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詩”,旅游是“遠方”,推動二者深度融合,既可以激活非遺活力,扎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又能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024年國慶假期全國非遺旅游活動火爆,出彩出圈。非遺旅游通過“日用而不知”的非遺活動、“美美與共”的非遺審美、“共同價值”的非遺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非遺交流,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非遺旅游; 獨特作用; 國慶假期
F592.7 A 0041 09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①。2024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②這對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做出了重要指引。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的根脈、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全國各地在持續做好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基礎上,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大了對非遺資源的挖掘和闡發力度,努力找準非遺和旅游融合的最大公約數與最佳連接點,為旅游發展注入了更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提供了新引擎,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新動力。
梳理既有文獻發現,學界關于非遺旅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將非遺旅游視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活動基礎。該類研究主要從文化互嵌和文化主體間性角度論證了非遺旅游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關系,提出非遺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因而成為旅游品質化開發的優勢資源①,體驗非遺活動已經成為一種展現民俗、民情、民風、民意的體驗式、沉浸式、參與式社會活動②,非遺旅游在凝結中華民族文化價值、構建共同場域和連接受眾情感等方面具有突出功能③。此外,從社會現實來看,當代社會的流動性逐漸增強,進一步消解了非遺的屬地特征與社區的邊界秩序,④這為各族群眾共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多元機會。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推動非遺場域和日常生活邊界交融,有助于形成各民族文化共生共榮的社群家園。⑤例如,民族村寨的“兩創”實踐能夠將非遺旅游活動引入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現實場域⑥,通過將非遺傳承保護實踐與旅游活動相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⑦。二是強調非遺旅游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途徑。有研究通過回溯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發現非遺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并在跨地域流動中不斷生成、演化、傳播和應用。⑧而考察非遺的當代實踐活動,實質上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不斷融合的文化演變過程。⑨在非遺旅游村寨中,少數民族群眾與外來游客頻繁互動,形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穩定空間場域⑩,國家、地方政府、當地鄉民和非遺傳承人、旅游運營商利用掌握的傳統文化資源重構非遺場域中的文化主體身份,增強自身和他者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B11。非遺蘊含著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中華民族精神共同體并強化情感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力量。B12
① 劉少艾、林迎星:《游客參與、真實性感知與非遺文化旅游價值開發》,《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2期,第99108頁。
② 彭兆榮:《論“非遺”的三個面向》,《學術界》,2024年第4期,第98104頁。
③ 楊亞麗、陳志鋼、姜有根等:《游客目的地非遺認同:概念、要素與實證檢驗》,《地域研究與開發》,2024年第3期,第123128頁。
④ 譚萌:《交往與共享:“非遺在社區”的實踐路向》,《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期,第147157頁。
⑤ 陶慧、楊洋、張希月:《文化主體性的呈現與解讀——基于非遺旅游實踐的扎根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第2期,第6069頁。
⑥ 徐姍姍:《非遺“兩創”與民族文化互嵌的“村BA”實踐》,《文化遺產》,2024年第5期,第915頁。
⑦ 陽寧東、鮑黎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動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筑》,《民族學刊》,2024年第6期,第98108頁。
⑧ 孫九霞、羅意林:《非遺在民族文化中的嵌入與流動:“三交”驅動和認同強化》,《文化遺產》,2024年第1期,第917頁。
⑨ 桂勝、孫仲勇、李向振:《文化空間再造與少數民族“非遺扶貧”的路徑探析——基于鄂西恩施市的田野考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期,第2935頁。
⑩ 蔣彬、王胡林:《民族旅游村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基于川西北上五村的田野調查》,《民族學刊》,2022年第6期,第1523頁。
B11 王海霞:《從人類學視角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社會科學家》,2020年第3期,第107112頁。
B12 林繼富、湯爾雅:《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遺產》,2024年第2期,第18頁。
如上所述,即有研究基本證實了非遺旅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中的積極意義,并就非遺體驗中不同行動主體的參與角色、互動規則以及文化意義解釋等內容做了詳細分析。但仍需注意的是,隨著非遺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作用日漸凸顯,如何從整體性視角切入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非遺精神價值和文化魅力,還需要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本文從不同文化視角(文化之源——日常生活、文化之美——自然本色、文化之魂——價值精神、文化之流——多元共融)四位一體觀照非遺旅游對強化中華民族意識、提高中華文化認同、建設中華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能發揮的獨特功能。國慶節作為我國放假時間長、活動內容豐富、民眾參與度高的現代節日,能較好表達民眾和社會的文化追求,最能體現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2024年國慶假期全國非遺旅游活動火爆,出彩出圈,以其為例分析非遺旅游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作用,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研究視角的多位一體以及案例運用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共同構成了本研究的整體性特征。
一、" 在“日用而不知”的非遺活動中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①非遺是一種與廣大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文化,是在足夠充分的“日用”之中化為的“不覺”行為,非遺的生命力體現在民眾的生活中。非遺旅游就是把非遺資源運用到旅游活動,讓游客親身感受非遺的魅力,達到保護傳承非遺,并帶動當地旅游發展的目的。在非遺旅游中,經由人們喜愛的一項項非遺活動和一件件非遺產品,游客在生活的“煙火氣”中不經意地抵達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底蘊,從而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二號),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569h,2024年9月17日。
② 《傳承非遺 捍衛文化——2022年非遺講座月如約而至》,http://www.orgcc.com/news/111098.html,2024年10月12日。
③ 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命運》, https://www.ihchina.cn/luntan_details/21759.html,2024年10月12日。
④ 王晨陽、劉魁立、朝戈金等:《“非遺保護傳承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筆談》,《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第525頁。
(一)非遺是一種“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文化
非遺是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實踐中孕育、發展起來的,為我們“日用而不自知”的生活文化,是一種接地氣、有煙火氣、具有親切感和人民性的文化。非遺是廣大民眾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傳承并不斷創新發展的活態文化,每項非遺都不是生產生活的片段,而是一種完整有機的生產生活,是處于特定“情境”中見人見物的鮮活日常。有文章指出:
對中國人而言,非遺是什么?是江船上的漁歌、山林里的小調;是端午的艾粽飄香、中秋的明月團圓;是羹飯里媽媽的味道,是傳說中古老的情思;是指尖翻轉間的匠心獨運,是琴弦撥動后的余音繞梁;是二十四節氣的應時而作,是刀刻筆書的篆隸楷行草;是自謙而敬人的中華禮儀,是俯仰天地的人生氣魄……是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方式。②
中國非遺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的技藝性、精神性、智慧性往往以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態呈現出來,浸潤在人民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內化于心的價值觀念、外化于行的生活方式。
劉魁立先生指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性,是指它在現實生活當中仍然是積極的存在,展現著自己一定的生命力,是今天的廣大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現實呈現。”③非遺源自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我國提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融入當代生活”等非遺保護理念。把非遺融入現代衣、食、住、行、用中,讓這些非遺活在當代、走向未來,這是傳承歷史、延續生活的動態保全,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動實踐。④
(二)非遺旅游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中華文化的深層認同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深入挖掘非遺生活文化價值,通過旅游景區開發非遺資源和體驗項目,以各類非遺館、非遺集市、非遺體驗中心的形式,將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動鮮活地融入各族民眾的衣食住行、生產實踐、社會交往各方面,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2024年的國慶黃金周成為文旅體驗和傳承非遺的好時機,人們紛紛踏上探索文化的旅程,親自感受那些穿越時空的非遺魅力。據文化和旅游部網站報道:“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國慶節假日7天,全國國內出游7.6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5.9%,較2019年同期增長10.2%。……傳統文化煥發活力,國潮非遺出彩出圈。文博場館持續火爆,多地開展延時服務,推出夜游項目。多地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推出川劇變臉、秦腔、皮影戲、古彩戲法、國風舞蹈、國風音樂等項目,吸引大批游客。全國舉辦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近3 900場,逛非遺集市、看非遺演出、品非遺味道越來越成為年輕人假期新選擇。”①在這期間,天津市舉辦2024京津冀非遺聯展,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展示京、津、冀三地近百個非遺項目,以時令古詩古諺展現生活方式。廣東省則開展粵魯兩地非遺交流展、專場演出等活動,通過南北非遺演出“對撞”的火花,促進南北文化交流,打造非遺“賞”“玩”“學”“購”等場景,讓群眾全方位感受非遺魅力。河南省陜州地坑院景區舉辦“金秋花燈游園會”活動,展示陜州鑼鼓書、陜州剪紙、捶草印花等非遺項目,助力鄉村文旅推廣。②
非遺資源在旅游中的有效利用能激活非遺的生命活力。豐富多彩、精彩紛呈的非遺旅游活動,散發出濃濃的人間煙火氣和澎湃的時代活力,潤物細無聲地將歷史文脈、民族精神融入當下,越來越多的游客與非遺“不期而遇”“回歸日常生活”。具有濃濃煙火氣的非遺旅游體驗,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歡樂、充實的假期體驗,也為游客在享受美好休閑的假日生活、樂享多彩多姿的民族非遺盛宴時,提供了心靈的居所和情感的歸宿,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人們擁有了更足的文化自信、定力和底氣,在不覺間形成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以,非遺的自身價值在于其承載著歷史、文化和技藝。非遺旅游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在于當其和旅游結合,能讓更多的人從這些“日常生活”中了解和感受這些價值,從而對中華文化產生更深的情感,增強民族認同感,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果。
① 《2024年國慶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場情況》,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2410/t20241008_955599.htm,2024年10月12日。
② 竇新穎:《國慶節假期,全國各地舉辦近3900場非遺活動——非遺出圈 版權添彩》,《中國知識產權報》,2024年10月16日,第1版。
③ 曾輝:《非遺之美,生活即道 對中國傳統工藝再造的探索思考》,《中國周刊》,2018年11月15日,第4659頁。
二、 在“美美與共”的非遺審美中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中華大地上的每一項非遺都有獨特的個性風格和鮮明的審美價值,不僅凝結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智慧與精神力量,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粹美闡釋。非遺旅游就是在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基礎上全方位展示非遺的美學價值,把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審美價值的非遺通過旅游體現出來,讓當代民眾從非遺中感受到巨大魅力,這對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凝聚中華民族情感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非遺是一種表現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本色文化
非遺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充分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民的審美標準。非遺從其門類看,涵蓋民間文學、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等,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寶貴的非遺資源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新時代仍展現出獨特的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本色。
非遺之美,美在日常生活之中。非遺在人們的生活中和價值觀上,已是“日用而不知”。日用即道,意在民生,中國古人對自然物產的深刻理解就是知物善用,“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追求的是適合、適用、適度的生活方式。③傳統日用美學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息息相關,其不僅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更是現代美學的靈感源泉。非遺中許多天才的藝術創造都是民眾生活藝術和智慧的結晶。一團尋常的泥巴,經過火的淬煉,出神入化,演繹出萬般精彩;一塊平凡的木頭,經過匠人的雕琢,巧奪天工,呈現出盎然生機;一根普通的銀絲,經過繡女的編織,美輪美奐,展現出細膩柔美……它們記錄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見證著非遺的傳承、融合、創新。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和品茶貫穿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國有著古老的制茶技藝,有著不同地區的飲茶習俗,人們在品茶時感受到茶不僅是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木版年畫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使用傳統手工木版套印而成的傳統民間工藝品。每一種木版年畫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其構圖豐滿、色彩鮮亮、畫面鮮活,能讓我們感受到當地民眾對生活的熱愛和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① 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群言出版社,2010年,第458頁。
② 《天津:國慶假期民眾參觀京津冀非遺聯展感受非遺之美》,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784473157/6a 5ce6450200315tg,2024年10月12日。
非遺之美,美在自然和諧之中。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璀璨歷史的文明古國,美麗富饒的中華大地孕育滋養了豐富而深沉的優秀文化。千百年來,中國人胸懷著對天地草木的敬畏與深情,遵循著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創造出一大批中華非物質文化瑰寶,其中無不體現出中華文化的自然和諧美。采葉制茶、構木為室、繅絲為衣、鮮花入饌,讓人類生活千姿百態;摶土作陶、琢泥成器、鑄金為鐘、雕木為畫,讓世間萬物生機勃發。豪邁奔放的蒙古長調隨風穿越茫茫草原、純凈悠揚的侗族大歌回響于高山深谷、龍泉青瓷的釉色之美如冰似玉、多彩織錦的華麗之美如云似霞,自然萬物在非遺人的手中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力。如著名的蘇繡作品《萬物生旗袍》靈感來源于清代《十二月月令圖》中的民間節令與風俗畫。
非遺源自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自然具有煙火氣。當非遺走進群眾生活,與現代生活連接,沉淀了千年的優秀文化一下子變得觸手可及、可感可知。我國積極探索著“非遺+”的各種打開方式,讓非遺的氣象萬千化為眼前的精彩紛呈,為非遺傳承和旅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非遺旅游在“美美與共”中增強民族文化認同
費孝通先生指出:“為了人類能夠生活在一個‘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從現在起就必須提倡在審美的、人文的層次上,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樹立起一個‘美美與共’的文化心態。”①非遺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當代非遺旅游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回歸到生活的本源,讓每個游客能在這里發現千姿百態的非遺之美。許多游客在參觀體驗非遺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各民族的血脈相融、文化相通。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能激發游客對中華民族大家庭深沉的愛,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涓涓細流一樣浸潤心靈,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非遺旅游中更好綻放。
2024年國慶假期,全國各地結合“非遺+旅游”推出的特色游玩活動,以創新的活動形式、多元的表達方式和豐富的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游客的體驗興趣,眾多游客紛紛涌進景區景點,體驗非遺魅力,“火”了非遺,“熱”了景區。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國慶假期,在天津美術館進行的2024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吸引了眾多市民及游客前來參觀體驗。現場展出的京津冀三地近百項國家級及省市級非遺項目,盡顯非遺之美。②又據央視網消息:國慶假期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一場“氣象萬千——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到“國潮”的魅力。最吸引眼球的是山東濰坊的風箏制作技藝,大廳上方的彩色龍鳳風箏,寓意龍鳳呈祥。鳳凰周圍圍繞著100只小風箏,寓意百鳥朝鳳。龍形風箏主體圖案以二十四節氣構成,四種顏色代表了四季。這里還推出了川劇表演《變臉》、苗族古歌《古地馬戎》等現場演出。除此之外,現場制作油紙傘、竹雕、香囊等活動也讓參觀者親身感受到了非遺技藝。隨著“國潮”熱的不斷升溫,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傳統手工面塑的手法包括揉、壓、搓、捏,非常容易上手。展覽現場,小朋友們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可以親手制作一朵玫瑰花帶回家。豐寧滿族剪紙的攤位上,剪紙藝人三兩下就能現場為游客剪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剪影。守正不守舊,原來傳統的剪紙,現在從設計和材料上全面提質升級,從過去簡單的窗花搖身一變成為精美的伴手禮。①以匠心傳承非遺,就是要堅持守正創新,在主動創新、追求極致、打造精品的過程中,把握其精髓,守住其特質,在迭代升級中持續增強非遺的吸引力。
① 《國慶假期帶你逛逛“非遺展” 沉浸式感受氣象萬千“國潮”魅力》,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GI8OV F0514R9KQ.html,2024年10月13日。
② 慎海雄:《擦亮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為什么創作〈非遺里的中國〉》,《求是》,2023年第11期,第67頁。
③ 卞吉:《發現非遺之美,設計生活之美——訪藝術設計策展人、評論家、設計師曾輝》,《走向世界》,2019年第8期,第4244頁。
④ 《百姓日用而不知——揭陽工夫茶藝》,《天南》,2021年第4期,第115116頁。
三、" 在“共同價值”的非遺精神中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無論是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歷時性發展來看,還是從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組成的民族大家庭的共時性文化創造來看,中國非遺作為人們生活、生產和思想、情感表達的方式,同這片土地上的諸多文化類型一起,共同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同民族非遺形式蘊含的文化傳統,更廣泛地維系著民眾的基本文化價值取向,成為“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共同的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支撐和精神紐帶。
(一)非遺是一種體現“共同價值”的文化
我國的非遺是中華各族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光輝歷史沉淀下的璀璨明珠,承載著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往往能在潛移默化中入腦入心,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有學者認為,“非遺之魂”在于天人合一,“非遺之雄”在于多元一體,“非遺之美”在于春風化雨,“非遺之智”在于格物創新,“非遺之魅”在于活色生香。②我們要深入挖掘非遺中所具有的中國特色敘事和普遍意義價值,為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
1. 發揚“日用即道”“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中國哲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日用即道”的命題,是明代哲人、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其認為天下之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強調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自然的、簡潔的生活方式就是“道”。非遺“道”以“物”載,凝結于日用的“器”中。“道”就是日常生活的智慧,器以載道,器物中蘊含著人的智慧,因此傳統工藝講究“器用為美,日用即道”,認為器的創造從來都是為生活服務的,是生活必需品;而生活智慧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強調環境與器品相互融合,心手美融合,人景合一,達到和諧,這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以及“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物盡其用、物盡其美”的東方生活美學的哲學精神。非遺之美,生活即道,講的是中國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價值,其遵循“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以期形成代表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東方生活美學的創意產品與工藝設計體系,并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方向,彌補“精致的不大眾,大眾的不精致”的缺憾,讓傳統工藝產品成為生活的剛需,亦讓傳統工藝以順其自然、貼近生活、簡潔節儉為理念,使之真正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界。③
2. 遵循“崇德向善”“追求和平”的價值觀
中華民族厚德載物、仁愛友善、正義和平等價值觀念貫穿于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的始終。中國的非遺體現了崇德向善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揭陽工夫茶藝是“立七義一心以盡道”,其以“和、愛、精、潔、思”為特征,其中“和”作為揭陽工夫茶藝的核心思想,顯示了“系善成生,誠德大業”的人道原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凝聚力,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美學價值。④中華非遺體現了追求和平的中華傳統價值觀念。中國的歷史特點是“向內凝聚”,中國的非遺印證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大量的歷史文化典籍、音樂美術、戲曲故事、風土民俗、百工匠作、節慶儀式……反映中國人民追求和平幸福、喜樂安寧、吉祥如意、美滿團圓的人生圖景。如中國的傳統藝術,講究氣——氣蘊生動,形意之中突出寫意——和平之意。①又如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意趣、畫法、主題、內容、精神、審美都體現了和平性。再如非遺作為文化符號是人們傳達內心期望和民族文化的載體,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常以葫蘆代表“福祿”(諧音),象征吉祥幸福;以金魚代表金玉(諧音),象征財源滾滾、金玉滿堂。從中國古人運用象征、諧音等方法來解釋其寓意,可以看出中華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 韓子勇:《從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看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第1期,第613頁。
②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今年國慶節西雙版納火出圈》,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97 0442,2024年10月12日。
③ 《中國非遺有多驚艷 國慶非遺盛宴,點亮文化之魂》,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1005/47320093.html,2024年10月12日。
我們要深入挖掘非遺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核心思想理念,弘揚其時代價值,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豐潤的道德滋養,為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供重要精神支撐。
(二)非遺旅游在“共有精神”中增進中華民族團結
非遺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活”的顯現。我國非遺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精神財富。充分運用好這些寶貴資源,打開更多的“非遺+”創新空間,將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具體化到一個個非遺項目中,讓人們在非遺體驗中從心底不由自主涌現出中華情愫,從情感上共鳴、從行為上共振,念茲在茲,形成中華文化認同。由此可見,非遺在文化認同上往往能發揮潤物無聲之效。
在2024年國慶節期間,少數民族地區非遺文化旅游十分火熱。如西雙版納景洪市開展了江頭曼咪文化旅游文藝活動、鄉村旅游文化特色趕擺節、“慶豐收 迎國慶共賞哈尼風情‘豐收趕集日’”、勐罕鎮的“見面吧在國慶在基諾”鄉村旅游文化特色趕擺節等活動,讓游客深度體驗當地趕擺文化及樂趣。勐海縣開展的“第三屆香米農耕”文化節、“迎國慶·慶豐收·集相遇”特色街大趕集、“慶豐收喜悅·迎盛世華誕”農民豐收節、“撒(撇)歡”好去處、勐混米線節等活動,帶大家感受豐收之美,體驗秋日里的浪漫“豐”情。勐臘縣開展的“醒來夜市開街”暨促農增收大趕擺、雨林趕擺、南臘河——星光夜市啤酒音樂節、中老邊民“國際老庚”大趕擺、勐侖鎮曼侖古寨趕擺場開街及首屆燒烤啤酒節等活動,讓大家不出國門便能感受到中老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②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女兒城景區,游客能看到極具特色的土家吊腳樓,品嘗糍粑、張關合渣、建始桃片糕、利川柏楊豆干、“十大碗”等特色非遺美食,觀賞土家擺手舞、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土家族打溜子、恩施揚琴、恩施儺戲、三棒鼓、鶴峰柳子戲、巴東堂戲等20多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展示展演,當地傳統民族文化深度融入旅游產品之中,文化已成為旅游產品的賣點和亮點。據光明網報道,2024年國慶假期,各地的傳統非遺項目綻放出迷人光彩,為節日氛圍增添了獨特韻味。打鐵花展現出流光溢彩的視覺盛宴,每一擊都激蕩著夜空,火花四濺如同絢爛煙火。龍舞表演則以磅礴的氣勢吸引眼球,長龍翻飛,輾轉騰挪間盡顯中華傳統文化的雄渾氣魄。此外,魚燈巡游成了夜色中一道璀璨的流動風景線,燈光與藝術的完美融合,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夢幻世界。③匯于非遺之中的歷史底蘊、工匠精神、東方美學、民族韻味和中國智慧,生動地呈現出傳統非遺在新時代所迸發出的煥然活力。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面挖掘非遺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貼合的現代價值,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構建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非遺將更有生命力,“活”得更生動。非遺承載著各族人民共同的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以時代的方式呈現并滋養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在共同理想、共同精神、共同價值的指引下,非遺的保護傳承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四、" 在“和而不同”的非遺交流中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非遺不僅記載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記錄著各族人民的當代生活,也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生活愿景,并貫穿于歷史與現代的對話中。我國目前共有1 557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這些都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生活和文化成果,是民族之間、地域之間交往聯系的紐帶,具有拓展和加強各民族間相互理解、欣賞、借鑒的功能。各民族人民在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中,通過非遺旅游感悟中華家園之美、文明之美,不斷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在當今乃至未來都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重要作用。
① 習近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對現實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65頁。
② 王文章:《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非遺保護》,《文藝報》,2020年5月29日。
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5718,2024年10月17日。
④ 《站到更高起點 挺起中部“脊梁”——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紀實》,《人民日報》,2024年3月23日,第2版。
⑤ 《1542.69萬人次!新疆國慶旅游大盤點來了》,http://xj.chinadaily.com.cn/a/202410/09/WS670 5e2dea 310b59111d9cfdc.html,2024年10月12日。
(一)非遺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包容文化
2014年3月,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說:“有著5 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①中華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和而不同”,“和”不等于單一的“同”,“和”是不同元素的結合。不同、差別是“和”的前提。“和”就是要追求諸多不同因素在共同的環境中相互依存、和諧共處,體現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②中國是一個多民族一體的大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在豐富的多樣性、差異性構成中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護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③。中國非遺更是以“和合”的理念,統攝人人、群己、天人的關系,追求家族、社會、國家的和順、和諧、和平,體現了統一、包容、和合的價值。中國非遺保護的成就之所以為國際社會所贊許,就是因為中國以維護自身文化的豐富性而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非遺旅游在“各美其美”中形成民族團結和諧
我國非遺在各民族中傳承與流布,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民族共創共享局面,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歷史悠久的湖南常德河街,在觀看當地非遺技藝展示后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④
2024年國慶假期,全國各地各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通過歌曲、舞蹈、戲曲、合唱等多種形式表達對黨、對國家、對家鄉的無限熱愛與深情祝福,同時也展現了各民族非遺的獨特魅力與多彩風貌。新疆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共生的家園,在這里,壯麗的自然景觀與民族多元文化交相輝映。據有關媒體報道,2024年10月1日至7日,新疆接待游客1 542.69萬人次,同比增長19.77%;實現旅游收入207.19億元,同比增長16.38%,旅游數據創下歷史新高。⑤從遼闊的塔里木盆地到高聳的阿爾泰山,從雄壯的帕米爾高原到富饒的吐魯番盆地,新疆處處洋溢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和諧律動。在新疆,56個民族共同孕育了超過5 600項非遺。這些文化瑰寶,作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見證,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探尋與體驗。在國慶節期間,全疆各地推出百余項文旅活動、組織近400場文藝演出,其中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演、體驗等活動,讓非遺散發新的魅力。如沙雅縣開展“卡拉庫爾胎糕皮帽制作技藝”和“沙雅小刀”的制作技藝展示及展銷活動,讓各族群眾近距離了解、欣賞非遺;每當入夜,和田夜市的歌舞表演精彩上演,演員們載歌載舞,優美的舞姿吸引許多游客、市民前來圍觀,現場氣氛熱烈;拜城縣克孜爾鄉紅石林景區舉辦的歌舞表演、斗雞、叼羊、騎駱駝等,吸引了眾多市民及游客前來觀賞……好看、好吃、好聽、好玩、好用的非遺項目已成為文旅新體驗,進一步擴大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①在國慶節期間,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一片祥和喜慶。10月1日至5日,2024龍井“朝鮮族百種節”國家級非遺展覽展示活動在延邊州龍井市閃亮登場。在祈豐祭表演中,演員們穿上節日盛裝,將豐收的喜悅和對祖國的祝福在歌舞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百種村落”非遺體驗區,游客們吹著洞簫、彈起伽倻琴、做起打糕,現場感受朝鮮族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魅力。在“百味延邊”展示區,土豆餅、江米雞、米腸等朝鮮族美食吸引游客尋味而至,用另一種方式體驗民俗文化。②
① 賈春霞:《非遺煥新“夜”態 國慶假期越夜越精彩》,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645705403/621778bb 02001a484,2024年10月12日。
② 《石榴花開火樣紅——國慶期間各民族同胞攜手為祖國慶生》,《光明日報》,2024年10月6日,第2版。
有些非遺項目并非產生于一時一地,而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入南北方文化元素,形成了新的生活傳統。從個體到機構,從機構到社區,從社區到社會,非遺系統性保護正吸引更多力量深入參與非遺傳承,發揮積極作用;從相遇到相交,由相交到相知,經相知而相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使得中華文化和中國非遺在全世界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可。近年來,人們對非遺的熱愛興于欣賞和贊嘆,成于體驗和感知,立于接受和認同。非遺旅游不僅讓民眾享受了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也讓傳統文化以鮮活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激發起民眾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熱情。將凝聚著各族人民的智慧與創造的非遺鮮活地展現在游客面前,營造出“民族互嵌”的和諧氛圍與安全的文化心理環境,能喚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高的敬意,使沉浸其中的民眾在文化共享過程中形成強烈的中華歸屬感和國家認同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 結 語
非遺是“詩”,旅游是“遠方”,推動二者深度融合,是在“詩”的引領中體味“遠方”、實現詩意生活的重要方式。這既可以激活非遺活力,扎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又能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各地應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利用百姓樂于接受的“日用而不自知”的非遺資源,激活其價值基因,展開生活場景,以生活生產方式活化為基礎,強化“文”“旅”體驗,著力推出更多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項目、演藝作品和文創產品,推動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遺特色景區,讓傳統非遺重現活力和風韻,讓游客在身臨其境中品味非遺魅力,讓非遺在與旅游的全面“碰撞”中煥發出更耀眼的光彩。通過非遺+旅游,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民眾的心田,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激發出中華文化的生機活力,構筑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The Unique Rol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Tourism in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ICH Tourism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in 2024
HUANG Yonglin, ZHANG Enrong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On September 27, 2024,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his speech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nding model units and individuals for contributing to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mmunity is a common task for the whole Party and ethnic groups across the country”.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n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ethnic un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is “poetry”, and tourism is “the distant place”.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wo can not only revitalize ICH and ensure its systematic protect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better meet people’s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It also helps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mmunity and promote national solidarity.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in 2024, ICH tourism flourished nationwide. Through “unnoticed daily use” of ICH activities, “sharing beauty” of ICH aesthetics, “common values” embedded in ICH spirit, and “harmony in diversity” facilitated by ICH exchanges, ICH tourism has reinforce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d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t has also played a unique role in enhancing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uilding a shared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unique role; National Day hol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