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教學媒材的單一性往往限制了學生對于多元文化的探索與理解,進而影響了其創造力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美術課堂的教學應聚焦于多元媒材的開發與應用,通過豐富多樣的媒材實踐,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增強其跨文化認知能力,并培養其獨特的創意表達能力,形成開放包容的心態。文章以本地資源“古民居建筑”為教學案例,探討多元媒材在美術課堂中的選擇、實施策略及教學方案優化,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之美,促進學生藝術創造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美術課堂 多元媒材 古民居建筑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到:“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在此理念指導下,多元媒材的引入成為美術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運用多樣化的媒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其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加深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因此,筆者專注于探索如何開發各類媒材并應用于初中美術課堂實踐,與美術課程深度融合。通過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和深入開發多元媒材,使其不僅能夠掌握各種媒材的獨特性,更能創造性地運用這些媒材進行藝術表現,從而實現美術教學的多元目標。下文即以筆者執教的一次“古民居建筑”主題教學為例試做具體分析。
一、美術課堂教學媒材的選擇與分析
在以“古民居建筑”為主題的美術教學探究中,教學內容屬于藝術實踐中“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與蘇少版美術教材八(上)第3課“變遷中的家園”和第4課“空間與層次”緊密相關。教師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深度挖掘本地古民居所蘊含的獨特人文景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這不僅是對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是對原有美術課程資源的融合與補充,同時也是為本土文化傳承與發展開辟新的路徑。
在日常美術課堂教學中,師生創作媒材的選擇是多樣的。傳統美術媒材包括鉛筆、水彩筆、水粉筆、蠟筆、毛筆、素描紙、卡紙、丙烯顏料、水彩顏料、水粉顏料、油畫紙、油畫布等。當今的美術創作媒材更加多元與綜合,涵蓋了繪畫媒材、自然媒材、廢舊媒材、綜合媒材等。其中,自然媒材有樹葉、種子、秸稈、木材、泥土、石頭等,廢舊媒材則有過期的報刊、各類商品包裝、舊的服裝布料、紐扣珠子等。綜合媒材是指在創作中,根據多種媒材的不同個性特點,靈活地選擇組合、融會運用,以增強藝術效果和表現力,如手繪結合拼貼、拼貼結合定格動畫等。與傳統單一材料的繪畫媒材相比,綜合媒材的運用更為靈活。在采用綜合媒材創作時,最為關鍵的部分在于創作者想要呈現出何種畫面效果,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方式開展創作活動,從而實現藝術效果的多元化。
二、美術課堂教學媒材的多元化運用
1.關注人文,鞏固美術繪畫基礎
本次“古民居建筑”教學活動面向八年級學生展開。該階段的學生感知力與理解力較為敏銳,具備一定的理解記憶、抽象思維以及創造性表達能力,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表現欲。經過七年級階段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構圖、造型、色彩等美術基礎知識。然而,由于學校地處鄉鎮,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藝術相關知識儲備有限,對古建筑創作的理解與表現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鑒于此,筆者將“古民居建筑”教學設計為單元課程,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創作難度與要求。在第1、2課時中,筆者引導學生收集和考察家鄉古建筑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特征,在此基礎上融入構圖、透視、造型等基本美術知識,通過速寫的形式進行臨摹或寫生,以此來表現自己的家鄉。在繪畫媒材的選擇上,主要使用鉛筆、勾線筆、蠟筆、速寫本等。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多賞析、多思考,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鞏固美術基礎。
具體操作如下:課前,學生需尋找并收集家鄉房屋、街道等老照片、新照片、書籍、報刊等資料,并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發展過程中的歷史事件、故事傳說等,以文字形式進行簡單記錄。與此同時,筆者也實地走訪、考察當地的古民居建筑,通過拍攝、畫速寫以及查閱相關書籍、報刊等方式,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了解古民居建筑的歷史、現狀與發展等信息。
2.突破傳統,探索多元媒材特性
在“古民居建筑”教學的第3、4課時中,基于學生已掌握一定繪畫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前提,筆者引導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大膽嘗試運用多種美術語言和創作媒材進行藝術表現。具體方式包括彩紙拼貼、布藝拼貼、手工戳戳繡以及泥板雕刻等,通過這些豐富的創作手法展現空間之美。
彩紙拼貼與布藝拼貼均屬于拼貼畫范疇,拼貼畫又稱“剪貼畫”,是一種通過拼貼各種材料來創作藝術作品的形式。它將構思、撕剪、排列、粘貼等步驟有機結合,完成藝術創作。彩紙拼貼主要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過期書報、廢舊紙張、商品包裝等材料,依據其肌理、色彩和質感的差異,精心選擇并拼貼組合,形成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藝術作品。這些材料均為可回收的廢舊媒材,通過引導學生收集和利用這些廢棄媒材進行創作,不僅可以在創作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還能實現變廢為寶、美化環境的教學目標,促進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手工戳戳繡又稱“墩繡”,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手工藝品。如今,手工戳戳繡作品廣泛應用于抱枕、手提包等日常物品上,其圖案與時俱進,涵蓋卡通形象、花草風景等內容,色彩豐富多樣,深受大眾喜愛。手工戳戳繡的創作相對簡單,僅需一根塑料針管、一團毛線和一塊布料即可輕松上手。這些材料易于獲取,且操作過程安全可靠。創作時,操作者手持針管,使針尖垂直于布面,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圖案,通過針尖的上下穿梭,重復簡單的動作,便可完成創作。學生經過短暫的嘗試后,可以迅速掌握其操作技巧。
與傳統繪畫相比,選擇毛線、針管、布料等作為創作材料,能為學生帶來截然不同的藝術體驗和審美感受。毛線本身具有柔軟且立體的觸感,給人一種溫暖、親近的感覺。在表現“古民居建筑”時,學生通過一針一針的毛線戳繡,將建筑形象抽象地轉化為點、線、面的形式語言。粉墻黛瓦的古民居,用白色和黑色的毛線勾勒成形,毛線或水平排列,或垂直交織,或兩兩疊加,變化豐富,充滿活力。毛線之間的交織與疊加,形成了厚薄不一的質感,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創作體驗。
3.重視綜合,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
豐富多樣的媒材為師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更加自由的表現手法。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探索不同媒材的創作方法。
在“古民居建筑”教學的第4課時之后,筆者及時做好課程的延伸。比如在校美術社團、興趣小組等開展活動時,筆者繼續開發利用更廣泛的媒材,并鼓勵學生將傳統繪畫方式與彩紙拼貼、布藝拼貼等多種創作手法相結合,進行綜合創作。筆者還嘗試借助多媒體技術,把日常活動積累的作品,拍成圖片、視頻,做成定格動畫;或者通過數碼技術進行合成處理,以達到更出色的藝術表現效果。
教師應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時常關注身邊的事物,積極收集素材,開發多媒體等新型媒材,制作動態課件和教具,輔助學生更好地探索和運用綜合媒材。例如,在一次學校舉辦的德育活動中,三名八年級學生嘗試合作完成一幅以“我的家鄉”為主題的作品,時間限制在20分鐘以內。活動現場,三名學生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他們巧妙地運用彩紙拼貼出建筑的主體結構,用彩鉛手繪局部細節和畫面的精細之處,用墨汁吹塑出植物的繁茂形態,甚至用手指按壓出小動物在草叢間穿梭的生動場景……綜合媒材的靈活運用,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三、基于多元媒材的教學優化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美術教學正朝著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多元媒材的引入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筆者認為,基于多元媒材的初中美術教學,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化。
第一,拓展藝術視野。在美術課堂中,我們常遇到學生作品的主題性不夠突出,作品的個性和情感表達不夠清晰的問題。有時,教師的課堂示范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作品個性的表達。因此,教師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以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比如,在學生創作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多角度欣賞各國藝術家的不同風格作品,講述他們創作的故事。同時,可以通過勞技課、歷史課、地理課來了解美術與生活的關聯,理解作品中蘊含的人文歷史內涵、自然地理元素,引入多元化的文化資源與藝術形式,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認知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
第二,強化創新引導。部分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構圖設計和色彩運用較為傳統,缺乏創新與突破。例如,學生習慣性地將樹畫成綠色,房屋的透視關系追求“絕對準確”,拼貼作品多局限于彩紙拼貼,缺乏材料的多樣性。類似這樣的“苦惱”還有很多:拼貼作品除了彩紙,還能用哪些材料進行疊加?如果顏色“涂錯”了怎么辦?這些問題反映出學生在創作中缺乏大膽嘗試的勇氣和創新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新的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打破傳統束縛,追求個性與自我表達。比如,在媒材選擇開始前,可以讓學生使用水彩、丙烯、油墨等不同顏料自制肌理媒材,通過自制過程熟悉媒材特性,提高運用能力和創作效率。
第三,豐富媒材選擇。由于缺乏豐富多樣的媒材,學生的作業易出現雷同與單一的現象。課堂時間有限,部分學生在多元媒材的運用上尚未達到熟練程度,媒材的使用不夠靈活多樣,無法充分展現媒材本身的肌理、色彩和質地之美,畫面整體缺乏層次感。因此,在多元媒材的運用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廢棄材料,通過回收與再利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需要清楚地了解媒材的來源渠道,確保所選用的材料既方便獲取,又安全環保,能夠真正地服務于教學。
多元媒材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與想象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培養其跨文化認知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在未來的美術課堂教學中,筆者將繼續深入研究,并不斷優化多元媒材的運用策略,以期為學生提供更具創新性和啟發性的學習體驗。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東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