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沒有售價,夜騎開封拿下。”前段時間,“夜騎開封”一躍成為熱門話題。最初,“夜騎開封”只是幾名來自河南鄭州的大學生一時興起發起的活動,他們為了吃上一口正宗的開封灌湯包,晚上七點從鄭州出發,騎上共享單車,騎行五小時,抵達五十千米外的開封。結果這場“臨時起意”的活動在網絡上迅速傳開,吸引了許多人“跟風”,“夜騎開封”的隊伍也從零星的幾個人漸漸發展到了數千人、數萬人,大家齊聲高喊“passion(激情)”,仿佛在騎行的路上找到了自由與青春。然而,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這項活動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龐大的騎行隊伍常常堵塞街道,給當地居民的出行和生活帶來不便。2024年11月8日晚,鄭開大道從鄭州到開封方向部分路段完全被“騎行大軍”占據,造成嚴重擁堵。面對這一情況,鄭州與開封都采取了相應措施:11月9日下午,鄭州、開封兩地交警先后發布通告,對鄭開大道鄭州段、開封段非機動車道實施臨時禁行措施。自此,火熱的“夜騎開封”被按下暫停鍵。
適用話題 夜騎活動、流量的雙刃劍、跟風、自由與青春
素材運用
1.流量的雙刃劍
隨著熱度上升,“夜騎開封”已經不再是一項簡單的騎行活動,而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并成功推動了開封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留住游客的關鍵因素,當城市居民與游客共同成為城市文化的見證者與傳播者,這座城市也因此獲得持久的文化生命力。然而,隨著“夜騎開封”活動的持續火熱,大量涌入的人群導致城市管理面臨超負荷的困境。因此,在把握流量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的同時,當地政府也應考慮其可持續性,在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間取得平衡,避免城市在流量衰減后陷入發展的“空洞”。
2.拒絕盲目跟風
“夜騎開封”事件暴露了公眾在面對潮流時容易盲目跟風的心理弱點。本來自由的騎行活動,卻在某種程度上被“流行”的浪潮所裹挾。部分參與者并非真正熱愛騎行,只是為了追趕熱點,尋求新鮮感和刺激,追求一場盛大的狂歡,然而卻給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擾。青春有自由自在的一面,但青春也不必處處“跟風走”。每個人的興趣個性不同,展現青春風采大可不必擠在一條路上。拒絕盲目跟風,認清自己的內心,不被潮流裹挾,才是青春該有的模樣。

《騎行中國》:橫跨時間的旅行
《騎行中國》是一部人文旅游紀錄片,講述了美國騎行家彼得·克羅斯比在中國的騎行旅程。1994年,彼得·克羅斯比騎著山地車,從北京到香港,完成了3000多千米的騎行。在這一過程中,他拍攝了19400張相片,錄制了80小時視頻,寫完了15本日記,真實地記錄下中國的大好河山、風土人情。而在2021年——他第一次騎行中國之旅結束的27年后,年過六旬的彼得·克羅斯比故地重游,再度開啟了騎行中國的旅程。這趟旅程的騎行路線幾乎與當年完全重合,從山西的五臺山到河南的少林寺,從長江三峽周邊到湖南的苗寨村落,彼得·克羅斯比穿過城市與鄉村,拜訪舊時好友,在沿途各省份的地標打卡。透過彼得·克羅斯比的視角,我們得以直觀地感受到中國近30年來的社會發展與風土變遷。與乘坐高鐵、汽車不同,騎行無疑是一種更近距離地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騎上單車,我們可以繞開川流不息的街道,駛入狹窄的小巷,感受各地不同的風景和文化。自由自在,正是騎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