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組建創新聯合體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本文歸納總結了現階段新興產業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在組建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分析了構建創新聯合體的經驗與不足,并以甘肅省鎳鈷資源高效利用及新產品開發創新聯合體、湖北省車規級芯片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以及河北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創新聯合體為例,對比分析了任務型創新聯合體的構建路徑。在此基礎上,本文分別從政府、龍頭企業、參與主體三方面對創新聯合體的組建提出了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興產業;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區域經濟;培育路徑;產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3(a)--05
目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歷史性交匯,全球科技進入新一輪創新密集期,我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任務。2022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方案中指出“支持中央企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進一步明確了創新聯合體應以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為任務導向。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嘗試構建創新聯合體,對創新聯合體的組建模式進行了先行探索。本文將基于三個創新聯合體的發展現狀、構建路徑及障礙等問題進行案例比較分析,以期形成具有參考價值的對策建議,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建設的創新主體提供借鑒方案。
1 文獻綜述
創新聯合體作為新型舉國體制下探索的組織形態,自提出以來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創新聯盟是創新聯合體的組織形式,而協同創新是創新聯合體的合作模式,對這兩者進行辯證的、多維度的理論研究,能為我國當前創新聯合體的組建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1 創新聯盟
創新聯盟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其發展歷程從企業之間的合作競爭,逐步演化到企業同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等多部門的合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指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了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創新聯盟中的資源多元化有助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1],創新聯盟中資源異質性越低、外部市場不確定度越低,資源的多樣性越能提高企業創新能力[2]。創新聯盟規模越大、存活率越高,企業就越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和知識來提升創新水平[3]。然而,組織成本、獨立創新與協同創新的風險系數、創新資源協同利用率等因素影響了創新聯盟的穩定性[4]。
1.2 協同創新
Etzkowitz等(2000)[5]將三螺旋模型理論引入創新理論中,認為創新系統應由政府、企業和大學三方參與,三方形成纏繞的三重螺旋狀,企業負責完成新產品的生產,政府確保三者的穩定互動與資源交換,大學負責提供智力和創新技術;三者相互融合交錯,溝通靈活,以此形成持續的創新合力。Giesecke(2000)[6]指出創新不是一個線性模式,它是作為復雜的協同網絡包括諸多學科知識與多元參與者的互動。徐宏等(2020)[7]認為產學研合作可以有效促進我國科技與經濟相結合,也是我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劉玉蓮等(2019)[8]基于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進行測算分析,發現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系統的協同度整體偏低,行業間差距較為顯著。
1.3 創新聯合體
“創新聯合體”概念提出的時間相對較短,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建設必要性分析和發展路徑研究。羅小芳等(2021)[9]認為創新聯合體是指在政府鼓勵下,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研究院、創新聯盟、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和技術中心,在創新體內部通過協議章程和制度來約束行為,這種創新聯合體有助于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梁翠華等(2022)[10]認為創新聯合體具備任務導向性,創新主體間具有清晰的契約關系,是為共同完成重大科技項目而存在的契約組織。張赤東等(2021)[11]認為創新聯合體應由創新型領軍企業牽頭組建,使命在于承擔并完成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研發任務;創新聯合體需要調動全國的優勢資源,并且需要政府的干預和引導。孫冰梅等(2024)[12]以之江實驗室為例,深入分析了創新聯合體如何通過多維度協同,驅動智能計算關鍵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
2 創新聯合體的內涵及分類
2.1 創新聯合體的概念及特點
創新聯合體是在政府政策引導下,以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為導向,由龍頭企業牽頭,通過市場化機制,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共建的創新組織形式。其組建目的是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吸引優勢創新主體聚集,從而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協同創新合力,突破制約產業技術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創新聯合體具有功能明確、企業牽頭、多主體性、合作網絡及非實體組織等特性。首先,創新聯合體功能清晰,即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破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其次,創新聯合體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市場為導向,由龍頭企業牽頭建設。再次,創新聯合體作為聯合攻關組織,需要政府、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聯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多個優勢創新主體進行合作。最后,多主體共同參與,需要通過復雜的合作網絡相互作用,各方的資源、知識、人才、科技成果等在合作網絡中按約定有序流動。
2.2 創新聯合體的分類
現階段,各地方支持組建的創新聯合體大體可分為三類,分別是任務型創新聯合體、體系化創新聯合體、實體性創新聯合體。
任務型創新聯合體主要是指以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為導向,各創新主體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最終實現制約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突破。體系化創新聯合體主要是一種體系化技術創新合作組織,在提供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和政策咨詢等方面發揮作用。實體性創新聯合體則是由領軍企業牽頭發起,各創新主體共同出資成立研發型企業,推動技術轉移,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3 基于多案例分析的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構建路徑
3.1 案例概況
3.1.1 甘肅省鎳鈷資源高效利用及新產品開發創新聯合體
2021年3月,甘肅省科技廳、省工信廳聯合印發《甘肅省企業創新聯合體組建與運行管理辦法(試行)》,支持省內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強的企業,聯合行業上下游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組建創新聯合體。同月,甘肅省鎳鈷資源高效利用及新產品開發創新聯合體(下文簡稱甘肅鎳鈷聯合體)獲批。該創新聯合體面向甘肅省的傳統優勢產業——有色冶金產業,立足鎳鈷產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需求,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控股的特大型采、選、冶、化、深加工聯合企業,省內唯一的世界500強企業——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建設,聯合了中南大學、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等國內38所科研院校和大中小企業共同建設。
3.1.2 湖北省車規級芯片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
2022年4月,湖北省科技廳印發《關于推進湖北省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推進構建領軍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產業鏈供應鏈上下融通的創新聯合體。同年5月,湖北省車規級芯片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下文簡稱湖北芯片聯合體)正式啟動運行。該創新聯合體面向湖北省工業第一大支柱產業——汽車產業,由在鄂央企、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8家單位共同組建。
3.1.3 河北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創新聯合體
2022年4月,河北省科學技術廳印發《關于聯動實施“四個一批”項目推動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方案》,提出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以推動河北省12個主導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每個產業集群打造一個創新聯合體。同年8月,河北省科技廳主導籌建了首個創新聯合體——河北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創新聯合體(下文簡稱河北三代半聯合體)。該創新聯合體面向河北省優勢產業——第三代半導體產業。該創新聯合體由15家創新主體聯合共同發起,其中中國電科十三所及其產業化公司占據6席。中國電科十三所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半導體研究所,年產值突破百億元。其他發起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聯盟等優勢創新主體。
3.2 任務型創新聯合體的解構分析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多維度的、非線性的協同互動過程[10],多方主體基于共同目標,發揮各自優勢,在外部支持下完成創新任務,達到“1+1gt;2”的協同效果。
3.2.1 行業目標培育
三個案例均以共同目標為導向,除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開展產業重大技術攻關外,還包括建立公共技術平臺、提供政府咨詢服務、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引進培養技術人才等主要任務,以實現技術突破、帶動產業發展為建設目標。
三個案例所在產業不僅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還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技術產業。國家已設置了產業領域內重點項目,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見表1)。
3.2.2 多主體參與創新
三個案例作為高技術產業任務型創新聯合體的典型代表,均由大型國企牽頭建設,具備資金、人才、產業配套等全方位資源支持。其聯合建設單位均包含國內一流的研究院所、高等學校、產業上下游的企業,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多元化協同創新,為技術突破提供智力保障和應用場景(見表2)。
3.2.3 外部政策支持
甘肅、湖北、河北三省均已印發支持組建創新聯合體的政策文件,明確了創新聯合體的面向產業、建設目標和支持政策。在三省的支持政策中,雖然都把承擔重大科技項目排在第一優先序列,但對創新聯合體的組織形式、機制體制等沒有具體要求(見表3)。
3.3 任務型創新聯合體的障礙歸類
3.3.1 內部管理機制不明
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需跨地域整合多種創新資源,現場溝通成本高,影響項目進度。甘肅鎳鈷聯合體在第一屆二次理事會上曾提出了下一步要著力解決信息交流效率不高的問題。
創新聯合體由多種類型的創新主體組建而成,各創新主體的單位性質不同,彼此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而且由于不設立實體機構,僅靠承擔重大科研任務作為紐帶,其約束力不強,溝通機制也不明確,往往耽誤項目的正常推進。
3.3.2 監管法規欠缺
現階段,多數建議創新聯合體在開展技術攻關前,通過協議約定好聯合創新成果的分配與歸屬問題。在開展聯合體攻關前,投入經費資源多的創新主體具有天然優勢,在事前約定中,其所有權分配比例通常較大。但在實際攻關過程中,這類主體可能僅投入經費資源,不提供科技、人才資源等關鍵資源,將技術攻關的重任推諉給其他主體,而參與主體較多,且沒有行政關系,還會涉及對科研成果的管理機制不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等問題。
3.3.3 政策配套不完善
目前,省級主管部門優先通過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對創新聯合體給予傾斜支持,這對于開展制約國家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攻關而言,經費體量明顯受限。同時,由于創新聯合體的聯合建設單位較多,項目經費體量較小,致使部分主體無法參與項目的技術攻關。例如,甘肅鎳鈷聯合體參與單位共38家,但在申報甘肅省創新聯合體重大科技項目時,僅8家單位共同申報,部分創新主體并未參與其中。部分地方政府選擇同龍頭企業聯合張榜,開展“揭榜掛帥”,但企業和政府共同出資聯合張榜,企業張榜提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家亟待攻關的重要任務存在偏差。
3.4 基于案例對比的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構建路徑
3.4.1 目標構建:錨定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來,各地方積極響應,開展調研、制訂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指引,引導企業牽頭建設創新聯合體。通過上述案例對比不難發現,在組建創新聯合體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需明晰創新聯合體的定位,錨定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始終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作為創新聯合體的建設導向。盡管目前國家層面尚未發布與創新聯合體配套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但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均將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傾斜支持放在首位,通過“靶向扶持”,發布省級重大項目,引導優勢創新主體向龍頭企業聚集,共同開展產業重大技術攻關,以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同時,地方政府優先推薦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幫助創新聯合體發揮效能。因此,明確的創新目標是構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的基石。
3.4.2 組織模式:多元協同網絡參與
創新聯合體的組建圍繞著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遵循自上而下推動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創新發展相結合原則,只有政府制定引導政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應用企業等優勢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創新聯合體的組建工作。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可知,在現階段創新聯合體的組建過程中,龍頭企業普遍選擇聚合優勢創新資源,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建設創新聯合體,且不受地域限制,均積極與國內優勢單位聯合共建,實現了地域和參與主體的多元化。而從政策層面來看,地方政府選擇引導支持創新聯合體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通過搭建大協作、網絡化的創新平臺,助力創新聯合體內部形成有序的互動網絡,從而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確保創新聯合體的有效組建。
3.4.3 推動路徑:發揮自上而下的國家優勢
創新聯合體以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導向,單一企業憑借自身力量很難吸引其他優勢創新主體聚集,更難以獨立實現制約國家產業技術發展的關鍵技術突破。為完成創新聯合體的組建,必須由政府部門去推動組建工作,由政府甄選行業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在此基礎上協助龍頭企業尋找其他優勢創新主體,構建復雜的、多元化的協同創新網絡,如此才能形成有技術攻關能力、有人才智力資源、有產業優勢資源、有實際存在意義的創新聯合體。例如,在三個案例中,創新主體包括全產業鏈上下游的應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創新主體,它們不受地理位置限制且遍布全國各地。顯然,僅依靠牽頭單位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組建工作的。只有充分發揮自上而下的國家優勢,才能完成創新聯合體組建。
3.4.4 運行機制:培育自下而上的創新機制
創新聯合體的組建與實施,需要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自上至下地推動落實;而對于創新聯合體任務的達成,則需要堅持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培育自下而上的創新機制,完成創新突破。
科技成果轉化應始終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在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引導下,開展自下而上的創新模式,有利于將全社會的優勢創新力量聚焦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國家創新目標瞄準復雜的經濟市場,將國家重大技術攻關專項與突破制約產業技術發展的難題有機結合,從而避免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出現“兩張皮”的現象。例如,河北省在指導創新聯合體組建過程中,成立了產業領域專家組,按照源于企業、服務產業原則,提出重點技術研發任務清單,有效規避了不適用于市場的研發方向,引導創新主體組織開展產業共性技術攻關,有效推動了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4 我國任務型創新聯合體的發展建議
4.1 政府統籌規劃,發揮外部引導監管功能
第一,支持承擔科技項目。建議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選取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試點工作,鼓勵創新聯合體作為項目單位承擔科技項目。從地方政府角度出發,建議圍繞高技術產業,綜合考慮當地優勢產業,制定由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工作指引,主動甄選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引導技術攻關方向,并建立風險補償政策,以降低創新風險。
第二,引導完善機制體制。創新聯合體的共建單位較多,在眾多優勢創新主體中,僅憑龍頭企業未必能承擔組織協調的重任。因此,需要政府介入,完善機制體制建設,對創新主體進行管理和督導。地方政府制定印發工作指引,統籌設計創新聯合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機制體制,幫助創新聯合體明確其功能定位、建設目標、主要任務、支持政策等關鍵因素,并在運行階段提供橫向協調服務,規避沖突,理順責任、權利與義務關系。對已經成立的創新聯合體實行動態管理,建立考核標準和退出機制,引導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并提供全方位的項目、制度和資金保障。
第三,支撐建設溝通平臺。在創新聯合體組建的初始階段,很容易忽視設置溝通機制,而隨著技術攻關任務的推進,缺失有效的溝通機制會導致各創新主體間產生隔閡,嚴重阻礙項目進展。因此,地方政府在組建階段應考慮建設溝通平臺,促進各創新主體間高效溝通和信息共享。建設溝通平臺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即信息化平臺和實體工作組,使兩個平臺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提升溝通效率。
4.2 以企業為主體,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第一,國有企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創新聯合體尚處于組建初期,定向扶持專項尚未出臺,對于現階段的龍頭企業而言,建設創新聯合體可能難以獲得充足的經費支持,而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則需要為創新聯合體提供技術資源、創新資源、人才資源等保障,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難度較大。國企應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帶頭攻關制約我國高技術發展的瓶頸問題。
第二,立足市場把握聯合攻關方向。龍頭企業作為創新聯合體的牽頭單位,在組建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對于市場需求反應最靈敏,聯合攻關成果最終也需要通過企業轉化為產品,并推向市場進行推廣應用。只有任務導向和市場經濟兩者相符合,才能真正解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第三,發揮牽頭作用規范成果歸屬。政府主管部門應對聯合攻關成果歸屬問題制訂指導性文件,協助各創新主體依據規定對成果進行分配。但在執行層面,簽訂約定協議、聯合攻關成果如何分配等具體問題,則應由龍頭企業發揮牽頭單位作用,組織各創新主體,按照“一事一議”,及時就聯合科技成果的歸屬問題進行分配和界定。有關科研成果全過程管理導入溝通平臺,通過溝通平臺及時推進成果分配的執行工作。
第四,鼓勵優勢大型民企牽頭建設。在解決制約國家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問題上,除國有大型企業有能力牽頭建設以外,在適當時機應積極鼓勵有技術、有資源、有能力的大型民營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
4.3 多創新主體參與,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關鍵核心技術通常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單一創新主體很難完成技術攻關,因此創新聯合體的組建離不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共同參與,它們能夠提供優秀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科技型企業則是應用研究的主力軍。在創新聯合體的組建過程中,產業鏈中的企業資源和能力在多層次、多維度上存在互補性,通過共同建設創新聯合體可以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共同梳理技術短板,構建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提高技術攻關能力,最終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服務平臺,作為連接科技創新各個環節的重要橋梁,可為創新主體提供質量監督、檢驗檢測、行業資訊、標準研制等科技服務。此外,適時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實體化公司,對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落地進程,推動創新聯合體的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畢靜煜,謝恩,魏海笑.聯盟伙伴技術多樣性對企業突破性創新的影響: 研發聯盟組合特征的調節作用[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1,33(2):41-52.
Cui A S, O’Connor G. Alliance Portfolio Resource Diversity and Firm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2,76(4):24-43.
楊張博,王欽.結構的力量: 聯盟網絡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7):154-162.
孫凱,郭穩.競合視角下高技術企業創新聯盟穩定性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1,29(3):219-229.
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0,29(2):109-123.
Giesecke S. The contrasting roles of gover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he US and Germany[J]. Research Policy, 2000,29(2):205-223.
徐宏,李萬春.中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管理研究,2020,38(3):2-7.
劉玉蓮,張崢.我國高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系統協同度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9):183-189.
羅小芳, 李小平.為什么要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N]. 光明日報, 2021-6-8(15版).
梁翠華,方荃,周成.高質量構建創新聯合體[J].中國人才,2022 (4):15-17.
張赤東, 彭曉藝. 創新聯合體的概念界定與政策內涵[J]. 科技中國, 2021(6):5-9.
孫冰梅,尹西明,陳勁,等.同題共答: 創新聯合體驅動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突破的機制研究: 以之江實驗室為例[J].南開管理評論,2024,27(6):7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