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在長距離輸油管道內檢測過程中內檢測器檢測數據傳輸困難、無法實時傳輸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實時信息傳輸的物聯網系統。基于5G通信技術,將信息傳輸至云平臺進行統一分析處理,通過歷史信息判斷檢測器運行是否正常;設置預警系統,檢測到數值異常時及時通過短信或微信報警提醒,避免事故發生。實驗結果表明,內檢測器運行過程中涉及的溫濕度、運行距離等信息均能穩定傳輸至云平臺,且可人工設置異常數值、預警機制等,管道內檢測器運行穩定性和人員監測便利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管道內檢測;蜂窩通信;STM32; 物聯網;5G;云平臺
中圖分類號:TP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25)06-00-03
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25.06.013
0 引 言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物聯網(IoT)技術日益成為推動工業現代化與智能化的核心力量。特別是在長輸油氣管道領域,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極大地提升了管道管理的效率,而且為管道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長輸油氣管道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高效的運行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在管道數據檢測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如溫度、濕度、檢測器運行速度、檢測器運行位置、通過點信息等。且由于管道線路過長,需要工作人員對所有的監測點位進行數據收集,人工成本是一項很大的支出。目前對管道內檢測器的監測,多采用放置定位盒的方法,工作人員需要花費幾天時間對定位盒進行回收和數據處理,無法及時獲得管道內檢測器的實時運行狀態。因此,研究一種可快速向云平臺傳輸數據、并可在后臺對數據進行實時處理的數據傳輸系統,對提高管道安全性、優化管道維護、降低管道運營成本具有重大意義。
1 總體設計
1.1 蜂窩通信技術
蜂窩網絡是一種基于無線通信的架構,被廣泛應用于移動通信系統,包括2G、3G、4G(LTE)和5G等標準。蜂窩技術在通信中有著明顯的優勢,如:覆蓋范圍廣,能夠滿足長距離傳輸的需求;數據傳輸速度快,能夠快速傳輸大量檢測數據;可靠性和穩定性較高,能夠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易于部署和維護,降低了項目的實施難度和成本[2]。
蜂窩通信將整個通信區域劃分為若干六邊形或六角形區域,每個區域均由一個基站控制。這種六邊形的劃分能夠最大程度減少覆蓋區域之間的重疊,以確保信號覆蓋范圍的連續性和一致性。由于通信頻段是有限的資源,為最大限度提高頻譜利用率,各區域采用了頻率復用技術,即將可用的頻率資源分配給不同的區域,使相鄰區域使用不同的頻率,以避免頻譜干擾和信號沖突。只要同頻區域之間的距離大于同頻復用距離,則各單元無線區群可以使用相同的頻率組,實現頻率復用。應滿足式(1):
式中:Dg表示同頻無線區域中心距離;r表示無線區域半徑(正六邊形);Dc表示同頻復用距離。需注意,N一般選擇較小的值,以提高頻率復用率,進而節約資源[3]。
相鄰區域之間中心距離的計算見式(2):
相鄰同頻道區域之間的距離見式(3):
蜂窩通信區域基站距離計算示意如圖1所示。
1.2 硬件設計整體流程
由于本項目涉及長距離信息傳輸,通信距離需達到千米級別,因此傳統的如Bluetooth、WiFi、LoRa等通信距離在5 m到30 km的通信方式便不再適用[4]。研究選擇蜂窩通信方式,基于最新的CAT-5通信協議,可實現同時無損傳輸大容量數據[5-6]。圖2為系統總體設計流程,系統運行后完成初始化操作,并將現場管道內檢測器運行參數實時傳輸至云平臺,同時預警系統開啟[7-8]。
2 系統測試結果
系統硬件部分連接如圖3所示,具體組成為:5G天線,用來傳輸和接收管道內檢測器數據;7S1-5G蜂窩模塊,上位機檢測到的信息通過串口發送至7S1模塊,并進行遠程傳輸;主控芯片STM32F103ZET6為最小系統核心板;DHT11溫濕度測量模塊,可對管道外部環境進行實時監測[9];HC-SRF05超聲波測距模塊[10],用以確定外部監測器放置位置(備選傳感器)。
當STM32最小系統上電,各模塊初始化完成后,溫濕度傳感器和超聲波測距模塊測得的數值會直接在網頁上顯示;數據每分鐘更新一次;可通過主動采集等操作在微信小程序以及網頁上實時獲取數據;當環境周圍溫度、濕度升高時,警報系統開啟,網頁自動報警,同時手機收到短信,提醒用戶及時處理異常,當檢測到數值恢復正常后,警報自動解除,同時發送短信,提醒用戶模塊已恢復正常。
如圖4所示,當環境溫濕度改變,超過設置閾值時,手機收到報警短信。
如圖5所示,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小程序查看實時數據,當數據出現異常時,及時對管道進行維護。
圖6為網頁客戶端,可實時查看系統當前定位、管道工作環境溫濕度等參數。當濕度為28%RH,環境溫度為27 ℃,超聲波距離為0 cm時,未超過系統設置閾值,系統正常工作。而當環境溫濕度改變,或超聲波測距超過閾值時,客戶端自動報警提示,如圖7所示。采集的數據可保存30天,以供用戶隨時查詢。網頁客戶端可根據采集的歷史數據繪制曲線圖,如圖8所示。
3 結 語
本文提出并設計了一種基于管道內檢測器數據傳輸的物聯網系統,實現了如下目的:
(1)通過傳感器模擬管道內檢測器的外部運行參數(如:溫度、濕度等)。
(2)提出了一種使用CAT1-5G與Modbus協議相結合的數據傳輸系統,既可以實現數據的超遠距離傳輸,也可以將數據傳輸到互聯網對數據進行分析。
(3)設計了一種基于HTML的客戶端搭建方法,搭建的客戶端可以對服務器的數據進行訂閱,并顯示在網頁上。同時基于JavaScript語言搭建微信小程序,用戶可隨時查看實時數據和歷史數據,實現了方便快捷的數據分析。
在實際應用場景中,本研究解決了如下問題:
(1)安全問題和設備互通問題。本次物聯網項目采用Modbus RTU協議,實現了技術規范一致,設備之間互相兼容,設備互聯互通。
(2)數據管理與分析問題。上位機采集的數據及時上傳到云平臺,云平臺可將數據保存30天,同時客戶端可根據歷史數據繪制曲線圖。不同傳感器采集的不同數據使用不同顏色的曲線繪制,將數據進行模塊化處理,方便用戶及時查看并報警,及時對管道進行維護。
注:本文通訊作者為竇杰。
參考文獻
[1]劉海峰,胡劍,楊俊.國內油氣長輸管道檢測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天然氣工業,2004(11):147-150.
[2]楊理踐, 耿浩, 高松巍.長輸油氣管道漏磁內檢測技術[J].儀器儀表學報, 2016, 37 (8):1736-1746.
[3]夏海波,張來斌,王朝輝.國內外油氣管道泄漏檢測技術的發展現狀[J].油氣儲運,2001(1):1-5.
[4]李育忠,鄭宏麗,賈世民,等.國內外油氣管道檢測監測技術發展現狀[J].石油科技論壇,2012,31(2):30-35.
[5]孫書鷹,陳志佳,寇超.新一代嵌入式微處理器STM32F103開發與應用[J].微計算機應用,2010,31(12):59-63.
[6] GAO H, HAO F, ZHANG Y, et al. Application of Novel SN-1DCNN-LSTM framework in small sample oil and gas pipeline leakage detection [J]. Franklin open, 2024(6): 100073.
[7] GAN W, LI X, WANG Y, et al. Gas pipeline leakage detection and location by using w-FBG array based micro-strain sensing technology [J].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35(5).
[8]王燦.基于云平臺的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9]余朕,岳雪亭.基于STM32的野外車載智能監測設備的設計[J].物聯網技術,2024,14(4):12-14.
[10]葉沁州,熊志金.基于STM32的超聲波斷軌檢測系統設計[J].機電工程技術,2024,53(1):248-252.
作者簡介:侯松志(2003—),就讀于沈陽工業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竇 杰(1999—),碩士,主要從事管道無損檢測相關理論研究。
收稿日期:2024-04-18 修回日期:2024-05-24
基金項目: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面上資助計劃項目)(2023-MSLH-261);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面上項目)(LJKMZ2022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