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 是一種基于心理學理論的性格分類工具,將人格分為4 個二元維度、16 種類型,旨在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點、行為偏好、思維方式等。然而,如今不少企業卻將MBTI 等性格測試納入招聘程序,并將測試結果與錄用結果掛鉤,成為求職者面前的一道新門檻。
MBTI 測試成求職攔路虎
小玉是北京某985 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專業對口且有豐富的實習經歷。在經歷了前幾輪筆試和面試的考驗后,她滿懷期待地完成了公司發來的MBTI 測試(職業性格測試),卻遲遲未收到最終面試的通知。原來,她的MBTI 測試結果不符合公司的要求,讓她與心儀的職位擦肩而過。
她的MBTI 類型是INFP(內向型、直覺型、情感型、知覺型),但在網上看到有人分析說,這種類型可能會被認為好高騖遠、情緒化且缺乏規劃,這讓她在求職過程中倍感壓力。
記者在多個線上招聘平臺發現,不少公司在招聘詳情中明確要求求職者提供MBTI性格測試結果,甚至有的公司直接表明“E 人(外向型人格)、J 人(判斷型人格)優先”“P 人(知覺型人格)勿擾”。
“我們問應聘者MBTI,主要是看其思維模式,以高效了解應聘者和已有團隊、崗位的匹配情況。”某公司HR 表示。然而,這種將性格測試結果作為硬性篩選指標的做法,卻讓求職者感到困惑和無奈。
性格測試的科學性爭議
MBTI 測試作為企業了解求職者的工具,其科學性一直備受爭議。心理學專業人士指出,人的性格非常復雜,MB?TI 測出的只是一種傾向,不能簡單以二分法對人的性格進行分類。而且,當前流行的MBTI 測試題質量參差不齊,可信度與可靠性值得商榷。
更何況,求職者在測試時可能會進行有意識的“人格偽裝”,因此單看MBTI 并不能保證企業招到合適的人。
然而,將MBTI 測試結果與是否錄用掛鉤的做法,卻明顯構成了對于特定“性格”求職者的歧視。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助理研究員施婧葳指出,企業讓勞動者做MB?TI 測試并不違反勞動法規定,但若將測試結果和是否錄用掛鉤,就侵犯了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
根據我國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的相關規定,入職期間的測試應該與職業相關。如果用人單位無法證明相關測試基于合理的崗位需求,則要求勞動者在求職階段完成測試就不符合法律規定,甚至構成就業歧視。
專家呼吁慎用性格測試
面對MBTI測試在招聘環節中的濫用現象,多位專家呼吁企業應慎重將其作為硬性篩選指標。施婧葳建議,企業如果想了解職工的性格特質,可以在勞動者入職之后且協商一致的情況下為其做相關性格測試,再根據他們的意愿和個性分配到更合適的崗位。
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張燁陽則建議,勞動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執法和引導,讓企業認識到以性格測試作為招聘標準無益于吸引優秀人才。
對于求職者而言,面對企業在招聘時提出的性格測試要求,他們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但施婧葳提醒,如果求職者已經為求職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卻仍然因為MBTI 性格測試不匹配等原因遭受區別對待,他們也可以勇敢捍衛自己的自由擇業權。例如,拒絕用人單位的不合理要求,或通過及時向勞動監察大隊舉報、向法院起訴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摘自《工人日報》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