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長,如何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文章從跨學科整合視角出發,探討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協同教學的模式與路徑,提出通過課程內容整合、教學方法創新、教師協作機制建立以及評估反饋體系優化,來實現高職教育中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旨在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提供有效的教學解決方案。
關鍵詞 跨學科整合;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5.021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History and Vocational Skills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JIANG Yonghong
(Loudi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Loudi, Hunan 417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growing demand for skilled talent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dels and paths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history and vocational skills courses. It proposes tha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system,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vocational skills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 achieved. The aim i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teaching solu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composite talents.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history and vocational skill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與產業轉型的深化,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面臨著轉型與改革的雙重壓力,傳統的單一學科教學模式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無法滿足新時代對復合型、創新型技術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在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教學中,學科壁壘依然存在,歷史知識與職業技能教育之間缺乏有效銜接,致使學生難以形成綜合性的職業素養。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推動課程的深度融合,跨學科整合教學逐漸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模式下,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協同教學不僅能夠實現知識體系的融合,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既有理論深度又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1" 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現狀分析
1.1" 高職歷史課程的特點與現狀
高職歷史課程具有其獨特的教學特點與功能,主要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歷史思維及社會責任感的任務,其教學內容側重于傳授歷史知識、文化遺產和社會發展規律,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背景與社會變遷。由于高職院校注重職業技能培養,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職業技能課程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學生普遍認為歷史知識與自身職業發展關聯不大,對其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未能充分發揮。高職歷史課程的教學方法多依賴于講授式教學,缺乏與實際職業技能和現代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實踐能力。此外,歷史課程的教學體系通常缺乏跨學科整合的視野,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無法感知其在職業實踐中的應用價值,導致學生難以將歷史思維與職業技能結合,從而限制了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1]。
1.2" 職業技能課程的特點與現狀
高職職業技能課程的核心目標在于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實踐技能訓練與職業素養培養,強調學生在特定專業領域內的操作能力、技術應用和職業行為的塑造。職業技能課程的特點在于其高度的實踐性與應用性,課程內容緊密結合行業標準和技術要求,還往往融入企業需求與工作場景的模擬,通過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然而,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職業技能課程仍面臨課程體系單一、教學內容更新滯后、教學手段傳統等問題,缺乏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導致學生在技術能力方面雖有一定的提升,卻無法充分滿足現代職業發展的需求。為此,職業技能課程亟須實現理論與實踐、技能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教師應將歷史教育、社會學科等其他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入職業技能教學,通過跨學科的協同作用,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還能培養其創新思維、跨文化溝通能力與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多變的職場環境與復雜的社會問題,進一步促進學生職業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2]。
1.3" 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融合潛力分析
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融合潛力主要體現在其互補性與協同性上,二者雖各自側重不同領域,但在高職教育中卻具備巨大的融合空間,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職業能力培養。一方面,歷史課程不僅傳授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還通過分析歷史脈絡和社會變遷,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對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對社會、文化和職業背景的深刻理解,促進其跨文化溝通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的提升,而這些正是現代職場中對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職業技能課程則側重于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專業技術水平,這一過程主要聚焦于技能的傳授,卻忽視了學生對技術背后社會、文化及歷史背景的理解,因此,歷史課程能夠為職業技能課程提供深度的理論支持,增強學生對所學技術的認同感與適用性。通過跨學科整合,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可以在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技術操作上具備優勢,也能夠在職業判斷和決策中展現出更加全面的視野與智慧[3]。
2" 跨學科整合理論框架與教學模式探索
2.1" 跨學科整合的理論基礎
跨學科整合的理論基礎源于教育學、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多重視角,強調不同學科領域間的有機結合與協同發展,旨在通過打破學科邊界,實現知識綜合性、應用性與創造性的提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跨學科整合強調通過情境化學習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度理解與應用。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協同教學,正是在這種認知過程中實現的,通過歷史教育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與對社會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結合職業技能教育對技術操作的培訓,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情景中運用所學知識,提升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在此理論框架下,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整合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行業背景和社會情境中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從而促進其職業素養和技能的提升。
2.2" 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協同教學模式
協同教學模式強調將歷史教育的深厚文化背景與職業技能課程的實踐操作有機整合,通過協同教學打破傳統學科間的隔閡,推動學生在開闊歷史視野的同時,掌握與其專業密切相關的職業技能。協同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中理解其所學職業技能背后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責任感。職業技能課程通過與歷史課程的結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職業實踐中融入對歷史的理解與文化的認知,提升其在職場中的創新能力與適應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該模式倡導通過項目驅動、案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運用歷史學科的思維方式掌握和運用所學的職業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跨學科綜合應用能力。
3" 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協同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3.1" 協同教學的課程設計
協同教學的課程設計是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融合的重要環節,其核心在于通過構建系統化、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整合歷史學科與職業技能學科的知識點與教學內容,以實現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的有機結合。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明確歷史課程與職業技能課程的協同目標,確保兩者在知識框架與能力要求上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避免重復性教學內容的出現,從而提高教學的效能與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此基礎上,課程內容應注重歷史與職業技能之間的內在聯系,圍繞學生所學專業領域的需求,設計出具有現實意義的跨學科教學單元。例如,在歷史課程中融入行業發展史、技術演變史等內容,幫助學生從歷史的視角理解職業技能的演進與未來趨勢;同時,在職業技能課程中,設計能夠體現歷史背景的實踐項目或案例分析,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歷史與技能的相互作用。這種課程設計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學科知識儲備和跨學科的教學能力,還要求教師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4]。
3.2" 協同教學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高職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協同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至關重要,必須在跨學科整合的框架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推動學生在歷史認知與職業技能方面的全面發展。基于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協同目標,教師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通過情境教學、項目驅動學習、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手段,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其中項目驅動學習通過設置跨學科的項目任務,將歷史與職業技能課程的內容相結合,促使學生在具體項目中學會職業技能操作,還能通過歷史視角理解該技能的歷史背景與社會影響,進一步增強其創新能力與跨領域思維。案例分析法則通過引入具有歷史深度的職業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與行業發展的關系,培養其對行業背景的深刻洞察力。除此之外,翻轉課堂與團隊協作學習等現代教學手段也在協同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團隊協作精神,有助于其在集體討論中解決跨學科問題。
3.3" 教師協作機制建設
教師協作機制的建設通過不同學科教師的緊密合作與資源共享,打破傳統學科間的壁壘,促進學生知識的有機整合與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高職教育中,歷史課程與職業技能課程的協同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實施及評估等各個環節中實現有效溝通與協同,形成跨學科的教學團隊。教師協作機制的建設需要明確教師角色的互補性,歷史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學科知識,能夠理解并支持職業技能教師的實踐要求,而職業技能教師則需理解歷史教育在職業素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獨特價值,雙方協作共同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立體的學習體驗。此外,學校還應當建立協作平臺與定期的交流機制,促使歷史與職業技能教師之間進行定期的教學研討、教案設計、教學評估與反思等合作活動,從而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并確保課程內容的協調性與連貫性。學校還應加強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共建,通過跨學科的教學資源庫、在線教學平臺等工具,使教師能夠共享各類教學資源、課件及案例,提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適應性。
3.4" 評估反饋體系構建
評估反饋體系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教學過程改進與優化的重要依據。在跨學科整合視角下,評估反饋體系應當具備綜合性、動態性與多維度的特點,通過多元化的評估手段,全面評價學生在歷史知識理解、職業技能掌握以及跨學科應用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表現。該評估體系應突破傳統的單一考試模式,采取過程性評估與結果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實踐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團隊合作等方面的持續監測與反饋。歷史課程的評估應側重于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和對歷史背景的理解,職業技能課程的評估則應側重于學生的技術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反饋機制應當及時、針對性強,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與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能力的提升。同時,評估反饋體系的構建還應強化學生的自我評估與同伴評估,通過多元化的反饋方式,促使學生在自我反思與他人評價中不斷提升自己[5]。
4" 結語
跨學科整合視角下的協同教學模式通過優化課程設計、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合作、建立科學的評估反饋體系,實現了歷史學科與職業技能課程在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等多維度的深度融合。為高職院校培養具備較強綜合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徑,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進入社會后更好地適應職業發展與社會需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莉.循證式教學在科學教學中的跨學科整合[J].文理導航(下旬),2024(11):4-6.
[2] 趙巖.高職院校國際學生“中文+職業技能”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河北職業教育,2022,6(4):54-59,70.
[3] 姚秋艷,景秀眉.課程思政與1+X證書制度協同育人的價值耦合及實施路徑——以網絡安全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例[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32(2):73-76.
[4] 郭云芳.新課改視角下高職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1,38(4):99-100.
[5] 李旭海.高職院校技能培訓的歷史方位與轉型發展路徑[J].機械職業教育,2021(1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