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明天,都可以稱為中國的新征程。但歷史總要有一個相對明確的節點。
就中國的新征程而言,2021年3月就是非同尋常的時間節點,因為彼時我國正式印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一篇就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文件中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開篇就講到“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相對已經走過的歷史征程而言,新征程絕不是高速公路的下一個服務區,也不能簡單等同于登山時的下一個高峰。對于今天這個時代的特征,有一個經典的比喻就是從登山變成了沖浪。登山時,山就在那里,你只要一步一步往上走,哪怕辛苦一些、困難一些,總能登上去,連珠峰都已經被很多人征服。但沖浪不同,你不知道下一個浪從哪里來,也不知道浪高浪低,隨時都要變化調整,很難再線性地制定規劃,然后硬性地執行。
因此,我們選擇和編輯這本書稿時,第一篇章的選擇就是認知新環境。這一點想必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因為今天的每一位讀者都經歷了新冠疫情,它比中美貿易摩擦來得更突然,更充滿未知。
新冠疫情如今已經成為歷史,俄烏沖突也行將轉入談判,并可能正式畫上一個句號,但誰也不知道會不會爆發新的地緣政治沖突,尤其是國際格局將如何演變。與此同時,技術也在不斷演進,基于區塊鏈的加密貨幣給各國帶來新挑戰,新能源技術改變了很多國家汽車、石油、天然氣等產業的競爭格局,ChatGPT更是被定義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起點。
如果我們只是停留于對新要素、新事件、新現象的觀察,這樣的“新”注定層出不窮。比現象更重要的是本質,比事件更重要的是底層邏輯。因此,我們試圖從最優秀的學者觀察中,找出那些能幫助讀者理清底層邏輯的文章,因為底層邏輯有助于我們研判未來的趨勢。
與新環境一樣需要研讀的還有新目標。雖然新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我們不可能因為環境多變就在戰略上選擇走一步看一步。戰術可以靈活多變,戰略目標卻要清晰而堅定,這是戰略的定力。有戰略的定力,我們才能想方設法挖掘潛力。中國共產黨剛成立時面對的挑戰之大、不確定性之多,其實比今天有過之無不及,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解放全中國的戰略定力從未動搖。
與新征程對應的新目標是什么?黨的二十大報告講得很明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接續還有五個方面的詳細闡述,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無論政府、企業,還是公眾,讀懂新目標至關重要。不管是方向上的認知偏差,還是路徑上的偏離,都可能導致事倍功半,造成效率損失,甚至與目標背道而馳。為此,我們在本書中特別選編了林毅夫、姚洋等多位學者的文章,專門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如何認知新征程上的難點和挑戰,如何探尋解決方案,是本書后續章節的重點。跟隨優秀的學者,我們希望大家不僅能認知新環境和新目標,還能從中學習學者們面對問題時的解構思維和邏輯思維。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條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第二條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解構主義和邏輯的視角,我們不難理解這意味著14億人都要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對誰都不拋棄、不放棄。眾所周知,人類到目前為止進入現代化的總人口才十多億。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全人類進入現代化的人口總量要翻一番。
老百姓對于現代化曾有一個順口溜:“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代化顯然要涉及城市化、房地產、能源、通信、鄉村振興等諸多維度,每一個維度對應的都是天量的資源需求,我們該如何滿足?僅此還不夠,中國式現代化第三條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意味著大家吃飽喝足還不夠,還要有豐富的高品質的精神生活,意味著我們在原來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基礎上還要實現服務業現代化,因為精神文明的背后需要大量高端服務業支撐,意味著大量資源要分配到旅游、演出、賽事等非生產性活動中,意味著生產性活動的效率必須更高。
如果說前三條的實現已經夠難,后兩條可謂難上加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如果說前三條隱含的是對生產力的巨大需求,后兩條則隱含的是對供給側的剛性約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意味著不能再透支環境。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其中一個代價就是環境透支。如今氣候變暖,全球要求碳減排,這一壓力中國無法回避。不僅如此,我們在新征程上還要反哺環境與生態修復,甚至還應該主動開創和應用更綠色的技術,為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綠色發展貢獻我們的智慧。
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意味著我們不能像西方崛起時一樣通過拓展殖民地實現資本積累和市場銷售,只能在公平自由的貿易環境中憑借產品和服務本身的性價比和品牌去拓展市場。熟悉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大國與小國自由貿易,大國往往“吃虧”。不僅如此,中國作為大國還將不得不為很多國際組織承擔更高的費用。
通過上述的解構主義和層層遞進的邏輯分析,我們不難理解新征程、新目標的挑戰之大。林毅夫老師強調實現快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和關鍵,就是因為我們只有比發達國家的速度快,人均GDP水平才能實現追趕。
但怎么才能實現快速發展?中國已從輕度老齡化轉向中度老齡化,城市化也已經走過最快速的階段,工業化邁向新征程,環境壓力也有明顯提升,這些都會直接影響發展速度和效率,更何況我們還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想沖破這重重約束,最大的動力只能來自創新。但在地緣政治日益復雜、“卡脖子”現象頻出的情況下,如何提升創新的效率?如何激發地方政府、企業家和公眾的創新活力?如何改革才能形成一個更有利于創新的金融服務和制度環境?如何才能在創新發展的同時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
正因為直面問題,我們基于解構主義和邏輯思維,甄選了一批高水平、有針對性的文章,包括如何理解高質量發展、如何理解和應對老齡化、如何理解“雙碳”目標和轉型金融、如何理解雙循環與新發展格局等。只有把每一個重大問題認真拆解,探尋解決方案,每個人、每個組織才有可能庖丁解牛般地找準用力的方向。面對復雜的路況,抬頭看路與低頭拉車都很重要。希望這本書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然,這本書不是中國新征程的標準答案,未來是我們一起創造的。本書更大的價值也許是拋磚引玉,激發更多的人認真思考這個歷史的新命題,探尋更科學的答案。
本書有不少內容都源于北大國發院的專題講座論壇,很多伙伴都為活動的舉辦和文章的編輯付出了心血,家人的支持也為我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在此一并感謝,這是我們一起為時代留下的又一個印記,一起為中國前行貢獻的又一份力量。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傳播中心主任,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潛力與定力:問道中國經濟新征程》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