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對驅動外向型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區域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利用邏輯歸納法和理論結構法,探討了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作用機制與制約因素。研究發現,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過發揮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提升物流效率、促進市場準入與貿易便利化、強化產業集聚與協同發展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但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受到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開放型產業體系支撐不足等方面的制約。據此,本文提出完善基礎設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貿易便利化、加強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是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西部陸海新通道;外向型產業;對外開放;區域聯動
中圖分類號:F752.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5559-(2025)01-0108-06
一、引言
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中共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黨中央及政府高度重視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先后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任務、列入“十四五”規劃以及寫進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從2017年至今,西部陸海新通道對內基本形成了“13+2”的合作共建格局,對外則依托高效的交通網絡將對外貿易網絡拓展至124個國家和地區的523個港口,逐漸從交通與物流運輸通道到具有強勁動能的經濟走廊轉型,發展成效顯著。此外,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要求,這釋放出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明確信號。西部陸海新通道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在這一背景下,探究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作用機制與實現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設,相關的學術研究也逐漸涌現。一方面,學者們從向海經濟[1]、產業鏈[2]、國際經濟合作[3-4]、供應鏈[5]、“雙循環”新發展格局[6]等方面,深刻論述了新通道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激勵政策[7],以現代產業、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現代數據四大共同體拓展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國際屬性[8],肯定了新通道的開通促進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聚集,推動構建“通道+平臺+產業+制度”的區域協調治理新體系[9],重塑經濟空間格局。另一方面,新通道的開通推動區域要素流動與聚集,促進電商與商貿的協同發展[10],提升區域物流全要素生產率[11],促進沿線地區的產業創新并對周邊地區產生空間溢出效應[12],刺激參建城市的出口貿易帶動欠發達城市的貿易開放[13],形成中國“向西開放”效應[14-15]。此外,西部陸海新通道開辟從西部地區通往印度洋的通道,改變了以往“西貨東出”的局面,為提升物流運輸效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外向型產業走向國際提供了發展契機[16],通過搭建完善的陸海交通運輸網,為西部地區外向型產業出口國際市場打通了港口、出海口,極大降低了貿易成本和開拓了市場空間[17]。綜合而言,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本質上是以交通與物流運輸為載體的匯聚沿線地區各類生產要素從而在通道上形成的促進產業協同發展、開展對外貿易的經濟產業布局[18]。
從現有文獻來看,學者從多個角度總結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現狀與主要問題,闡述新通道與產業集聚及創新、貿易物流、沿線樞紐城市經濟發展等之間的聯系。部分學者對“雙循環”格局、“一帶一路”倡議背景、數字經濟等某一特定大環境下新通道與產業集聚、開放型經濟體制體系的內在邏輯、影響因素以及經濟效應進行了研究,關注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對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關的經驗對策,為本文開展相關研究奠定基礎。但由于新通道建設時間較短,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從供應鏈、產業鏈等不同方面定性分析新通道的現狀、對外貿易情況,從對外開放與開展國際貿易視角研究新通道的空間經濟效應,尚未進一步挖掘新通道建設背后如何驅動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研究新通道如何通過完善基礎設施、促進生產要素或資源匯聚并相互作用,從而打造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經濟走廊,新通道如何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影響機制的相關研究較為匱乏。鑒于此,本文研究新通道對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機制、制約因素以及實現路徑,為推動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提供政策借鑒。
二、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作用機制
(一)發揮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
區位條件是產業實現外向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而多數產業的發展以資源消耗為基礎。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主要為西部地區,地處我國戰略腹地,其土地面積占全國陸地面積的70%以上。該地區在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空間多樣性、綠色農產品等農業資源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此外,沿線地區能源資源豐富,涵蓋礦產、煤炭、水能、風能等多種能源類型。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2)》,在全國已探明的173種礦產資源中,中西部地區至少有138種,其中部分礦種的地質儲量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以來,西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為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由于西部地區復雜的地理條件和遼闊的土地面積,當地產業發展尚未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的潛力。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從戰略層面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進行了整體規劃。首先,西部陸海新通道北連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重慶、四川為重要樞紐,形成聯通對外貿易的窗口。其次,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充分激活西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加強西部地區與沿線國家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推動出口導向型企業利用當地資源稟賦優化產品,提升產品競爭力,進而促進外向型產業轉型升級。最后,外向型產業結構優化,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總體而言,西部陸海新通道激活了西區沿線地區的區位新優勢,促進了資源結構的優化,與外向型產業結構的改進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西部沿線地區外向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物流效率提升
物流網絡決定了外向型產業開展國際貿易的范圍,而外向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于物流效率的提升。在2017年之前,西部地區一方面極大依賴長江航運和“一帶一路”構建交通運輸網進行進出口貿易,另一方面,以重慶為出口樞紐,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將產品銷往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然而,這一過程涉及一系列通關檢查,導致物流運輸耗時較長,物流效率較低。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自啟動以來,以“一盤棋”的戰略思維整體統籌西部13個省(區、市)物流網絡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各區域物流質量水平整體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以重慶、四川為核心,東高西低、沿海高于內陸的物流格局[19]。以成渝經濟圈為樞紐,構建了三條主要的對外貿易通道:北上開通中歐班列,聯通“一帶”和“一路”,加強與歐洲國家的經濟貿易聯系;東邊有效協同長江經濟帶,打通面向太平洋的對外貿易通道;南向依托中老鐵路的開通和平路運河的加快建設,有效貫通重慶-北部灣-東盟國家的物流運輸通道。這些貿易通道為西部地區提供強大的物流運輸支撐,極大提升了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能力和效率。物流成本的降低持續為沿線省份進出口貿易賦能,強化了外向型產業的發展,帶動產業升級,并提升外向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綜合而言,西部陸海新通道構建了一個立體的交通運輸網絡,極大地提升了物流運輸效率,為西部沿線地區開展進出口貿易提供了物流保障。
(三)市場準入與貿易便利化
貿易規則與制度保障是外向型產業有效進行進出口貿易的基礎。西部陸海新通道不僅是一條物流運輸通道,也是一條國際貿易大通道,提升市場準入和貿易便利化水平是我國西部沿線地區順利高效進行國際貿易的關鍵一環。首先,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對外打造“通道命運共同體”,形成合作共贏新局面。通過加強與東盟國家合作,促進市場準入和貿易便利化,從而促進西部沿線地區跨境經濟發展,促進外向型產業在東盟國家深耕,重塑亞洲經貿合作新格局,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外向型產業走向世界。其次,對內強化協同發展機制,提升通關效率。加強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的協同發展與合作,加強內陸國際鐵路港與沿江、沿海港口聯動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沿線地區貨物在某一物流環節的滯留。最后,制度先行,從頂層設計中激發外向型產業發展新動能。國家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依托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協定,中國在成為協議締約方的同時,大力鼓勵通達國家加入《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泛亞鐵路網政府間協定》《國際公路運輸公約》等重要協議,并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多式聯運規則的制定[20],促進新通道貿易規則一體化建設,促進中國西部沿線地區外向型產業開拓國際市場,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四)產業集聚與協同發展
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為產業發展集聚各類資源要素,降低外向型產業發展成本。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加速建設,以三條主要貿易通道為核心,鐵路干線隨新通道的建設而不斷延伸、擴張,鐵路支線從較為稀疏到枝繁葉茂,同時不斷加快樞紐出海港口、航空港建設,通道輻射能力日益增強,促進沿線地區企業采購物資與出口貨物全過程高效便捷,極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交通體系的發達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通道沿線地區投資建廠,由此不斷健全產業體系,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集群內部加強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協同效應進一步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另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為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帶來新的契機,有助于降低產業轉移的物流成本[21]。根據《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從政策支持、完善交通運輸網絡、減稅降費等多方面為西部沿線地區在產業集聚區內產業結構調整保駕護航。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與運行,推動物流鏈、貿易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結合沿線地區高新區產業建設、經濟開發區建設要求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促進傳統產業改良升級、優勢特色產業走向國際、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為外向型產業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三、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經濟基礎是驅動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石,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各省份平均GDP規模為4.02萬億元,而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僅為2.13億元,差距達到1.89萬億元;此外,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與全國平均人均GDP差距達到了1.72萬元/人,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此外,西部陸海新通道絕大部分沿線地區主要為中國的西部地區,不同省(區、市)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基礎不同,與東部地區及沿海地區等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其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產業結構以傳統制造業和能源產業為主,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難度大[2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
(二)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
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13+2”省(區、市)對外開放口岸超過100個,涉及航空、水運、鐵路、公路四大交通運輸口岸,但長久以來西部地區都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末梢”,由于西部地區地形環境復雜以及處于內陸地區,其基礎設施與東部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配置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部分口岸的配套基礎設施難以滿足跨境物流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同時,西部陸海新通道各沿線地區之間物流信息的協調聯動程度還有待提高,公路、鐵路、海運等交通運輸方式與海關之間缺乏實時的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進一步降低物流的通關效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經濟賦能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產業外向型發展效應尚需增強。
(三)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
通過對全國各地區進出口貿易、外資利用以及對外開放水平三個維度全面剖析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對外開放程度。在進出口貿易(見圖1)和外資利用(見圖2)方面,雖然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平均進出口貿易規模以及外資利用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而且差距有持續擴大態勢。這表明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平均實際利用外資額較低,對外資的吸引力不夠,對產業外向型發展支撐不足。在綜合對外開放水平方面,參考謝永琴等[23],依據外資和外貿依存度的算術平均值,計算各省(區、市)的對外開放度,公式如下:
根據公式(1)計算得出的各省(區、市)的綜合對外開放水平數據,繪制出西部沿線地區與全國平均對外開放水平的折線圖(見圖3)。從中可以發現,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平均對外開放水平雖然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后有明顯上升,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有所收斂,但仍然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沿線地區產業外向型發展。
(四)開放型產業體系支撐不足
西部陸海新通道牽涉“13+2”地區,沿線地區通過政策、技術、市場等優勢形成特色產業集聚區,包括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9個創新型產業集群、21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4],形成了有助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發展外向型產業走向國際提供堅實的產業基礎。然而,在全球價值鏈加速重塑背景下,開放型的產業體系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根本支撐,由于沿線地區產業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雖然在政策引導下承接了東部的產業轉移,但產業基礎仍相對薄弱,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地區要素重組動力也尚未充分激活,尤其是具有戰略支撐性、開放競爭性、創新引領性的開放型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對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產業外向型發展的支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空間。
四、西部陸海新通道驅動產業外向型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基礎設施建設路徑
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鐵路、公路、港口、航空等立體交通運輸網。統籌規劃,全面優化布局新通道沿線省份關鍵物流樞紐節點,不斷推進當地的交通體系建設,拓展交通運輸網,結合對外貿易商品對物流效率的要求,采用適宜的交通運輸方式縮短產品從發貨到收貨的時長,不斷提高外向型產業的物流效率。第二,依托數字經濟提升物流設施的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將物流設施與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結合,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加“數”提“智”,提高貨物在檢測、通關等運輸過程的物流效率,從而推動外向型產業蓬勃發展。第三,提升南寧、昆明等面向東盟開放前沿城市的經濟承載力。加快推進將南寧打造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東盟開放門戶,提升南寧、昆明等與東盟國家地緣相鄰核心城市的經濟承載力并成為面向東盟的前沿樞紐和重要戰略支點,支撐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產業外向型高質量發展。
(二)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產業興旺是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義,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是外向型產業扎根國際市場的重要對策。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應該抓住這一重要的歷史機遇期,加強交流與合作,依靠西部陸海新通道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充分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激活的區位優勢,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改良提升、特色優勢產業擴大貿易市場以及新興產業匯聚發展勢能,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應加強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機制,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新產品研發與生產,推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持續提高產業競爭力。
(三)貿易便利化路徑
第一,優化通關流程,提高通關效率。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國家或地區共同制定雙邊或多邊貿易規則及區域合作機制,著力實行海關AEO互認國際合作機制,明確市場準入門檻,同時推動中歐班列、鐵海聯運班列等國際鐵路聯運班列有效對接,減少貨物運輸途中滯留和中轉時間。第二,加強產業與物流協同,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與產業項目合作,加快推進南寧、柳州等交通樞紐臨空、臨港產業開發區建設,打造空港、無水港經濟開發區,強化物流樞紐與產業的協同發展。第三,不斷提高“鐵架聯運”能效。著力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搭建鐵海聯運平臺,培育壯大多式聯運經營人,著力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網絡對外貿易暢通無阻。
(四)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路徑
第一,對內加強與沿線省(區、市)的合作,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強化西部陸海新通道3條主干道的主導作用,通過共同簽署區域合作協定等方面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協調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同時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沿線國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二,對外構建命運共同體,實現互惠互利。以重慶和四川為樞紐地帶,加強“渝新歐”等中歐班列的貿易往來,北向聯通“一帶”和“一路”,強化新亞歐大陸橋等六大經濟走廊的協同發展作用,促進通道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南向加強“渝桂新”南向通道班列運行,同時開展博覽會,以會促合作,大力促成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深化產業貿易合作。第三,以廣西、云南為重要出海門戶,開辟一條西南陸海新通道強化與印度洋國家的貿易往來,共同搭建政策互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的國際經濟貿易走廊,進一步促進區域合作共贏,推動沿線省份產業嵌入全球價值鏈。
參考文獻:
[1]傅遠佳.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設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9(4):70-77.
[2]王娟娟.新通道貫通“一帶一路”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基于產業鏈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10):3-16.
[3]楊祥章,鄭永年.“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初探[J].南洋問題研究,2019(1):11-21.
[4]王睿.瀾湄合作與“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對接:基礎、挑戰與路徑[J].國際問題研究,2020(6):115-132.
[5]張奕輝.供應鏈協同管理視角下西部陸海新通道路徑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21(7):66-72.
[6]楊耀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推進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1(7):145-150.
[7]唐紅祥,許露元.促進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的財稅支持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19(10):89-93.
[8]范祚軍.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拓展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國際屬性[J].當代世界,2024(1):62-66.
[9]馬子紅.陸海新通道建設與西部開發格局重塑[J].思想戰線,2021,47(2):84-92.
[10]李明娟.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境電商與商貿流通產業協同發展的機理與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4(13):185-188.
[11]王景敏,崔利剛.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物流效率的時空演進及影響因素——基于沿線省份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21,35(12):243-255.
[12]陳特特,盧瀟瀟,許露元,等.西部陸海新通道與產業升級研究[J].社會科學家,2023(6):89-97.
[13]陳萬靈,溫可儀,陳金源.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貿易開放效應研究——基于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視角[J].國際經貿探索,2024,40(1):22-39.
[14]夏惟怡,曹梅英,王立新,等.西部陸海新通道對區域產業創新的影響研究[J].科學決策,2023(4):103-117.
[15]汪田姣,陳金源,溫可儀.國際貿易通道建設與中國向西開放——來自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經驗證據[J].南方經濟,2024(3):101-120.
[16]全毅.西部陸海通道建設與西南開放開發新思路[J].經濟體制改革,2021(2):50-55.
[17]許培源,孫明松.西南陸海新通道建設的空間經濟效應:促進中國東西部協調發展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23(8):96-107.
[18]陳特特,謝廷宇.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西部地區經濟開放發展的作用機理及其實現路徑[J].學術論壇,2023,46(4):103-112.
[19]郭經緯,楊婷,郭翔.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省際物流輻射能力測度[J].公路,2024,69(9):230-238.
[20]張曉君,商愛玲,羅興佐,等.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和視察重慶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24,26(3):3-17.
[21]強寧娟,張金萍.以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為契機推動重慶市產業結構升級[J].經濟研究導刊,2020(17):53-54.
[22]佟孟華,褚翠翠,李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分布動態、地區差異與收斂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39(6):3-22.
[23]謝永琴,武小英,宋月姣.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度時空演化特征及影響因素[J].統計與決策,2022,38(8):123-128.
[24]陳麗娟.西部陸海新通道產業集群發展的條件、難點與思路建議[J].商業經濟研究,2024(14):172-175.
Driving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New Western Land-Sea Corridor:Mechanisms and Pathways
LIANG Shengkai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6,China)
Abstract: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estern Land-Sea New Corridor is a major strategic task pro-posed a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industries and achieving high-level regional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Using logical induction and theoretical structure methods,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chanism and con-straints of how the New Western Land-Sea Corridor drives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Western Land-Sea New Corridor drives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y leveraging its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resource endowments,enhancing logistics efficiency,facilitating market access and trade,and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However,its effectiveness is constrained by relatively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s,incomplete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low degree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an open industrial system.Accordingly,this study proposes practical pathways for improvement,including enhancing infrastructure,advanc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promoting trade facilitation,and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words:Western Land-Sea New Corridor;export-oriented industries;openness;regional cooperation
(責任編輯:劉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