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旅游火了。去小眾的縣城游玩,正成為人們出行的新風尚。與其在人滿為患的熱門景區擠得懷疑人生,還不如尋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安靜小地方放松自己的心靈,這已經是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一次理想的縣城旅游能夠讓人從千城一面的景區逃出,去探索更為原生態的風景,領略在時間的積淀中形成的風土人情。伴隨著旅游方式的變革與發展,悄然重塑的還有人們的旅游觀念。然而,蜂擁而來的游客不僅為縣城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對縣城的旅游接待能力提出了挑戰。如何才能更好地接住這波流量?這是小城被“看見”后,人們需要思考的新問題。
視線聚焦一 持續走紅的縣城旅游
素材鏈接1
從數據看縣城旅游
近幾年,以縣城為出行目的地的縣城旅游迎來了大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逆流而行”,欣然“奔縣”。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假期,四線及以下城市,尤其是縣城及縣級市,旅游市場增長明顯。“五一”假期縣城市場酒店預訂訂單同比增長68%,景區門票訂單同比增長151%。而在2024年“十一”假期期間,全國近百個縣城酒店預訂熱度同比上漲超過50%,熱門出行地榜單中熱度增長幅度的前十名,都是三線及以下的小城市。其中,增速排前十的縣城目的地分別為臨汾隰縣、運城芮城、銀川賀蘭、延安宜川、商洛商南、朔州應縣、牡丹江寧安、畢節織金、德州齊河、韶關仁化。而在2025年春節期間,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喀什地區疏附縣、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孝感市云夢縣、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成了國內旅游“黑馬縣城”。
素材點撥1
反向出游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縣城更有性價比。”長期以來,一、二線城市一直是節假日旅客出游的熱門選擇。然而大城市的交通擁堵、酒店價格偏高、景區景點趨向同質化等問題,時常讓那些想在假期放松身心的人望而卻步。相比之下,成為新晉熱門旅游地的縣城可能沒有發達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與成熟完備的基礎設施,但物價偏低,顯然更有性價比,同時還可以讓游客擺脫人擠人的窘境,度過一個“松弛感滿滿”的假期。因此,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避開人潮,反向出游,前往縣城,探尋自由有趣的、能夠放松身心的全新旅游體驗。
適用話題:縣城旅游、反向出游、休閑生活、放松身心
素材鏈接2
被“看見”的縣城
在網絡平臺上,我們時常能看見各式各樣的對于“寶藏小城”的推薦,過往縣城被低估的吸引力,正在被網友們逐漸發掘。不是只有那些名頭很大的地方才有風景,各種小城市爆火出圈,靠的不僅是社交媒體的助推,更是自身的獨特魅力。
位于遼寧省錦州市北部的義縣,擁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有“塞北佛鄉”的美稱,萬佛堂石窟、廣勝寺塔,以及我國僅存的八大遼構之一的奉國寺大雄寶殿,都藏在這座小縣城中。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千年瑤寨坐落在群山之中,這里一步一景,歷史悠久的建筑與碧綠的溪水、郁郁蔥蔥的植被相映成趣。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是我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楚國最后的都城,此處出土了楚大鼎、郢爰(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等國寶級文物,蘊藏著楚文化的精髓。這些“寶藏”縣城,充分發掘本地的傳統文化瑰寶,因地制宜,各美其美,以文化感染人,以情懷留住人,在大批同質化的旅游城市中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這些縣城借助差異化的旅游資源和區域特色被大眾“看見”,契合了互聯網時代人們追尋“小眾”“獨特”“有趣”的心理,在國內旅游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于網絡時代的信息洪流中創造出了獨屬自身的記憶點。
去過兩次義縣,奉國寺里的泥像在修復,但四周的壁畫真的是看一眼少一眼,時間讓它變得越來越珍貴了。
來到連南瑤寨,穿上瑤族的傳統服飾,吃著當地的美食,農家菜中牛蹄和筍的美味讓人回味無窮。
在壽縣,壽州鑼鼓的現場表演很有意思。可以在南門坐觀光車游覽古城,全程只要10元,憑手環可以繞城一圈,古城內的景點都能看到。
適用話題:縣城的風土人情、煙火氣、情緒價值、差異化與個性化
視線聚焦二 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素材鏈接1
影視IP喚醒“小城之春”
近年來,一部劇集帶火一座城的故事持續上演。2023年,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大火,其取景地云南大理的鳳陽邑村、沙溪古鎮、喜洲古鎮、云龍天燈海坪、彌渡密祉古鎮等都隨之進入了觀眾視野。劇集中詩意的鄉村生活讓人心生向往,于是,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紛紛收拾行囊,離開都市,踏上尋找自我的旅途。過去,鳳陽邑村的每日客流量不到100人,電視劇播出后,每日客流量增長了近20倍,單日游客最多時可達萬人。2024年播出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以電影級別的畫面質感展現新疆北部的牧場風光與牧民生活圖景。從一望無際的草原、巍峨壯麗的雪山,到四季轉場、終年放牧的游牧生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靈,成功帶火了新疆旅游。電視劇播出后,前往阿勒泰的游客數量激增,阿勒泰區域的景區、酒店等的訂單量大幅增長。以阿勒泰旅游的熱門地點喀納斯景區為例,該景區在2024年累計接待游客超過500萬人,創下新高。
素材點撥11
“影視+文旅”的雙向奔赴
人類追求理想環境與生活的腳步從未停止,而影視劇是為觀眾造夢的藝術,意在展現一種“故事的真實”,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如此多的游客“為一部劇赴一座城”。從《去有風的地方》到《我的阿勒泰》,這些熱播的國產劇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別出心裁的場景設置,成功展現了小城里濃厚的人情味與氤氳的煙火氣,塑造了小城的文化形象。大好山河與歷史人文在影視劇中如畫卷般徐徐展開,給予人們獨特的情感體驗,也召喚著人們去親身感受劇中展現的生活,鼓勵著人們去勇敢追尋心靈的歸宿。大理與阿勒泰不是個例,可以說,“影視+文旅”的雙向奔赴讓“詩”與“遠方”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毫無疑問的是,影視作品帶給觀者的精神共鳴與情感體驗為小城帶來了春風。
適用話題:“影視+文旅”互動、尋找自我、影視劇與造夢、小城的文化形象
素材鏈接2
數字游民與“縣飄”
數字游民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遠程工作,追求自由、靈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的個體。他們不受傳統工作辦公地點固定的束縛,通常從事具有創造性、趣味性和高自由度的工作,能夠在全世界自由流動,以實現工作和休閑的動態平衡。近年來,中國的數字游民群體亦呈現出快速擴張的趨勢,青年群體是其中的主力軍。
縣城作為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地帶,既保留了鄉村的寧靜與淳樸,又融入了城市的現代氣息,是安放鄉愁的理想之所。這里有更松弛的生活、更濃郁的煙火氣,能讓人放下所有的疲憊,舒緩緊繃的神經。縣城無疑正在成為數字游民們的理想目的地。如今,數字游民正在涌入中國近2000個縣城,成為“縣飄”的一員。溫州泰順縣有一張數字游民基地點位圖,華東大峽谷數字游民基地、文祥湖主題園區、交垟土樓、南浦溪景區、庫村等數字游民基地在地圖上串聯起來,成了他們安身之處。科技工作者、藝術家、創業者、翻譯員等數字游民涌入縣城,尋找人生和職業發展的另一種可能。對數字游民而言,“飄在縣城”是一種主動探索的生活方式,而非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他們與其說是在大城市卷不動,不如說是在小縣城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節奏。
(摘編自潘圓《他們為何選擇“縣飄”》,“溫州宣傳”微信公眾號,2024年7月31日)
素材點撥2
“縣飄”與“回籠飄”
從縣城文學、縣城旅游,再到數字游民的“縣飄”,小城火熱的背后是都市人對松弛感的追尋。當大城市里疲憊的人們隨性地漫步在縣城中,感受慢節奏的生活狀態與平靜安穩的氛圍時,他們雖然身處異地,但似乎找到了一份“回家”的心安。然而,近年來,部分選擇來到縣城的年輕人又返回了一線城市,曾經逃離北上廣的“縣飄”開始出現“回籠飄”的趨勢。對這些年輕人而言,在陌生的縣城中,他們一方面覺得曾經的積累學非所用,另一方面也難以適應當地的鄉土人情,最終只能帶著無奈又離開縣城“飄”回一線城市。
適用話題:數字游民、“縣飄”與“回籠飄”、人生的可能性、追尋松弛感
視線聚焦三 縣城旅游的未來
素材鏈接 機遇與挑戰
當然,并非所有人的縣城之旅都能盡興而歸。
福建平潭是近年來爆火的縣城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的4月到6月,夜光藻、海螢等海洋生物會匯聚在平潭的海岸線邊,在夜間發出盈盈藍光,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藍眼淚”。如夢似幻的藍色熒光海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們前來觀看,2024年,平潭的酒店在“五一”假期期間滿房,甚至有酒店五月全滿。不僅車票一經發售就被游客搶光,縣城的公路也被擠得水泄不通,不少平潭人在網上哭訴“回不了家”。來到平潭“追淚”的游客的體驗也不一定美好,除了交通不便,很多游客表示,到了當地才發現景點附近海水腥臭,岸邊全是垃圾,踩海水用過的鞋套被隨地亂扔,干凈衛生的酒店一房難求。諸如此類的問題,難免讓遠道而來的游客感到失望。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縣城在開發時急于求成、盲目跟風,反而破壞了當地原本的風貌與韻味。比如位于藍田縣濱河西路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由于當時電視劇《白鹿原》的熱播,這個景區的人氣急速攀升,一時風頭無兩。但由于景區缺乏人文底蘊,雖然有著仿古的街道和當地小吃,其內容和形式卻與其他陜西景區雷同,缺乏獨特性和吸引力。隨著熱度的消退,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游客數量逐漸減少,最終走向沒落。
素材點撥1
從“反跟風”走向“跟風”
“以為去小縣城是錯峰旅游,結果跟5A景區一樣擠爆。”當一座座小縣城被慕名而來的游客充塞,原本是拒絕跟風的反向出游,儼然已經背離人們的初衷,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跟風”。其實,如果在選擇旅行目的地時一味地追求時下的“網紅景點”,對于縣城旅游抱著過高的心理預期前去跟風“打卡”,很可能會事與愿違。作為游客,我們應當調整心態,秉持理性的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旅游路線和景點,在選擇“奔縣”前充分了解目的地的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的情況,以提升旅游質量。旅游的目的并不在于追逐流量與風潮,而是讓我們能夠短暫地逃離日常喧囂,在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發現自我。
適用話題:“反跟風”與“跟風”、理性態度、縣城商業化、“守”與“變”
素材點撥2
做好“守”與“變”
縣城旅游雖然持續走紅,但其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有些縣城可能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無法形成集群優勢。有些縣城的建設規劃滯后,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接待能力也相對較弱,遇到人流量過大的情況,種種問題就隨之暴露出來。除此之外,縣城開發同樣需要警惕盲目跟風。有人吐槽江南古鎮全是一個樣,同質化的景點設計、復制粘貼的打卡元素、千篇一律的商業街小吃……很難讓人與其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如今,不少縣城也在盲目跟風建設此類網紅古街古鎮,如此“建設”,反而使縣城喪失了自身原本的特色。網絡時代追逐流量但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縣城要想抓住這波流量與熱度,學會做好“守”與“變”是關鍵。對于縣城而言,“守”的應是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美景,“變”的則應該是旅游運營模式和游客體驗。如何在開發中守住小城的人情味與煙火氣,避免不恰當的商業化對縣城原有風貌和生態的破壞,如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配套服務水平,讓旅游接待能力匹配網絡流量,這些都是縣城旅游主管部門要著力解決的痛點。
素材鏈接 《旅行的藝術》:另一種生活意義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其代表作品《旅行的藝術》一書中對“旅行”進行了多方位的剖析,在談及旅行的意義和心理體驗時,他指出:“如果生活的要義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卻旅行,很少有別的行為能呈現這一追求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不論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達出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意義。盡管如此,旅行還是很少迫使人去考慮一些超越實際、需要深層思索的哲學層面的問題。我們經常得到應該到何處旅行的勸告,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為什么要到那個地方,又如何到達那個地方,盡管旅行的藝術會涉及一些既不簡單,也非細小的問題,而且,對旅行的藝術的研究可能在一定意義上(也許是微不足道的)幫助人們理解希臘哲人所謂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或人類昌盛。”
“世界之大,遠超過我們的眼界可以容納的范圍,不管人們走得多慢;走得快,他們也不會看到更多。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和所見,不是速度。子彈飛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個人,如果他的確是個人,走慢點也并無害處;因為他的輝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親身體驗。”
(摘編自[英]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
素材點撥 靈魂與環境對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阿蘭·德波頓在本書中列舉了許多知名作家的旅行喜好,如:波德萊爾醉心于港口、碼頭、火車站以及酒店房間等場所,旅程中不斷變換的場所給他帶來比家里更自在的感受;福樓拜偏好東方的異國情調,他認為對東方的凝視能幫助他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解脫出來;羅金斯喜愛坐在馬車里慢慢地游覽,每隔幾千米就停下來觀賞景色……真正的旅行視角是感性的,德波頓在此書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將旅行視為一種精神的體驗,而非肉體的奔波。旅行之所以能充滿鮮活的色彩,是因為游客與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自然之間發生了碰撞,環境是人類情感的載體,一旦我們尋找到能夠與自己靈魂產生對話的環境,就能夠對生命生發出更加深刻的思考,這些思考徘徊于個體和社會、環境和精神之間,激發我們更深層次的愉悅,從而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

海亮實驗中學GA223班 曹諾宸
我的家鄉是一座普通的小縣城,這里沒有林立的高樓,只有滿眼的綠意。雨后,一道絢麗而夢幻的彩虹如同橋梁般橫跨縣城的天空,從外部熱烈的紅逐漸過渡到內部神秘的紫,每一抹色彩仿佛都訴說著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彩虹的下方,是為樹木的綠色所掩映著的住宅區。這里的建筑物錯落有致,紅色的屋頂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陽光透過云層,遠處的樓房在朦朧的霧氣中若隱若現,為縣城的景致增添了一絲神秘感。這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時常忘卻日常的喧囂與忙碌,沉浸在寧靜與美好的環境之中。
指導老師:劉曼

贛州中學高三(23)班 張鏡如
縣城的節奏并不快,給人一種慵懶、緩慢的感覺。我選取了縣城的某個轉角進行繪制,畫面中大大小小的店鋪錯落不齊,隨處可見的電線交錯著,一輛老式電動車安靜地歇腳在店鋪門前。來到縣城,人們會有一種安寧與滿足的感受。時代的車輪似乎還未從這里碾過,一切都是慢的,一切都不著急,行人步履輕盈,小販從容吆喝,大家都有自己的活法,縣城的生命力由此展現。

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一(5)班 董含章
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北部的宏村,我拍攝了這張照片,這組被山水環抱的建筑,就像從水墨畫中剪下來的一樣,秀麗典雅。我們暑假造訪這里時,天空恰好飄起毛毛細雨。云霧繚繞的遠山下,黑白分明、錯落有致的馬頭墻倒映在“月沼”平靜的水面上,充滿古韻。我沒有見過晴朗日光下的黟縣,碧水藍天的古鎮想來一定也很美,但我感覺粉墻黛瓦的徽派古建筑和煙雨朦朧的背景更相配,有道是:“一蓑煙雨夢徽州,青磚黛瓦馬頭墻。”
指導老師:密冠婭
(編輯:王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