也感動和激勵著無數(shù)后來者。
適用話題 認真執(zhí)著、堅持不懈、“拙”與“巧”之辯、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素材運用
1.一生堅持,執(zhí)著敬業(yè)
楊臣彬并非科班出身,卻最終在書畫鑒定方面取得卓越成就,這得益于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他不怕煩瑣、辛苦的庫房工作,堅守崗位20年,對庫房中的書畫藏品了如指掌;他虛心向專家學習、請教,積累了豐富的書畫鑒定經驗;他對待鑒定工作一絲不茍,總是反復研究比對。對事業(yè)認真執(zhí)著的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楊臣彬成為一代書畫鑒定大家的關鍵因素。
2.“拙”是另一種“巧”
楊臣彬鑒定文物時,堅持“笨方法”——研習所有相關作品,整理所有相關文獻記載,制作詳細年表。這種方法看似笨拙、費時,卻讓楊臣彬對研究對象有全面而細致的把握,從而保證后續(xù)鑒定的準確,達到長遠的“巧”。楊臣彬出眾的專業(yè)能力源于其扎實的基礎和對中國古代書畫深刻的理解,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并無捷徑可走。
3.守護國寶,傳承傳統(tǒng)文化
鑒定和研究中國傳統(tǒng)書畫,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國寶,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國寶所承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因此楊臣彬始終自覺肩負起自己的使命,不僅履行國寶守護人的職責,還積極參與中國傳統(tǒng)書畫知識的普及傳播工作,讓大眾了解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魅力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讓更多人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