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101計劃”實施以來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不足,提出對本專業人才進行“全棧式”培養探索,即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聚焦核心課程,并精心打造多門課程知識迭代、多種開發板訓練迭代,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以實驗仿真、案例實踐和項目綜合應用為核心,與合作企業持續探索新的教學內容和項目,以增強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和創新能力;主要策略是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形成多核心課程聯動,配合課程實訓,與合作企業一起多角度、多層次、多系列地培養物聯網人才。為驗證該培養方案的有效性,對2020—2023年間3門專業課程的平時成績與綜合成績等數據進行了單因素、雙因素方差分析及神經網絡LM算法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種培養方案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101計劃”;教學改革;對比教學法;迭代教學法;LM算法;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TP39;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25)06-0-05
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25.06.034
0 引 言
2021年以來,隨著國家教育部啟動的“101計劃”不斷推進,大學新一輪教學改革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1],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從過去強調“程序性開發”能力轉向更重要的“系統性思維”與“系統性設計”能力[2],通過建設一流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核心師資和核心實踐項目等,用課程改革的小風口帶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變革[3]。然而現實中,大多專業課程的授課存在以下問題[4-5]:
(1)存在教學與科研時間分配不均的問題,表現為重科研、輕教學,導致授課任務化、形式化;
(2)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更新快,陳述抽象,缺少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難以深入理解;
(3)課程實踐難度較大,導致學生預習、復習缺乏動力;
(4)由于課時限制,實驗環節嚴重不足,導致實踐環節嚴重缺失。
針對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本團隊在原“雙輪閉環”教學體系[6]下,提出“全棧式”人才培養方案,即:以重新修訂的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以專業基礎課程為輔助,專注專業核心課程的引導,以精心打造的與專業相關聯的多課程知識迭代、多開發板訓練迭代為特色,逐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合作企業不斷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案與實踐項目,多系列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
這種方式與當前中小企業開展“專精特新”[7-8]研究相似,通過借鑒這一新的理念[9],進一步激發計算機類課程的建設活力和發展動力,推動高校計算機類專業的教學改革計劃—“101計劃”,探索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著力推動本專業高質量發展。
“101計劃”旨在通過教材、教案和課堂三方面的工作,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兩個問題,促進教學的改進與創新,這方面國內教育工作者針對計算機類課程教學問題也在不斷探索,最早從綜合設計實驗入手[10],著重學科的課堂觀察[11]與課程仿真實驗[12],特別是“101計劃”實施以來,更注重對課堂觀察、提升課堂質量[13]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14-15]。
1 “全棧式”培養設計理念及實施
何為“全棧式”人才,對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而言,不僅要求其掌握各種開發板EDA設計,而且要掌握傳感器集成系統開發技能,即要勝任上位機與下位機的開發,也要利用多種技能獨立開發功能完善的處理系統。
1.1 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物聯網專業“雙輪閉環”教學體系
為了打通與計算機科學技術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壁壘,特將相同或相近專業課程采用相同課程編號,便于學生選課與專業混合教學。同時針對社會需求變化,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新增了EDA電路設計、FPGA技術、物聯網控制技術、嵌入式系統與人工智能等課程的協同訓練,突出物聯網工程專業特色課程與“雙輪閉環”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以EDA技術、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為基礎,硬件方面首先從Gduino開發板開始學習傳感器,再由單片機C51→STM32→S5P6818→FPGA→小熊派Hi3861逐次學習各類傳感器驅動編程,形成硬件學習系列閉環;軟件方面,首先從KRobot軟件編程開始,再按照Linux→Keil→STM32cubemx→Qt→Quartus→VSCode+DevEco"Studio的順序,掌握配套的軟件開發環境。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迭代相應課件與實驗代碼,完善“全棧式”教學體系模式。
1.2 引入對比教學法與迭代教學法,不斷迭代教學課件,豐富實驗系列
為了更好地實現“雙輪閉環”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將講授的各課程串聯起來,如Linux系統管理-信息論基礎-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傳感器原理-無線傳感網絡-嵌入式系統,制訂授課模塊與實驗案例,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相應實驗內容不斷加深,而且會在講授基礎上不斷對實驗進行迭代優化,如圖2所示。
在實驗教學分析過程中,利用KK錄像機進行全過程錄相,方便學生課后對不理解的知識點重新學習,現錄制的視頻不少于200個。
1.3 校企多維度合作,與創新團隊共同成長
“全棧式”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企業的一系列支持與創新團隊的培養。
創新團隊建設。大一新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加入對應的創新團隊,一般組織高年級同學作為組長,專門負責基礎知識培訓,現在這類團隊有6個,最高峰時超10個。另外,在培養方案中新增創新創業實踐學分1分,要求取得學院規定的成果才能畢業,進一步督促學生積極融入創新團隊,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相應成果。
與知名企業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取長補短,企業結合自身專長負責對應課程的規劃,完成對應課程的設計內容,豐富學生實踐經驗,當前主要合作企業有3家。
除進行校企合作外,安排相應教師參加企業組織的師資培訓也很重要,能讓授課教師了解企業項目的開發流程、提升項目開發經驗,豐富課堂內容、拓展教學層次,配合企業開展課程設計,與學生共同成長。
2 主要導向策略
2.1 教學改革思維
為了培養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的大工程觀思維,首先需要解決各課程內容與實驗內容的協同問題。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出其相應協同關系,如圖3所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難易程度對課程與實踐內容進行劃分,并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首先介紹簡單的Linux指令,如何使用簡單的C語言完成Linux環境下的編程、交叉編譯與運行;之后介紹Gduino開發板,利用圖形方式編程,將執行程序下載到開發板中驗證,讓學生初步認識傳感器,了解傳感器驅動代碼的編寫;然后在后期課程中逐步加深實驗難度,最終編寫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實現對物聯網知識的靈活應用。
教師之間的交流很重要,教師可利用每兩周一次的系會進行學術交流,探討課程方案、教學心得、科研成果及與企業信息交流等。
2.2 創新團隊與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一般相對穩定,主要以系為單位,兼有部分其他系成員,而且成員教學課程相對穩定,教學時間相應固定,但創新團隊,特別是學生創新團隊受畢業影響流動較大,一般一年級學生只能簡單參與,二年級學生能簡單動手,三年級學生剛能較好地完成項目,但就業與考研壓力大,對項目失去興趣,四年級學生忙于就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無心參與。因此當前環境下,學生團隊穩定性較差,感興趣的項目難持久,一般通過成果獎勵穩定學生團隊。
主要措施如下:
(1)設立創新創業學分,讓學生了解獲得該學分的途徑與方法,督促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2)提前講解知識,盡力讓學生在二年級與三年級時出成果;
(3)激勵優秀成員參與保研,及時督促參賽等,引導成員將成果及時轉化為發明專利和論文,獲得保研加分項;
(4)將創新團隊劃歸相應教師名下,由相應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培訓、訓練與參賽等。
當前學生團隊有飛控團隊、智能小車團隊、生豬智慧養殖數字孿生團隊、物聯網比賽技能賽團隊、視頻深度學習團隊、電子設計大賽等,通過“老帶新”等方法,提升學生參與創新的興趣。
3 人才培養效果分析
經過近兩年的持續教學探索,積累了部分心得體會,特選擇“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統”三門課程,對2020—2023年的平時成績與綜合成績,利用MATLAB 2021b中的方差分析法與神經網絡法進行分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點名、提問、實驗與作業,綜合成績按平時成績30%、機試成績35%、筆試成績35%進行計算,其參與人數與統計量比較見表1、表2。
表2中,H=0表示有顯著性差異,H=1表示無顯著性差異,對應各年份數據箱線圖如圖4所示,說明2022—2023年無顯著性差異,其他年份均有變化,證明在“信號與系統”課程教學中有較好的效果。
實驗1:“信號與系統”課程成績均方差成績分析
假設H0:μ1=μ2,即兩組學生成績改變沒有顯著性差異,依照假設檢驗步驟,評斷兩組樣本平均數之間的差異程度,其統計量計算公式為:
實驗2:“通信原理”課程成績雙因素方差分析
對“通信原理”課程平時成績與期末綜合成績進行比較,成績比較規則及統計假設與實驗1相同,由于2023年“通信系統”課程安排在下半年,故只有3組考試數據,其參與人數與統計量比較見表3、表4。
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函數anova2()對不同年級、不同成績進行分析,先進行平時分數方差分析,再進行綜合成績比較,發現檢驗統計量F值gt;顯著性差異P值,進一步印證了教學改革的效果,其對應箱線圖如圖5所示。“通信原理”課程平時成績與綜合成績二因素方差分析圖如圖6所示。
實驗3:“嵌入式系統”課程成績神經網絡分析
最后一門重要課程—“嵌入式系統”的參與人數與統計量比較見表5、表6,為進一步直觀展示改革效果,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函數anova2()對不同年級的平時成績與綜合成績進行分析,檢驗統計量F值gt;顯著性差異P值,說明教學改革前、后學生成績有顯著性差異;為了進一步印證這種情況,特引入神經網絡LM算法進行三維圖形展示,平時成績歸一化分布為橫軸、綜合成績歸一化分布為縱軸。通過圖7可知,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其綜合成績也優秀,而且三個年級優秀生的分布較均勻,但成績較差學生分布較亂、較孤立。
其中,H=0表示有顯示性差異,H=1表示無顯示性差異。“嵌入式系統”平時成績與綜合成績二因素方差分析圖如圖8所示。
除課件、視頻外,2022年學生發表SCI論文1篇、獲得發明專利1個、軟件著作權1個、參賽獲獎3項,2023年學生投稿EI會議論文1篇,獲得發明專利1個、軟件著作權
1個,截至目前,參賽獲獎11項,且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首次斬獲國家二等獎。
4 結 語
自“101計劃”實施以來,計算機類的大學教育開啟了改革時代,本文以物聯網工程專業為研究對象,在“雙輪閉環”教學模式指導下,與相應合作企業開展了本專業“全棧式”人才培養,并以3門主干課程的教學數據進行單因素、雙因素方差分析及神經網絡LM算法三維圖形比較,檢驗統計量F值大于顯著性差異P值,證明本次提出的教學改革方案對人才培養具有較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曉明.我對“101計劃”的認識與期待[J].中國大學教育,2022(8):4-6.
[2]陳娟,趙歡,吳蓉暉,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究[J].大學教育,2017(2):43-44.
[3]戴開宇.從教學現場出發構建高校教師間的“學習共同體”[J].計算機教育,2022(9):22-23.
[4]劉明君,邵貴成,史慧敏,等.基于項目驅動的信號與系統課程立體式教學[J].高師理科學刊,2023,43(1):79-82.
[5]黃曉晴.分層次多技術促進“信號與系統”實驗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9,41(5):150-153.
[6]李志厚,單妍.論“雙循環三邏輯”通達化成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1):1-6.
[7]朱小艷.“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現實意義,制約因素與推進策略[J].企業經濟,2023,42(1):53-59.
[8]楊艷軍,王詩婧.“專精特新”賦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1):104-109.
[9]邢丁涵.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以華為集團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1(11):165-166.
[10]王玲,許可,萬建偉.“信號與系統綜合設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7,39(6):130-132.
[11]劉奇志.基于學科的課堂觀察維度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2(9):12-13.
[12]宋玲玲,劉立群,司財勇,等.基于MATLAB GUI的《信號與系統》課程仿真實驗平臺設計[J].物聯網技術,2022,12(9):135-137.
[13]張孝.開展有組織的課堂觀察,提升課堂質量—人大實施“101 計劃”課堂提升的工作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2(9):24-26.
[14]朱福珍,巫紅,汪國強.“信號與系統實驗”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22(11):60-62.
[15]劉波,周浩宇,張歷卓.一種基于嵌入式系統的多維協同與對比教學模式探討[J].物聯網技術,2022,12(10):133-136.
作者簡介:劉 波(1969—),男,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46750S),
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數據庫技術、物聯網技術。
張歷卓(1974—),男,湖南長沙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處理、高等教育。
朱幸輝(1971—),男,湖南婁底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物聯網技術。
沈 岳(1965—),男,湖南長沙人,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農業信息化。
收稿日期:2024-04-24 修回日期:2024-05-28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200605211290303);202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30419);湖南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s202310537004);湖南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s20231053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