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旅游價值。《江蘇省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明確指出,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推進紅色資源傳承利用與旅游融合發展,依托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加強紅色旅游景區建設,完善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優化提升紅色旅游服務,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品牌。沙家浜鎮是現代京劇《沙家浜》歷史故事的主要發生地,既是江南水鄉古鎮,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沙家浜鎮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以紅色文化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讓紅色熱土迸發勃勃生機。
一、沙家浜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賡續紅色血脈,反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沙家浜曾是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中心,承載著譚震林、葉飛等著名將領的革命足跡,孕育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深遠的精神內涵及時代價值。
沙家浜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沙家浜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以及堅不可摧的魚水深情。只有深刻領悟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深刻內涵,持續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才能讓蘆蕩火種生生不“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首先,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沙家浜紅色文化的核心。在革命戰爭年代,對黨的忠誠和堅定的信念是人民抗日武裝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勇于斗爭、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沙家浜鎮共有43位革命同志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其中有33位抗日英烈,他們以對黨的堅定信念踐行了自己永不叛黨,隨時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誓言。這種信念是沙家浜紅色基因生成發展的信仰基石,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其次,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是沙家浜紅色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敵強我弱的惡劣戰場態勢下,共產黨人和新四軍將士克服各種艱難困苦,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在沙家浜這片熱土上書寫了光輝的革命歷史,成為沙家浜紅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堅不可摧的魚水深情體現了沙家浜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江抗”西移時,前后進出后方醫院的傷病員有100多人。沙家浜兒女將傷病員當作親人照顧,以蘆葦蕩綠色帳幔為掩護,大智大勇,與敵人周旋,涌現出了范惠琴、干桂寶等許許多多“阿慶嫂”式人物,展現了軍民團結如一人的偉大力量。這種魚水深情是沙家浜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
沙家浜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時代在變,革命精神不能變;環境在變,革命宗旨不能變;條件在變,革命理想不能變。沙家浜紅色文化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內涵,增添新元素,在精神引領、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在精神引領方面,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映射出革命先輩的進步革命理想和深厚家國情懷,對培養人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重要影響。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新四軍養傷處、春來茶館、后方醫院、江抗司令部籌備會議舊址等紅色教學點承載著豐富的革命記憶和資源,通過保護、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培樹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傳承方面,沙家浜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推動沙家浜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弘揚,可以延續紅色文化本身并發展其所承載的精神。同時,利用紅色教學點進行紅色培訓、迭代紅色產品等方式,可以涵養群眾的文化自信。在鄉村振興方面,紅色是一種革命力量,也是一種復興之力。沙家浜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源泉和物質支撐。沙家浜革命傳統所蘊含的奮斗精神早已根植于沙家浜人民心中,并轉化為干事創業的熱情。通過持續挖掘紅色文化、深度釋放沙家浜“紅色IP”效應等方式,能夠推動“紅色+”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匯聚促進漁文旅一體化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二、紅色文化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的沙家浜實踐
著眼“固本培元”,推動紅色資源“活”起來。強化紅色文化資源在頂層設計、組織推動、保護利用等方面的系統性、協同性、規范性,全面抓好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推動紅色資源“活”起來。一是高站位組織推動。沙家浜鎮黨委發展引領作用,組織專業部門協同開展紅色資源調查、認定、保護及利用工作,形成全域統籌規劃,高位推動落實的工作格局。將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鎮域內紅色場所和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實施整體規劃、連片保護和統籌展示。對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內的革命文物分門別類制定保護措施,改善藏品保管和陳列展覽條件,確保原真性和完整性。二是系統性保護利用。堅持“修舊如舊、保留原貌”的原則,對江抗唐市辦事處舊址(望賢樓)、江抗東路司令部籌備會議舊址、新四軍養傷處、阿慶茶館等紅色舊址進行修復。串聯轄區內紅色點位,推出“薪火”“芳華”“文韻”等紅色學習線路,并在革命烈士石楚材故居邊新設革命墻繪,引導轄區居民銘記先輩,傳遞薪火。目前,江抗東路司令部籌備會議舊址、新四軍養傷處已成為基層黨員學習革命歷史的紅色教學點,阿慶茶館則繼續發揮聯絡作用,成為新時代民情民意的溝通平臺。三是多舉措挖掘傳播。推出《蘆葦蕩邊讀經典》《沙家浜的故事》《紅色印記 蘆蕩烽火》等書籍和影像資料,著力打造紅色課題資料庫。利用3D建模技術,推出“蘆蕩·寶藏”革命文物說項目和沉浸式互動體驗項目《春來迷局》,創新紅色故事傳播方式。鏈接少先隊員、中青年黨員、銀發黨員等群體組建“蘆蕩薪火”愛國主義教育志愿宣講隊,并拓展出“蘆蕩薪火”少兒宣講團,通過情景演繹、家書誦讀、今昔對比等形式開展主題宣講,前往塘邊地頭、庭院課堂等地,已開展宣講5000余場,推進紅色文化宣講多樣化、分眾化發展。
著眼“鑄魂育人”,聚力紅色名片“亮”起來。大力發揮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功能,用黨員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紅色名片“亮”起來。一是做強紅色培訓。聯動周邊優質資源,加強與各地黨校、干部學院資源對接,成功開辟100個現場教學點,并融入蘇州“三大法寶”相關課程,精心推出10套主題課程。其中,“重溫蘆蕩烽火”沉浸式思政課程入選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與教育部辦公廳聯合公布的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推介精品項目。在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蘆蕩村設立蘆蕩學堂師資庫,推出“蘆蕩學堂”紅色定制課程,構建了“5+8+5+1”的蘆蕩學堂課程體系,持續發揮沙家浜紅色文化的教育作用。自2023年以來,全域已接待游客和培訓團隊近127萬人次。二是做優紅色研學。因地制宜建設“蘆蕩火種”體驗園和研學營地,打造蘆蕩之聲小火車、蘆蕩火種小劇場等特色體驗項目,通過充滿年代感和故事背景的場景,為游客帶來不同的紅色主題休閑娛樂體驗。做優“沙家浜紅綠新學堂”研學項目,在抗戰勝利紀念日、清明節、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時間節點,承接機關單位、企業、中小學生等群體的參觀學習活動。創新性地打造沙家浜蘆棲amp;大運河勇士營地復合型文旅體驗基地,重點開發紅色培訓、研學拓展、企業團建等產品體系,全力推動傳統產品迭代升級,讓紅色文化在團建拓展中煥發新活力。自2024年以來,已開展各類研學活動50批次。三是做精紅色演藝。圍繞沙家浜紅色文化傳承發展,依托AR等數字科技手段,開發了《蘆影四季》《暗戰·沙家浜》等體驗式、沉浸式融合項目。煥新沙家浜“橫涇不夜天”夜游演藝,推出了參與度高、趣味性強、體驗感濃的沉浸式劇本體驗項目,依托沙家浜抗戰史,將革命烈士的故事進行情景式微話劇創作,持續升級“日夜有好戲”的紅色演藝體系。此外,以樣板戲全新演繹為出發點,以“紅色正劇+科技視覺”為創作定位,精心打造全新紅色主題演藝。
著眼“推動發展”,賦能紅色文旅“熱”起來。沙家浜鎮通過一條“魚米蟹鄉產業聯動帶”串聯成片,持續放大沙家浜“紅色IP”作用,聚力打造現代漁業產業及紅色文化旅游體驗為特色的農漁文旅融合示范片區。一是突出高位規劃。從全域視角出發,精心編制《常熟沙家浜漁文旅融合發展片區規劃》,突出沙家浜蘆葦蕩的特色功能,圍繞草蕩湖打造集旅游度假、教育培訓、文體休閑、商業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堅持把人引進來,還要把人留下來的發展理念,陸續建成沙家浜田園會客廳、“有戲”民宿等鄉村旅游的服務載體,通過整合優質資源,輻射帶動周邊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注重旅游體驗。深入挖掘特色資源,緊抓獨特優勢打造亮點,將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新動能。近年來,先后實施了區內蘆逸酒店、蘆蕩四季、同福裕客棧等住宿載體的改造提升,并引入華住、建國鉑萃等知名品牌,豐富餐飲業態。常態化舉辦四季品牌節慶活動,如“遇見沙家浜”全國票友戲曲大賽,已舉辦超千場,有效激發了文旅活力。三是延伸產業鏈條。依托國家濕地公園、5A級旅游景區——沙家浜風景區等優質旅游資源,推出“蘆蕩小蟹農”“蘆蕩小漁童”“蘆蕩小菜農”等親子互動課程,并定期舉辦露營音樂會、螃蟹達人賽等大眾活動。大力發展皮劃艇、槳板、村跑等休閑體育賽事,不僅豐富了游客體驗,還有效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切實提升了紅色文化資源帶來的獲得感。
三、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在新的歷史征程中,紅色文化的發展必然促使紅色旅游內涵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關聯更加密切。
做好紅色資源“向新提質”文章。紅色文化資源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需要在堅持開發保護并重的同時,與新時代的新特點、新要求、新技術相結合,只有實現“向新提質”,才能推進紅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一是提升紅色陣地展陳質量。持續加強紅色文化遺存的數字化保護,建立詳盡的名錄數據庫,運用科技手段保存展示。建設愛國主義基地的VR虛擬展廳,打破時空限制實現“互聯網虛擬展館+館內實地參觀”相結合的參觀模式。啟動紅色基因庫建設工作,借助5G、VR/AR等數字多媒體技術,對重點館藏文物進行高精度數字化采集,實現紅色文化的廣泛共享和深度利用。二是做好深層次挖掘研究。聯合黨史辦、重點媒體等單位,采用“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邀請老同志、革命后代講述革命歷史故事,通過視頻、動畫、文字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紅色文化。加強校地合作,著力打造紅色課題資料庫,將紅色資源融入學校思政教育體系,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與歷史責任。做精紅色演繹,依托AR等數字科技手段,開發更多體驗式、沉浸式紅色融合項目,讓紅色文化更加生動、鮮活。三是加大紅色文創開發力度。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提煉可用于文創產品開發的設計元素,開發紀念幣、革命文物書簽等紅色文創產品,通過文化產品傳承紅色基因,讓游客把紅色文化和記憶帶回家。
做好紅色旅游“向美而行”文章。紅色旅游資源場景的創新與利用,可以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紅色旅游目的地。通過紅色旅游資源與古鎮文化、綠色生態等特色資源的融合發展,可以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紅色旅游目的地,是激活紅色文化,強化大眾文化認同,增強社會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徑。一是豐富產品“供給端”。加快推進載體建設,打造集紅色培訓、紅色演藝、酒店會務為一體的紅色文旅綜合體。開發具備豐富文化元素的旅游產品,圍繞“回憶有新戲、自在有好戲、日夜有妙戲、成長有趣戲、未來有大戲”五大特色主題,推出“萬物有戲”全新品牌形象,讓游客在體驗中感受到歸屬感和認同感。二是做優文化“資源端”。完成楊彝紀念館、李雷故居等文保單位及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引入江南書院、民風民俗寫生基地等平臺載體,打造以“時光”為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民俗風情融于一體,為游客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三是延伸產品“價值端”。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創新打造復合型文旅體驗基地。引入社會資本發展草坪婚禮、農事體驗、自然教育、低空旅游等項目,豐富紅色旅游的內涵與外延。做優“沙家浜紅綠新學堂”研學項目,以獨特自然生態資源和民俗文化優勢,助力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
做好紅色名片“向高躍升”文章。立足資源稟賦基礎和產業發展需求,借助國資、社會資本的力量強化資源要素整合,以協同化運營推動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文旅資源的共享、優勢互補與協同并進。一是推動產業融合。加快環草蕩田園綜合體項目與推進下段涇村民宿集聚區項目的建設進度。周邊配套田園會客廳全域旅游展館、紅木非遺展示館、藝術家工作室、親子活動空間、特色主題餐飲等不同業態,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生態。鼓勵發展大閘蟹深加工產業,打造“四季有蟹”特色農產品供應體系,提升餐飲類特色消費產品的供給能力。二是推動資本融匯。引入市文旅公司、常熟農商銀行等國資背景單位,共同打造常熟全域旅游體系“紅色沙家浜”組團。通過資源整合與高效銜接,推動片區旅游資源與全市旅游資源、高端商務資源的深度融合。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紅色村”等文旅項目的開發運營,引入有戲客棧、花間亭等民宿品牌,將民宿建設理念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持續打造鄉村旅游消費新場景。三是推動市場融通。利用市場渠道差異化和功能需求互補優勢,加強個性化創新和協同化運營,全方位融入各類特色節慶和文化活動,實現資源互補、市場共拓和客源共享。借助抖音、同程、小紅書等全媒體矩陣,加大對沙家浜各類文化活動、特色節慶活動以及亮點的營銷力度,不斷提升沙家浜紅色文旅品牌的知名度。
責任編輯: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