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滿田魚燈作為安徽歙縣悠久的民俗文化遺產,承載著當地特有的宗祠文化,其不只是一種物質形態的存在,更是徽州人精神世界的映射。本文以地域文化視角出發深入研究其形態藝術與文化內涵,并探討其在當代文創產品中的設計困境以及在創新路徑上的可能突破。以汪滿田魚燈為主題結合當代審美趨勢進行產品設計實踐,將徽州人民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觀跨越時空限制,被更廣泛的人群所欣賞和傳承,在傳統與現代、功能與美學之間尋求一條和諧共生的路徑。
關鍵詞:地域文化;汪滿田魚燈;文創產品;設計創新;圖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5)01-0038-04
Abstract:As a long folk cultural heritage of Shexian County,Anhui Province,Wang Mantian fish lantern carries the local unique ancestral hall culture,which is not only a material form of existence,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 of Huizhou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f its form ar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and probes into its design dilemma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possible breakthroughs in the path of innovation. With the theme of Wang Mantian fish lamp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rends,the product design practice will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of Huizhou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values,and be appreciated and inherited by a wider range of people,seeking a path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function and aesthetics.
Keywords:Regional culture;Wang Mantian fish lamp;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Design innovation;Pattern design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孕育而出的帶有鮮明獨特性的文化形態。體現了一個區域悠久的歷史脈絡、民俗傳統、宗教色彩以及其居民的價值觀念等。歙縣汪滿田魚燈文化作為徽州代表性文化之一,2022年5月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于深入揭示古徽州民俗文化的獨特風貌與精神內涵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本文通過對汪滿田魚燈進行解讀,探索其造型的獨特性以及寓意的深遠性。并以現代設計的創新途徑,對汪滿田魚燈的傳統視覺元素進行重新詮釋和設計轉化,將其地域特色文化以新的面貌詮釋出來,激發起公眾對徽州文化的新認識。
(一)地理環境與宗族文化
歙縣汪滿田村坐落于安徽省南部,作為古徽州的治所長久以來扮演著徽州地區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樞角色。群山與河流作為自然界的屏障巧妙地將歙縣與外界隔絕,使得信息的流通和陸路的交通變得困難,這樣的地理環境促使歙縣的村落多以同宗同姓的形式聚居,從而孕育了根深蒂固的宗族紐帶,無形中催生了歙縣民俗藝術的多元、獨特與地域特色,而汪滿田魚燈會最初就是作為祭祀活動在祠堂前展開,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至十六日,當地人以魚燈游村,“灘花戲水”,以水克火,稱之“嬉魚”[1]。
(二)自然因素與徽商發展
歙縣汪滿田村坐落于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氣候的交織之中,豐富的降雨和宜人的氣溫共同孕育了廣袤的森林,為汪滿田魚燈的制作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來源,使得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徽商的崛起不僅推動了經濟的繁榮,更催生了文化的興盛,他們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為當地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石。在徽商的助力下汪滿田魚燈等傳統藝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承和發揚,自然與人文共同創造了歙縣汪滿田魚燈會這一獨特的文化符號,
(一)藝術特征
1.外觀造型:汪滿田村以宗親支脈為紐帶,以5個祠堂——汪氏3座,程氏與葉氏各據其一——成為魚燈會的發源地,孕育出多彩的魚燈文化。隨著幾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發展成6個魚燈盛會。其中燈的種類有很多,以“魚燈”最為主要。其設計分為大型與小型兩種,由魚頭、魚身、魚尾以及魚鰭4個精致部分組合而成。而魚身這一部分又進一步細分為前、后兩個區段,與魚頭和魚尾共同構成了4節相連的結構。每一節的設計既獨立又和諧,使得整個魚燈在展示時,能展現出流暢且多變的姿態,如圖1。除了上述魚燈外,還有諸如鯉魚化龍燈、五谷燈等,這些形象并非無中生有,而是由歙縣人民在生活的真實場景中汲取靈感,結合精湛的手工藝塑造而成。

2.內部圖案:汪滿田魚燈內繁復細膩的紋飾涵蓋了各式各樣的圖騰,包括王字紋、火云紋,魚鱗紋等。其中王字紋鐫刻在魚燈額頂,成為汪滿田魚燈的標志性符號,王字紋的設計有兩重形態:其一為正統的“王”字形態,鑲嵌于各式魚燈的額前,象征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二則化作“豐”字形,繪制于“鯉魚化龍”燈的額部,寓意著豐收與富饒。火云紋和祥云紋尤顯于魚首、魚鰭及魚尾3處。火苗狀紋飾多變,或團簇或連綿或呈3齒、4齒乃至繁復的多齒樣式。除此之外魚鱗紋在魚燈中占比面積最大,分為兩種主要形式:雙環與單環。雙環魚鱗紋由4個大小各異的橢圓形層疊而成,通常繪制于頭燈以及一些較小的魚形燈籠之上。而單環魚鱗紋,則由兩個大小不一的橢圓疊加構成,主要見于大祠堂之外的其他祠堂所扎制的大型魚燈以及部分小型魚燈,如表1。

3.裝飾色彩:在汪滿田村魚燈以其鮮艷的赤紅和青碧色彩為主旋律,運用對比色調進行點綴,其主體大多采用白色,而鱗片的顏色則與頭部和尾部相呼應,營造出一種和諧而富有韻律的視覺效果。這些魚燈采用了5種鮮明的色彩:青、紅、白、黑和黃,它們分別象征著五谷色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5種顏色也與五行相對應:青對木,象征著生機;紅色代表著火,象征著鳳凰涅槃般的重生;白色代表著金,象征著無盡的財富;黑色代表著水,象征著源源不斷的滋養;黃色代表著土,象征著廣大無垠的包容。
(二)文化內涵
1.驅邪鎮災、祈求安康:汪滿田村落依古法以木為骨搭建起家園,然而木質結構的房屋不免使火災時有發生,在中國古文化中魚和龍均有克水之意,如《周書》載,“魚龍成則藪澤竭,澤竭則蓮藕掘”[2]。在這樣的背景下,村民們借助魚燈所蘊含的“魚水”意象,來抵御“火患”,每逢佳節或重要的時刻,汪滿田村便會舉辦盛大的舞魚燈活動以此祈求四季安寧。除此之外魚燈也被汪滿田村民視為人與神靈、祖輩之間溝通的紐帶。民眾們通過參與“嬉魚燈”的習俗寄托著對神祇和先人的敬仰之情。
2.天人合一、自然共生:儒家哲學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主導思想流派,對徽州百姓的生活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汪滿田村民們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學精髓,在魚燈上銘刻“王”字,這不僅體現了他們對于和諧共生的熱切追求,也映射出了一種深植于心的生態智慧[3]。道家哲學倡導以簡約之心回歸人之初性,此理念與當今推崇的慢生活哲學不謀而合,汪滿田魚燈會彰顯的也是一種迥異于快節奏都市的美學追求和生活態度,更引領人們親近大自然的懷抱,孕育出淡泊而素雅的生活哲學。
3.凝聚鄉情、情系故里:汪滿田嬉魚燈作為徽州地區重要民俗盛事,這一傳統乃是由家族中的長者們,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將這門古老藝術傳授給年輕一代,通過廣泛的參與從而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在汪滿田村,魚燈盛會不僅是一場節日盛典,更是鄉親們情感的寄托,承載著他們對故土的深沉眷戀與對家的濃郁思念,精心制作的魚燈不僅展現了村民們的巧思與匠心,更折射出他們對家鄉的深深熱愛,是一種情感的回歸以及對家的深深眷戀。
(一)基于地域文化符號的文創產品設計現狀分析
1.對汪滿田地區魚燈文創設計的關注不足:地域文化符號是地域文化內涵的重要外在表現形式,是指所具有的某種特殊內涵或者特殊意義的文化傳統的視覺標識[4]。魚燈會是很多地區人們喜愛的活動,既增加節日氣氛,也促進文創產品銷售,如圖2、3所示。市場上雖多魚燈相關產品,但汪滿田的魚燈文化未受足夠重視。設計者需深入研究,并創作反映地方特色的新文創產品以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

2.設計缺乏現代化創新:在文創市場中,許多地域魚燈的文創產品主要只是簡單復制和模仿傳統圖案。但真正吸引人的文創設計應該通過創新和獨特的想象力,把文化元素融入產品的外觀和結構中,讓每個產品都能講述一個地區的故事。設計師需要關注當前的流行趨勢,并從多個角度探索如何將地域魚燈的元素用于文創設計,同時注重傳遞故事和情感價值。
3.文創產品趨于同質化:如今文創市場看似繁榮,但大多數產品缺乏創新和差異化,常見大眾產品如明信片、鑰匙扣、折扇等。文創產品的附加值要契合消費者心理預期,符合用戶需求,才是產品最終銷售價值的體現[5]。這種同質性的現象使得產品之間的差異性逐漸模糊,設計師跳出傳統框架,結合現代流行元素創造出全新的文創產品。
(二)汪滿田魚燈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原則
1.文化傳承的功能性原則:文化產品承載著文化傳遞與繼承的重要使命,功能性原則不僅涉及產品的使用功能,還包括了對于文化價值的傳承與弘揚功能。功能性并非孤立存在,與文化傳承功能緊密相連,將地域魚燈形象融入產品設計中,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和延伸,設計師從中提取元素和精髓進行再設計,使得每件產品都能夠講述故事并傳達精神。
2.自我療愈的情感化原則:在當代社會人們盡管物質豐富,但精神層面的滿足卻遙不可及,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對于舊事物、舊環境所產生的情緒被稱作為情感記憶,通過捕捉和整合情感記憶中的元素帶動主觀思維連接現代文化信息,可以使該地域文創設計形成特有的文化符號[6]。汪滿田魚燈承載著背井離鄉的人們對故土的深厚情感。在文創產品設計時融入汪滿田魚燈元素,可以激發出消費者的情感共振,使魚燈元素轉化為承載著鄉愁記憶的紀念品。
3.市場推廣的商業化原則:在現代市場環境中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與商業運作相結合,保留文化核心同時,考慮市場趨勢和產品實用性。汪滿田魚燈系列文創產品不僅能夠與當地的旅游產業緊密結合,而且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的便捷與普遍性廣泛深入市場,實現文化與商業的雙贏。如圖4“魚頭大信”非遺品牌文創設計,文化定位是以沙頭角魚燈非遺的祈福文化為主,設計產品包括在博物館參觀證、嘉賓證或展覽門票、手環等,有助于其非遺品牌的進一步推廣[7],

(一)設計思路構建
1.功能轉化:在探索保護和發展民間藝術的過程中,有兩個主要方向:一是改良再造,即通過重新設計來更新傳統元素;二是功能轉化,這不僅涉及外觀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為這些藝術賦予新的社會角色,使它們能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合適的位置。本次設計主要采用了功能轉化的方法,將汪滿田魚燈的立體形態和精美的細節圖案轉化為平面圖樣,以更符合現代的審美習性。
2.解構重塑:解構其核心在于通過一個被稱為“去中心化”的過程,以“解構+重構”的方式將傳統文化進行重構和再設計,轉譯其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并創造新的價值[8]。這一過程需要將這些經過提煉的核心文化符號進行有序排列。在解構的實踐中既包括了造型元素的重新詮釋和紋樣元素的創新演繹,造型元素的解構是以汪滿田魚燈的傳統形態為藍本,從中提取出“魚型”的基本輪廓;而紋樣元素的解構則是對魚燈內部圖案的深入挖掘,以此提升整體的視覺層次。
3.寓意詮釋:文化內涵是文創設計的靈魂所在,通過巧妙運用魚燈形象,旨在構建獨特的氛圍和情感,魚燈作為傳統的文化符號象征著吉祥、團圓和幸福,除了視覺上的吸引力,魚燈設計還能夠喚起人們對于故鄉的記憶和思念。人們在特定的節日里點亮魚燈,寄托著對家鄉和家人的思念之情,通過將魚燈元素融入設計中,可以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情感的聯結,如圖5。

(二)《魚夢徽州》系列文創圖案設計
1.主體元素設計
(1)原型選取:在設計的整體構圖中主體元素的選取是一個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過程,本次創作的核心理念旨在將人物形象與魚燈造型巧妙結合,考慮到魚燈種類繁多,選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鯉魚化龍燈和大魚燈作為視覺焦點,并將其最具辨識度的特征融入舞魚燈者的動作與姿態之中,動靜結合從而更深刻地展現人與魚燈之間的互動關系。
(2)平面化處理:平面化處理摒棄了繁復的三維立體效果,采用簡約的二維表現形式,旨在塑造直觀且易讀的視覺體驗。對于傳統魚燈而言其傳播受制于物質材料、工具和空間的約束,將其進行平面化處理更契合當下設計潮流。通過簡化的輪廓線條對這些特征進行重塑,將魚燈的形象以更加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出來,優化產品傳播模式同時提升設計清晰度。
(3)風格化設計:風格化設計是對主體元素的創意加工與改造,在傳統形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變革。本系列設計選用了卡通插畫風格作為其主導設計風格,通過大膽的粗線條勾勒出主體元素的輪廓,不僅增強了辨識度,更賦予了作品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保留魚燈傳統經典造型及其內部精致紋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夸大魚燈的動態姿態,同時增加了魚燈與人互動場景的生動性,運用簡潔明快的色塊與線條描繪人物面部與服飾,使整個作品散發出親和力與趣味性。如表2所示。

2.輔助元素繪制:汪滿田村的魚燈會與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融合密切,如表3,在這次的設計探索中挑選了徽州傳統建筑的經典元素,經過二次設計提升美學境界和文化深度。
(1)徽派古居:徽派古村落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其白墻黛瓦的留白意境,同時院落之間的交錯布局增強了空間的層次感,圖案造型提取時保留錯落交疊感同時將瓦片結構簡化處理,賦予了其現代審美視角。
(2)馬頭墻:馬頭墻是徽派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高低錯落的造型使得整個建筑群落更富有層次感和動態美。在造型提取時注重選取最具代表性的錯落角度并融入現代感的細節刻畫。
(3)徽州古橋:徽州古橋是魚燈會慶典儀式中的必經之地,在慶典時古橋也是儀式進程中最熱鬧的路徑之一,將古橋作為輔助元素融入其中,不僅能夠更加貼近徽州的文化背景,同時與魚燈會的主題形成強關聯,加深觀者對這一傳統節日背后文化意義的理解。
3.色彩提取與轉化
(1)原色提取:汪滿田魚燈的色彩以青色、紅色、藍色成為主色調,其他色彩點綴其間,這些色彩既增添了裝飾之美又體現了五行哲學的深刻內涵。然而傳統魚燈上的色彩在明暗與飽和度上的處理往往顯得過于含蓄內斂,缺乏現代設計所追求的視覺沖擊力。
(2)色彩趨勢參考:色彩趨勢通常由色彩權威機構、設計師和市場研究人員預測和推廣,傳統的色彩搭配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本設計中深入挖掘了汪滿田魚燈用色的規律性及組合方式同時,融合現代流行色彩趨勢。參考WGSN官網發布的S/S 26中國色彩預測以及全球色彩組合,進行色彩更新和調整。
(3)色彩轉化:將傳統色彩與現代流行色相結合,可以在保留傳統文化韻味的同時,賦予產品現代的審美感。如表4所示,根據色彩趨勢可知,未來季節的流行色彩包括高飽和度的色彩、柔和的中性色和清新的自然色等。因此在圖案色彩設計中選擇了高飽和度的色彩作為主色調,同時也適度降低了輔助色的明度,注重了色彩之間的和諧與平衡的同時利用色彩間的對比關系來豐富層次感,

4.圖案設計
(1)主圖案設計
①中心對稱構圖:在設計構圖上遵循了中心對稱的美學原則,將核心元素定位于視覺焦點中央,不僅賦予整體設計穩定感,更在視覺層面上凸顯主題元素。魚燈作為作品中的重要符號,通過中心對稱的布局手法得以強化,進而深化了這一文化象征的內涵,使得整個作品呈現出更為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
②氛圍構建:將主體元素進行抽象變形處理并改變其色相,將變形后的圖案作為輔助紋樣作為整體畫面的背景元素,和主體紋樣形成對比,為主紋樣提供視覺上的支撐,與水中倒影的效果形成聯想,使設計的圖案更貼近自然環境,視覺上達到和諧的效果,呼應皖南水鄉的獨特風景,使設計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如圖6。

(2)衍生圖案設計
①四方連續構圖:衍生紋樣在構圖上采用四方連續的形式,使圖案能夠在不同尺寸和形狀的表面上保持一致的視覺效果,適應各種應用場景。其構圖核心在于重復性和規律性,每一個單元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同時又能獨立存在,形成了一種既統一又多變的視覺效果。
②場景構建:為了進一步強化設計的主題,并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選取了與魚燈會相關聯的祥云紋和煙花紋作為輔助元素,這些元素不僅在視覺上與主題相呼應,同時富含吉祥寓意,為整個設計增添了一層深刻的文化意義,整體圖案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藝術的展現,更是一次文化和情感的傳遞,如圖7。

(三)文創產品開發
1.情感賦能產品:設計文創產品時,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特別是對于那些非必需品的實物產品,如何通過設計吸引消費者是設計師們需要深思的問題。除了首要的視覺特性外,真正促使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的往往是產品所蘊含的情感因素。以汪滿田魚燈為例,將具有地域特色的魚燈元素作為視覺中心,輔助以徽州地方特色的其他元素,豐富設計層次同時增強地域屬性。借助現代文創思維對汪滿田特色魚燈造型進行提煉與再創造,并通過生產、流通與銷售等環節,可實現對這一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保護與發展。
2.產品應用
(1)主要系列產品——紡織日用文創
紡織產品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較大的視覺展示空間,因其功能性而使得設計超越了純粹的視覺享受,與使用者的實際需求緊密相連,產品應用效果圖如圖8所示。
①絲巾:絲巾作為展現個人風格的實用性配飾,隨著時尚界的發展已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款式和類型。本系列的主圖設計正是基于對絲巾這一時尚單品的理解,在構圖與色彩的選擇上力求與產品的特性相契合,通過設計傳達出絲巾美感以及特有的文化情感。
②家紡:家紡類文創產品與人們日常息息相關,是人們情感與審美在生活中的延伸。以懶人沙發為例,深而寬的坐墊設計不僅為用戶提供了極致的舒適度,同時也為表面圖案提供了充足的展示空間。
③服飾品:服飾品的設計和選擇往往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偏好和生活方式,同時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佩戴這些產品的人們不僅能夠親身體驗到汪滿田地區的文化魅力,更能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加深對這一地方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
(2)衍生系列產品——旅游紀念品文創:旅游紀念品作為游客珍藏旅途回憶與分享旅行故事的載體,不僅承載著個人對旅途的獨特記憶,更成為傳播汪滿田地區獨有的魚燈文化橋梁,其產品包括手機支架氣囊、卡套、布藝盒、馬克杯等,如圖9所示。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能將魚燈的文化元素以小巧精致的形式呈現,既滿足了游客攜帶方便的實際需求,又賦予了文化產品以實用性與市場競爭力的雙重價值。這些產品可以因其獨特的收藏價值成為游客心中汪滿田地區的美好印記,從而為文化產品增添了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汪滿田魚燈作為徽州地區文化瑰寶,將這一傳統民俗活動的視覺元素轉化為圖案設計,不僅有助于保護傳統文化的視覺符號,更使得這些元素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與發揚光大。文創產業涵蓋了設計、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以地方文化為核心通過獨特的設計和表現形式將其傳統文化、歷史和風俗傳播到更廣泛的受眾中,有效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提升產品的獨特性和市場吸引力。這種設計方式不僅尊重和保護了傳統文化,更為現代消費者提供了更具有文化內涵的高品質產品,實現了文化與市場的雙贏。
參考文獻
[1]歙縣文化局編撰委員會,歙縣民間藝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28-30
[2]沈泓.蓮年有魚·民間美術中的隱秘欲念[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8-10.
[3]曲洪川.歙縣汪滿田魚燈設計研究[D].江蘇:江蘇大學,2021:27
[4]秦旭萍.地域文化符號視覺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2021,34(15):55-57.
[5]趙慶旸.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探究[J].包裝工程,2024,45(04):355-358.
[6]陳潔,林竟路.江南文化視域下文創產品情感化設計研究[J].設計,2024,37(05):50-53.
[7]童芯鶴.中國非遺品牌設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23.48-56
[8]劉曉天.“雙創”背景下文創產品設計思維與發展路徑研究[J].設計,2024,37(02):128-130.
[9]蔡穎君,董璐.聶家莊泥塑在現代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23,36(0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