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構建了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作用機制,并運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對其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確實有助于提高城市經濟韌性;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可通過促進綠色技術創新進而增強城市經濟韌性;當前的低碳政策對綠色創新數量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綠色創新質量的影響很小且不顯著。此外,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在城市區位層面存在異質性特征。
關鍵詞: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綠色技術創新;城市經濟韌性;多期雙重差分模型;綠色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3(a)--05
工業經濟時代,巨大的能源消耗導致了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負責任的大國,提出了“雙碳”目標。為推動城市的綠色低碳轉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早在2010年印發了《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選定五省八市作為首批試點地區。為了更深入地探索低碳發展模式,并為全國范圍內的低碳轉型提供可行路徑,發改委在2010年后,又于2012年和2017年分別確定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的低碳試點地區。
與本文直接相關的文獻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效果的相關研究。張華(2020)實證得出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以產業結構、創新水平等為中介變量驗證了政策的環境效應。郭沛和梁棟(2022)通過創新與產業結構兩個視角研究了低碳試點政策對城市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徐佳和崔靜波(2020)從不同政策工具、不同創新類型與不同企業特征的角度研究得出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夠促進綠色技術創新。王鋒和葛星(2022)實證得出,低碳城市試點政策顯著提高了企業員工的就業水平,并通過產出效應和要素替代效應促進了企業層面的就業水平。
另一方面,是經濟韌性的影響因素研究。徐媛媛和王琛(2017)認為產業的多樣化轉型有助于提升城市經濟體在面對風險時的抵抗能力。徐圓和鄧胡艷(2020)認為,技術創新能夠幫助經濟體在受創后快速恢復與變更新的發展途徑。趙春燕和王世平(2021)研究得出,對比專業化聚集,多樣化集聚是提升城市經濟韌性的核心要素。程廣斌和靳瑤(2022)研究得出創新能力是可通過影響資源配置、產業結構和人才管理三個方面進而影響城市經濟韌性。盧現祥和滕宇汯(2023)基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個維度,實證檢驗創新驅動政策與城市經濟韌性之間的內在聯系。
基于此,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1)在理論分析部分,將綠色技術創新作為中介變量,構建起“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綠色技術創新——城市經濟韌性”的傳導機制;(2)在實證過程中,從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衡量綠色技術創新水平,這有助于甄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以及對城市經濟韌性的真實作用效果。
1 理論分析與假說提出
1.1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直接作用機制
Martin等學者將經濟韌性的內涵界定為“抵御力、恢復力、適應力和更新力”四個方面,且被眾多學者肯定與接納。本文同樣將經濟韌性界定為這四種能力,其中,抵御力是指遭受沖擊時經濟體以其現有資源抵抗沖擊的能力;恢復力體現在經濟體在經歷沖擊后,其恢復原有狀態的能力;適應力表現在經濟體在沖擊后,調整自身結構以適應變化的外部條件的能力;而更新力則是指經濟體在新環境下開拓發展新路徑、創新模式的能力。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作為一種環境政策,其直接目的是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生態環境。《通知》明確提出“制定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配套政策、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倡導大眾低碳綠色生活方式”等具體任務,著力于降低碳強度、改善生態環境。一方面,溫室氣體排放管理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地方政府準確把握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企業的碳排放情況,從而有助于碳減排政策的精準制定和有效實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降低自然災害等突發狀況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提高經濟抵御和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同時,生態環境的改善意味著擁有更充沛的生態資源,為經濟體遭受沖擊后的恢復、適應與更新提供有力支撐,增強城市經濟韌性。另一方面,通過倡導低碳綠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推動企業節能減排、降低能耗,同時有助于城市居民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尚,降低城市生產生活的資源依賴度,提升城市經濟的自生能力和恢復能力,增強城市經濟韌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可以提高城市經濟韌性。
1.2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間接作用機制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推廣實施將有助于提升企業、產業乃至整個城市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首先,在企業層面,為促進企業生產方式的低碳轉型,各試點地區出臺的相關政策主要涉及兩類政策工具:激勵型政策工具與約束型政策工具。其中,常用的激勵型政策工具包括研發補助、人才培養等,根據相關研究,這些支持政策均會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產生促進作用。約束型政策工具包括排污違規企業關停處罰、排污征稅等,基于波特假說理論,適當的約束會給企業帶來額外成本,企業反而會增加研發投入進行綠色技術創新來彌補這部分成本。因此,約束型政策工具也會刺激綠色技術創新。其次,在產業層面,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要求迅速構建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的產業架構。一方面,要求試點地區要與當地傳統產業特色及綠色低碳理念相融合,彌補綠色低碳技術不足并推動當地傳統產業綠色低碳化轉型;另一方面,要求試點地區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無論是傳統產業的綠色化轉型,還是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都將直接擴大綠色技術創新的應用領域和技術供給主體,提高整個工業體系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最后,在城市層面,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倡導全體市民積極踐行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刺激大眾對低碳產品的消費需求,弘揚低碳消費理念。根據“需求拉動創新”假說,企業的創新行為是基于“利潤最大化”原則,有效需求可以推動技術創新。此外,大眾低碳消費理念的形成會反饋調節政策實施,進一步放大政策效果。
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增強城市經濟韌性:一方面,從產業多樣化視角來看,綠色技術創新尤其是突破性創新、顛覆性創新能夠提高產品的多樣化程度,促進產業多樣化發展,使城市工業體系中迸發出更多的綠色產業、低碳產業,而產業多樣化則有助于分散風險,降低經濟體遭遇沖擊時的脆弱性,提高抵御和吸收能力,進而增強城市經濟韌性。另一方面,從產業結構優化的視角來看,綠色技術創新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在驅動力,有助于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以及落后產能淘汰出局,進而幫助經濟在遭遇沖擊后迅速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甚至開啟新的增長路徑,提高經濟的恢復和重啟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低碳城市試點政策通過促進綠色技術創新進而增強城市經濟韌性。
2 研究設計
2.1 模型設定
2.1.1 基準回歸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法,通過比較同一試點城市在政策實施前后經濟韌性的差異,以及處理組與對照組經濟韌性在同一時點上的經濟韌性差異,進而識別出政策實施對城市經濟韌性產生的凈影響。
Resilienceit=β0+β1did+β2controli,t+αt+γp+εi,t(1)
α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γp表示城市固定效應,εit包含模型中不可觀測的其他影響因素。
2.1.2 中介效應模型設定
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低碳城市試點政策通過推動綠色技術創新進而提高城市經濟韌性,為了驗證這一作用機制,本文將采用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借鑒其做法,模型如下:
Mi,t=β0+αdid+ρcontroli,t+αt+γp+εi,t(2)
Resilienceit=β'0+bdid+cMi,t+ρcontroli,t+α't+γ'p+ε'i,t(3)
2.2 變量說明
2.2.1 被解釋變量
城市經濟韌性(Resilience):本文參考趙春燕和王世平(2021)的方法,采用城市實際GDP增長率(基準年為2003年),計算每個城市每年實際GDP增長率與2008年實際GDP增長率的差異rdvalue,接著確定這些差異中的最小值minrdvalue和最大值maxrdvalue,以此來計算各城市的經濟韌性。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2.2.2 核心解釋變量
核心解釋變量did是試點城市的虛擬變量與政策試點前后虛擬變量的交乘項,反映城市i在t年是否實施了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虛擬變量。若城市i在t年實施了該政策,則該變量值為1,反之為0。
2.2.3 中介變量
考慮到單純使用綠色創新數量無法從根本上考察低碳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以及對城市經濟韌性的真實影響,故借鑒陶鋒等(2021)的方法,從綠色技術創新數量與質量兩個維度衡量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具體做法如下:采用獲得的綠色專利數量占專利數量的比重來衡量綠色技術創新數量,采用獲得的綠色發明專利數量占專利數量的比重來衡量綠色技術創新質量。
2.2.4 控制變量
為精準估計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控制可能對城市經濟韌性產生影響的因素。本文選取基礎設施、產業結構、政策支持、對外開放水平、人力資本等為控制變量。其中,基礎設施用該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GDP的比值來衡量;產業結構用該城市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值來衡量;政策支持用該城市公共財政支出取對數來衡量;對外開放水平用該城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數取對數來衡量;人力資本用該城市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數取對數來衡量。
2.3 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國家知識產權局和WIPO綠色專利清單。考慮到數據可得性與連續性,對部分數據進行刪除或插值處理,本文選取包括試點城市在內的247個地級市。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3 實證檢驗
3.1 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基于模型(1)檢驗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實施對城市經濟韌性的直接作用機制。結果如表2列(1)列(2)所示。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進行回歸,did的系數估計結果都顯著為正,說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夠促進城市經濟韌性提高。在加入了控制變量之后,如表2列(2)所示,促進效應更好。因此,假設1得到驗證。
3.2 穩健性檢驗
3.2.1 平行趨勢檢驗
使用雙重差分法前,必須滿足平行趨勢假定,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政策實施前以及政策實施之后前三年,兩組之間并無顯著的統計差異。從政策實施的第四年開始,試點城市的經濟韌性顯著提升,這可能是因為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存在滯后效應。因此,平行趨勢假設在本文中得到了基本證實。
3.2.2 PSM-DID
為實現處理組和對照組之間更為平衡的比較,進而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本文進一步引入PSM-DID進行穩健性檢驗。將控制變量作為協變量,選用最鄰近匹配與半徑匹配的方法,其中協變量的標準誤偏差都控制在10%以內,表明平衡性檢驗已通過。完成匹配后,使用多期雙重差分法回歸,結果如表2列(3)列(4)顯示,核心解釋變量系數β依然顯著為正,與基準回歸結果相一致,假設1得到進一步支持。
3.2.3 個體安慰劑檢驗
為解決因忽略一些無法觀察到的因素而產生錯誤的結論問題,進行安慰劑檢驗,該檢驗通過從原始城市樣本中隨機選擇與實際試點城市數量相同的城市作為處理組,其他城市作為對照組,并使用相同的回歸模型進行偽回歸500次。結果如圖2所示,大多數的隨機系數P值都超過0.1,且系數的分布主要集中在0附近,呈現出接近正態分布的形態。實際估計系數與安慰劑檢驗結果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實證結果可信。
4 進一步分析
4.1 中介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
模型(2)的結果如表3列(1)列(2)所示,表3列(1)的did系數顯著為正,表3列(2)的did系數不顯著且保留結果為0,表明當前試點城市實施的低碳政策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活動的激勵作用主要體現為策略性創新而非實質性創新活動的增加,企業為獲得政府低碳政策的相關資金支持,表面上積極申報綠色技術研發項目,在項目競標成功后并未將相應資源真正投入到綠色創新活動中,導致綠色創新質量未出現明顯改善,即低碳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只有“水平效應”,而無“垂直效應”。
模型(3)的結果如表3列(3)列(4)所示,對比可得,綠色技術創新數量和質量的系數估計值均為正,且后者大于前者,表明綠色創新質量對城市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大于綠色創新數量。但遺憾的是,從顯著性水平來看,綠色技術創新數量的系數在0.1的顯著水平下為正,而綠色創新質量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原因是,綠色發明專利作為一種技術難度更高、研發周期更長的技術創新成果,無論是其自身的突破還是其對經濟韌性促進作用的釋放,都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導致本文的實證結果未能明顯捕捉到綠色創新質量對經濟韌性的顯著影響。
4.2 異質性分析
考慮到試點城市因區位因素而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經濟基礎,這對城市經濟韌性產生不同影響。因此,根據城市區位將樣本劃分為東部與中西部城市,并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3列(5)列(6)所示。列(5)為東部城市、列(6)為中西部城市,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均顯著為正,且該政策對中西部城市的影響程度大于東部城市。其可能的原因是:相比東部城市,中西部城市在礦產資源等資源稟賦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這使得其工業結構長期偏重于高污高排的重工業,而這些行業恰恰是低碳政策的重點關注對象和作用領域。因此,低碳試點政策對中西部城市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大于東部城市。
5 結論與政策啟示
通過對低碳試點政策影響城市經濟韌性的作用機制進行實證檢驗,本文得出以下幾點重要結論:低碳試點政策確實有助于提升城市經濟韌性;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夠通過促進綠色技術創新進而增強城市經濟韌性;目前的低碳政策對綠色創新數量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對綠色創新質量的影響很小且不顯著。此外,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在城市區位層面呈現出異質性特征。政策啟示如下:
第一,完善低碳政策體系,充分釋放其對經濟韌性的促進效能。應深入總結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經驗,秉持“先試點后推廣”的漸進式改革模式,逐步將成功經驗推廣到全國范圍,持續修訂并完善獎懲政策工具,充分發揮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助推作用。
第二,嚴抓低碳政策落實,發揮其對綠色創新質量的激勵作用。應高度重視政策落實,以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質量,加強對綠色技術研發項目的審核,提高獎勵型政策工具的準入門檻。同時,強化綠色研發項目的過程性監督與考核,對企業濫竽充數、弄虛作假等策略性創新行為予以嚴懲,杜絕綠色技術創新出現低質高量的現象。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從長遠利益角度出發,開展綠色技術創新,進而提高城市經濟韌性。
第三,因地制宜調整低碳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不同類型城市協調發展。中央在制定低碳試點政策時,應秉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以推動城市經濟韌性的均衡發展。具體而言,適當對中西部地區予以政策傾斜,著力引導中西部地區把握低碳政策機遇,憑借政策優勢實現產業結構清潔和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增強城市經濟韌性。
參考文獻
張華.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夠降低碳排放嗎: 來自準自然實驗的證據[J].經濟管理,2020,42(6):25-41.
郭沛,梁棟.低碳試點政策是否提高了城市碳排放效率: 基于低碳試點城市的準自然實驗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 (7):1876-1892.
徐佳,崔靜波.低碳城市和企業綠色技術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20(12):178-196.
王鋒,葛星.低碳轉型沖擊就業嗎: 來自低碳城市試點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2(5):81-99.
徐媛媛,王琛.金融危機背景下區域經濟彈性的影響因素: 以浙江省和江蘇省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8):986-994.
徐圓,鄧胡艷.多樣化、創新能力與城市經濟韌性[J].經濟學動態,2020(8):88-104.
趙春燕,王世平.經濟集聚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1):102-114.
程廣斌,靳瑤.創新能力提升是否能夠增強城市經濟韌性?[J].現代經濟探討,2022(2):1-11+32.
盧現祥,滕宇汯.創新驅動政策如何提升城市經濟韌性: 基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機制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3(7):102-113.
鈔小靜,薛志欣.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對中國經濟韌性的影響: 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動態,2023(8):44-62.
呂鐵,黃婭娜.消費需求引致的企業創新: 來自中國家電行業的證據[J].經濟管理,2021,43(7):25-43.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陶鋒,趙錦瑜,周浩.環境規制實現了綠色技術創新的“增量提質”嗎: 來自環保目標責任制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1 (2):136-154.
代新玲,劉偉.產業數字化、技術創新與城市經濟韌性[J].中國流通經濟,2022,36(12):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