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強調“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為此,筆者以“圣者”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雙調·沉醉東風》《醉翁亭記》四篇作品存在的內在邏輯關聯“圣者之心”為主題,建構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貫通閱讀活動,感受“圣心”,體驗“創寫”,以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圣心”切入,讀出精神內涵
一是找準“貫通點”。筆者把這四篇詩詞曲文的“貫通點”定位在感受“圣潔之心”上,所謂“圣潔之心”即“心系國家、心系民眾”的高尚品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展現了杜甫作為詩圣的憂國憂民情懷,《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體現了詞圣蘇軾的游樂觀,《雙調·沉醉東風》滲透了曲圣關漢卿的離愁別緒,《醉翁亭記》則彰顯了文圣歐陽修的民本思想。這四篇佳作,均顯露著作者的“圣潔之心”。
教學時,筆者聚焦一個“圣”字,引導學生從“圣”字入手觸摸“圣心”,感受不同時代中華兒女的情操。學生沿著探尋“圣心”的路徑出發,便徜徉于四篇詩詞曲文的精神世界中,感受“圣者”之作獨有的表達方式和情感魅力。
二是循“圣”而入。貫通閱讀時,筆者引導學生先品“圣者”言,再比“圣者”心,為此,設置了這樣的任務情境——
古人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蘇州將建一座情感博物館,呈現圣人們的情感世界。進入其中,你將情之所至,一眼千年。請你根據詩文,展現四位“圣者”的情感。
學生初讀四篇詩詞曲文后,找到了表現“圣者之心”的關鍵語句。杜甫“為國而憂”的憂心體現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語句中。蘇軾“為游而歡”的歡心彌漫在“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等詩句中。關漢卿“為別而悲”的傷感體現在“手執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的表達中。而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樂心是通過“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這一節來展現的。
品“圣者”言,目的是開展“圣心”比較,發現“圣心”間內涵的差異。四篇詩詞曲文均呈現了“圣心”,學生更喜愛哪一顆?較多學生欣賞杜甫“為國而憂”的憂心、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樂心,部分學生欣賞蘇軾“為游而歡”的歡心、關漢卿“為別而悲”的悲心。不難發現杜甫、歐陽修的情感是超越個人的,他們心中滿載的是家國情懷。
貫通閱讀意在打通不同文本思想表現上的壁壘,看到不同時代、不同篇章中洋溢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思想情感,從而豐富學生的家國情懷,涵養浩然之氣。
二、以“創寫”切入,發現讀寫新天地
感受“圣心”不僅要讓學生領悟并浸潤在作者的生命追求中,還應有貫通古今的創寫。感受“圣心”是為體驗創寫奠定基礎,而讀寫結合、讀寫貫通才是貫通閱讀的關鍵環節,才能讓“圣者之心”真正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引導學生邁向“讀寫貫通”,筆者設置了“與圣者友”的讀寫情境——
應博物館邀請,請你在“三圣”展館創寫一幅作品,實現古今千年的對話。具體任務如下:
1.給杜甫寫一封信,讓杜甫放下憂心;
2.替蘇軾選一枚書簽或一篇日記,記錄他的歡心;
3.給關漢卿唱一首曲,仿照《送別》格式填詞,讓關漢卿釋放悲心。
以上三項任務是結合所讀文本情境而量身定制的特色表達方式,旨在探索基于古詩文閱讀而展開的寫作新樣式。“與圣人友”實質是引導學生在創造性的讀寫中深耕文本、深度領略詩詞曲文中洋溢著的“圣心”“圣情”,激發學生創意表達的興趣。
例如,一名學生從《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前的小序切入,以蘇軾的口吻、日記的形式整合詞作:
十二月二十四日,吾隨劉倩叔游南山。縷縷斜風夾著綿綿細雨輕輕吹來,甚感愜意。遠處,清澈的洛澗匯入淮河,茫茫一片,很是壯闊;近處,煙霧裊裊,楊柳依依,頗為寧靜。坐于亭中,嗅著幽香撲鼻的茶香,看著杯中漂轉的碧綠嫩葉,嚼著爽甜可口的蓼茸蒿筍——此種清歡,方為人間的真滋味也!
如此,學生便自然地走進了滿懷清歡的詞圣世界,與詞圣對話,復活詞圣的詩意生活,這豈不是深刻感受詩歌內容與情感的極佳方式?確實,由貫通閱讀到貫通讀寫,學生們的表達積極性會更加高漲。如在給杜甫寫的一封信中,一名學生如是寫道:
杜甫先生,我對您不顧個人悲苦、情系天下寒士的思想充滿了無限的敬意與感動。我想告訴您,您所渴盼的“廣廈”,如今早已經成為現實,讀書人都能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您完全可以放下憂心了。
學生感受到了杜甫的憂心遠超個人痛苦,如何實現古今對話?學生站在新時代,抓住杜甫的憂慮摹寫現代生活,寫下安慰的話語,讓他放下憂心。對《雙調·沉醉東風》的創寫,因有《送別》的范例,學生很快吟唱出改寫的曲子:
東風起,春花飛,手執餞行杯。咫尺天涯霎時間,眼閣別離淚。
天之南,地之北,月缺人珍重。痛煞教人舍不得,萬里牽掛中。
當學生們在課堂上清唱“東風起,春花飛,手執餞行杯”時,惜別懷遠的情感在《送別》曲調的襯托下,顯得尤為悠長凄清。
總之,古詩文的貫通閱讀要講究切入角度。要尋找“貫通點”,破除群文閱讀的壁壘;要以讀導寫、以讀創寫,建構“貫通讀寫”的橋梁,從而把學生引入個性化審美和表達的新天地。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基于行動學習的中小學古詩文貫通式教學實踐研究”(編號:2021JY14-L7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