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比喻……”與“像……”共現釋義模式是《現代漢語詞典》中比喻義的一種特殊釋義模式,文章以比喻義的引申具有層次性為理論基礎,對《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比喻義進行了探討與分析。研究發現,“比喻……”與“像……”共現釋義模式用于解釋雙層比喻義。共現釋義模式分為“比喻……,像……”和“像……,比喻……”兩種類型,其中后者能夠體現出比喻義的引申脈絡,應該優先選用。
關鍵詞 比喻義 層次性 共現釋義模式 《現代漢語詞典》
在現代漢語規范型語文辭書《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中,比喻義通常使用“比喻……”或“像……”的釋義模式來解釋,例如:
瓶頸 ②比喻事情進行中容易發生阻礙的關鍵環節:電力供應不足成為經濟發展的~〡這個路口是交通高峰時的~。(第7版)[1]
門 ④ 形狀或作用像門的東西:電~〡閘~〡球進~了。(第7版)
但有極少數比喻義卻同時使用了這兩種釋義模式,例如:
蠶食 像蠶吃桑葉那樣一點兒一點兒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政策。(第7版)
從表面上看,同一個義項使用兩種比喻義釋義模式有重復釋義之嫌,但實際上這卻是比喻義的一種特殊釋義模式。為了方便論述,我們將這種釋義模式稱為“比喻……”與“像……”共現釋義模式(以下簡稱“共現釋義模式”)。最近幾十年來,辭書學界對比喻義的釋義模式多有討論,其中盧建(1998)、李勝梅(2013)等學者都曾指出,在比喻義釋義中“比喻……”和“像……”這兩種釋義模式可以共現,但他們并未就此展開進一步的研究。鑒于此,本文將以《現漢》中的比喻義釋義為研究對象,以比喻義的引申具有層次性為理論基礎,討論并分析共現釋義模式的兩種類型,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促進比喻義釋義的優化與完善,以期為現代漢語語文辭書的編纂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 比喻義引申的層次性及其在詞典中的呈現方式
(一) 比喻義引申的層次性
劉叔新(1984)曾指出,成語、諺語、復合詞等都具有表意的雙層性。李瑞群(1993)進一步指出:“詞語意義的雙層性,是指詞語除了有字面上(表層)的意義之外,還有一層隱含的、字面下(深層)的意義,而且這種隱含的深層義才是詞語的真實義。”據此可知,表意的雙層性是指某一詞語具有雙層義,既有表層義,又有深層義,其中表層義一般指本義或字面義,深層義一般指比喻義、借代義等引申義。具有比喻義的詞語,其比喻義多數是由該詞(即喻體)的本義(或字面義)通過比喻用法引申而來的,[2]所以在本義(或字面義)與比喻義之間往往還有一層過渡義,即能夠體現出引申過程的字面上的比喻義,我們稱之為表層比喻義。如此看來,比喻義的引申可以分為兩步:先由本義(或字面義)引申出表層比喻義,再由表層比喻義引申出深層比喻義,即比喻義的具體引申路徑為:本義(或字面義)→表層比喻義→深層比喻義。由此可見,比喻義的引申具有層次性:第一層是本義(或字面義),第二層是表層比喻義,第三層是深層比喻義,其中本義(或字面義)是引申的基礎或起點,表層比喻義只是連接本義(或字面義)與深層比喻義的橋梁。雖然表層比喻義從形式上體現出了比喻義的引申路徑,但其含義就是深層比喻義,只不過實際使用中的比喻義是深層比喻義罷了。例如“飯桶”的字面義是“裝飯的桶”,由此先引申出表層比喻義“像飯桶一樣/那樣的人”,再由“像飯桶一樣/那樣的人”引申出深層比喻義“比喻沒有用的人”或“比喻飯量特別大的人”。“像飯桶一樣/那樣的人”其實就含有“沒有用的人(因為飯桶只能裝飯,沒有其他用處)”或“飯量特別大的人”的意思。當我們說“他是一個飯桶”時,指的就是“他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或“他是一個飯量特別大的人”。
然而,一小部分單音節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只由本義(或字面義)引申出表層比喻義,且表層比喻義就是實際使用的比喻義。例如“房”的本義是“房子”,由此引申出表層比喻義“結構和作用像房子的東西”,在“蜂房、蓮房”等復合詞中,“房”的實際意義就是“結構和作用像房子的東西”。限于篇幅,這部分內容本文暫不討論。
(二) 比喻義引申的層次性在詞典中的呈現方式
雖然比喻義的詞義有三個層次,但因為釋義只是詞義的辭書學呈現,所以比喻義引申的三個層次在釋義中根據需要只釋出了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層次,我們將其稱為比喻義在詞典中的呈現方式。經過考察與分析發現,《現漢》中的比喻義共有以下三種呈現方式。
1. 同時釋出本義(或字面義)和深層比喻義兩層詞義
有的被釋詞同時釋出了本義(或字面義)和深層比喻義兩層詞義,例如:
響應 回聲相應,比喻用言語行動表示贊同、支持某種號召或倡議:~號召。(第7版)
接軌 ①連接路軌:新建的鐵路已全線~鋪通。②比喻兩種事物彼此銜接起來:與國際經濟~。(第7版)
“響應”的字面義是“回聲相應”,引申出的表層比喻義是“像回聲相應一樣/那樣”,由此再引申出深層比喻義“比喻用言語行動表示贊同、支持某種號召或倡議”。因為“響應”的字面義使用頻率很低,在語用中幾乎不用,而且讀者也不容易理解,所以釋出字面義,但不單立為一個義項,與深層比喻義合并為一個義項。“接軌”的字面義是“連接路軌”,先引申出表層比喻義“像連接路軌一樣/那樣”,由此再引申出深層比喻義“比喻兩種事物彼此銜接起來”。因為“接軌”屬于現代漢語常用的詞匯,它原本就屬于《現漢》的收詞范圍,且其字面義的使用頻率較高,比喻義的獨立性較強,所以也釋出字面義,但與深層比喻義分立為兩個義項。如前所述,表層比喻義只是連接本義(或字面義)與深層比喻義的橋梁,深層比喻義是表層比喻義的含義,同時也是要表達的實際意義,所以如果字面義已釋出,那么表層比喻義一般無須再釋出。本義(或字面義)和深層比喻義無論是分立義項,還是合并義項,都是本義(或字面義)在前,深層比喻義在后,這與比喻義引申層次的順序是一致的。
2. 同時釋出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兩層詞義
有的被釋詞同時釋出了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兩層詞義,例如:
兒戲 ①像小孩子游戲那樣鬧著玩兒。比喻對工作或事情不負責、不認真:此事人命關天,不可~。(第7版)
老牛破車 比喻做事慢慢騰騰,像老牛拉破車一樣。(第1—5版)[3]
“兒戲”的字面義是“小孩子(做)游戲”,引申出的表層比喻義是“像小孩子(做)游戲一樣/那樣”,由此再引申出深層比喻義“比喻對工作或事情不負責、不認真”。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兒戲”表層比喻義中喻體是被釋詞“兒戲”,但是“兒戲”在釋義中卻體現為它的字面義,顯然表層比喻義是作為一個整體引申出深層比喻義的,也就是說,“兒戲”的深層比喻義是由表層比喻義“像小孩子(做)游戲一樣/那樣”演變而來的。“老牛破車”的字面義是“老牛拉破車”,其中隱含著“拉”字,引申出的表層比喻義是“像老牛拉破車一樣”,“像老牛拉破車一樣”就意味著慢慢騰騰,所以由此再引申出深層比喻義“比喻做事慢慢騰騰”,這是“像老牛拉破車一樣”的一種含義。因為“兒戲”“老牛破車”由字面義引申到深層比喻義,其語義變化較大,如果讀者僅憑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想象,很難由字面義直接推導出深層比喻義,所以才釋出表層比喻義。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同時釋出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詞義是由何演變而來的,不過表層比喻義只是過渡義,所以表層比喻義與深層比喻義合并為了一個義項。此外,由于釋義的角度不同,同時釋出的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兩層詞義的先后順序也有所不同,下文詳述。
3. 只釋出深層比喻義一層詞義
有的被釋詞只釋出了深層比喻義這一層詞義,例如:
老狐貍 比喻非常狡猾的人。(第7版)
火坑 比喻極端悲慘的生活環境:跳出~。(第7版)
“老狐貍”的字面義是“年齡大的狐貍”,引申出的表層比喻義是“像老狐貍一樣/那樣的人”,由此再引申出深層比喻義“比喻非常狡猾的人”。“火坑”的字面義是“烈火彌漫的坑”,引申出的表層比喻義是“像火坑一樣/那樣的地方”,由此再引申出深層比喻義“比喻極端悲慘的生活環境”。在實際語用中,“老狐貍”“火坑”的字面義幾乎不用,一般只使用其比喻義,又因為“老狐貍”“火坑”的字面義語義透明度都比較高,能夠見詞明義,且表層比喻義也比較容易由字面義直接推導出來,所以它們都只釋出了深層比喻義。
綜上,因為“本義(或字面義)+深層比喻義”“深層比喻義”這兩種呈現方式都只釋出了一層比喻義,所以我們將其稱為單層比喻義,而“表層比喻義+深層比喻義”同時釋出了兩層比喻義,所以我們將其稱為雙層比喻義。
(三) 對比喻義引申的層次性在詞典中呈現方式的討論
由以上呈現方式可以看出,本義(或字面義)、表層比喻義既可以釋出,也可以不釋出,即本義(或字面義)、表層比喻義既可以省略,也可以補充出來。如上文的“響應”“兒戲”“老狐貍”“火坑”還可以分別釋為:
響應 比喻用言語行動表示贊同、支持某種號召或倡議:~號召。
兒戲 ①比喻對工作或事情不負責、不認真:此事人命關天,不可~。
老狐貍 年齡大的狐貍,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火坑 烈火彌漫的坑,比喻極端悲慘的生活環境:跳出~。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相關條目的對比來說明本義(或字面義)、表層比喻義既可以釋出,也可以不釋出。其中本義(或字面義)既可以釋出,也可以不釋出,例如:
豺狼 豺和狼,比喻兇惡殘忍的人:~當道|~成性。(第7版)
虎狼 比喻兇狠殘暴的人:~之輩。(第7版)
“豺狼”和“虎狼”是一組相關條目,但是二者在《現漢》中卻使用了不同的釋義方式,其中“豺狼”既釋出了字面義,也釋出了深層比喻義,其比喻義的引申路徑是:豺和
狼→像豺和狼一樣/那樣的人→比喻兇惡殘忍的人。其實“豺狼”的字面義也可以不釋出,只釋出深層比喻義,即:
豺狼 比喻兇惡殘忍的人:~當道|~成性。
“虎狼”只釋出了深層比喻義,沒有釋出字面義,但其字面義也可以補充出來,即:
虎狼 虎和狼,比喻兇狠殘暴的人:~之輩。
表層比喻義既可以釋出,也可以不釋出,例如:
石沉大海 像石頭掉到大海里一樣,不見蹤影,比喻始終沒有消息。(第7版)
泥牛入海 比喻一去不復返。(第7版)
“石沉大海”和“泥牛入海”是一組相關條目,但是二者在《現漢》中也使用了不同的釋義方式,其中“石沉大海”既釋出了表層比喻義,也釋出了深層比喻義,其比喻義的引申路徑是:石頭掉到大海里→像石頭掉到大海里一樣,不見蹤影→比喻始終沒有消息。其實“石沉大海”的表層比喻義也可以不釋出,只釋出深層比喻義,即:
石沉大海 比喻始終沒有消息。
“泥牛入海”只釋出了深層比喻義,沒有釋出表層比喻義,但其表層比喻義也可以補充出來,即:
泥牛入海 像泥牛掉入海中一樣,有去無回,比喻一去不復返。
因為字面義的語義結構與被釋詞的內部結構往往具有一致性,這就使得讀者可以通過分析被釋詞的內部結構來理解被釋詞的字面義。此外,深層比喻義雖然由表層比喻義發展而來,但與表層比喻義相比其隱含的深層比喻義往往難以體會,而讀者查詢詞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深層比喻義,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義(或字面義)和表層比喻義都可以不釋出,但是深層比喻義卻必須釋出。我們從以上呈現方式也能看出,在比喻義引申的三個層次中,只有深層比喻義是必須釋出的。
然而,有時釋出本義(或字面義)或表層比喻義對理解深層比喻義是有所幫助的,請對比以下釋義:
柱石 柱子和柱子下面的基石,比喻起支撐作用的力量和擔負重任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第7版)
中流砥柱 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門峽)一樣。(第7版)
鼎足 鼎的腿,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而三|勢成~。(第7版)
三足鼎立 像鼎的三條腿那樣站立著,比喻三方面的勢力對峙。(第7版)
“柱石”“中流砥柱”和“鼎足”“三足鼎立”分別是兩組語義關聯詞,其中“柱石”和“鼎足”都同時釋出了本義(或字面義)和深層比喻義,而“中流砥柱”和“三足鼎立”則都同時釋出了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我們認為,“柱石”和“鼎足”的字面義因語義透明度較低而釋出,且讀者根據生活常識能夠由字面義直接聯想到其深層比喻義,所以無須再釋出其表層比喻義。而“中流砥柱”和“三足鼎立”的字面義與深層比喻義之間的聯想距離較遠,釋出表層比喻義有助于讀者了解其深層比喻義從何而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深層比喻義,釋義比較完整。
需要指出的是,從理論上講,比喻義詞義的三個層次可以有七種組合形式(不考慮先后順序),但實際上在《現漢》中卻只有三種呈現形式(詳見表1)。
綜上,表層比喻義使用明喻格式“像+喻體+一樣/那樣”釋出,實際上等于間接釋出了被釋詞的本義(或字面義),因為“像”后面緊跟的就是喻體(釋義中體現為本義或字面義),所以其本義(或字面義)無須再釋出,即本義(或字面義)與表層比喻義不共現。表層比喻義表示本義(或字面義)是比喻用法,使本義(或字面義)與深層比喻義產生關聯,它具有較強的形象色彩,能夠引發人們的聯想,從而避免望文生義。從釋義的角度來講,表層比喻義并沒有解釋出實際表達的意義,而深層比喻義才解釋出了實際表達的意義,所以必須解釋出深層比喻義才算完成了釋義,不能只解釋出表層比喻義。當本義(或字面義)與深層比喻義之間的聯想距離較遠時,一般要釋出表層比喻義,同時釋出深層比喻義。相比較而言,雙層比喻義同時釋出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這種釋義方式更具有特殊性,它一般使用共現釋義模式來解釋,下面我們進一步討論共現釋義模式。
二、 “比喻……”與“像……”共現釋義模式
根據“比喻……”和“像……”這兩種釋義模式組合的先后順序,共現釋義模式可以分為“比喻……,像……”和“像……,比喻……”兩種類型。
(一) “比喻……,像……”釋義模式
《現漢》中有的雙層比喻義使用了“比喻……,像……”釋義模式,例如:
中流砥柱 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門峽)一樣。(第7版)
逆水行舟 諺語:“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比喻學習或做事就好像逆水行船,不努力就要退步。(第7版)
該釋義模式先釋出深層比喻義,后釋出表層比喻義,使讀者先獲取深層比喻義,后了解比喻義由何引申而來。如“中流砥柱”的釋義先釋出了深層比喻義“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后釋出了表層比喻義“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門峽)一樣”。這是從便于讀者查檢的角度來釋義的,體現了較強的讀者意識,正如盧建(1998)所指出的:“這當然不是偶然巧合,既然比喻義是對原義(筆者按:原義指引申出比喻義的那個意義)作比方所產生的意義,以原義(如‘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作喻體,構成一個比喻就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這種釋義文字,更能突出詞語的比喻義。”“逆水行舟”的釋義也屬于“比喻……,像……”釋義模式(比喻學習或做事不努力就要退步,就好像逆水行船一樣),只不過做了變通處理。
(二) “像……,比喻……”釋義模式
《現漢》中有的雙層比喻義使用了“像……,比喻……”釋義模式,例如:
三足鼎立 像鼎的三條腿那樣站立著,比喻三方面的勢力對峙。(第7版)
眾志成城 大家同心協力,就像城墻一樣的牢固,比喻大家團結一致,就能克服困難,得到成功。(第7版)
該釋義模式先釋出表層比喻義,后釋出深層比喻義,使讀者先了解比喻義由何引申而來,后獲取深層比喻義。如“三足鼎立”的釋義先釋出了表層比喻義“像鼎的三條腿那樣站立著”,后釋出了深層比喻義“比喻三方面的勢力對峙”。這是從詞義演變的角度進行釋義的,體現出了詞義引申的發展脈絡。如此釋義也能夠兼顧釋義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三) 兩種共現釋義模式對比
請先對比以下釋義:
中流砥柱 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門峽)一樣。(第7版)
三足鼎立 像鼎的三條腿那樣站立著,比喻三方面的勢力對峙。(第7版)
“中流砥柱”和“三足鼎立”的釋義在形式上的區別主要在于釋出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的先后順序,其實雙層比喻義先釋出表層比喻義還是先釋出深層比喻義只是釋義在表述上有所不同,其本質都是相同的,這就意味著“比喻……,像……”和“像……,比喻……”兩種釋義模式可以互相轉換,如“中流砥柱”和“三足鼎立”還可以分別釋為:
中流砥柱 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門峽)一樣,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
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的勢力對峙,就像鼎的三條腿那樣站立著。
綜上所述,“比喻……,像……”釋義模式能夠使讀者首先獲取深層比喻義,方便讀者查檢,“像……,比喻……”釋義模式有利于讀者從詞義演變的角度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詞義。總之,我們認為雙層比喻義的兩種釋義模式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從便于讀者理解的角度來看,可以優先選用“像……,比喻……”釋義模式。
三、 正確掌握共現釋義模式有助于優化詞典釋義
“詞典的釋義,是一項浩繁而復雜細致的工作,一般難以做得很完美。”(劉叔新 1980)《現漢》雖然幾經修訂,日趨完善,但仍有少數比喻義的釋義存在著可以改進的空間,正確掌握共現釋義模式有助于我們發現并改正比喻義釋義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詞典釋義的優化與完善。
(一) 應該使用卻沒有使用共現釋義模式
《現漢》中有的釋義應該使用共現釋義模式卻沒有使用,請對比:
冰釋 像冰一樣融化,比喻嫌隙、懷疑、誤會等完全消除:渙然~。(第6、7版)
瓦解 ①像瓦器碎裂一樣崩潰或分裂:土崩~。(第6、7版)
冰消瓦解 像冰一樣融化,瓦一樣破碎,形容完全消釋或崩潰。(第6、7版)
土崩瓦解 形容徹底崩潰。(第6、7版)
“冰釋”與“瓦解”是同類詞,但二者在《現漢》第6、7版中的釋義模式卻不相同,其中“冰釋”的釋義使用了共現釋義模式,而“瓦解”的釋義卻使用了“像……”釋義模式。因為“冰釋”具有雙層比喻義,所以其釋義使用共現釋義模式,那么同類詞“瓦解”是否也該使用共現釋義模式呢?我們發現,相關條目“冰消瓦解”釋義中“瓦解”的字面義就釋為“(像)瓦一樣破碎”,且“瓦解”在《現漢》第1—5版中都使用“比喻……”釋義模式釋出了其比喻義:
瓦解 ①比喻崩潰或分裂:土崩~。(第1—5版)
這就意味著“瓦解”是以整個被釋詞作為喻體引申出了比喻義,第1—5版的釋義“比喻崩潰或分裂”只釋出了深層比喻義,沒有釋出表層比喻義或本義(或字面義)。第6、7版的釋義“像瓦器碎裂一樣崩潰或分裂”是把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結合了起來,這樣也是可以的。不過基于相關條目釋義的一致性原則,我們認為“瓦解”的釋義還是使用共現釋義模式將字面義和比喻義同時釋出更好,這樣也與“冰釋”的釋義相一致,因此我們建議將“瓦解”的釋義修改為:
瓦解 ①像瓦一樣破碎,比喻崩潰或分裂:土崩~|在我軍強大的攻勢下,敵人的防御徹底~。
修改后的釋義說明“瓦解”所表示的意義就是“崩潰或分裂”,可以帶入實際用例中(敵人的防御徹底瓦解),而且也說明“瓦解”表示“崩潰或分裂”是由于比喻而形成的。
再看“冰消瓦解”和“土崩瓦解”,它們都是并列結構,其中“冰消”“瓦解”“土崩”都是同類詞,實際上,“冰消瓦解”和“土崩瓦解”整體上作為一個喻體引申出來的也都是比喻義,而且它們在《現漢》第1—5版中就都只釋出了深層比喻義:
冰消瓦解 比喻完全消釋或崩潰。(第1—5版)
土崩瓦解 比喻徹底崩潰。(第1—5版)
此外,“冰消瓦解”“土崩瓦解”在《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劉潔修 1989)和《中國成語大詞典》(王濤 2007)中也都分別使用共現釋義模式同時釋出了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
冰消瓦解 象瓦一樣分解,象冰一樣消融。比喻分裂崩潰,原來完整的狀態不復存在。(《漢語成語考釋詞典》)[4]
土崩瓦解 像土倒塌,瓦碎裂。比喻徹底垮臺。(《中國成語大詞典》)
綜上,可以看出“冰消瓦解”“土崩瓦解”的釋義也可以使用共現釋義模式修改為:
冰消瓦解 像冰一樣融化,瓦一樣破碎,比喻完全消釋或崩潰。
土崩瓦解 像土一樣倒塌,瓦一樣破碎,比喻徹底崩潰。
這一組釋義修改后更加符合詞典釋義的系統性原則。
再如:
鼎立 三方面的勢力對立(像鼎的三足):赤壁之戰決定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第6、7版)
三足鼎立 像鼎的三條腿那樣站立著,比喻三方面的勢力對峙。(第3—7版)
“鼎立”的深層比喻義“三方面的勢力對立”是以“像鼎一樣/那樣站立著”為整體引申而來的,雖然《現漢》既釋出了“鼎立”的表層比喻義“像鼎的三足(那樣站立著)”,也釋出了深層比喻義“三方面的勢力對立”,但“鼎立”的表層比喻義使用的是括注形式,深層比喻義使用的是無標記釋義模式,這與《現漢》的現有體例不一致。其實“鼎立”與“三足鼎立”同義,既然“三足鼎立”使用了共現釋義模式,那么“鼎立”的釋義也可以使用共現釋義模式。此外,我們還發現,“鼎立”的表層比喻義在第3—5版中都釋為“像鼎的三條腿”:
鼎立 三方面的勢力對立(像鼎的三條腿):赤壁之戰決定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第3—5版)
顯而易見,“像鼎的三條腿”比“像鼎的三足”更便于讀者理解,且與“三足鼎立”的釋義也相一致,因此,我們建議把“鼎立”的釋義修改為:
鼎立 像鼎的三條腿那樣站立著,比喻三方面的勢力對立:赤壁之戰決定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
再如:
蠶食 像蠶吃桑葉那樣一點兒一點兒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政策。(第7版)
鯨吞 像鯨一樣地吞食,形容大量侵占:~土地|~財產。(第6、7版)
“鯨吞”與“蠶食”結構相同、語義相對,二者常常對舉,例如:
日本軍國主義鯨吞朝鮮而后蠶食中國,從而使中朝兩國先后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5]
有時還會組合為成語“蠶食鯨吞”來使用,例如:
美麗富饒的羅馬尼亞從來就是歐洲列強蠶食鯨吞和巧取豪奪的獵取物。(《人民日報》1977-05-09)
因為“蠶食”具有雙層比喻義,使用了共現釋義模式,所以按照同類詞同模式的釋義原則,“鯨吞”也可以使用共現釋義模式。然而,“鯨吞”的釋義卻使用了“像……,形容……”釋義模式。“鯨吞”釋義中“像鯨一樣地吞食”釋出的是其表層比喻義,而“大量侵占”其實是以整個被釋詞作為喻體引申出的比喻義。如前所述,使用提示詞“比喻”還是“形容”只是釋義的角度不同,并不是非此即彼,雖然提示詞“形容”也可以用于解釋某些比喻義(參看董秀芳 2005),但根據釋義的系統性原則,比喻義還是使用提示詞“比喻”更好。此外,在《新華成語詞典》第2版中,“蠶食鯨吞”也被解釋為:“比喻逐步侵占或一舉吞并”。綜上,我們建議《現漢》將“鯨吞”的釋義修改為:
鯨吞 像鯨一樣地吞食,比喻大量侵占:~土地|~財產。
實際上,“蠶食”在《現漢》第1、2、5—7版中的釋義、“鯨吞”在《現漢》第1—5版中的釋義都使用了共現釋義模式:
蠶食 像蠶吃桑葉一樣,比喻逐步侵占。(第1、2版)
蠶食 像蠶吃桑葉那樣一點兒一點兒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政策。(第5—7版)
鯨吞 像鯨魚一樣地吞食,多用來比喻吞并土地(等):蠶食~。(第1—5版)
如此看來,修改后的釋義與《現漢》其他版次中的釋義也相一致了。
(二) 不該使用卻使用了共現釋義模式
《現漢》中有少數使用明喻格式構成的成語的釋義使用了共現釋義模式,例如:
如影隨形 好像影子老是跟著身體一樣,比喻兩個人常在一起,十分親密。(第1—5版)
如夢初醒 好像剛從夢中醒過來,比喻從糊涂、錯誤的境地中剛剛醒悟過來。(第5版)
履險如夷 行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地上一樣,比喻處于險境而毫不畏懼,也比喻經歷危險,但很平安。(第3—5版)
勢如破竹 形勢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隨著刀刃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第1—5版)
以上被釋詞都是含有喻詞“如”的明喻格式構成的成語,“如”后的喻體表示的是本義(或字面義),不是比喻義。“如”作為構詞成分,在釋義中體現為“像”,所以“像……”釋義模式釋出的是被釋詞的字面義,如“好像影子老是跟著身體一樣”是“如影隨形”的字面義,而“兩個人常在一起,十分親密”則是其真正要表達的另一種含義,這種含義不是通過整體比喻形成的,也不是比喻義。整個明喻格式是用具體的描寫來形象或夸張地說明達到的程度,一般使用提示詞“形容”比較合適,所以含有“如”“若”等喻詞的被釋詞不宜使用“比喻……”釋義模式,應該使用“形容……”釋義模式。其他亦同。
其實《現漢》中含有“如”“若”等喻詞的被釋詞中很多都使用了“像……,形容……”釋義模式,例如:
如數家珍 像數自己家里的珍寶一樣,形容對列舉的事物或敘述的故事十分熟悉。(第1—7版)
若有所失 感覺好像丟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悵惘。(第3—7版)
總之,《現漢》第6版已將上述“如影隨形”等釋義中的提示詞“比喻”都修改為了“形容”,修改后的釋義更具有系統性和規范性。從中也可以看出《現漢》通過對釋義提示詞的修訂,使其質量不斷提高,逐步趨于完善。
四、 結 語
釋義是決定詞典質量高低的重中之重,作為現代漢語語文辭書典范的《現漢》在比喻義的釋義方面頗具匠心,如本文討論的共現釋義模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體現。作為一種特殊的引申義,比喻義的詞義可以分為本義(或字面義)、表層比喻義、深層比喻義三個層次,在《現漢》中共有三種呈現方式,即同時釋出本義(或字面義)和深層比喻義,同時釋出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只釋出深層比喻義。因為本義(或字面義)是比喻義引申的起點,表層比喻義只是連接本義(或字面義)和深層比喻義的橋梁,深層比喻義才是實際表達的意義,所以本義(或字面義)、表層比喻義既可以釋出,也可以不釋出,但深層比喻義卻必須釋出。同時釋出表層比喻義和深層比喻義的是雙層比喻義,在《現漢》中使用共現釋義模式來解釋。
釋義是對詞義的反映,比喻義的釋義一方面要考慮如何用文字準確地表述出詞義,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如何表述更有助于讀者理解詞義。共現釋義模式是比喻義的一種特殊釋義模式,在它的兩種類型“比喻……,像……”和“像……,比喻……”中,后者更能體現出比喻義詞義演變發展的過程,更有利于讀者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詞義,所以可以優先選用。同時,共現釋義模式也體現出了《現漢》釋義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本文的論述對現代漢語語文辭書的編纂實踐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附 注
[1] 若無特殊說明,本文釋義皆取自《現漢》,釋義后只注明具體版次,注音、無關義項以及多版次釋義前的詞性標注等信息一概略去不標。個別版次在兒化,標點符號上稍有不同,因為不影響論述,所以皆按最新版次。此外,為了醒目,釋義中的下畫線為筆者所加,下同。
[2] 還有一些比喻義是由引申義再次引申而來的,因為數量較少,本文暫不討論。例如:
收獲 ①取得成熟的農作物:春天播種,秋天~。②取得的成熟的農作物,比喻心得、戰果等:暢談學習~。(第7版)
“收獲”的引申義“取得的成熟的農作物”是由本義“取得成熟的農作物”引申而來的,其比喻義“比喻心得、戰果等”則是由引申義“取得的成熟的農作物”再次引申而來的。
[3] “老牛破車”釋義中的提示詞“比喻”從《現漢》第6版開始改為了“形容”,實際上,提示詞是具有共融性的,也就是說,在“老牛破車”的釋義中使用提示詞“比喻”或“形容”都可以。因為“老牛破車”的釋義“做事慢慢騰騰,像老牛拉破車一樣”本身就是一個明喻格式,所以是比喻義,使用提示詞“比喻”的著眼點是詞義的來源,強調詞義演變的過程。又因為“老牛破車”的釋義“做事慢慢騰騰”帶有明顯的描述性,所以使用提示詞“形容”也是可以的,因為提示詞“形容”的著眼點是詞的用法,強調詞義的描述性。總之,釋義中使用提示詞“比喻”還是“形容”只是釋義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認為,從詞義發展演變的角度來看,“老牛破車”的釋義中還是使用提示詞“比喻”更好,所以這里使用了第1—5版中的釋義。其中第1、2版釋義中使用了“象”,這里統一按現行規范使用“像”,下同。
[4] 釋義中“象”按現行規范應為“像”,這里遵從了原文。
[5] 引自https://www.moj.gov.cn/pub/sfbgw/zwgkztzl/kmycqszn/kmycqsznzxbb/202010/t20201022_ 191032.html。
參考文獻
1. 董秀芳.詞語隱喻義的釋義問題.辭書研究,2005(4).
2. 馮海霞.新世紀漢語“詞義—修辭”研究現狀與前瞻.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8,(2).
3. 韓敬體.詞語的比喻用法和比喻義及其在《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中的處理方式//韓敬體編.《現代漢語詞典》編纂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江藍生.語文辭書釋義提示詞的使用.中國語文,2021(4).
5. 李瑞群.試論詞語意義的雙層性.邏輯與語言學習,1993(3).
6. 李勝梅.比喻:作為一個詞.當代修辭學,2013(2).
7. 劉潔修編著.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8. 劉慶隆.談談《現代漢語詞典》的注釋形式.語文研究,1982(2).
9. 劉叔新.詞語的意義和釋義.辭書研究,1980(4).
10. 劉叔新.固定語及其類別.//劉叔新.詞匯學和詞典學問題研究(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1. 劉中富.成語的界定與成語的層次性.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6(4).
12. 盧建.試談《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比喻義的處理.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8(2).
13. 陸儉明.《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繼續堅持并發揚學術引航的好傳統.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現代漢語詞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4. 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編寫細則(195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五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6. 蘇新春,趙翠陽.比喻義的訓釋與比喻義的形成.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5).
17. 孫銀新.現代漢語常用詞中比喻的層次和意義.學術交流,2019(2).
18. 譚景春.詞的意義、結構的意義與詞典釋義.中國語文,2000(1).
19. 王吉輝.成語的范圍界定及其意義的雙層性.南開學報,1995(6).
20. 王濤等編著.中國成語大詞典(新一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21. 王霞.成語字面義在辭書釋義中的呈現與隱含.辭書研究,2018(2).
22. 王迎春.《現代漢語詞典》中比喻義義項的處理方式.魯東大學學報,2021(2).
23. 王迎春.《現代漢語詞典》中名詞比喻義的兩種主要釋義模式——“像……”和“比喻……”.殷都學刊,2022(1).
24. 余桂林.《現代漢語詞典》四字成語的意義及釋義特征.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2).
25. 張志毅,張慶云.理論詞典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1—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2016.
27. 周薦.比喻詞語和詞語的比喻義.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書編纂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2)
(責任編輯 劉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