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鼎湖峰,秀出東南隅。”縉云仙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境內,是一處集自然風光與人文史跡于一體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人間仙境”之美譽。風景區由仙都、黃龍、巖門、大洋山四大景區及獅子巖、石門、唐葛嶺、小仙都、大巖洞五個飛地景點組成,總面積44.3平方千米,另有外圍保護地帶121.9平方千米。縉云仙都于1985年被浙江省政府批準設立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自然山水神秀。“千巖競秀奇峰現,遠近高低各不同。”縉云仙都以其“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峰巖奇絕、山水神秀”的自然景觀著稱。這里有“天下第一筍”之稱的鼎湖峰,高170.8米,狀如春筍,拔地而起,直刺云天,是世界上最高的單體石柱;有全球罕見的火山噴發通道遺址——凌虛洞,是全國唯一一處暴露在外的巖漿垂直輸送通道,保留著極為罕見的火山噴發口遺跡;有猶如經烈火焚燒后的400米天然石廊——龍耕路,橫嵌在陡壁之上,石乳外垂,穿行石廊,奇險無比,還有姑婦巖、舅轎巖、大肚巖、花巖、集仙巖、倪翁洞等100多處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星羅棋布,鐘靈毓秀。
人文底蘊深厚。“停余舟而淹留,搜縉云之遺跡;漾百里之清潭,見千仞之孤石。”作為浙東唐詩之路與甌江山水詩之路的交會地,縉云仙都名勝遍地,詩文滿山,謝靈運、陶弘景、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了大量描寫仙都美景的詩詞歌賦。縉云仙都還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都摩崖題記,現存摩崖石刻和題記126處,是江南最大的摩崖石刻群,也是中國文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精神圖譜。
黃帝文化燦爛。縉云仙都黃帝祭祀歷史悠久,積淀出綿長厚重的黃帝文化。仙都山與黃山、廬山并稱軒轅黃帝的三大行宮,坐落在步虛山與仙都山之間的黃帝祠宇,被譽為“天下第一祠”。1998年,縉云聯合臺灣同胞重修黃帝祠宇,恢復了黃帝祭典的歷史傳統;2011年,縉云軒轅祭典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成為浙江省保留的三個祭典活動之一;2021年,仙都黃帝祭典升格為由省人民政府主辦。自此,“三地共祭”“北陵南祠”的全國軒轅黃帝祭祀格局真正形成,也向全國呈現了一場文化盛宴,展示了獨具魅力的浙江氣派、縉云韻味。
一直以來,縉云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仙都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畫好山水畫,念好山字經”的重要囑托,依托“只此青綠”的山水基底,堅持生態優先、永續利用、精準控制的建設理念,打造出山水和人文風貌彰顯、業態和產品體驗豐富的自然保護地樣本。
科學規劃,繪就全域發展藍圖。縉云仙都風景名勝區的建設始終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編制上報國務院的《仙都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3—2035年)》,明確風景名勝區的發展方向和保護重點,通過合理劃分功能區域,優化資源配置,指導風景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為突破“縉云仙都風景名勝區各景區景點分散”這一瓶頸,《規劃》特別指出要注重與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做到全縣一盤棋,推動區域景觀一體化,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監管守護,筑牢綠色生態防線。縉云仙都風景名勝區堅持生態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落實“五步走”工作方法,不斷做深、做足、做透生態文章。一是對鼎湖峰、倪翁洞、朱潭山等核心景點,采取封閉式管理,控制游客數量,減少人為干擾。二是對景區內的古樹名木,建立“一樹一檔”保護制度,并采取病蟲害防治、營養補給等精細化管護措施。三是布設空氣質量監測站、水質監測點、生物多樣性觀測點,實時監測生態環境狀況。四是建立生態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置生態風險。五是開展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樣地建設,2023—2024年在仙都風景名勝區內新建10個20米×20米小樣地。“五步走”工作方法為仙都的生態保護鋪就生態防護“天網”。
修復賦能,重繪優美山水畫卷。近年來,縉云仙都風景名勝區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工作,通過美麗林相改造、松材線蟲除治、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廢棄巖宕生態修復等手段,推進了區域內山水林田溪一體化修復,有效改善了風景區及其外圍保護地帶的生態環境和景觀風貌。近年來,累計實施仙都廢棄巖宕生態修復工程、仙巖至板壁巖田園風貌提升改造工程等系列項目,高質量重塑優美山水田園景觀,讓廢棄的“消極空間”轉化為可利用的“優質資產”,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新熱門景點。
文旅融合,打造產業新型引擎。多年來,縉云仙都不斷探索黃帝文化有形化、黃帝祭典市場化的實施路徑,打造研學、文創、非遺等特色業態。在仙都,黃帝文化、摩崖文化、影視文化、地質文化等文化品類相映生輝,共筑華章。依托傳承千年的采石文化遺存,將廢棄采石場進行生態修復和活化利用,打造書房、劇場、展演廳等公共文化空間,成為業界傳播熱點和游客打卡勝地。與西泠印社、青壹坊等國內知名文創企業合作,以“把仙氣帶回家”為主題打造120多款文創產品。策劃“人間仙都·云間喜市”春節系列活動、“與鳳同行,仙都尋仙”古風仙俠實景演繹和NPC沉浸式互動、“仙風稻谷·快意夏至”農耕體驗、鼎湖峰古風市集等民俗文化體驗活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游覽體驗,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以黃帝祭祀文化豐富主題研學課程,承接麗水、金華等地20多家學校上萬名學生的研學活動。文化與產業的成功“聯姻”,為仙都發展拓寬了空間,為景區建設注入了活力。
景村聯動,共譜“綠富美”新篇章。縉云仙都依托風景區平臺,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樂、燒餅土面、共富營地等鄉愁富民產業,推動富民增收和鄉村振興。近年來,巖宕活化利用、仙都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千鸚鳥舍、黃龍研學基地等一系列項目相繼完工,不僅豐富了仙都特色文旅業態,還給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為推動周邊村莊致富增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此外,仙都街道研究制定了《仙都街道潔美鄉村檢查獎勵辦法》,各村累計整治點位800余個,村莊整體風貌得到顯著提升。并專門邀請清華設計院專業團隊對重點村莊進行發展規劃設計,著重打造特色村居。精心謀劃美麗大花園品質提升標志性工程,成功打造了前湖公路、黃帝茶園、仙源公路沿線120余畝的“仙風稻谷”田園風光景觀。景區與周邊村莊共同開展美麗建設工作,形成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2024年,《人民日報》點贊縉云縣仙都街道鼎湖村“生態富民”之路。同年,仙都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上榜浙江省首批共富風貌驛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