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字源識字、生活中識字等多種方式,認識“主”“席”等生字。
2.在具體的情境中,明確“紅井”位置,理解毛主席修“紅井”的原因。
3.借助學生課前提問,理解“飲水思源”的意思,把紅色故事傳播下去。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任務一" "說出“紅井”位置
1.導入新課,認識水井
(1)齊讀課題——吃水不忘挖井人。
(2)認識水井,出示水井圖片,了解水井的作用。
師:(拿起字卡)誰做小老師來讀讀這兩個字?(生帶讀:水井、井水)
師:井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生:打水用的。
師:今天的這口井可不一般,它被稱作“紅井”,這是為什么呢?
(3)生自由朗讀課文。
2.觀察地圖,說出位置
(1)師:在這口水井的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位置在哪里呢?請一位同學讀第1自然段。(出示第1自然段)
(生讀)
(2)師:這里有一個我們要認識的生字——村,怎么記住這個字?
預設:用“加一加”的方法。
(3)師:在你的老家,你知道有哪些村子呢?(生自由回答,師相機指導:住在村子里的人叫村民,村子也叫作鄉村。)
(4)師:那毛主席到底住在哪里?再讀一讀這段話。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三個地點的字卡并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江西、瑞金城、沙洲壩。)
(5)師:毛主席怎么能住三個地方呢?(師擺放三個地點的順序,引導學生判斷三個地名擺放的順序是否正確。)
(生重新擺放順序)
師:江西是個好大的地方,包含很多市,其中的一個市叫瑞金城,是一個縣級市。在瑞金市的城外,有個小村子叫沙洲壩。這三個地點連在一起,就可以說出“紅井”的位置了。
預設生回答:這口“紅井”在江西省瑞金城外的沙洲壩村。
(設計意圖:從認識“井”,到了解“井”的作用,再到“紅井”的意義,循序漸進進入課文。通過擺放三個地名的位置,讓學生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準確說出“紅井”的位置。)
任務二" "講述“紅井”故事
1.討論挖井的原因,用教育戲劇范式理解“吃水”
(1)生讀第2自然段,思考:為什么毛主席要挖一口水井呢?
預設:因為他們的村子里沒有水井,要是不挖這口井,鄉親們就喝不到水。
(2)帶讀“吃水”,理解“吃水”的意思。
師指導:我們一般理解“吃水”,就是“咕嘟咕嘟”喝水,其實,“吃水”是瑞金這個地方的方言,它不僅指喝水,還指做飯、洗衣服時的用水,還指洗澡時的用水等所有生活的用水。這些生活用水,都叫“吃水”。可是這里沒有水井,鄉親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誰能讀出來這種不容易?
(生齊讀)
(3)出示歌謠:“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壩。”
師:這里的生活太苦了,所以啊,他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可是挑的也不是甘甜的井水,而是又臟又臭的水。
(4)師創設情境講故事,讓學生入情入境感受鄉親們用水的困難。
這一天,毛主席剛剛忙完工作,回村子時看見老鄉們都挑著這黃黃的水,還有一股味道。(師扮演毛主席關心詢問)問:“老鄉啊,你為什么挑這么臟的水啊?”(師繼續扮演村民讓學生體會村民生活的不易)說:“沒辦法,我們村子沒有水,就這點水還舍不得用呢,別提洗澡、洗衣了,連吃飯都是問題啊!”(出示)
山路彎彎曲曲,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
太陽火辣辣的,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
" " " " " " " " ",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
(師生配合讀,完成句子。)
2.走近毛主席,認識“主”“席”
(1)師:關于毛主席,你還了解什么?
預設:天安門城樓有毛主席的畫像、毛主席領導革命等。
師:革命就是跟一切欺壓我們的、損害人民利益的敵人作斗爭。如果革命勝利了,那就是第3自然段中講的“解放”。這里也有我們要學習的生字。(出示字卡:席)
(2)認識“席”字。
師:古時候,我們是沒有椅子的,人們就在地上鋪一個毯子,有時候是草編的,有時候是竹編的,也有的時候會鋪上一塊布,所以下面是“巾”,(師板書:席)那坐在席子上就叫——席地而坐,舉行宴會或儀式時各就位次就叫——入席,最高領導就稱作——主席。毛主席就是我們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位主席。
師:挖這口井的,除了毛主席還有誰?
預設:戰士和鄉親們。
師:你怎么理解“鄉親們”?
(3)認識“主”字。
師: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會多識字,這是三個不同的主題公園,(出示公園圖片)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主題公園,你就可以讀給爸爸媽媽聽了。(出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里“民主”的“主”也是我們要學的生字。
(生帶讀:主,“主席”的“主”。)
(設計意圖:本環節帶領學生入情入境,沉浸在故事中,體會鄉親們吃水的艱難,用多種識字方式認識“主”“席”。)
任務三" "弘揚“紅井”精神
1.培養學生感恩之情,認識“面”“忘”
(1)自從有了這口“紅井”就有了清甜的井水,誰想喝?(師扮演捧水狀給學生喝水)又清涼又甘甜,喝了這樣的井水你想對毛主席說什么?
預設:謝謝您,毛主席!毛主席,我們愛您!
(2)瑞金人民也跟同學們一樣——生齊讀第3自然段。
(3)認識“面”“忘”。
師:“面”也是我們要認的生字,(出示“面”字的甲骨文)有點像什么呢?
預設:像眼睛。
師:眼睛就在我們的面部,誰來做小老師?(生帶讀)如果現在你的前面是老師,你的后面是誰?(生練習用“面”說話)感恩的瑞金人民從來都沒有忘記過毛主席,于是就給他立了一塊石碑,從右往左讀讀看。(生齊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師:這里還有一個生字“忘”,誰來做小老師?(生帶讀)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嗎?
預設:“亡”+“心”就是“忘”。
師:上面是死亡的“亡”,下面是心字底,就是“忘記”的“忘”。如果你對一件事沒有感覺了就是忘記了。(生齊讀)認真看這三個字,你有什么發現?(出示:想、念、忘)
預設:這三個字都是心字底。
師:說明這三個字都跟你的心情有關,不忘其實就是在想念。心字底的字還有很多,都跟我們的內心有關,看來我們借助部件也能識字。
(4)讀生字兒歌:
小村子,沙洲壩,
吃水不易要數它。
主席戰士和鄉親,
面對困難也不怕。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們時刻想念他!
2.創設情境,學寫生字
(1)感恩的瑞金人民還在沙洲壩建了一座“紅井”展示館,在展示館前有一塊大石頭,就寫著這口“紅井”的故事,可是時間長了,有些字就脫落了。這四個字分別是什么呢?(江、叫、沒、吃)
(2)出示例字,老師指導學生分別觀察四個字的結構、位置和關鍵筆畫,師板書范寫。
(生書寫生字,師巡視指導。)
(3)讀一讀碑文上的字,下次再遇到這樣的紅色革命基地時,看到這樣的石碑,也可以讀一讀上面的故事,把這樣的故事帶給家人。
3.回顧問題,借助資料,理解“飲水思源”
(1)師依次播放學生提問視頻,邊回顧邊明晰答案,并討論重點問題:
問題1:為什么挖一口井要立石碑呢?
師指導:石碑可以永久保留下來。瑞金人民想把毛主席的恩情永遠記在心里,也想把這個故事一代一代地講下去。想告訴所有小朋友,要像毛主席這樣心里永遠裝著百姓,將來你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問題2:我們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水,為什么還要打水呢?
師指導: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在變好,我們要感謝所有當初為我們“挖井”、為我們帶來好生活的人。所以,有個成語叫作——飲水思源。(板書:飲水思源)
(2)出示資料: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瑞金只有24萬人口,有11.3萬人參軍,其中5萬余人為革命捐軀,1萬多人犧牲在長征途中。時光荏苒,如今那段紅色的記憶依然刻在每個人的心中,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瑞金人。所以,在瑞金這個地方,每個小朋友都會講“紅井”的故事,學過這節課你也可以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設計意圖:巧用生字兒歌,學習書寫生字。拓展資料,并聯系現在的生活,讓學生理解“飲水思源”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弘揚“紅井”精神。)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銀星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