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漢語大詞典》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性的漢語語文辭書,被譽為我國辭書史上的里程碑。文章發現多個網站向用戶提供了大量與《漢語大詞典》詞條相同或構成實質性相似的內容,侵犯了《漢語大詞典》的著作權。文章就維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辭書體例的角度分析網絡詞條與《漢語大詞典》相應詞條的異同,證明《漢語大詞典》的獨創性,論述辭書體例在辭書維權中的作用。
關鍵詞 《漢語大詞典》 辭書 體例 著作權 數字化
一、 引 言
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是一部大型歷史性的漢語語文辭書。從1975年動議、批準,到1994年4月《漢大》的《附錄·索引》卷出版,前后約1000多名專家學者和資深編輯,歷經近二十年的漫長歲月,逐漸修改定稿才完成了這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該書收詞約37萬條,共13卷(包括《附錄·索引》卷),總篇幅約5000萬字。《漢大》被譽為我國辭書史上的里程碑,曾榮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等獎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權威工具書、聯合國漢語翻譯工作用書。目前,《漢大》正在編纂修訂第二版并陸續分冊出版,《漢大》網站及其App也已上線供讀者查閱使用。
我們發現多個網站向用戶提供了大量與《漢大》詞條相同或構成實質性相似的內容,既未注明來源也未支付費用,侵犯了上海辭書出版社應享有的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1]這些網站未付出任何勞動,就直接攫取、利用《漢大》著作權人的勞動成果,把部分《漢大》的購買人群及本該屬于《漢大》的信息網絡傳播的經營機會、流量引流到自己的產品,嚴重侵犯了《漢大》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應承擔侵權法律責任。
本文就《漢大》維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辭書體例的角度分析網絡詞條與《漢大》相應詞條的異同,證明《漢大》的獨創性,略談辭書體例在辭書維權中的作用。
二、 從辭書體例看侵權作品的表現和痕跡
《漢大》有其嚴格的體例格式,其體例根據自身特色對于詞目、釋義、書證等都有特殊規定。某些網站缺乏辭書的編纂理念,只能無差別地批量復制和轉換,這種方式只會破壞辭書體例,造成內容損傷,還會留下明顯的侵權痕跡。以下從《漢大》專名號和繁簡字的獨特運用兩個角度略做說明。
(一) 專名號的獨特體現
《標點符號用法》中規定了以專名號標示古籍和某些文史類著作中出現的特定類專有名詞,專名號的形式是一條標注在相應文字下方的直線符號。專名號的使用可以幫助讀者掃除閱讀古籍的語言障礙。《漢大》專名號標注的范圍包括人名、地名、國名、建筑
物、朝代、年號等。專名號標注的原則,簡單來說在于區分泛指、特指和專指。以《漢大》中的人名為例,無論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虛擬的人物,都加專名號。因為虛擬人物和現實中的真實人物一樣都是專指,如“神農氏”“愚公”“孫悟空”。但是當人名與普通名詞組合成了另一個詞,或是在成語中泛指的,則不加專名號,如“中山服”“東坡肉”“張冠李戴”。當人名缺少名或姓,要用圓括號加注并加專名號,如果不注明就會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如:白(白起)、羽(項羽)。
與其他工具書不同的是,按《標點符號用法》規定在現代漢語文本中可以不使用專名號,“現代漢語文本中的上述專有名詞,以及古籍和現代文本中的單位名、官職名、事件名、會議名、書名等不應使用專名號”[2]。由于《漢大》“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編纂方針,對現代漢語的內容也標注了專名號。以《漢大》中的詞條“束手旁觀”為例,該詞條采用了現代漢語書證巴金的《秋》,并給人名都標注了專名號。而較早的數字版《漢大》保留了專名號并在專名號前后各有一個空格。某些網站沒有理解專名號的意義,使用計算機批量復制,凡是原文有專名號的地方都自動刪除,卻忽略了處理原文的空格,反而留下了侵權痕跡。詳見下舉諸例:
《漢大》原文:
(1) 束手旁觀 猶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歧路燈》第六二回:“咱們不得束手旁觀,睜著眼叫他陷於不義。” 巴金 《秋》三九:“ 梅 因吐血而死。現在年輕的 枚少爺 又在吐血……又是一個悲劇,他們仍然只有束手旁觀。”
某網站截圖:
《漢大》原文:
(2) 束累 約束牽累。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 唐 虞 以前的人,那是何等自由、純潔、高尚啊!他們沒有物我的區分,沒有國族的界別,沒有奴役因襲的束累。”
某網站截圖:
《漢大》原文:
(3) 束湍 如束的急流。 宋 范成大 《人鲊甕》詩:“ 懷沙祠 下鐵色磯,中流束湍張禍機。與齎俱入彼可弔,乘流而下吾亦危。”
某網站截圖:
《漢大》原文:
(4) 束指 猶罷手,歇手。 北齊 劉晝 《新論·正賞》:“ 趙 人有曲者,托以 伯牙 之聲,世人競習之,後聞其非,乃束指而罷,此爲未知音也。”
某網站截圖:
例(1)—例(4)中,《漢大》詞條“束手旁觀”“束累”“束湍”“束指”書證中的人名、朝代、建筑物、地名、國名均標注了專名號,并在專名號的前后留有空格。某些網站直接刪除專名號,卻忘了處理專名號前后的空格,圖1—圖4中已用箭頭指出。以上舉例是我們從《漢大》800余萬張資料卡片里隨機抽取了第145箱卡片,又從該箱中隨機抽取了“束”字開頭的一些詞條,將這些詞條的《漢大》原文和網站查詢所做的對比結果。
(二) 從繁簡兼用的體例看侵權作品的侵權痕跡
據《〈漢語大詞典〉編纂手冊》所述,《漢大》的簡化范圍是根據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規定及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關于簡化字的聯合通知》的規定,用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為了便于讀者使用規范的簡化字,兼顧《漢大》作為歷史性語文詞典的定位,規定了詞目采用繁體字,釋義、引書格式(朝代、作者和文獻名)用簡化字,古代書證用繁體字,現代書證用簡化字,從而出現了繁簡兼用的用字獨創體例。同時,為更好地保留文獻特征,《漢大》在作者姓名、書名和引文中仍保留了部分繁體字和異體字。如作為“多”解釋的“夥”不簡化。“瞭”作為“了解”解釋時,簡化作“了”,作為“瞭望”解釋時,不簡化。
進入數字化時代后,由于簡體、繁體的區分,就會面對正體字和異體字的問題。GBK字符集與現有辭書在處理繁簡字、異體字問題上出現了一些矛盾:有時在辭書中并無簡化字形的字,在字符集中出現了“簡化字”;辭書中有簡化字的,在字符集中卻只有繁體字。(何茂活 2014)這種矛盾給漢字信息處理帶來了很多麻煩,較早的數字版《漢大》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類似問題。如果書證中出現了電腦里沒有的生僻字或無法處理的難字,在辭書數字化初期只能暫時將其刪除。如“椓木”“榣貳”“構屯”“槌額”“槌餅”等詞條的釋文與紙質版相比,明顯存在刪除書證的現象。該錯誤現象目前在最新的《漢大》官方網站和其他各類網站上依然存在。某些網站在加工數據時無法處理一對多、多對一的不對稱繁簡體字之間的關系,竟無差別地替換為常見簡體字。這些不能一一對應的繁、簡、異體字產生了歧義,在高點擊率的作用下,會引起更多的負面影響。
《漢大》“坤牛”詞條中的“乾爲馬,坤爲牛”,到了某些網站中直接成了“干為馬,坤為牛”,意為純陽之氣的“乾馬”竟變成了“干馬”。這些離奇的錯誤,正是網站自動抓取或復制內容后批量將繁體字轉化為簡體字的操作痕跡,此類現象在各網站和詞典手機應用中俯拾皆是。《漢大》中的“旋乾轉坤”,義為“改天換地,根本扭轉局面”。“乾坤”的“乾”不能簡化。原本是繁體字的《漢大》詞目到了某些網站直接變成了“旋干轉坤”。如下某網站截圖:
類似的還有“徵”這個字。《漢大》中的“徵”讀“zhǐ”時義為“古五音之一”,如詞條“徵音”,“指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徵音級”,不能簡化。以下是某網站錯誤簡化的舉例:
此外,《漢大》收錄的“幾”有多個讀音,讀“jì”時通“冀”,“期望,希望”之意。如“幾幸”,義為“非分企求”;“幾功”,義為“期求功績”。以下是某網站錯誤簡化的舉例:
三、 體例是每部辭書獨創性最集中全面的體現
《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也就是說,獨創性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必要條件。我們認為辭書的釋義、例句是在收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創作產生的,符合法律保護作品的構成要件。著作權人依法對具有獨創性的釋義、例句享有著作權,應當受到法律保護。《漢大》的內容具有獨創性,應作為文字作品予以保護,《漢大》的體例就是其獨創性最集中的體現。
《漢大》前言寫道:“1979年9月間在蘇州召開第一次編委會時,明確了它的編輯方針為‘古今兼收,源流并重’。1980年在杭州召開第二次編委會,更進一步明確了它的專業性質,只收漢語的一般語詞,排除兼容并蓄、無所不包的最初設想,著重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全面闡述。”可見,辭書在編寫過程中必須明確并遵循自身的編纂原則。不對外發行的工作手冊是辭書的組織者面向編纂人員發布的具體編纂規則和方法。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曾經制定了一系列文件,[3]對《漢大》的收詞、釋義、舉例等編寫方法做出詳密的規定,以規范、協調各地的編纂工作。以下僅從釋義用語和引用書證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以見《漢大》的特色和創新。
(一) 釋義用語
《辭海》的釋義方式是以下定義、描寫和說明的方式為主,而《漢大》是以同義詞、反義詞或詞組來解釋詞語為主(具體意義的詞用描寫、說明的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釋義用語。《〈漢語大詞典〉編纂手冊》詳細羅列了22條釋義用語的使用說明。在限制的釋義結構下,通過使用不同的釋義用語,對被解釋的詞語進行有效歸類,使釋文有了更清晰的特征。所列釋義用語如:“引申為”表明引申義,“比喻”表明比喻義,“借指”表明借代義,“亦作”表明副詞條目的另外書寫形式,“亦省作”表明復詞條目的縮寫形式,“一本作”表明不同版本對譯文,還有“即”“同”“詳”表明進一步的釋義內容……
《漢大》釋文中常見的釋義用語有“……貌”“猶……”。《〈漢語大詞典〉收詞原則和編寫體例》說明:“‘貌’,表明所釋的詞是表示動作、性質、 狀態的。意義比較抽象的文言詞,用‘貌’較為適宜。‘猶’‘猶言’‘的意思’,表明用意義相近的詞語解釋條目。”古書注釋和現代詞典的解釋任務不同。在面對意義抽象程度較高的內容時,《辭海》《現代漢語詞典》選用“像”“的樣子”,而《漢大》包含大量古漢語,選用“貌”“猶”這樣的措辭更符合自身特色。如下《漢大》原文[4]:
寤然 醒悟貌。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其子具以父言對靈公,靈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曰:‘夫子生則欲進賢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又以屍諫,可謂忠而不衰矣。’”
且喜 猶言可喜、幸喜。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員外,且喜且喜,小姐説今夜晚間約定在玉清庵中與你赴期,教我先將的鴛鴦被來了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且喜他不裝模樣,見説做醮,便肯輕身出觀來到我家。”《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且喜是月半天氣,還辨得出影響來。”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四:“抗戰連年秋復秋,今秋且喜稻如油。”
嶷如 猶嶷然。卓異貌。清姚鼐《淮南鹽運通判張君墓志銘》:“其居衆中,望其狀,嶷如也。”
一些網站不理解辭書的編寫體例,為了不讓人一眼看出來源,將釋義的開頭用字簡單用“指”來替換以達到改寫目的。以詞條“避俗趨新”為例:
《漢大》:避俗趨新 謂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葉圣陶 《未厭集·苦辛》:“‘拜年’有什么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趨新。”
某網站:避俗趨新,漢語成語,拼音是bì sú qū xīn,意思是指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出自《未厭集·苦辛》。
《〈漢語大詞典〉收詞原則和編寫體例》規定,“謂”,表明用語句解釋條目的內涵。“指”和“特指”分別指明條目的釋義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特指”的范圍更小,往往是指明某一特定的人或事物。如下《漢大》原文:
常宿 指恒星。《漢書·天文志》:“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
列宿 眾星宿。特指二十八宿。《楚辭·劉向〈九嘆·遠逝〉》:“指列宿以白情兮,訴五帝以置詞。”王逸注:“言己願後指語二十八宿,以列己清白之情。”《淮南子·天文訓》:“熒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宋方鳳《物異考·金石異》:“魏明帝青龍中,水湧寳石負圖,象如靈龜,有石馬七隨之,上有列宿鳥獸之形。”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妙峰山》:“人煙輻輳,車馬喧闐,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
辭書編纂人員根據不同的條目性質和釋義配合使用釋義用語。而網絡產品釋義為了掩蓋侵權,出現這種不規范、不專業、不嚴密的行為,完全忽視了辭書本身體例的規律和釋義的準確性。
(二) 引用書證
豐富的書證資料是《漢大》的一大特點,也是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不同的一大區別。《漢大》條目的義項需根據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古今著作中沒有用例的,或含義淺顯易懂的,概念不清的都不做義項收列。《漢大》是歷史描寫性語文詞典,詞目的釋義以歷史發展演變的順序排列,每個義項除了書證舉例的數量有所規定,書證的順序也要按時代先后排列。首例盡可能選擇時代最早的,然后選用較晚的直到近現代的。中小型的語文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多用自編例。自造例句具有釋文簡潔的功能,可以恰當說明詞語用法,但不能成為證明義項的材料,因而缺乏時代性。《漢大》吸收了200多萬條經過核對的語料作為書證(徐文堪 1994),通過書證時代可以較好地反映出詞義的源流演變,又為幫助理解該詞的意義和語感提供了范例。
上海辭書出版社孫畢曾帶領團隊根據被告提交的辭書對比文件,[5]審讀分析222個詞條后給出意見。除少數詞條《漢大》與《辭源》相同外,《漢大》“后出轉精”的特性隨處可見。該審讀意見中提到《漢大》為呈現“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盡可能展現詞義的發展脈絡,因而總體書證比其他漢語辭書數量明顯豐富,《漢大》有而《辭源》無的書證隨處可見。如詞條“上善”:
《漢大》:上善 至善。《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南朝齊謝朓《奉和隨王殿
下》詩之十一:“上善葉淵心,止川測動性。”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賦》:“見賢必親,法上善於禮文。”
《辭源》:上善 最完美,至善。老子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南朝齊謝朓謝宣城詩集五奉和隨王殿下之八:“上善葉淵心,止川測動性。”
某網站:至善。極致的完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南朝齊謝朓 《奉和隨王殿下》詩之十一:“上善葉淵心,止川測動性。”宋范仲淹 《淡交若水賦》:“見賢必親,法上善於禮文。”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無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于此。
該詞條中,《漢大》比《辭源》多一個書證,引用了宋代范仲淹的《淡交若水賦》。而某網站用的書證和文獻名都與《漢大》相同。再比如詞條“上清童子”:
《漢大》:上清童子 古錢的別稱。相傳貞觀年間,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寶”進見。語畢,送之出亭,于墻下忽然不見。掘地,得古錢一枚,乃悟“上清童子”為銅名,“元寶”為錢文。見唐谷神子《博異志·岑文本》。后遂以“上清童子”為錢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一·古文錢》:“昔有錢精,自稱上清童子。”
《辭源》:上清童子 錢的別名。唐人傳說貞觀年間,岑文本在山亭避暑,有一“上清童子元寶”進見。交談後,送出山亭,在牆下忽然不見。掘地,得古錢一枚,纔明白上清童子是銅名,元寶是錢文。後來便把上清童子作爲錢的別名。見唐鄭還古博異志。
某網站:古錢的別稱。上清童子為古錢之隱名。唐貞觀中,岑文本在山亭避暑,午寐初醒,有叩門者,藥豎報云:“上清童子元寶,特此參奉”。文本性素慕道教,束帶命入,乃二十以下道士,談論至日暮而別去,至院墻下不見,文命掘地得墓,有錢一枚。方悟上清童子為青銅之名,元寶為錢之文。見唐谷神子《博異志·岑文本》。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古文錢》:“昔有錢精,自稱上清童子。”后遂以“上清童子”為錢的別名。
《辭源》僅一個書證,可以說是“孤證”。《漢大》和某網站的第一條書證都來自唐代谷神子《博異志·岑文本》,該書成書約在805—846年。但《漢大》多了第二書證,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金石一·古文錢》,該書成于萬歷六年,即1578年。兩個書證時間跨度相差約七百年。某網站雖然修改了部分釋文,但引用的書證和文獻名都與《漢大》相同。類似情況的還有詞條“不成人”:
《漢大》:不成人 1.《禮記·禮器》:“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后稱沒有出息為不成人。《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古今成敗,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觀典籍,面牆而立,不成人也。”元無名氏 《凍蘇秦》第四折:“豈知你倚恃著做官尊,覷朋友若遺塵,沒半點話溫存,訕笑的我不成人。”2.指行為惡劣的人。《西游記》第五一回:“這大聖甚不成人!我等折兵敗陣,十分煩惱,都只爲你;你反喜笑何也?”
《辭源》:不成人 禮禮器:“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後來稱行爲惡劣的人爲不成人。元曲選缺名凍蘇秦四:“豈知你倚恃著做官尊,覷朋友若遺塵……訕笑的我不成人。”
某網站:解釋1.古稱肢體、器官等有缺陷的人,后用來比喻行為惡劣的人。2.后稱沒有出息為不成人。3.指行為惡劣的人。出處 《禮記·禮器》:“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古今成敗,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觀典籍,面墻而立,不成人也。”元·無名氏 《凍蘇秦》第四折:“豈知你倚恃著做官尊,覷朋友若遺塵,沒半點話溫存,訕笑的我不成人。”《西游記》第五一回:“這大圣甚不成人!我等折兵敗陣,十分煩惱,都只為你;你反喜笑何也?”
該詞條《漢大》比《辭源》多了兩條書證,《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及《西游記》。而某網站引用的書證和文獻名都與《漢大》相同。《辭源》重在溯源,更看重詞目在古籍中的首見例,二者對書證的采擇有不同要求。在完整記錄漢語詞匯的歷史生命方面,《漢大》有其獨創性工作。
綜上,《漢大》從性質定位到收詞立目、釋義方式、釋義用語、書證數量、排列順序、引書格式,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獨創性在成書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漢大》自身的價值和體例的獨特性,不僅為漢語言文字學、辭書學乃至中華傳統文化整理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 結 語
體例貫穿在辭書編纂的全過程中,是辭書編撰的整體規劃,也是內容的組織形式。不同的辭書體例不同,對詞條的具體要求也有所不同,具體到詞條的編寫范圍、義項數量、例證選擇、釋文長度都不一樣。《漢大》體例與其他辭書的不同之處恰好體現出《漢大》的獨特性和獨創性。一些侵權的產品想在短時間內拼湊大量詞條完成大型網站的構建,有時全部抄襲釋文,有時又只抄襲釋義不抄襲書證,說明這些網站并不具備辭書應有的編寫原則和體例特征,更無編纂辭書的具體方法。
綜合考慮《漢大》的獨創性、社會效益和市場價值,上海辭書出版社自2018年起向多個侵權網站及實體設備提起了訴訟以保護《漢大》的著作權,展開互聯網領域的數字版權維權行動。到2023年,這項工作終于通過“以打促合”的方式為數字出版產業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辭書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高度重視數字領域的版權保護。辭書數字版權的維權要從辭書專業的角度證明辭書的獨創性,理解和運用辭書體例的特色結構。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和研究辭書數字版權的保護工作,助力辭書數字化轉型。
附 注
[1]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二)、(十二)項,第五十二條第(五)項,第五十三條第(一)項、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相關規定。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11年12月30日發布,2012 年 6月1日開始實施。
[3] 這些文件主要有:《〈漢語大詞典〉編纂手冊》(共215頁)、《〈漢語大詞典〉收詞原則》(共70頁)、《〈漢語大詞典〉編寫體例補充規定》(共92頁)、《〈漢語大詞典〉引書格式》(共177頁)、《“二十五史”引用格式便查表》(共66頁)、《〈漢語大詞典〉的〈簡報〉第九十六期增刊》(共46頁)、《〈漢語大詞典〉業務工作的補充規定》(共70頁)。
[4] 下舉《漢大》及網絡例不再標注專名線及空格。
[5] 上海辭書出版社曾于2023年3月收到被告公司《〈辭源〉與〈漢語大詞典〉相同詞目比對情況說明》,上海辭書出版社維權團隊對被告認為《辭源》與《漢語大詞典》相同的222個詞條逐一進行了審讀、鑒別。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 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
2. 何茂活. 簡化字規范問題例說.辭書研究,2014(1).
3. 徐文堪. 略論《漢語大詞典》的特點和學術價值.辭書研究,1994(3).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上海 201101)
(責任編輯 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