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格局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數字服務貿易作為一種迅速崛起的貿易方式,具有降低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等優勢,打破了傳統貿易的時空限制。從宏觀層面來看,數字服務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中增長最快的貿易類型,正成為推動國際貿易增長的新動力。
2024年,我國服務貿易實現快速增長,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全年服務進出口總額75238億元,同比增長14.4%。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保持增長。全年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28965.2億元,增長6.5%。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16573.2億元,增長7.4%;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口12392億元,增長5.4%。

補足短板,加快塑造數字貿易發展新動能
我國高度重視數字貿易的發展,先后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和支持措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18項舉措,并明確到2029年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規模占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的目標,《意見》強調了數字領域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申請加入CPTPP和DEPA,致力于對標國際高標準國際規則。
數字貿易是數字時代的象征,是科技賦能的標志,是未來貿易發展的方向,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抓住了數字貿易,就是抓住了先機,贏得了主動。
進入新發展階段,數字貿易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日益凸顯。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增加,如何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其次,數字鴻溝問題依然存在。雖然數字貿易為全球市場帶來了便利,但一些地區和國家在數字化方面的發展仍然滯后,導致數字鴻溝逐漸擴大。最后,國際貿易規則的調整也是數字貿易面臨的挑戰之一。隨著數字貿易的快速發展,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可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
如何彌補我國數字貿易的短板?商務部成立的數字貿易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為“數字貿易標委會”)對于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補定我國數字貿易短板指明了新的方向。
2023年12月4日,數字貿易標委會成立,這是我國數字貿易發展歷程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為進一步完善數字貿易標委會制度,時隔一年多,2025年1月16日,商務部數字貿易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年終總結暨標準評審會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舉辦。會上就數字貿易標準化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和探討。
近期,中辦、國辦引發《關于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對數字貿易發展作出了系統部署,制定了任務目標。特別提出“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加強數字貿易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加快數字貿易領域標準制定修訂”,對數字貿易標準化工作作出了明確要求。加強標準化建設,是大力發展數字貿易的重要內容,也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內在要求。
商務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數字貿易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立健全數字貿易治理體系,積極參與數字貿易國際合作,促進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加快塑造對外貿易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創新發展數字貿易,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數字貿易標委會的成立,就意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著力加強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建設,加快數字貿易領域標準制定,以強化國際交流與開放合作。
為了更好地完善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建設,加快數字貿易領域標準制定修訂,進一步助推數字貿易領域標準化工作高質量發展,商務部服貿司二級巡視員(副司級)、數字貿易標委會副主任委員朱光耀指出,下一步,商務部數字貿易標委會將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堅持創新引領。要切實提高站位,充分認識和貫徹落實國家對數字貿易標準化發展的部署和要求,站在全國數字貿易發展大局和商務工作全局中考慮工作,瞄定數字貿易技術創新、業態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相關的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原創性、引領性、規范性的數字貿易技術標準和行業標準。
二是突出需求導向。要堅持系統觀念和需求導向,緊密追蹤數字貿易各重點領域發展現狀和趨勢,從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和企業發展的切實需要出發,統籌行業領域發展共性和市場需求,把握數字貿易細分領域和經營主體發展特征、趨勢、動態,遵循“共性先立、急用先行”要求,有針對性制訂出臺行業發展急需的相關標準。
三是強化開放合作。加強數字貿易行業標準國際研究,主動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對接WTO、DEPA、RCEP等有關數字貿易規則,研究制訂數字貿易行業標準,促進國內國際標準相互轉化,加快我國數字貿易標準國際化發展步伐。力爭加強規則標準引領,增強國際話語權,推動“中國標準”走向世界。
完善機制,開啟數字貿易新征程
在完善數字貿易標委會工作機制層面,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數字貿易標委會秘書長李俊指出,自標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委員會召開之后,標委會公開征集數字貿易領域行業標準提案,先后赴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調研,多次組織數字貿易標委會成員內部交流研討,形成1項標準送審稿,推動4項標準成功立項,報送4份信息專報,積極參與組織標準化宣貫工作。李俊還透露了標委會2025年擬開展的重點工作,并將推動完成《數字交付貿易行業分類與代碼》《數字貿易通用術語》等5項標準制訂工作,同時,面向全社會開展新一輪數字貿易行業標準提案公開征集,高效開展預研標準和立項工作,推動標委會組成調整與擴圍。
本次會議增加了主題研討環節,邀請兩位專家做了專題講座,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專家李素彩介紹了標準編寫所涉及的包括核心技術要素在內的規范性、資料性等各類組成要素,以及包括部分、章、條、列項在內等標準編寫框架應具有的范式,圍繞標準名稱、標準語言、術語、總體原則要求等應遵循的書寫規范和編寫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闡述。
據李素彩介紹,從數字貿易行業標準從分類來看,可分為國際標準、區域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產品標準和企業標準等,從標準的性質來看,可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強制性標準主要涉及保障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環保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需求,而推薦性國家標準則更側重于技術行業標準。
她強調,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沒有高低之分,行業標準是對國家標準的補充,特別是針對某個行業應用的短板。在標準編寫層面,她建議:一是要明確標準包含范圍的內容。二是不同類型的標準,比如術語標準、符號標準、分類標準在范圍章節的寫法上存在差異。三是試驗類、規程類和指南類標準的范圍寫法也各有特點,例如實驗類標準描述試驗方法,規程類標準確立程序,指南類標準則提供指導建議和信息。
騰訊集團專家賈宇航在題為《數據跨境流動合規與發展的思考》的主題講座中指出,日前,國內外數據跨境流動監管政策和數字貿易促進政策各不相同,企業數據跨境流動最大的挑戰是境內外數據合規差異、數據跨境安全管理等,她建議,針對數據跨境流動的自貿區標準細化、服務貿易場景標準細化和基礎指南性質文件出臺,應是標準化建設方向。
引領創新,推動行業標準國際化
數字貿易已逐步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撐和國際貿易的新形態、新趨勢、新引擎。為了更好地對接國際化標準,會上審議了《數字交付貿易行業分類與代碼》(送審稿)。針對標準名稱提出刪去“行業”表述等具體修改建議,對接國際共識,保持與國民經濟行業統計銜接,細化完善統計口徑與統計范圍。從服務于企業出海和地方政府統計角度出發,增強標準的實用性和實踐意義。未來,推動行業標準國際化,需增設面向國際的意見征詢與反饋渠道。
會上還研究討論了《數字內容服務與數字教育協作標準》《信貿鏈協議-全球貿易互操作協議》《數字文化產品編碼實施指南》等3項標準的立項提案。各位委員對于三項標準的創新性以及場景應用和實踐意義都給予了充分認可,這些標準的研究制定有助于推動數字領域規范發展,有助于促進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有助于增強在全球經貿體系中的話語權與國際競爭力。委員們就提案標準的具體命名、標準文件編寫框架、規范性引用文件、參考標準等方面提出具體意見,聚焦與國際標準對接兼容問題,建議加強國際實踐的經驗總結,凝練形成具有前瞻性的行業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