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文解字·見部》:“視,瞻也。從見、示。,古文視;,亦古文視。”其中的“從見、示”小徐本作“從見,示聲。”
《說文解字·見部》:“見,視也。從兒從目。”
從商代到漢代的“視”字形體作如下之形:
(1) 《合集》13712 《合集》7001 《合集》6787 《合集》6786 西周甲骨
(2) 史見觚 史見卣 九年衛鼎 應侯視工鐘 鐘 駒父盨蓋
(3) 何尊 圓方鼎
(4)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
(5) 包山楚簡 郭店楚簡 郭店楚簡 上博楚簡 清華楚簡 葛陵楚簡
楚銅錢牌
(6) 清華楚簡 上博楚簡 清華楚簡 上博楚簡
(7) 中山王兆域圖 古璽 古璽 古璽
(8) 杕氏壺 清華楚簡 上博楚簡
(9) 秦印 云夢秦簡 里耶秦簡 岳麓秦簡 北大秦簡
(10) 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帛書 漢簡 漢印 漢印
從商代到漢代的“見”字形體作如下之形:
(1) 《合集》9267 見鼎 安大楚簡 秦簡 秦簡 漢銅鏡 漢銅鏡
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帛書
(2)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 郭店楚簡 郭店楚簡 郭店楚簡 郭店楚簡
(3) 中山王壺
從甲骨文看,“視”與“見”的構形理念相似,都是用一個大大的眼睛代替人的整個頭部,以強調人在看視的含義。兩者的區別經裘錫圭先生考證早已清楚:“視”字所從為站立的人形,而“見”字所從為跪跽的人形。這一區別在西周金文中仍然保持,(3) 何尊的“視”字作“”,在“視”字初文“”的基礎上累加了一個聲符“”,即以“氏”為聲。不過因為“”字形體被《金文編》誤摹作“”,右旁作站立人形的“視”字初文被誤摹成作跪跽人形的“見”字,以致后來的很多論著都受其誤導,認為從早期金文開始“視”字就可以寫成從“見”,這是非常錯誤的。圓方鼎已出現從“目”從“氏”聲的異體。(4) 侯馬盟書的“視”字既有作初形的,也有加“氏”聲的,還有加“氐”聲的。因為“氐”字就是從“氏”字分化出的,兩者本為一字,所以從“氐”就相當與從“氏”。“”形相當于“眡”和“”兩種寫法的糅合。“”形可視為聲符繁化的“”字,即從“?”字為聲。“”
形左旁為“”,也可能是“詹”字的誤摹。“視”字《說文》訓“瞻”,“視”字異體“”
從“”或“詹”,不知是否跟《說文》訓“視”為“瞻”有關。(5) 戰國楚簡和楚銅錢牌的“視”字仍然從站立的人形。(6) 楚簡中還有同侯馬盟書一樣從“視”字初文、從“?”聲的“”,還出現了見于《說文》古文的從“目”從“氐”聲的“眡”和從“視”字初文從“旨”聲的“”兩種異體。《廣雅·釋詁一》:“,視也。”字又作“”,《集韻·脂韻》:“,《博雅》:‘視也。’或從目。”“”和“”就是“”字聲符進一步繁化的異體,因為“耆”從“旨”聲,所以“視”字異體既可從“旨”聲作,也可以從以“旨”為聲的“耆”字作。(7) 為從“目”從“氏”聲的異體,承續了金文圓方鼎的寫法。(8) 杕氏壺的時代約為春秋晚期,這一從“示”從“目”的形體不知確是“視”字異體,還是另外一個同形字,還需進一步加以證明。如果是“視”字異體,那就是“視”字加“示”旁最早的例子。戰國中期以后雖然出現了從“示”的“視”字,但很少見,數量同“視”字初文相比處于絕對的劣勢。因在“視”字初文的基礎上累加了“示”旁,有了區別特征,不會跟逐漸從跪跽人形變為站立人形的“見”字相混,所以如清華楚簡“”形,其所從右旁作站立人形的“視”字初文才被錯寫成作跪跽人形的“見”字。既然已明確從“示”的“視”字大約是從春秋末或戰國中期后才開始出現的,也就可知舊釋甲骨文“”(《合集》6313)字異體的“”(《合集》36932)為“視”的說法的不可信了。(9)、(10)為秦漢時期的“視”字,包括漢印中見于《說文》古文的“從目從示”的異體。這一時期“視”字加“示”旁的寫法開始流行并成為正字,“視”字初文被淘汰而歸于湮滅。
“見”字形體(1)中的甲骨文、金文、楚簡還都從跪跽的人形,秦漢文字時代偏早的資料中的“見”字還偶見從跪跽人形的,但從站立人形的寫法已占絕對多數。(2)時代相當于春秋戰國之際侯馬盟書中的“見”字形體已有從站立人形的例子,跟“視”字初文相混,但因大都與從“氏”或“氐”的“視”字同出,不會造成混淆。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藏楚簡等資料中的“見”字也有多例寫成從站立人形的,但郭店楚簡集中出現在《五行》篇,上海博物館藏楚簡集中出現在《緇衣》《孔子見季子》等篇,大概跟抄寫者的書寫習慣或底本的訛誤也有關系,并非當時文字使用中的普遍現象。(3)中山王壺的“”字從站立人形,以往皆釋為“見”,原文為“為人臣而反臣其主,不祥莫大焉。將與吾君并立于世,齒長于會同,則臣不忍" 也”,從文意看是“視”字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
總括以上分析,可知從商代甲骨文到西周金文,“視”與“見”兩字形體一直區分嚴格。從春秋末或戰國中期開始,兩者出現部分訛混,但屬個別現象,不代表文字系統的整體面貌。從春秋晚期或戰國中期開始,“視”字出現加上“示”旁的寫法,這種寫法后被秦文字采納,從此從“示”從“見”的“視”字確立了正字地位,其所從的“視”字初文逐漸被“見”字吞并,“視”字初文在文字系統中消失。
“視”字初文作站立人形,“見”字作跪跽人形,體現了蘊意的不同。站立可以看遠,跪跽只能看近。“視”是“虛看”,即看的動作,所謂“視而不見”“熟視無睹”中的“視”即是,而“見”是“看到了”的“見”,即看的結果。這與“聽而不聞”中“聽”與“聞”的關系相似。
古漢語中的很多詞義,常常蘊含著某一事物相對的兩個方面,“視”和“見”就能體現這一特點。對某一目標的“視”,同時就是這一目標的“顯示”,對某一目標的“見”,同時就是這一目標的“呈現”。出土文獻和典籍中“視”“示”相通之例極多,而“現”字在早期古文字中就用“見”字來記錄,可見“視”與“示”,“見”與“現”也可以看作是兩對同源詞。從這個角度說,“視”字在初文的基礎上后來加上“示”旁,這里的“示”即是“聲符”,同時又是“形符”,所以《說文》對“視”字的訓釋應該改成“從見從示,示亦聲”,即把大小徐本的訓釋綜合起來才更為合適。
既然“視”和“見”本為兩個不同的字,在甲骨文到西周金文這一時段中一直區別嚴格,那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除了“視”字初文外,還有沒有從“視”字初文為偏旁的字呢?或換個角度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一些原以為從“見”的字是否本應是從“視”呢?
目前已知甲骨文中除了“視”字初文外,還未見從“視”為偏旁的字。西周春秋金文中有如下從“視”字初文作的親、觀、?、、覼等字:
(1) 克鐘 (2) 觀肇鼎 (3) ?簋 (4) 爾尊 (5) 覼作父戊卣
(6) 匜 (7) 簋 (8) 公簋 (9) 曾子叔匜
這些字都從站立人形的“視”字初文,其中(1)—(6)字見于后世字書,(6)的釋法還存在一定爭議,但是“睦”字異體的可能性更大。(7)—(9)不見于后世字書。因“視”字初文后被“見”字吞并,所以見于后世字書的(1)—(5)“親”“觀”“?”“”“覼”就都變成了從“見”。《說文·見部》:“親,至也。從見聲。”以往對“親”字為何從“見”沒有好的解釋,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解釋為“其義起于相見,蓋見而相親愛也”,顯然不可信。“視”有“看視”“照顧”之義,現已知“親”字從“視”字初文作,其構形理據就很好解釋了。上博楚簡《性情》篇有一個寫作從“戚”從“視”字初文的字作“”,應是為“親戚”之“戚”造的異體。“戚”有“親”義,“親戚”的“戚”從“視”字初文作,跟“親”字從“視”字初文作取意相同。清華簡中有親字異體作“”,從“視”字初文,“帚”聲,取意亦相似。《說文·見部》:“觀,諦視也。從見,雚聲。”《說文·見部》:“?,笑視也。從見,錄聲。”《玉篇·見部》:“,視也。”《說文》訓“觀”為“諦視”,訓“?”為“笑視”,《玉篇》訓“”為“視”,三個訓釋里都有“視”字,這正是上引金文“觀”“?”“”三字本從“視”的最好證明。“覼”字從“視”字初文的構形理據尚不清楚,“睦”字《說文》訓為“目順也”。“目順”也可以認為跟“視”有關。
戰國文字中也有不少舊以為從“見”,而其實本從“視”的字,也是需要特別指出的,如楚簡中有如下諸字:
(1) (2) 覜 (3)" ? (4) ? (5) (6) (7)
(8) (9) (10) (11) (12) 覒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這些字都從“視”字初文,從其義訓可以看出其從“視”作的原因:
(1) 從“視”字初文從“詹”聲,即“瞻”字。《說文·目部》:“瞻,臨視也。從目詹聲。”
(2) 從“視”字初文從“兆”聲,即“覜”字。《說文·目部》:“覜,諸矦三年大相聘曰頫。頫,視也。從見兆聲。”
(3) 從“視”字初文從“垔”聲,即“?”字。《玉篇·見部》:“?,視皃。”
(4) 從“視”字初文從“麗”聲,即“?”字。《說文·見部》:?,求也。從見,麗聲。讀若池。”段注改“求”為“求視也。”字又作“矖”,《玉篇·目部》:“矖,視也。”
(5) 從“視”字初文從“寡”省聲,即“顧”字異體。《說文·頁部》:“顧,還視也。”
(6) 從“視”字初文,從“幵”聲,即“?”字。《說文·目部》:“蔽人視也。從目幵聲。讀若攜手。一曰直視也。”
(7) 從“視”字初文從“望”,即“望”字異體。《玉篇·亡部》:“望,遠視也。”《廣雅·釋詁一》:“望,視也。”
(8) 從“視”字初文從“巠”聲,即“?”字。《玉篇·目部》:“?,直視也。”
(9) 從“視”字初文從“民”聲,即“?”字。《玉篇·目部》:“盿,視皃。?,同上。”《集韻·真韻》:“?,俯視也。”也可能為“”字異體。《集韻·齊韻》:“,《說文》:‘病人視也。或作。’”
(10) 從“視”字初文從“青”聲,或作“”,從“生”聲,即“省”字異體。《說文·眉部》:“省,視也。”
(11) 從“視”字初文從“圭”聲,即“窺”字異體。《說文·穴部》:“窺,小視也。”“視”本有“窺視”的意思,所以“窺”可從“視”字初文作。《龍龕手鑒》收有“闚”字異體作“”,從“視”作,正體現了“窺”與“視”的關系。
(12) 從“視”字初文從“毛”聲,即“覒”字。《廣雅·釋詁一》:“覒,視也。”
(13) 從“視”字初文從“勿”聲,即“?”字。《說文·目部》:“?,目冥遠視也。”
(14) 從“視”字初文從“瞏”聲,即“?”字。《玉篇·目部》:“?,迴視也。”臣鍇曰:“謂轉目視人也。《西都賦》曰:‘目?轉而意迷。’”
(15) 從“視”字初文從“攸”聲,即“”字。 《說文·目部》:“,失意視也。從目脩聲。”
(16) 從“視”字初文從“弟”聲,又作“”,從“”聲,即“睇”字。《說文·目部》:“睇,目小視也。”
(17) 從“視”字初文從“蜀”聲,即“矚”字。《廣韻·燭韻》:“矚,視也。”
(18) 從“視”字初文從“無”聲,即“瞴”字。《說文·目部》:“瞴,瞴婁,微視也。”
(19) 從“視”字初文從“冒”聲,即“”字。《說文·目部》:“,低目視也。”
(20) 從“視”字初文從“枼”聲,即“諜”字異體。《玉篇·言部》:“諜,伺也。”“伺”通“覗”,《方言》卷十:“凡相竊視,自江而北謂之?,或謂之覗。”《廣雅·釋詁一》:“覗,視也。”甲骨文中“視”字有很多例就用為“覗”,指偵查窺視敵情。
(21) 從“視”字初文從“”聲,“”從“舌”聲,即“?”字。《玉篇·目部》:“?,視也。”
古璽有如下一字:
(22)
(22)從“視”字初文從“亶”聲,即“?”字。《說文·目部》:“?,視而止也。”
以上這些從“視”字初文的字,其義訓都與“視”有關,可見其從“視”字初文作是有道理的。對于這些從“視”字初文作的字,學術界或是還沒有認識到,從而當成了從“見”,或是雖然偶爾認識到了,但卻從“視”和“見”用為形符可以通用的角度考慮,沒有探究其從“視”的深層原因,是不合適的。
由此可見,舊認為從“見”的字中,有很多本來應該是從“視”的。歷代辭書中從“見”的字很多,相信其中一定還有很多本為從“視”作的,需要我們繼續查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責任編輯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