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尺巷,兩米寬,百米長。春節期間,日均客流量高達2萬。游客紛至沓來,瞻仰巷口兩端的“懿德流芳”與“禮讓”兩座牌坊,互相拱手作揖、有序參觀賞景、依次排隊拍照,盡顯謙讓風尚。香樟樹下,桐城人家,灰墻古道,百年民居與非遺老店,隨處可見手寫的告示與對聯,吸引眾人圍觀賞讀。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書本里的詩詞典故,在六尺巷真正實現了口口相傳,大人對孩子講述、本地土著為外地游客講解、熱心志愿者線上線下傳播傳承……七省通衢、兩江劇邑,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桐城的通達氣象,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讓墻”的故事,早已走出書本、走出六尺巷的方寸天地。
春風送暖,白鷺翱翔。短短的巷子串起長長的客流,孩童穿紅戴綠,彩燈氣球點綴其間,黃色蠟梅正值花期,暗香浮動憑添詩意,一步一景。與此同時,美食風物、書法詩詞、非遺技藝、民俗燈會交織融合,將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中式美學,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化表達,譜寫六尺巷和美大文章。
“感謝總書記給我們送流量!”大年初一,在景區賣了30年豐糕的李師傅一家五口齊開工,從早到晚,忙得熱火朝天。“總書記講話很有文化,他問價不講價,就說,你這個鋪子正對六尺巷,價格肯定公道!”回顧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六尺巷的場景,李師傅記憶猶新。那天之后,豐糕鋪子每日客似云來、人氣火爆,“原本大家過年過節才會扎堆買豐糕,現在我天天都賣得好!但是忙而不亂,因為咱禮讓文化做得好”!他指著豐糕團團圓圓的形狀,笑著說,那是豐年豐收、一團和氣的象征。
文都桐城,跟豐糕類似的美食小吃眾多,生活的底色映襯著人文的底蘊,煙火氣和文化味毫不違和。六尺巷走紅之后,當地政府部門并未對巷子里的小攤小販管束整改,留住了人情味,守護著真善美。這種“明得失、懂取舍”的基層治理經驗,正是六尺巷文化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寫照。
豐糕鋪子旁邊,62歲的書法愛好者王士祥揮毫潑墨,守著三尺書桌,緊扣“禮、讓、敬、和、誠、寬”等關鍵詞,用書法傳承六尺巷文化。“讓三尺" 寬天下”“文章甲天下" 冠蓋滿京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詩詞佳作,筆尖凝翰墨,載入紅色灑金宣紙,卷軸舒展,相框擺臺,形成新時代的文創產品。“我是個農民,每天這么多游客來看我寫書法,他們還拿手機拍到網上去,我很有成就感!”王士祥告訴記者,他每天早上七八點就來出攤,一直寫到晚上九十點,樂此不疲。
書香墨韻滿文都,在安徽桐城,自古以來,人人以識文斷字為榮,對學問的敬畏、對信仰的堅守,成為桐城文脈綿韌千載的精神內核。崇文尚德、重教興學之風盛行于世,鑄就特色育人文化。
春節期間,六尺巷周邊的北大街、桐城文廟、桐城中學、桐城文化博物館以及名人故居客流如潮,這里從明代起就是當地政治、文化中心,碩學鴻儒名家薈萃,形成眾多宗祠宅院古民居,青瓦閣樓、鏤空木窗、木門銅環……一磚一瓦都在講述久遠的故事,左光斗、方苞、方學漸……每一個名字都在記錄時代的傳奇。老街深幾許,古韻文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