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務驅動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圍繞共同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析、解決和完成一系列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力,讓學生在課堂這個主陣地經歷思維的探索過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落實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下面,筆者以“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為例,探析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任務驅動式教學。
一、教學目標
筆者從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責任與態度”描述本節課教學目標:
(1)完成兩盞燈同時亮或同時滅的實驗任務,了解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
(2)對比兩種電路,建構串聯和并聯兩種基本電路模型,學會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
(3)探究一盞燈損壞時,另一盞燈工作的情況,了解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基本特點;
(4)完成兩盞燈各自亮和滅的電路改進任務,了解開關在串聯和并聯電路中的作用;
(5)能說出生產生活中采用串聯電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并嘗試畫出教室日光燈連接的電路圖,體會物理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中,筆者以自制房間模型(如圖1)作為生活化的教學背景,模型一樓和二樓各有一盞燈,背面連接開關控制兩盞燈,其電路原理圖如圖2所示,開關S1控制燈泡L1,開關S2控制燈泡L2,開關S3控制整個電路。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筆者向學生展示自制房間模型,提前閉合開關S1和S2,并演示當開關S3閉合時,兩盞燈同時亮;當開關S3斷開時,兩盞燈同時滅。從現象出發,引導學生思考L1和L2兩盞燈的連接方式。
【設計意圖】初中生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巧妙創設真實的物理情境,以問題為導向,在學習任務與學生原有經驗之間建立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任務驅動,合作探究
任務一:怎樣使一樓和二樓的燈同時亮或者同時滅?
實驗器材:兩節干電池、兩盞小燈泡、一個開關和若干導線。
實驗目標:開關閉合時,兩燈同時亮;開關斷開時,兩燈同時滅。
本環節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動手實驗,再在導學案中畫出對應的電路圖。
任務完成后,筆者投屏展示不同小組的電路連接實況以及學生畫的電路圖。筆者同時引導學生對展示的電路圖進行歸類,得出串聯和并聯這兩種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兩個問題:①兩種電路的燈泡連接方式有何區別?②兩種電路的電流路徑有何不同?通過分析與歸納加深學生對串聯和并聯兩種電路連接方式的認知。
【設計意圖】在本任務中,學生從對問題情境的觀察上升到對物理現象的思考,在實驗探究中完成第一個課堂任務,提煉串聯和并聯的物理概念,建構串聯、并聯兩種基本電路模型,從而實現教學目標(1)和(2)。
任務二:其中某一盞燈損壞時,另一盞燈的工作情況如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了判斷一樓和二樓燈泡的連接方式,筆者設計了任務二,并設置了兩個實驗輔助學生思考:①在兩盞電燈串聯且都發光時,取下其中一盞電燈,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什么?②在兩盞電燈并聯且都發光時,取下其中一盞電燈,你又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本環節可采用分組實驗探究模式,相鄰小組分別連接串聯和并聯實物電路,通過不同的實驗現象體會“去燈法”對于判別電路連接方式的重要意義。此外,筆者還從電流路徑角度對取下一盞燈時,串、并聯電路的電路原理圖進行簡要分析,將生動具體的實驗現象進行抽象概括,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設計意圖】在前一節課中,學生已經掌握“通路”和“短路”的基本電學知識,在本次任務中,學生需要對此進行理解并運用,從而完成新的任務,培養自身的知識遷移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促進深度學習,實現教學目標(3)。
任務三:改進電路,不僅實現兩盞燈同時亮或滅,也可實現一樓燈亮時,二樓燈可亮可滅。
筆者再次向學生展示自制房間模型,演示當S3閉合時,利用S1控制一樓燈的亮與滅,利用S2控制二樓燈的亮與滅。本任務要求學生先畫出電路圖,再連接電路,分別讓兩盞小燈泡單獨發光。為了降低任務的難度,筆者還設計了兩個小問題讓學生思考:①你選擇串聯還是并聯?②你準備使用幾個開關,分別連接在哪里?它們各自控制哪一段電路?
任務完成后,筆者組織學生上臺展示自己設計的電路圖,并連接好實物電路進行配套講解,同時投屏展示電路連接實況,體會干路和支路上的開關對電路的不同控制作用。
【設計意圖】任務三是對任務一電路設計的改進,需要學生基于問題情境進行思考,自行設計電路圖并連接實物電路進行驗證,由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并做出解釋,與同伴進行交流、評估與反思,實現串、并聯電路概念在腦海中的提煉與升華。本任務體現了“科學探究”維度要求,完成了教學目標(4)。
3.拓展應用,提升思維
任務四:畫出教室里日光燈連接的電路圖。
教室里有九盞日光燈,墻上配備了三個開關,筆者分別演示斷開和閉合每個開關,引導學生發現每個開關控制三盞燈,進而讓學生思考這九盞燈的連接方式。
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對串、并聯電路特點有了基本的掌握,學會了設計與分析基本的簡單電路。有了任務三的鋪墊,學生首先思考的是同一開關控制的三盞燈是串聯還是并聯,其次思考這個開關裝在干路還是支路上,最后思考每三盞燈與其他燈的連接方式。此外,為了判斷同一開關控制的三盞燈的連接方式,學生需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即對任務二的深入理解與應用,從而判斷出這三盞燈一定為并聯,進而設計出如圖3所示的電路示意圖。
【設計意圖】任務四既是對本節課的拓展提升,又是任務驅動式教學的延伸,需要學生基于生活現象進行科學推理,訓練了學生的科學思維,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了教學目標(5)。
三、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自制的房間電路為載體,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怎樣使一樓和二樓的燈同時亮或同時滅”作為問題引入,層層遞進設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思考中升華對物理概念的認知,在動手實踐中訓練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索中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指向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任務驅動式教學,需要基于新課程標準,立足學生實際,充分考慮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將教學內容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進行設計與展現,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貫穿在每個任務中,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更好地建構知識體系,在問題解決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與高階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