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提出“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又一次賦予江蘇新的重大使命。近年來,淮安市淮安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周總理的家鄉建設好,很有象征意義”的殷切囑托,堅決貫徹落實江蘇省委、淮安市委的決策部署,按照在全市“當龍頭、作表率”的目標定位,找準切入點,下好先手棋,聚焦薄弱處,打好攻堅戰,以實干實效厚植新質生產力,為全市、全省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作出應有貢獻。
一、在增強產業支撐力上下功夫,加快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淮安區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按照省委、市委部署,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重中之重,突出強鏈補鏈延鏈,不斷增強產業支撐力。
招引培育新興產業。著眼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強要素保障和政策落實,發揮好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推動產業聚鏈成群、集群突破。近年來,淮安區從過去的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型,重點圍繞下一代數字信息、新能源汽車、光電、醫藥等新興產業進行布局,把突破重點放到“鏈主”型、龍頭型項目上,持續重抓科技型項目和專精特新企業招引,強化產業鏈思維,引入一批投資規模大、市場前景好、產出效益高的優質項目,吸引上下游企業連帶跟進。精準把握上級最新政策導向,不斷提升基金招商專業性,圍繞創投、產投、并購等多方向發展基金,加大與市屬基金的合作力度,引導、撬動資本以耐得住、等得起的“長期主義”思維投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戰略性重點領域,持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導力量。淮安區對照全省“10+X”未來產業體系,根據現有產業體系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審慎選擇賽道,聚焦新型儲能、第三代半導體、零碳負碳等全省優先發展方向,著力搭平臺、建體系、拓場景、育產品,推動蘇鹽井神、文盛電子等重點企業研發中心擴能升級,對接電子科技大學、東華大學等業內頂尖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合作。鼓勵引導企業開展行業前瞻性研發,持續突破核心技術工藝,增強引領產業發展的話語權。在科學論證基礎上,謀劃制定實施未來產業專項規劃、行動方案及配套政策,吸引導入一批前沿性未來產業,全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堅持把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任務,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出臺《關于促進工業經濟發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從頂層設計上為全區傳統產業發展制定路線圖,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全方位保障,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搶抓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重大政策機遇,深化“智改數轉網聯”賦能,推動建材、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煥新,加快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淮安區歷史底蘊深厚、文旅資源豐富,尤其具有“周恩來總理家鄉、三大名著誕生地”這一鮮明的城市文化標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淮安區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獨特優勢。淮安區深耕本土文化資源,結合不同景區景點特色,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延長場館服務時間,推出系列便民措施,增加夜間游覽消費活動,精心策劃“全新全藝樂游淮安”金秋文旅系列活動。圍繞河下古鎮等核心板塊,改變過去由政府大包大攬、大拆大建的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來投資運營,政府僅提供適當基礎配套,使政府前期投資壓力減輕的同時,也讓文旅項目更有市場競爭力。
二、在增強創新驅動力上下功夫,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濃度
江蘇要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首選項”“必答題”,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新質生產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淮安區搶抓江蘇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的“助力提高蘇中蘇北地區創新濃度”新機遇,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筑牢科創載體支撐。聚焦主導產業,利用現有閑置廠房或辦公用房,建立“眾創空間、孵化中心”等創孵載體,搭建助力企業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資源共享、科技交流合作的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資源高效整合、優化配置。積極策應省委、省政府“加快省內創新資源優化布局,推動有條件的高校院所學科共建、設立研發基地”等工作部署,主動對接大院大所,以項目為載體,規劃布局一批技術轉移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生產車間。指導潤陽產業園申報市級科創載體,支持榮安科創綜合體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聯合研發中心、技術轉移平臺,提升載體創新能力,打造省市級科創載體標桿。依托淮昆產業園平臺優勢,幫助企業在蘇南設立“科創飛地”,開展科技攻關,實現“生產在蘇北、研發在蘇南”,“創新在蘇南、轉化在蘇北”。
夯實企業創新基礎。堅持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出臺《淮安區縣域科技躍升行動計劃》,明確12項具體措施,積極做好科技創新要素的提前導入,加速構建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龍頭、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支持企業加大投入、研發創新,通過打造創新企業集群,厚植孕育新質生產力的肥沃土壤。推動創新資源加速向企業集聚,引導蘇鹽井神公司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圍繞氫能“制儲運用”等領域,與大院名校合作建設產業創新研究院,指導推薦文盛電子、雙環齒輪等企業爭創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捷群電子、鴻富翰科技等企業積極向總部協調爭取在淮安區建立研發分中心。通過“揭榜掛帥”等形式,支持企業開展前瞻性、原創性研發,加強對行業“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推進人才強區,緊扣“2+2+N”產業體系,著力引進一批產業急需緊缺的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在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勇攀科技高峰。舉辦“電子科技大學·淮安科技人才合作洽談會”,探索企業人才培養新路徑。以企業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深化重點企業與大院大所、職技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產學研合作在實體化、市場化、產業化方面融合升級,破解科研產業相脫節、“兩張皮”“中梗阻”等難題,培養一批高技能產業工人,打造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專業化人才隊伍。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出臺引才政策,持續升級人才安居工程,推進人才社區建設工作,新建高標準人才公寓,積極做好高層次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工作,進一步增強企業引才自信心,激發企業引才用才積極性。對外引內培的科技人才,及時給予事業上的資助和生活上的保障,既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也為人才來淮留淮工作解除后顧之憂,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技創新、尊重研發人才的良好氛圍,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能長久。
三、在增強要素保障力上下功夫,不斷加大改革破題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新質生產力是生產要素的系統集成。淮安區堅持為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集聚優質的要素資源,加快構筑高質量發展“引力場”,全力打贏區域競爭“先手棋”。
優化營商環境。認真落實省委、市委部署,堅持“五個環境建設”一體推進,把“做的要比說得好,服務要比需求早”貫穿工作始終,按照“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務環境最優、辦事效率最高”的“四最”營商環境建設要求,加大改革力度。淮安區連續入選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區,創新組建“海棠代辦”,重大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對經濟開發區范圍內重大工業項目,區內審批權限全部無條件下放到園區進行集中閉環審批,凡是涉及省市權限的,由園區向上打包代為辦理。發揮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電商物流園平臺優勢,推動區內重點企業與物流骨干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構建聯動機制,降低物流成本。探索建立區內企業產業鏈協作、供應鏈協同機制,推動應用場景向本地企業供給。持續優化涉企處罰紀檢、司法“雙備案”制度,努力建成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投資目的地,讓各類經營主體運營成本最低,辦事效能最高,貿易投資最便利,發展預期最穩定。圍繞增強集聚力、承載力、吸引力,持續增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
深化園區改革。聚焦淮安市委提出的“解決好發展載體強不強”問題,結合上級部署要求和淮安區實際,按照“一區多園、產城融合”的發展思路,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有效打通平臺園區工作中的斷點堵點,“開發區+功能園區”發展模式逐步完善。堅持把去行政化、去社會化改革同人事薪酬體制改革、招商機制改革協同推進,徹底剝離開發園區社會事務,成立招商管理公司并實體化運行,將人員精力聚焦于項目招引建設、服務企業發展。充分釋放淮昆臺資產業合作省級政策效能,搶抓蘇南新一輪轉型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引導昆山乃至蘇州外遷項目優先向淮安區轉移,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加快構建淮昆兩地產業互融、發展協同、互惠互利的新格局。用好一區多園載體優勢,依托商會等資源,積極對接高端資源要素,大力引進一批牽引力大、撬動性強、經濟貢獻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堅持“以項目論英雄、以實績論功過”,建立人員動態進出機制,健全開發區人員選拔、考核、激勵等機制,摒棄身份論、資格論,恪守實干實績實效原則,按照實績分配薪酬。精準開展“放權賦能”,加大審批賦權事項承接,配強審批專職人員,認真貫徹落實“四即”快速審批,真正推動實現“園區事園區辦”。
統籌要素保障。圍繞市委提出的“空間要素足不足”問題,加大園區低效用地盤活力度,綜合運用征收、“騰籠換鳥”、司法處置等手段,推動節地增效,實現“向存量要空間、要效益”。構建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為支撐、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科創投入體系,有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持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開展銀企“雙拜訪”“金融服務萬企行”等活動,在摸清企業融資需求基礎上,優先為重點科技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發揮“政銀企擔”四方合作機制,進一步落實融資降本措施,切實發揮金融助企發展、紓困解難作用。抓住新能源、新技術、新產業推廣應用帶來的能源替代機遇,充實區級能耗“儲備池”,有效滿足各類企業需求。把握綠色化發展方向,通過“僵尸企業”釋放、存量企業騰挪、現有企業技改等多種渠道,釋放環境容量指標,以新質生產力的“含綠量”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
筑牢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命重于泰山。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把安全生產擺到重要位置,樹牢安全發展理念,絕不能只重發展不顧安全,更不能將其視作無關痛癢的事,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淮安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按照“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方案”相關要求,始終保持警鐘長鳴,堅決克服麻痹懈怠思想,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緊抓實安全生產工作,全面排查整改“廠中廠”、停產企業、道路交通等安全隱患,進一步健全城區地下管網施工提前報備制度,加快燃氣瓶產權置換進度,推動涉氨冷凍企業排查常態化,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8年“雙下降”,全區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