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然而由于文言文語言的特殊性,其往往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本文以《鴻門宴》為例,探討了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通過導入新課、誦讀文本、精讀文本、品味語言與鑒賞藝術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把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同時品味文本的語言特色和藝術手法。這樣的教學策略,旨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文言文往往因其語言的晦澀難懂而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然而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文言文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教學意義不言而喻。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探索文言文的世界,成為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接下來以《鴻門宴》為例,通過問答形式,探討如何在導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今天,我們將選取一篇經典文章《鴻門宴》進行學習。在學習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對《鴻門宴》這個故事了解多少?
生:“鴻門宴”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一次重要會面。當時,在推翻秦朝的統治后,劉邦、項羽為了爭奪天下的統治權而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雖名為宴會,實則充滿殺機。劉邦在宴會上巧妙地化解了項羽的殺機,最終成功逃脫。
師:很好,看來你們對《鴻門宴》的故事梗概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學習這篇文章。在學習過程中,我會引導大家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
(接下來,教師朗讀《鴻門宴》的選段,引導學生跟讀,并注意斷句、停頓和語氣。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掌握文章內容,教師可以帶領他們一同分析第1自然段中的主要事件——曹無傷告密、范增進言。
師:項羽獲得密報后,當即便表現出“大怒”。這里的“怒”內涵極為豐富。誰能說一說“怒”之原因。
生:此時項羽有絕對優勢。面對一個“市井”人物,又“欲王關中”,項羽肯定勃然大怒,無法容忍。
生:項羽打敗了秦的主力軍,他自己又是貴族出身,此時不“怒”才不正常。而且他本身也是比較火爆的性格。
師:說得很好!天下雖大,“王”卻有且只有一個。文章的開頭交代了故事發生的主要矛盾,在一觸即發的形勢下,項伯之言對項羽之“怒”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讓我們一起來接著分析。
(這里,在教師點撥下,學生認識到曹無傷對沛公的重要性,正是他的告密造就了故事的開端。接著,學生圍繞矛盾點,了解故事發生的主要背景,興致勃勃地進行深度閱讀,分析范增對形勢的判斷、對劉邦的了解是否正確。)
學生自主閱讀后,教師可以以“大家可以概括性地告訴老師,本文主要講述了哪幾件事情”,引導學生提取關鍵的文本內容。
學生:劉邦示弱、項羽設宴、范增舉玨以及項莊舞劍等四件事。
學生:我覺得劉邦那不是示弱,屬于形勢所迫下的謝罪。
師:哦,這位同學看出了劉邦的“謝罪”之意,還有沒有讀出其他意思?他的謝罪是否真誠?從哪里看出來的呀?
生:他這時候完全就是虛與委蛇。言詞嘛,看起來滿是誠懇。在“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中稱“臣”,但是也說了是自己“先入關破秦”的。
生:對,而且他蠻會推卸責任的。他說“今者有小人之言”,自己裝得非常可憐——我沒有錯,只不過是小人從中作梗。
(開篇教學通過興趣激發、閱讀分析,使得項羽、劉邦兩人的形象初步建立,讓學生后續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何項羽沒能除掉劉邦。)
二、問題驅動,師生共讀
師:請大家注意這句話:“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這里,劉邦為什么要問張良他和項羽誰年紀大?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生:劉邦想通過問年紀來確定自己和項羽之間的尊卑關系,以便在宴會上更好地應對項羽。
師:非常聰明!那接下來這句話:“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里座位的安排有什么講究嗎?它反映了什么?
生:在古代,座位的安排是有嚴格的尊卑之分的。這里項羽和項伯坐在最尊貴的位置,范增坐在次尊貴的位置,劉邦坐在較低的位置,張良則侍立在一旁。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等級和尊卑觀念。
師:很好,你們對座位的安排有了深入的理解。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繼續學習這篇文章,看一看劉邦是如何在鴻門宴上化解危機的。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鴻門宴》的內容,分析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和語言特點。)
導入新課的問答,成功激發了學生對《鴻門宴》的興趣。學生對《鴻門宴》的歷史地位、作者生平、故事內容以及語言特點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將繼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品味語言魅力,欣賞藝術特色。同時,我將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領略文言文的魅力。通過這樣的教學,相信學生會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誦讀文本,初步感知
在文言文教學中,誦讀文本是初步感知文章、理解文意的重要環節。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音韻美、節奏美,同時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鴻門宴》的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思考、感知,從而培養他們的語感和理解能力。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了解了《鴻門宴》的故事梗概。接下來,我們將開始誦讀。在誦讀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認為在誦讀文言文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生:我覺得應該注意斷句和停頓,還有,要注意語氣和語調。
師:很好,這些都是誦讀文言文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接下來,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誦讀《鴻門宴》。在誦讀過程中,我會適時提問,引導大家思考。
(教師領讀《鴻門宴》,學生跟讀。在誦讀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問。)
師:請大家注意這句話:“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這句話中的“軍”字是什么意思?它在這里充當了什么成分?
生:“軍”在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駐軍”。它在這里充當了謂語。
師:非常準確!那接下來這句話:“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這句話中的“說”字是什么意思?范增為什么要對項羽說這番話?
生:“說”在這里是“勸說”的意思。范增對項羽說這番話,是因為他看出劉邦有野心,想要勸說項羽除掉劉邦。
師:很好,你們對這兩句話的理解都很到位。接下來,我們繼續誦讀。
(在誦讀過程中,教師不斷提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師:請大家注意這段話:“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這里項伯為什么要“以身翼蔽沛公”?這反映了什么?
生: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但他同時也是張良的朋友。他看出劉邦沒有惡意,所以想要保護劉邦。這反映了項伯的忠誠和善良。
師:很好,你們對項伯的行為有了深入的理解。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這段話:“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樊噲的話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要說這番話?
生:樊噲的意思是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干什么呢?他說這番話是為了勸說劉邦不要過于顧慮項羽的感受,要果斷地離開鴻門。
師:非常棒!你們對樊噲的話有了準確的理解。通過這段誦讀,我們對《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誦讀問答環節成功地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鴻門宴》的文本內容。在誦讀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還通過教師的提問和引導深入理解了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和語言特點。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和理解能力,還激發了他們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將繼續采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史記》的其他經典篇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四、精讀文本,深入理解
在初步熟悉文言文文本的基礎上,精讀是通往深入理解文章精髓、把握作者情感世界的橋梁。對于任何一篇經典文言文的學習,精讀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接下來,我們將借助問答引領學生細致探索文本細節,領悟人物特質、情節脈絡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文章的誦讀,對文章有了大致的把握。現在,讓我們步入精讀階段,通過深入挖掘文本細節來更全面地理解這篇文章。首先,請大家思考: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展現了哪些鮮明的性格特點?
生:文章中的主人公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毅力,他在面對困境時毫不退縮。這體現了他勇敢無畏的性格。而另一個角色則顯得機智靈活。他善于觀察形勢,巧妙應對各種挑戰,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
師:很好,你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很到位。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文章中的關鍵情節,看看這些情節是如何推動故事發展的,它們又揭示了哪些深層含義。
生:文章中的關鍵情節環環相扣,每一個情節都為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主人公的某次決策不僅改變了他的命運,也影響了周圍人的態度。這些情節不僅展示了主人公的成長歷程,還反映了人性的復雜。
師:你的分析很有深度!那么,我們再來探討一下文本中的細節描寫,看看這些細節是如何豐富文章內容、增強感染力的。
生:文本中的細節描寫非常生動,如對環境的描繪、對人物的刻畫等,都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這些細節不僅讓文章更加鮮活、有趣,還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師:你對細節描寫的理解很透徹。現在來思考一下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技巧。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和結構來構建這篇文章的?這些手法對文章的表達效果有何影響?
生:作者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作者還巧妙地安排了文章結構,使得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這些手法都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才華。
師:非常棒!你對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技巧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么,通過精讀這篇文章,你對文言文閱讀有了哪些新的感悟和收獲呢?
生:通過精讀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文言文的魅力。我不僅學到了很多文言知識,還領悟到了作者通過文字傳達的情感和思想。這讓我對文言文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為我未來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精讀文本的問答環節成功地引領學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涵和精髓。在精讀過程中,學生不僅細致探索了文本細節,還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提問,對人物特質、情節脈絡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還激發了他們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將繼續采用這種方式,引領學生深入研讀更多經典文章,讓學生在文學的海洋中遨游、成長。
五、品味語言,鑒賞藝術
在精讀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內涵之后,品味語言、鑒賞藝術成為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步驟。對任何經典文學作品而言,其語言的精練、生動以及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寶藏。接下來,我們將引導學生細致分析其語言特色和藝術手法,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文本的精讀,對其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現在,讓我們聚焦文本的語言,共同探討其獨特之處。首先,請大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描寫來塑造文中人物的?
生:作者通過人物間的對話和內心獨白,細膩地刻畫了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例如,某個角色的語言直率而有力,展現了人物的果斷和堅定;有的角色的語言則更加含蓄、委婉,透露出他們的機智和圓滑。
師:非常好,你已經捕捉到了作者通過語言塑造人物的手法。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在描寫場景和氛圍時,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
生: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得場景描寫更加生動、形象。同時,作者還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環境的細微變化,營造出特定的氛圍,增強了文本的感染力。
師:你的分析很到位!現在,讓我們進一步探討:作者是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來增強文本的吸引力和真實感的?
生:作者通過精心挑選的細節描寫,如人物的動作、神態以及環境等,使得文本更加鮮活、真實。這些細節不僅豐富了文本的內容,還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師:很好,你對細節描寫的理解很深刻。那么,我們再來總結一下這部作品在語言運用和藝術表現上的整體特點。你認為它的語言有何獨特之處,藝術表現上又有哪些亮點?
生:我認為這部作品語言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精練而富有表現力,能夠用簡潔的詞語傳達豐富的情感和信息。在藝術表現上,作者通過生動的情節構建、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巧妙的修辭手法,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文學世界。
通過品味語言、鑒賞藝術的環節,我們引導學生深入剖析了文本的語言特色和藝術手法。在品味過程中,學生不僅領略了文本的精練語言和豐富修辭,還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提問,對作品的整體藝術風格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激發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熱愛和探索欲望。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將繼續采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更多經典文學作品,讓他們在品味語言、鑒賞藝術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六、總結
本文以《鴻門宴》為例,探討了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我們通過導入新課、誦讀文本、精讀文本以及品味語言與鑒賞藝術等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導入新課環節,引導學生了解《鴻門宴》的故事梗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誦讀文本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理解能力,通過教師的領讀和適時提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容。精讀文本環節,深入挖掘文本的細節,理解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品味語言與鑒賞藝術環節,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的語言特色和藝術手法,感受《鴻門宴》精練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修辭手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這一系列教學策略的實施,不僅使學生對《鴻門宴》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還激發了他們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同時,這些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取得了更大的進步。未來教學中,我們將繼續采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史記》中的其他經典篇章,讓他們在品味語言、鑒賞藝術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
(作者單位:合作藏族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