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桑尼亞擁有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據統計,坦桑尼亞擁有超過1萬種維管束植物,其中包括猴面包樹、香腸樹等獨特物種,還有數百種哺乳動物,如非洲象、獅子、長頸鹿、斑馬等標志性動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之一。然而,近年來,坦桑尼亞的動植物生存環境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人為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
一、危害野生動植物犯罪及其特征
(一)危害野生動植物犯罪界定
在坦桑尼亞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瀕危物種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界定了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主要包括非法捕獵、非法交易以及非法采集與破壞棲息地三大類。
1.非法捕獵方面。針對特定物種,對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進行獵捕、殺害的行為屬于犯罪。包括大象、犀牛、長頸鹿、獵豹等在坦桑尼亞受保護的物種,未經許可,任何獵捕、殺害這些動物的行為都構成犯罪;違反狩獵規定,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且情節嚴重的,構成非法狩獵罪。即使狩獵的對象不是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但若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并達到一定情節,如多次違規狩獵、狩獵數量較大等,也會被認定為犯罪。
2.非法交易方面。交易受保護物種及其制品,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如象牙、犀牛角、珍稀動物皮毛、特定植物藥材等,都屬于犯罪行為。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跨國境的交易,只要涉及非法的野生動植物制品,都在打擊范圍內。明知是非法獵捕、殺害或采集的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而進行交易的,同樣構成犯罪。這包括直接參與交易環節,以及為交易提供便利條件,如儲存、運輸、郵寄等行為。
3.非法采集與破壞棲息地方面。野生植物的非法采集,對于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未經許可進行采集、買賣、收購、加工國家保護野生植物或破壞其生長環境的行為,屬于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一些具有藥用價值或觀賞價值的野生植物,如某些蘭花品種等,受到嚴格的保護,禁止非法采集和交易。故意破壞、侵占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導致其生存環境惡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也可能構成犯罪。例如,在保護區內非法開墾土地、砍伐森林、排放污染物等行為,若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造成嚴重破壞,將受到法律制裁。
(二)現狀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由于盜獵等人為因素,坦桑尼亞的非洲象數量急劇下降。據相關研究和統計,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坦桑尼亞的大象數量減少了約60%以上,從原本的幾十萬頭銳減至十幾萬頭。由于犀牛角的非法貿易,坦桑尼亞的犀牛數量也遭受了重創。在20世紀初,坦桑尼亞曾有大量的犀牛分布,但到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犀牛數量急劇減少,黑犀牛的數量更是減少了約90%以上,目前僅存少量個體。坦桑尼亞的一些特有植物,如某些蘭花品種和藥用植物等,由于非法采集和棲息地破壞,其種群規模不斷縮小。
(三)危害野生動植物犯罪特征
1.非法貿易的重要源頭和中轉地之一。坦桑尼亞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正因如此坦桑尼亞是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的重要源頭和中轉地之一。象牙、犀牛角等被走私到亞洲和中東市場,一些珍稀鳥類和爬行動物通過復雜的地下網絡流向歐美等地的非法寵物市場,各種藥用野生動植物也在非法貿易中流轉,形成了一條從源頭捕獵到跨國走私的黑色產業鏈。
2.主體多元化。在坦桑尼亞,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主體包括當地因貧困而參與小規模的偷獵或非法采集居民、有組織的犯罪團伙、外國走私者以及部分腐敗的公職人員等。其中,腐敗的公職人員作為“保護傘”,部分地方居民與有組織的犯罪團伙、外國走私者合作或私自偷獵,部分地方居民作為運輸環節,與中介或走私者合作,將非法捕獲的野生動物制品運輸到城市或國際市場。
3.與多種犯罪交織融合。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與其他形式的有組織犯罪相互交織,尤其是毒品走私和武器交易。某些犯罪團伙可能同時參與多種非法活動,利用危害野生動植物犯罪作為資金來源。
二、打擊治理實踐
(一)立法支持
坦桑尼亞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瀕危物種法》為打擊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提供了法律基礎,規定了對非法捕獵和交易的嚴厲懲罰。2016年,為進一步打擊動植物犯罪,修訂了《經濟和有組織犯罪控制法》,將野生動物案件納入經濟犯罪范疇,特別是對犀牛偷獵行為的處罰力度空前加大,最高可判處20至30年的監禁;此外,還制定、通過并實施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在桑給巴爾的法規,以應對桑給巴爾作為與亞洲市場相連的主要象牙走私中心的問題。法律中對于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如大象、長頸鹿、獵豹等,通常會給予嚴厲的刑罰,可能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更長刑期,并處罰金或沒收財產等。如果犯罪情節特別嚴重,如大規模獵殺、使用殘忍手段等,刑罰還會進一步加重。若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野生動物,數量較大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數量巨大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量特別巨大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如象牙、犀牛角、珍稀動物皮毛等,一般會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二)多機構部門協作治理
1.坦桑尼亞野生動物管理局(TAWA)。
坦桑尼亞野生動物管理局設立于 2014 年 5 月 9 日,是一個自治機構,其成立是為了接管原由自然資源和旅游部野生動物司執行的野生動物管理職能。它負責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以外的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和行政工作。其主要任務是執行 2009 年第 5 號《野生動物保護法》及后續法規,確保坦桑尼亞國家公園管理局(TANAPA)和恩戈羅恩戈羅資源保護區管理局(NCAA)以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得到妥善保護。野生動物管理局致力于加強執法,開展反偷獵巡邏,保護人類及其財產免受問題動物的侵害,在出入境點檢查戰利品,禁止偷獵和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野生動物管理局下設包含局長辦公室及財務與行政部門的核心管理部門、包含保護專員辦公室及野生動物研究與監測部門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部門、包含可持續野生動物利用辦公室和社區發展與合作部門的可持續利用與社區發展部門、包含執法行動部門及法務辦公室的執法與法務部門四大部分。其中,保護專員辦公室是打擊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的主體,其負責制定和執行野生動物保護策略與計劃,組織開展反偷獵巡邏、棲息地保護等工作,與執法機構合作打擊野生動物犯罪活動。
2.坦桑尼亞國家公園管理局。
1959 年,《坦噶尼喀國家公園條例》(Tanganyika National Parks Ordinance Cap 412)設立了坦桑尼亞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前身組織,塞倫蓋蒂成為第一個國家公園。1961 年,首任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在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研討會上的講話為坦桑尼亞獨立后的野生動物保護奠定了基礎,其講話節選被稱為《阿魯沙宣言》,推動了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發展。2002 年修訂的《國家公園法》(Chapter 282)和 2009 年的《野生動物保護法》(Wildlife Conservation Act No. 5)等法律進一步規范和指導 TANAPA 的運作,截至 2019 年 9 月,TANAPA 管理的國家公園已增加到 21 個。
管理模式可以概括為政府主導、分區管理、多方合作。作為半官方機構,接受自然資源和旅游部的領導和監督,由政府任命管理人員。根據不同國家公園的特點和需求,設立各個國家公園的管理部門,負責具體的管理和運營工作。與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國際保護組織等合作,開展科學研究、保護項目和教育活動等,共同推動國家公園的保護和發展。
主要負責保護國家公園內的自然資源、公園設施,確保游客、公園居民、野生動物的安全,防止偷獵、非法采伐等破壞行為。
3.恩戈羅恩戈羅資源保護區管理局。
1959 年,《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條例》頒布,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被指定并宣布為多用途土地區域,恩戈羅恩戈羅資源保護區管理局也于同年成立。該局包含自然資源保護與執法管理部門、旅游部門、工程與運輸部門、財務與規劃部門、社區發展部門、人事與行政部門、生態監測部門七大部門。其中,自然資源保護與執法管理部門是打擊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的主要力量,通過組織和開展反偷獵巡邏,加強對保護區的巡查力度,嚴厲打擊偷獵行為,保護野生動物的安全;設置野生動物保護防線,防止非法捕獵者進入保護區,如安裝監控設備、設置防護圍欄等;與相關部門合作,打擊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非法交易,切斷偷獵的利益鏈條。
4.反盜獵小組。
一是為應對2000 年至 2014 年期間,坦桑尼亞大象數量銳減,大量非法象牙貿易對野生動物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危機,2012 年成立國家及跨國重罪調查組(NTSCIU)下屬的精英反盜獵小組,采用情報主導和臥底的方式開展工作。小組成員會偽裝成商人等身份深入村莊,與疑似盜獵者交朋友,獲取盜獵網絡的信息。收集到足夠證據后,開展抓捕行動。在打擊盜獵和非法象牙貿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從 2014 年開始取得實質性成效,有效遏制了坦桑尼亞盜獵現象的蔓延。
二是為進一步加強反盜獵力度,2018年成立了該特殊準軍事反盜獵小組,主要在坦桑尼亞全國范圍內開展反盜獵巡邏,重點打擊盜獵及野生動物器官和制品的非法販運,有效打擊了盜獵和非法販運行為,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增加了坦桑尼亞國家公園內的野生動物數量,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5.其他官方組織。
坦桑尼亞警察負責執法和保護工作,坦桑尼亞海關部門也在各個邊境口岸和港口設立關卡,對進出境的貨物、行李等進行嚴格檢查,防止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的非法走私。政府部門配備現代化的監控設備和巡邏車輛,以增強打擊能力。執法人員接受專業培訓,學習如何識別和處理野生動物犯罪案件。
6.坦桑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1988 年,坦桑尼亞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它是一個獨立的、會員制的非營利性組織,主要通過積極開展公眾教育活動,提升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該組織還與政府合作,推動可持續的生態旅游和環保產品的使用,以減少對野生動物制品的需求。
(三)開展國際執法合作
1.加強交流協助。
坦桑尼亞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機制,并與鄰國和國際執法機構共享情報,協同打擊跨國野生動物犯罪網絡,開展聯合行動。例如, 2016年5月24日至26日,在坦桑尼亞巴加莫約,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環境法中心與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AWF)和TRAFFIC組織合作,為2名調查人員、5名檢察官和17名治安法官舉辦了為期3天的關于打擊野生動物犯罪法律機制的研討會。
此外,坦桑尼亞還與東非國家合作,共享情報和最佳實踐,以打擊跨國野生動物犯罪。一是建立聯合情報中心。坦桑尼亞與肯尼亞、烏干達等東非國家合作建立了聯合情報中心。這些中心匯集了來自各國邊境巡邏隊、野生動物保護機構、海關和執法部門的情報信息。例如,當坦桑尼亞的邊境巡邏隊發現疑似非法野生動物制品運輸車輛的線索時,會迅速將車輛特征、行駛方向等信息共享給其他國家的相關部門。二是開展執法經驗交流。各國積極分享在打擊野生動物犯罪執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例如,坦桑尼亞在訓練專業護林員方面有一定的經驗,他們的護林員隊伍經過嚴格的野外技能、執法程序和動物保護知識培訓,能夠有效地巡邏保護區并阻止偷獵行為。坦桑尼亞會將這種培訓模式和經驗分享給其他國家,幫助提升整個東非地區護林員的素質。三是技術應用交流推廣。在監測野生動物和打擊犯罪方面共享先進技術。比如,使用無人機進行大面積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巡邏和監測,能夠及時發現偷獵者的蹤跡。坦桑尼亞在無人機應用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它會將無人機的操作經驗、巡邏路線規劃以及如何通過無人機圖像分析來識別潛在犯罪活動等知識傳授給其他東非國家。四是實行社區參與模式。各國還交流社區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的有效模式。在一些地區,通過讓當地社區參與生態旅游項目,使社區居民從野生動物保護中受益,從而提高他們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這種社區參與模式在不同國家可能會因文化、經濟等因素而有所差異,通過交流可以互相借鑒,更好地讓社區參與到打擊跨國野生動物犯罪的行動中來。
2.開展聯合行動。
坦桑尼亞與其他國家共同開展聯合行動打擊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
塞倫蓋蒂-馬賽馬拉生態系統聯合執法行動。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兩國建立了聯合巡邏隊,成員包括兩國的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警察和護林員。這些巡邏隊配備了先進的通信設備、交通工具和監測工具,如GPS定位系統、無線電對講機和無人機。他們沿著邊境地區和野生動物遷徙路線進行定期巡邏,加強對重點區域的監控。在一次聯合行動中,巡邏隊通過情報共享得知一個偷獵團伙計劃在角馬遷徙期間獵殺大量角馬以獲取肉和皮。聯合巡邏隊迅速出擊,根據線索在邊境附近的一個隱蔽山谷中截獲了偷獵者。此次行動共逮捕了10名偷獵者,繳獲了多支獵槍和大量角馬肉及皮毛,有效遏制了這一區域的偷獵行為。
“東非象牙走私打擊聯盟”行動。坦桑尼亞、肯尼亞和烏干達三國聯合成立了“東非象牙走私打擊聯盟”。海關部門在三國的主要港口和邊境口岸加強了合作,建立了統一的貨物檢查標準和信息共享機制。同時,三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和執法部門密切配合,開展聯合調查和情報收集工作。在一次聯合行動中,三國海關根據共享的情報線索,在肯尼亞蒙巴薩港截獲了一批偽裝成木材的象牙。這批象牙重達2噸,價值數百萬美元。經過深入調查,執法人員順藤摸瓜,搗毀了一個涉及三國多個地區的象牙走私網絡,逮捕了20多名犯罪嫌疑人。
3.簽訂國際公約。
坦桑尼亞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簽署國,參與全球打擊野生動物犯罪的行動嚴格規范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國際貿易,對涉及象牙等瀕危物種的走私貿易進行了嚴格管控,從源頭上遏制了野生動物制品的非法交易。
三、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一)資金與技術瓶頸
資金短缺與技術落后猶如兩道“枷鎖”,嚴重制約著坦桑尼亞的動植物保護工作。坦桑尼亞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政府財政有限,難以獨自承擔高昂的保護成本。盡管國際社會提供了部分援助,但資金缺口依然巨大,許多保護區的基礎設施陳舊落后,巡邏車輛不足、通信設備老化,影響了日常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在技術層面,相較于發達國家,坦桑尼亞在動植物保護技術應用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先進的監測技術,如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DNA分析等,雖已在部分地區試點,但尚未廣泛普及。傳統的人工巡邏監測方式效率較低,難以及時、全面地掌握動植物種群動態與棲息地變化,導致保護決策缺乏精準數據支撐。
(二)證據收集困難
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通常發生在偏遠的保護區或邊境地區,這些地方交通不便、地形復雜,使得執法人員難以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獲取證據。例如,塞盧斯禁獵區地處邊遠地區,除非搭乘飛機,否則難以到達,巡邏隊很難及時發現偷獵和走私行為并收集證據。在一些案件中,由于執法程序不規范或對證據保管不善,導致關鍵證據的合法性和關聯性受到質疑。有些案件中,因證據鏈斷裂,包括口供獲取不規范、物證保管不善等問題,最終導致罪犯的定罪被推翻。
(三)法律適用和量刑標準的不確定性
盡管有相關法律規定,但在具體案件中,對于一些法律條款的理解和適用可能存在爭議,導致量刑標準不一致。例如,在某起案件中,有證據顯示該案件涉嫌與越南等國的走私網絡合作,涉嫌組織大規模捕殺大象以獲取象牙,并在坦桑尼亞的塞盧斯禁獵區等地進行非法活動。在案件調查過程中,收集到了其與走私網絡的交易記錄、通信記錄以及證人證言等證據。檢察官和法官對于量刑標準的理解存在分歧,導致處罰過輕,最終僅被處以50萬坦桑尼亞先令(約合215美元)的罰款,與嫌犯所涉嫌的大規模走私活動相比,罰款金額微不足道。
四、未來展望
坦桑尼亞為應對危害野生動植物類犯罪特制定了《2023 — 2033 年國家反偷獵戰略》,其中提出了加強執法能力、增強國際合作、促進宣傳倡導與公眾意識提升、加大科技賦能力度、鼓勵社區參與等方面的措施。
(一)加強執法能力
強化反偷獵及野生動物執法部門的專業能力,為其提供充足的專業培訓、先進的裝備及必要資源。增加在野生動物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的巡邏頻次和范圍,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如安裝智能監測設備、使用無人機巡邏等,提高對偷獵行為的發現和預警能力。建立專門的野生動物犯罪調查小組,加強對偷獵案件的調查和起訴能力,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確保對偷獵者進行嚴厲的法律制裁。強化邊境管控,在邊境地區設置更多的檢查點和監控設施,加強對出入境人員、車輛和貨物的檢查,防止非法野生動物產品的進出口。
(二)增強國際合作
與國際組織、其他國家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建立廣泛的伙伴關系,共同開展反偷獵行動和項目,分享經驗、技術和信息。積極參與國際反偷獵倡議和行動,如國際刑警組織的野生動物犯罪打擊行動等。爭取國際資金、技術和物資援助,用于支持坦桑尼亞的反偷獵工作,引進先進的反偷獵技術和設備,提升反偷獵能力。
與主要的野生動物產品消費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和實施減少野生動物產品消費需求的政策和措施,推動消費國加強市場監管。在消費國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媒體、公益廣告、文化交流等形式,向消費者宣傳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危害,提高公眾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和意識。支持開發和推廣野生動物產品的替代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推動消費國發展與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可持續產業,如生態旅游、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等。
(三)促進宣傳倡導與公眾意識提升
開展宣傳活動,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平臺,開展大規模的反偷獵宣傳活動,制作和播放反偷獵公益廣告、紀錄片、影視作品等,提高公眾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度。建立公眾舉報機制,鼓勵公眾參與反偷獵行動,舉報偷獵行為和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線索,對提供有效線索的公眾給予獎勵。將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培養下一代的環保意識,組織社區居民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活動。
(四)加大科技賦能力度
資助與偷獵和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科學研究項目,了解偷獵行為的模式、趨勢和驅動因素,評估反偷獵措施的效果,為制定更有效的戰略和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如衛星追蹤、無人機監測、大數據分析、遺傳分析等,提高反偷獵的效率和精準度,加強對野生動物的監測和保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聯合研究和項目,共享科研成果和經驗,提升科研水平。
(五)鼓勵社區參與
建立社區參與反偷獵的機制和平臺,讓當地社區從野生動物保護中獲得經濟利益和社會福利,如發展生態旅游、提供就業機會、開展社區發展項目等。加強與社區的溝通和合作,尊重當地社區的文化和傳統,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制訂和實施反偷獵計劃,解決社區在野生動物保護中面臨的問題。為社區居民提供反偷獵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反偷獵意識和能力,培養社區護林員和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參與日常的巡邏和保護工作。
【作者簡介】張承先,男,江西余干人,南昌鐵路公安局教育訓練中心副主任,美國佐治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江西警察學院公共安全中心特約研究員,2016年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中央國家機關法治人物”,研究方向:刑法、行政法、公安管理、公安教育。
黃天宇,男,江西鷹潭人,南昌鐵路公安局鷹潭公安處法制支隊三級警長,研究方向:行政法、公安管理。
漆雨荷,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責任編輯:古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