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勞動教育是生活力五大生活內容之一,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主題,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和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從整體上設計勞動教育主題學習,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有效滲透、凸顯勞動教育,進而磨煉學生意志、促進學生習慣養成、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發展學生合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實現協同育人,從而培育學生生活力。
【關鍵詞】生活力;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主題
陶行知先生說:“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勞動教育能促進學生手腦并用,提升學生生活力。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注意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堅持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內容選擇體現社會發展要求,突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治教育,有機整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勞動教育等相關主題。
因此,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主題學習,有效滲透、凸顯勞動教育,進而磨煉學生意志、促進學生習慣養成、培養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發展合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實現協同育人,培育學生生活力勢在必行。如何選擇勞動教育主題學習內容,使學生真正參與勞動;如何采取適切的勞動形式,吸引學生自覺參與勞動;如何提高勞動的實效,使勞動成為有效成長途徑,本文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打造“我是小小種植家”主題學習場域,激發學生勞動意識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凡是生活的場所都是教育的場所。打通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壁壘,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學生勞動主題學習實踐基地,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根基。
(一)學校:構建指向生活力的勞動主題學習空間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主題種植基地為學生提供勞動學習空間。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正是播種的好時節,學校為學生提供種子和工具,聘請專業人員給予指導,按年級分班級明確任務,讓學生在校園百草園和藥食園進行翻土、挖坑、播種、澆水等。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組織學生田地除草,這樣農作物需要的水分和營養,就不會雜草搶占。農忙之季勤耕種,秋來豐收稻花香。正所謂,一番耕耘,一番收獲。學生摘瓜、撿豆、拔花生等,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學生將收獲之物部分收藏在學校的農耕館,部分放到食堂作為食材,并將勞動工具進行修繕保養,以備來年再用。在主題種植活動中,學生認識到二十四節氣理論的博大精深,達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政治認同;充分感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道德修養;深刻認識勞動過程中合作、堅持、堅毅等品格的重要性,培育健全的人格。
(二)家庭:營造指向生活力的勞動氛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個體成長的奠基性教育。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要論述,教育應從家庭借力,讓家庭成為學生勞動養成的平臺,宣傳勞動先進理念,重塑家庭對學生勞動的認識,強化勞動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塑造美好品格的重要性。鼓勵家長成為學生勞動的技術顧問、伙伴、評價者,樹立崇高的勞動家風。
(三)社會:開發協同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
學校利用區域優勢,拓展學生勞動的寬度和加深學生勞動的深度。學校和社會機構合作,拓展勞動實踐基地,不僅進行局限的學校勞動項目,學校還和瓜蔞基地、蘆蒿基地、金銀花基地等協同育人,讓學生了解更多種植的專業技術。學生走出校門、家門,走進社會,在勞動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塑造品格。
二、研發“我是小小種植家”主題課程,鍛煉勞動技能
學校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由“自我認識”到“我與自然”“我與家庭”“我與他人”“我與社會”,不斷加深學生的認識和擴展生活范圍,依據農耕規律和不同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基礎,分學段設計指向生活力的“我是小小種植家”主題課程(表1)。
在“春耕”勞動項目中,設置“我是小小播種家”系列課程,通過學校綠化種植課程、校園基地播種課程和家庭種植學習課程,讓學生在汲取家校社的力量、學習種植知識、鍛煉種植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在“夏耘”勞動項目中,設置“我是小小除草農”系列課程,通過除草技能學習課程、除草操作實踐課程和除草過程反思課程,讓學生在教學做合一中提升勞動品質,同時培養學生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勞動態度和人格修養;在“秋收”勞動項目中,設置“我是小小豐收童”系列課程,設置豐收技能學習課程、豐收操作實踐課程和豐收過程反思課程,讓學生在反思中體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感受團隊的凝聚力和規則,樹立“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意識;在“冬藏”勞動項目中,設置“我是小小美食家”系列課程,設置美食制作理論學習課程、美食制作操作實踐過程和美食體驗和分享課程,讓學生在分享中感知勞動的成就感、幸福感,領會勞動對個人和集體的價值,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
三、拓展“我是小藥童”社團課程,培育勞動情感
基于學校中醫藥課程基地建設,學校開設“我是小藥童”社團,種植和養護適合小學生的常見中草藥,如蒲公英、薄荷、艾草、梔子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社團,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學校聘請區域種植專家現場指導學生的中草藥種植和養護,邀請中醫院專家給學生普及中草藥的藥理和配比等常識,以保證課程的科學性。同時,學生自發地拓展課程內容,如做清熱解毒的涼拌蒲公英、做清熱解暑的荸薺薄荷飲、制作預防蚊蟲叮咬的艾草香包等,學生再將自己的勞動成果送給自己的親人朋友,感到滿滿的自豪,提高了學習興趣。這個過程是傳承中醫藥,形成文化自信和政治認同的過程,也是培育“勞動幸福”的過程。
四、評選“種植小陶子”,形成勞動品質
陶行知先生提出:“以后看學校的標準,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乃是學生生活力豐富不豐富。看他們是否開墾了土地,綠化了荒山,人人是否都能自食其力,是否已經使社會變成民眾自有、自治、自享的社會。”為此,學校對“種植小陶子”的評選注重兒童立場,關注教學做合一,實行進階制。進階制是一種成長評價系統,這一評價方式將學生每一個與學習相關的事件都賦予相應的分值,在這評價制度中,學生的點滴努力都會獲得反饋和回報,并且隨著分數不斷積累為等級晉升上房搭梯。簡而言之,將“生長”作為評價的底層邏輯。
在設計“參評項目”時,教師將實踐操作和理論分享融為一體,實踐檢驗理論,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反復實踐操作,反復理論升華以真正地做到教學做合一;“其他加分項”則是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拓展“參評項目”,給自己更多生長的目標,因為學生是獨立的人、活生生的人、生長的人;設計“評分標準”時,分享知識項目可以得到更多的★,就是鼓勵學生爭做“小先生”——讓學生在“教師”角色上,把知識講清楚、做到位、學到家,那么學生就要主動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并要有博愛之心與大家分享,同時學生用學生的思維和方法講授知識給學生聽,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設計“等級”時,以種植過程序列進行晉級,必須在前一項完成目標時才能進入下一等級,橫向量化,縱向質變,不僅是植物的生長過程,也是學生的成長過程,告訴學生事物發展都要遵循規律,不可投機取巧。
“種植陶子團隊”是最高等級,也是對團體的鞭策。恩格斯在談到勞動對人的互相幫助和團結協作的道德意識形成的意義時指出,“勞動的發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因為它使相互幫助和共同協作的場所增多了,并且使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共同協作的好處”。在種植過程中,“我”需要與自然協作、與他人協作。學生與泥土交流、和植物為友,才會懂得大地是公正的,植物也不會偷懶,勤奮勞動才會有收獲;團隊成員之間互幫互助、齊心協力、各取所長才能“質效雙增”。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勞動學習場域的構建、“我是小小種植家”主題課程的研發、“我是小藥童”社團課程的拓展和“種植小陶子”的評選,形成了無縫、全面、立體、多元的道德與法治勞動主題學習系統。這一主題學習系統打通了學生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的邏輯關系,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激發了學生的勞動意識,鍛煉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培育了學生的勞動情感,提升了學生的勞動品質,培養了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提升了學生的生活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04-1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G].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2(2):3.
[3]陶行知.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M].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