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友幾次邀請,這次終于成行,驅車專程前往溫州市永嘉縣,游覽了他的老家——巖頭古村。早前在部隊服役時,訓練閑暇,他曾不厭其煩地多次介紹過巖頭古村的歷史。巖頭古村地處楠溪江中游西畔,是楠溪江畔最大的古村落?!白o城湖中栽荷花,綠樹叢中隱古塔。楊柳紫薇滿湖堤,上下花園紅間綠。橫巷直街行方便,三進兩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臺樓閣巧安排。”這段用當地方言唱的民謠朗朗上口,唱出了古村的獨特風韻。
古村始建于初唐,宋末元初,始祖金安福從檔溪西巷里遷居于此。明世宗嘉靖年間,由八世祖金永樸主持全面規劃修建。村落布局是古樸古香的街區式三進兩院四合圍式的建筑群,具有遠近總體規劃和詳細局部規劃,這在古代村落規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范,因此,素有“巖頭本是仙居地,楠溪江畔一明珠”之美譽。
在麗水古街發會兒呆
剛下過一場雨,天還陰著,又刮著微微的風,天氣不算熱。在戰友陪同下,從巖頭古村的南門步入,一棵300多年歷史的香樟古樹,遮天蔽日、古老蒼勁。古樹西側腳下,是建于明嘉靖年間的麗水橋,經過400多年的風雨淅瀝,古橋仍然堅固如初,連接著古村的過去和現在。在古樹東南側,單檐構造的“乘風亭”結構嚴密、外觀樸實。戰友說亭子用香樟木而建,夏天有驅蟲防蚊的功效。亭內掛了對聯:“茶待多情客,飯留有義人。”亭子里備有茶水,供人免費飲用,民間稱之為“義茶”,是行善積德的做法,已在古村延續了數百年,由此可以感知古村民風的淳樸和友善。
乘風亭東面就是麗水古街了,它有三四百米長,90余間店面,店鋪前是四五步寬的長廊,青瓦屋檐比肩披蓋,為行人或顧客遮風避雨,長廊依水而建,隨著翼側河流柔和地蜿蜒著。行走此間,流水潺潺,細波漣漪,倒映著岸上人來人往、廊檐高懸的一排大紅燈籠,還有連綿起伏的深綠色群山,真可謂“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繞畫樓”。
麗水古街古風猶存,一磚一瓦、一木一椽,都沉積著歲月的悠長。駐足一家手工制作永嘉麥餅的百年老店,以麥粉包裹咸菜和鮮肉煎烤而成的麥餅剛剛出鍋,買一個嘗嘗,口感松脆、鮮香可口,再配以蔥花湯,唇齒間更加美不勝收了,回味時,心頭盡是歷史的美感。繼續漫步古街,發現它又不止于“古樸”。因為除了各式傳統老店,還不時傳來陣陣奶茶香、咖啡香。除了永嘉昆劇大戲臺,還有充滿氛圍感的黑膠唱片店。古與今的碰撞與融合,在街頭擦出別樣的火花。
我愜意地斜靠在長廊美人靠上,恬適地欣賞著這片古香古色的景致,當曲調優雅舒緩的宋韻南戲隱約飄來時,我突然產生了如夢似幻的錯覺,我微閉雙眼,靜靜地想,這就是我所追尋的愜意的慢生活嗎?如果不是,差距還有多少呢?思索間,我恍然有所悟,臨水長廊,視覺里、聽覺中、感覺上,歲月如此悠然靜好!這不已是答案了嗎?這不已經邂逅了嗎?此時此刻,在這里打個盹兒,或者發會呆,最好不過了。
在水亭祠感受文化底蘊
中央街向南,跨過布滿水下森林的芙蓉池,是一座古代書院——水亭祠。由明朝巖頭第八世祖金永樸所建,也是他生前的私家書院,又叫“水亭書院”。戰友說,它是楠溪江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書院。
書院由門臺、照壁、兩池、月臺、儀門、孝思亭、映月亭等結構組成,建筑樸實厚重,保存了較為鮮明的宋朝建筑風格。水亭祠南面,并不高的湯山上有座文峰塔,與水亭祠同時建造。戰友拉我站在書院正堂前的水亭里,沿著他的手指向南望去,筆直聳立的文峰塔塔影剛好返照在平靜的深色水池里,恰似一支毛筆正在硯臺里蘸墨,于是當地村民信奉其為絕佳的“文筆蘸墨”風水格局。
所謂的風水格局自然是一種迷信,不過這里確實教化過精通翰墨經史的進士舉人,也教化過為民族舍生忘死的志士仁人。戰友自豪地說,僅在南宋時期,村里就曾走出過十八位京官,其中一位還是狀元,村里的宗祠至今還懸著金龍鑲邊的巨幅狀元匾。小小的村落,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著實讓人贊嘆。更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里竟然還是義士之鄉。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文天祥起兵,咸淳元年進士陳虞之率領八百名青壯年村民積極響應,在芙蓉峰據守三年,最終全部殉難。
在石街傾聽歷史回響
信步蒼翠掩映的巖頭古村,心境舒爽。腳下的路是用拳頭大小的鵝卵石鋪成的,那些鵝卵石已被踩磨得很光亮,泛著柔和而溫潤的色澤,與柏油馬路相比,自然略顯凹凸不平,幾個穿了高跟鞋的妙齡女子迎面走來,小心翼翼的樣子更顯她們體態的嬌柔與嫵媚。一排排屋舍和高高低低的圍墻都是用形狀各異的石塊或碗口大小的鵝卵石砌成的,大多呈淡褐色。石頭與石頭經過能工巧匠的巧妙搭配,不僅縫隙小而勻稱,而且墻面頗為平整,透著古樸與莊重。石縫間,有的爬滿了厚厚的青苔,沉淀出頗具歷史感的深綠色,也有的還留有雨水沖刷過的印痕。我定睛細觀每塊圓滾滾的石頭,或柔和或散亂的紋理細膩而清晰,像是大地的指紋,亙古又深邃,讓人內心騰起無限遐想。石墻不高,偶爾有幾片樹葉飄落,輕輕地躺在石墻的石頭上或者石縫里,宛如歲月的書簽。
古街兩旁,各式古建靜靜矗立著,飛檐斗拱,雕梁畫棟。一戶人家的門沿上,紅燈籠在風中搖曳,為這寧靜的古街增添了幾分溫暖與喜慶。路邊的墻角下,用長石條修建了水渠,清澈的泉水正汩汩流淌著,不急不緩。不遠處,一位蒼發阿婆,正坐在水渠旁的石頭上,借了泉水漿洗衣裳。她沿用了傳統洗衣方式,把沾濕的衣裳放在一塊比洗臉盆還大的橢圓形石頭上,揮舞棒槌敲打著,有節奏的“砰砰”敲打聲和回響聲,沿著石巷傳來,感覺從遙遠的過去傳來。
我隨心所欲地行走在巖頭古村,恍若忽地掉進了時光隧道,鞋底與石頭的每一次觸碰,都像是與亙古歲月的一次親密對話。穿過一段寫滿風霜的廊亭、走過一條曲徑幽通的古街、跨過一道磨平棱角的石門檻,便感覺有一段歷史與我相向而來,卻又悄然擦肩而過。這種感覺實在美妙,以至于總讓我忍不住面對某一古建舊物凝神,任憑思緒胡亂遙想古人生于斯長于斯的那種恬適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