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初中階段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以及創新意識等多個方面。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教育的核心任務。本文將通過三個具體的教學案例,簡要探討如何有效地落實這一培養目標。
一、生活情境為基——“有理數加法”探究教學實例
師:同學們,當我們引入了負數之后,面對有理數中異號兩數的相加,運算方式就變得更加豐富了。那么,具體應該怎么操作呢?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甲隊和乙隊在進行足球比賽。甲隊在主場表現出色,贏了3球;但在客場卻輸了2球。現在,我們要計算甲隊在兩場比賽后的凈勝球數,該怎么辦呢?
生:可用算式(+3)+(-2)表示。
師:若贏球記為正,輸球記為負,求凈勝球數即求此兩數相加的結果。接下來,我們借助數學實驗來理解。
實驗:置筆尖于數軸原點,先向左移5個單位長度,再向右移3個單位長度,筆尖到哪里了?用數軸表示過程并計算出結果。
師:仿照實驗,完成算式(+3)+(-2)的表示。
生:筆尖置于原點,先向右移3個單位長度,再向左移2個單位長度,結果為(+3)+(-2)=+1(數軸略)。
師生協作得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
有理數加法中,異號兩數相加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這主要歸因于該過程不僅涉及符號的處理,還要求進行絕對值的運算,這與同號兩數相加時直接對絕對值進行相加有著本質的差異。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有理數加法的這一規則,筆者設計了動手操作環節。通過這一實踐過程,學生能夠以更為直觀的方式領悟并應用有理數相加的法則,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還能進一步促進其數據觀念的發展,并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數學實驗助力——“三角形穩定性”探究剖析
實驗設計: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
1.實驗目的
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三角形穩定性的理解,同時鍛煉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實驗材料
木棒(或塑料棒)若干,橡皮筋適量。
3.實驗步驟
構建三角形:選取三根木棒,用橡皮筋將它們首尾相連,構成一個三角形框架。
構建四邊形:再選取四根木棒,同樣用橡皮筋連接,形成一個四邊形框架。
施加外力:分別對三角形和四邊形框架進行拉扯和扭曲,仔細觀察并記錄它們的形狀變化情況。
4.實驗結果
三角形:在受到外力作用時,三角形的形狀基本保持不變,展現出良好的穩定性。
四邊形:相比之下,四邊形在受到相同的外力時,形狀發生顯著變化,缺乏穩定性。
5.實驗分析
通過觀察和分析,學生們可以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三邊及其夾角之間的特定關系,使得它在受到外力作用時能夠保持形狀的穩定;而四邊形則不具備這種特性,因此容易變形。
6.實驗拓展
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三角形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如建筑中的三角形支撐結構、自行車三腳架的穩固設計等,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穩定性原理的理解和記憶。
三角形穩定性的學習不僅是學生掌握三角形基本性質的關鍵所在,也是后續深入探究復雜幾何圖形及結構穩定性分析的重要基石。為了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穩定性的理解,筆者設計了這一實驗,不僅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了三角形在穩定性方面的表現,還極大地激發了他們探索幾何原理的熱情與好奇心。
三、數學史賦能——“勾股定理”探究教學管窺
師:在古代的幾何學中,直角三角形的較短直角邊被稱為“勾”,較長直角邊被稱為“股”,斜邊則被稱為“弦”。在《周髀算經》中,記錄了商高與周公的一段對話,其中提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特例。它描述的是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當“勾”的長度為3,“股”的長度為4時,“弦”的長度恰好為5。然而,這背后隱藏的數學原理又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指出,在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兩個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為了更直觀地理解這一定理,我們可以借助一個簡單的實驗來驗證。請取出方格紙,繪制一個直角邊分別為3cm和4cm的直角三角形,并嘗試測量其斜邊的長度。
生:我量得的結果是約5.1cm。
師:非常接近5cm了。實際上,通過精確的計算,我們可以確認這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度確實為5cm。這不僅驗證了我們的測量結果,更深刻地揭示了勾股定理的正確性。
在此教學片段中,筆者利用數學史資料引入了“勾三股四弦五”這一結論,將學生引入一個充滿歷史韻味與文化深度的情境中,有效地點燃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隨后,學生親手繪制直角三角形,并通過實際測量斜邊的長度,驗證勾股定理的正確性。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運算能力與推理能力,還促進了他們幾何直觀與模型觀念的發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深化了對數學原理的理解。
通過結合生活情境、數學實驗與數學史資料,初中數學課堂能夠全面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些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