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在宜昌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宜昌代市長陳紅輝指出,宜昌以三峽(壩區)統籌發展和安全綜合試驗區建設為統領,攻堅克難、善作善成,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中走在前、作示范。
2024年,宜昌綜合實力再攀新高,GDP突破6000億元,四年連跨兩個千億級臺階,奪得2024年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經濟總量第一城。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服務外包執行額等主要指標增速延續了高于全國、快于全省的向好態勢,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堅實步伐,交出了一份難中求成的精彩答卷。
2025年,宜昌將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中奮勇爭先,努力打造成為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撐、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力爭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排名穩中求進,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宜昌篇章。
2024年:交出精彩答卷
2024年,宜昌產業轉型勢頭強勁,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大數據及算力經濟、文化旅游“3+2”主導產業加快壯大,推動經濟穩中有進、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難中求成的精彩答卷。
產業轉型勢頭強勁。2024年,宜昌生命健康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千億級產業達到3個。新增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品種11個,總數達到51個、全省第1。數字經濟加速成長。率先完成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全域覆蓋。算力規模突破2000P。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突破700億元。宜昌成為全省最大的新能源船舶建造基地。宜昌廣汽新能源汽車實現量產。服務業發展評估湖北省第一。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2024年12月,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宜昌分別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第56位、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第57位,均較2023年度提升7位。23個項目獲湖北科技獎,位列全省第2。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速15.8%,占GDP比重達到2.9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700家、34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0.85%。國家專利金獎實現“零”的突破。
示范引領不斷提升。2021年宜昌獲批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2024年,宜昌服務外包活躍企業1054家,是2021年的4.5倍;承接服務外包執行額2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8.9%,是2021年的3.1倍。其中,承接離岸執行額2.27億美元,同比增長22.1%,是2021年1.6倍。全市服務外包累計從業人員15.83萬人,是2021年2.4倍。服務外包總體規模、穩居湖北省第二位,成為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撐。
2025年:續寫宜昌篇章
2025年,宜昌將貫徹落實湖北省委“三個重要”定位,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中奮勇爭先,努力打造成為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撐、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宜昌篇章。
為了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宜昌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將重點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開展新一輪省域科創中心建設三年行動。支持重點企業牽頭承擔國省科技重大專項,建設創新聯合體。建強三峽實驗室等一批重點創新平臺。支持三峽大學創一流、進百強。建成投用三峽職院新校區一期、三峽航空學院。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
以數字經濟引領產業轉型。實施信息基礎設施三年行動。開工建設點軍算力樞紐中心,加快建設騁風而來等項目,推動三峽星未來智算中心等項目投產達效。力爭大數據及算力經濟產值突破1000億元。推動400家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
以項目建設引領產業壯大。積極爭創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深入實施技改煥新行動,加快東陽光原料藥、中南精密鋼管等技改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興發甲醇新材料、新洋豐磷系新材料、萬華化學、多氟多氟硅材料等項目建設,力爭現代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700億元。加快宜昌人福大健康產業園、恒安芙林原料藥、安琪白洋生物科技園、海翔藥業項目建設,力爭生命健康產業產值突破1100億元。支持宜昌廣汽新能源車量產出海,宜都船舶產業園打造全省樣板園區,力爭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產業產值突破900億元。
以深化改革引領對外開放。抓好“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年”各項工作落實,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制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任務清單,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打好外貿穩增長、內外貿一體化、開放樞紐功能提升三大攻堅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招引保稅項目入區,全面提升綜保區發展績效。力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宜昌還將持續深化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推動服務外包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品質和高效益轉型升級,力爭全市服務外包活躍企業超過1000家,承接服務外包執行額達23億美元,其中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執行額2.5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0%以上,力爭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綜合評價排名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