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數字化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迅速增長,201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約11.2萬億元,而到了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然達到53.9萬億元。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進入“加速度”時代,業界對于懂業務且有數字素養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復合型數字化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已然成為關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業界對于復合型數字化人才總體需求約在2000萬以上,具體涉及很多新型職業。
造成人才缺口的關鍵問題
盡管企業對數字化人才有強烈需求,但許多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卻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下的學校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
傳統教育體系與企業需求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導致學生畢業后的技能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是單向的,缺乏深度互動。只有29%的企業認為大學生畢業后具備能夠滿足企業需要的技能,而17%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校期間接受的教育能夠滿足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這表明教育和企業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
2.教師數字化能力不足
數據顯示,有34%的教師認為自己缺乏數字化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數字化素養培養。教師的數字化能力不足,影響了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效果。提升教師的數字化能力,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教育需求的優秀師資隊伍是當務之急。
3.評估體系單一
傳統的教育評估體系主要關注學生的學術成績,而對實際技能和創新能力的評估相對不足。傳統的評估體系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潛力。建立一套全面的、多元化的評估體系,既能評價學生的學術能力,也能評價其數字化技能和創新能力,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創新產教融合模式打造數字化產業人才培養閉環
1.建立產教融合機制
2024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印發《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從政策角度保障了學校和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包括制定聯合課程、共同實踐項目以及聯合研究等,以提高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具備符合市場需求的數字化技能。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是培養數字化人才的重要方式 。企業可以與院校共同建立為產業培育數字化人才產業學院,設計適合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引進和培育業界優秀師資,搭建適合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產教融合的發展機制。
2.產教融合的從0到1——產業學院1.0
校企合作開辦訂單班、根據產業需求開辦各類培訓,并結合權威認證、師資培養、技能提升、就業導向,是數字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從0到1”階段,我稱之為產業學院1.0。
在1.0階段,產業學院有了課程、師資、學習平臺,可以陸續開辦青年骨干騰飛訓練營、講師等級認證、E-learning線上學習平臺、以及就業服務;1.0階段產業學院立足于為用人單位培養具備數字化“自驅、透明、協作、創造”共識特質的優秀職業人,充當產業人才的成長加速器。
具體構成可以有“線上學院”“線下培訓基地”“課程研發中心”“青年核心骨干訓練營”“星級講師體系”“數字人才庫”等幾大模塊構成。其職能定位分成技能培養、業務促進、人才管理、文化傳承四個部分。通過把行業以及企業文化前置到培訓當中,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增強了學員對于企業和工作崗位的認知與了解。明白作為產業人才,應該如何工作、怎樣自我提升,從而實現自我的同時為企業創造價值。青年核心骨干訓練營,是專門針對未來成為項目經理與核心骨干員工,推出的“人才成長計劃”,強調管理者的“全局管理視野”和“項目管理能力”,規劃管理者成長路徑,提倡“學以致用”,摒棄傳統的單一分享,通過實操演練、案例拆解、課后復盤等多種形式,培養團隊組織能力,幫助項目管理者實踐落地,有效應用。
3.產教融合的從1到N:產業學院2.0
企業與院校合作,成立新型事業機構,打通產業人才培養全域流程,并能夠獨立核算運營,則標志著產教融合進入到“從1到N”階段,作者稱之為產業學院2.0。在2.0階段,產業學院將為行業建立數字化人才庫,以社交招聘為重要抓手,以員工為用戶進行數字化運營,并從招聘入口開始,建立貫穿招聘、培訓、評估、結算等業務流程的數字化成長平臺。人才流失一直都是各大企業的痛點和難點。產業學院應該建立數字化成長平臺。通過對流失率的分析和各項目、部門對人才類型的不同需求,借助人才管理系統,將這些流失的人才進行管理和運營。
產業學院大要承擔企業乃至職場社會的教與學的責任,不斷完善企業內部員工學習與成長平臺的建設。除此之外,嘉學院還希望通過線上教學課程等形式,為社會職場人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課題內容,并且不間斷推送工作崗位信息,激活產業學院職業教育功能。
4.建立數字素養評估體系
培養數字化產業人才,將數字素養培育融入課程是關鍵。根據2021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文件,明確了數字素養的內涵。
從國際社會看,數字素養融入課程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數字素養已經超越了信息技術或計算機課程的范圍,同時如何將不同學段、不同課程的數字素養教育有效銜接和溝通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數字化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模式關鍵的突破點之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評估體系。傳統的教育評估體系主要關注學生的學術成績,而對于實際技能和創新能力的評估相對不足。在數字化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模式下,應當建立一套全面的、多元化的評估體系,既能評價學生的學術能力,也能夠評價其數字化技能和創新能力。這有助于激勵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也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信息,有助于確保學校培養出的學生達到企業實際需求。
5.提升教師隊伍的數字化能力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培養數字化人才的關鍵,學校可以建立專門的數字化教師發展計劃,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數字化人才培養。根據抽樣調研數據,有34%的教師認為自己缺乏數字化技能。這說明了在產教融合模式下,教師的數字化能力成為了制約因素。教師應當接受相關領域的培訓,全面掌握數字化技術和教學方法,并將其融入到教學實踐中。
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數字化教師發展計劃,激勵教師們積極參與數字化人才培養,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再具體實踐中,已經有了一些可借鑒的案例,比如北京市總工會成立了匠師學院,從基層發掘優秀人才,納入到師資隊伍培養中,一人一門好課,通過成立教研組,不斷地打磨優質課程,在教學上形成了很好的口碑。在教師培訓當中,植入了很多的數字化領域內容,有提升認知類的《數字經濟大思維》課程,有具體實操的《AIGC賦能工作場景》等。
中關村人工智能學院在數字化師資培養方面也有不少創新實踐,學院聯合多所職業院校開展“數字化轉型認知與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培訓項目,涵蓋數字化教學工具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數據要素等多方面課程,舉辦“AIGC+短視頻營銷(數字人)”“AIGC+創造力”“培訓師基礎知識與素養”等前沿培訓課程,緊密對接行業發展趨勢與教師需求,共同推動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深入實施,壯大高素質數字技能人才隊伍。
綜上所述,數字化人才培養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解決當前的數字化人才短缺問題,必須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提升教師的數字化能力,建立多元化的評估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構建數字化成長平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數字化人才,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