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聚焦于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新鄉賢在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文化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與作用。通過深入剖析海南非遺文化的現狀、自貿港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探討新鄉賢助力文化經濟發展的優勢,在非遺傳承保護、文化創意產業構建、旅游融合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助力路徑,旨在為推動海南非遺文化的經濟轉化與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實現自貿港建設與本土文化振興的協同共進。
海南自貿港的建設為地區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在經濟快速發展與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進程中,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成為彰顯區域特色、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關鍵。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海南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民族情感。新鄉賢群體憑借其在地方的威望、資源與社會網絡,能夠在自貿港的大框架下,為海南非遺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新的路徑,促進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海南非遺文化的現狀與自貿港建設的關聯
海南非遺文化的資源概況 海南擁有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多個門類。例如黎族織錦技藝,其精美的圖案與獨特的紡織工藝,體現了黎族人民的智慧與審美;瓊劇作為海南傳統戲曲藝術,以其獨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在當地廣為流傳;還有黎族船形屋營造技藝、椰雕工藝、更路經等,這些非遺項目各具特色,構成了海南獨特的文化景觀。
自貿港建設對海南非遺文化經濟的雙重影響
機遇 自貿港建設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為海南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經濟開發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國際游客與投資者的涌入,使得海南非遺文化產品與服務有機會走向世界舞臺,提升其知名度與影響力。同時,自貿港的政策優惠與創新環境有利于吸引文化創意企業與人才,為非遺文化的創意轉化與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挑戰 在自貿港建設過程中,海南非遺文化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浪潮可能導致本土文化被邊緣化,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的興趣逐漸降低,傳承人群體面臨斷層風險。此外,商業開發的無序與過度可能破壞非遺文化的原真性與生態環境,如何在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找到平衡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鄉賢助力文化經濟發展的優勢
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引領者 新鄉賢對本土非遺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深入的認知,他們以身作則,積極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實踐。例如,海南林文生、林崇靖、周燁等新鄉賢長期致力于黎族剪紙藝術的傳承,他不僅自己創作了大量精美的剪紙作品,還在當地社區開設剪紙工作室,免費教授居民剪紙技藝,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參與其中。李春明致力于椰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椰雕是海南傳統的民間手工藝,李春明不僅繼承了傳統技藝,還創新性地將椰雕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開發出一系列符合現代審美的椰雕工藝品,使得這一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吳挺佳繼承了家族的文昌雞烹飪技藝,還創新性地將文昌雞文化與現代餐飲管理相結合,開設了一系列以文昌雞為主題的餐廳,將這一地方特色美食推廣至全國乃至海外。同時,新鄉賢能夠敏銳地捕捉時代潮流,將現代科技與文化創意融入非遺傳承中。如有的新鄉賢組織團隊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對海南的傳統民俗節慶進行數字化重現,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為非遺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近幾年,海南新鄉賢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新,不僅保護和傳承了海南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引領者。他們的實踐為海南省的文化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模式。
資源整合與對接的橋梁 新鄉賢作為新時代鄉村中的關系型社會資本,他們不僅在城市與鄉村、本地與外地之間搭建起了資源整合與對接的橋梁,還在引領鄉風民風家風的文明價值建設、推動基層治理模式的建立、營建現代化鄉村經營體系、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能夠利用自身在商界、文化界等領域的人脈資源,為海南非遺文化引入外部資金、技術和人才。例如,??谑忻捞m區三江鎮茄苪村的80后新鄉賢王瓊通過在社會中的磨礪和積累,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和人脈資源。2009年,他將企業遷回自己的家鄉茄苪村,開始在那里開辦洗滌廠,雇用了許多家鄉的殘障人士和貧困戶。隨后,他又陸續開辦了養雞場和有機肥廠,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海南省的鄉村振興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又如,一位在深圳創業成功的海南籍新鄉賢,積極牽線搭橋,促成了深圳一家文化投資公司與海南某黎族織錦企業的合作。投資公司為織錦企業注入資金,用于設備更新和產品研發,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數字化設計技術,提高了織錦產品的設計水平和生產效率。此外,新鄉賢還可以協調本地資源,促進非遺文化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如推動非遺文化與農業相結合,開發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線路,帶動農產品銷售和鄉村經濟振興[4]。
社會凝聚力與公信力的推動者 在當地社區和社會層面,新鄉賢憑借其良好的品德和社會聲譽,具有較高的威望和公信力。他們能夠積極組織各類非遺文化活動,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非遺文化經濟發展。例如,海南???、三亞、瓊海等地的新鄉賢發起成立了本區域非遺文化保護協會,吸引了當地企業、學校、居民等眾多成員加入。協會定期舉辦非遺文化展覽、技藝比賽等活動,不僅提高了非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又如,陳川通過創辦黎族文化博物館、組織黎族文化節慶活動等方式,大力推廣黎族傳統文化,創新性地將黎族元素應用于服裝設計、旅游紀念品開發等領域,使得黎族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黃照安是海南瓊劇改革者,他不僅精通瓊劇的傳統表演技巧,還積極投入瓊劇的創新,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劇目中,使得瓊劇更加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推動了瓊劇的傳承與發展,凝聚海南鄉間民氣。 王麗通過組織和參與苗族傳統節日活動,如“三月三”苗族文化節,傳承苗族歌舞、服飾、語言等文化,將苗族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開發苗族文化產品,成為苗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公信力的推動者。同時,新鄉賢在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為非遺文化經濟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新鄉賢助力海南非遺文化經濟發展的路徑探索
非遺傳承保護:構建多維度傳承體系
教育傳承 新鄉賢積極促成非遺文化進校園。在海南中小學,協助開設黎族竹竿舞、椰殼雕刻等興趣課程,非遺傳承人定期授課,以趣味教學激發學生對非遺的熱愛。于高校層面,與海南大學等合作設立非遺研究中心。
例如,組織學生深入黎族村落田野調查,整理資料并創新設計與理論研究,同時設立專項獎學金,激勵學生投身非遺傳承與研究,為非遺傳承筑牢理論根基與創新源泉。
家族與社區傳承 新鄉賢在家族中鼓勵傳承非遺技藝,創建家族傳承工作室或傳習所。在社區,組織非遺文化節與民俗活動,如在黎族村落恢復傳統歌舞表演,增強居民對非遺文化的認同與自豪,促進社區內非遺傳承傳播。
數字化傳承 新鄉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利用高清攝影、錄音、3D 掃描等采集非遺項目信息,構建非遺數據庫,分類存儲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料。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發布內容,利用 AR、VR 開發互動體驗項目,開展線上展覽與教學課程,拓寬非遺傳播渠道,便捷大眾了解海南非遺。
文化創意產業:激發非遺創新活力
產品創新設計 新鄉賢引導文化創意企業與非遺傳承人攜手,挖掘非遺元素創新產品。如將黎族圖騰融入現代時尚飾品,椰雕工藝結合現代家居用品,開發特色文化創意產品。
舉辦非遺創意設計大賽,吸引創意人才,提升產品設計水平與市場競爭力。
品牌塑造與推廣 新鄉賢挖掘非遺背后故事與內涵,定位包裝打造品牌。利用自貿港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跨境電商平臺等,推廣海南非遺品牌。如打造海南瓊劇國際文化品牌,通過海外演出交流,提升其國際知名度。
產業園區與集群建設 新鄉賢參與推動海南非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或集群建設,整合資源要素,提供創作、生產、展示、銷售、培訓等一站式服務。如在海口或三亞建設園區,吸引黎族織錦、椰雕、瓊劇等相關企業機構入駐,形成完整產業鏈,促進企業合作交流,降低成本,提升整體效益。
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非遺特色旅游體驗
非遺旅游線路規劃 結合海南旅游資源,新鄉賢設計非遺特色旅游線路。如“黎族文化探秘之旅”,游客可參觀黎族村落,體驗織錦、船形屋營造技藝,品嘗特色美食,欣賞歌舞表演,串聯非遺項目,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旅游景區非遺展示與互動 在海南景區,新鄉賢推動非遺展示與互動項目建設。三亞天涯海角設椰雕展示區,游客可觀看創作過程并參與體驗;檳榔谷安排黎族歌舞互動環節,增強旅游趣味性與參與度,助力游客深入了解黎族文化習俗。
旅游節慶與非遺活動融合 借助海南旅游節慶,新鄉賢策劃融入非遺元素活動。如在三亞國際旅游節、海南歡樂節期間,舉辦非遺文化展覽、技藝大賽、民俗文化巡游等,深度融合非遺與旅游節慶,提升節慶文化品位與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參與。
人才培養:夯實非遺文化經濟發展基礎
傳承人才培養機制建設 新鄉賢可以參與建立健全海南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機制,與政府、學校、企業等合作,制定傳承人才培養計劃與標準。例如,設立各非遺傳承大師工作室,由非遺大師親自帶徒授藝,培養高水平的非遺傳承人才;建立非遺傳承人才培訓基地,定期開展非遺技藝培訓課程與研修活動,提高傳承人的技藝水平與綜合素質。
創意與經營人才引育 為了滿足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求,新鄉賢可以積極引進和培育文化創意與經營管理人才。通過提供優惠政策、良好的工作環境與發展機會,吸引國內外優秀的創意設計人才、市場營銷人才、企業管理人才等來海南從事非遺文化相關工作。同時,開展本地人才的培訓與提升活動,如舉辦文化創意與經營管理培訓班、研討會等,提高本地人才的專業水平與創新能力。
人才交流與合作平臺搭建 新鄉賢利用自身的社會網絡和影響力,能夠連接不同地區和領域的非遺人才,促進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為非遺人才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也可為引導企業參與非遺項目,實現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例如,組織海南非遺文化人才參加國內外文化產業博覽會、學術研討會等活動,拓寬人才視野,學習先進經驗;舉辦海南非遺文化人才交流論壇,邀請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等分享經驗與見解,促進人才之間的思想碰撞與合作創新。
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大背景下,新鄉賢作為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在海南非遺文化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構建多維度的非遺傳承體系、激發文化創意產業活力、推動旅游融合發展以及夯實人才培養基礎等路徑,新鄉賢能夠有效促進海南非遺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經濟價值的轉化提升。然而,要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還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配合,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機制,營造良好的文化經濟發展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在自貿港建設進程中,讓海南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海南獨特的文化名片與經濟增長點,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與可持續繁榮。
基金項目:
1.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自貿港背景下海南新鄉賢文化價值研究與應用”(編號722RC725) 階段性成果;
2.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橫向課題“嶺南“非遺”文化符號融入家居設計有效路徑研究”(編號:hnjmhx2023001)
3.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院級課題“文旅融合背景下“麒麟文化”民俗符 號的傳承保護及其在文創設計產業 孵化建設中的開發”研究成果 (編號: hnjmk2022403)
4.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海南漁民《更路簿》航路文化研究(編號:HNSK(YB)24-106))
5.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雙高計劃\"海南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研究科研創新團隊經費資助(編號:HNJMT2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