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黃河治理歷程充滿智慧與艱辛。在此過程中,古人形成了獨特治理制度與文化,涵蓋防洪防澇、水利施工、農田水利及運河航運等,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及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歷代水利法規發展彰顯了古代中國的水利智慧與成就,可以為現代提供借鑒,以期共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
黃河,這條被譽為中華民族生命之源的河流,用其壯闊的水流灌溉了廣袤的華夏疆域,催生了悠久且輝煌的中華文明。黃河文化蘊藏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展現著獨特的魅力,更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治理智慧。自古以來,黃河治理便是歷代王朝的重中之重,其治理制度與水文化的發展,不僅關乎民生福祉,更是國家治理理念與智慧的體現。
黃河治理更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黃河洪澇災害頻繁,給沿岸百姓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如何有效地治理黃河,成為歷朝歷代必須面對的挑戰。從大禹采用疏導法治理洪水,到潘季馴實施“束水攻沙”策略,從漢武帝親自督導“瓠子堵口”工程,再到康熙皇帝高度重視河務管理,黃河的治理之路見證了無數智慧與努力的結晶。這些治理實踐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更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黃河治理制度與水文化。水利法規按照不同的服務對象分為防洪防澇法規、水利施工組織法規、農田水利法規和運河航運法規等門類。
防洪防澇法規
我國古代防洪相傳起源于大禹治水,而防洪堤壩到西周時才出現。春秋時期,堤防又成為諸侯之間爭霸的一種軍事手段。《孟子·告子下》言:“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其中“無曲防”指限制各國采取可能導致河流不當決堤、引發水災的行為,并禁止建設那些只顧及局部利益、忽視整體影響、可能危害他國的水利設施。
在金代泰和二年(1202年),朝廷頒布了《河防令》。該法令詳細規定了十一條針對黃河與海河水系的防洪措施,現存元代刪減修訂后的十條。其中某些條款,不僅對明清治河工作起到了啟發作用,也為當前防汛與抗洪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啟示。
明朝建立了更為全面的防洪體系,其包括晝間防守、夜間巡查、防風準備、防雨措施以及官方值守與民眾參與在內的“四防二守”制度。這一制度通過各環節的緊密協作,顯著增強了堤壩的日常維護能力和緊急情況下的快速響應能力。
清代防洪立法始自康熙時期,不過并沒有成形的防洪法規,主要涉及河堤日常養護、河堤損毀修復、防洪材料準備、施工過程中勞動力選擇組織、工程中經費預算、堤防損毀后追責認定、私自挖掘堤壩處罰規定、虛報災情處罰等。清代在繼承前人基礎上,建立了全面的防洪法律體系,并開創經濟追賠制,嚴懲河工失職,確保防洪工作,史無前例。
中國古代防洪防澇法規自大禹治水始,經西周至清代,逐步發展形成全面的法律體系。該法律體系注重日常養護、應急處理及經濟追賠,為黃河水利工程提供法律保障,并促進施工組織法規的形成,確保工程高效有序。
水利施工組織法規
水利工程修建需要大量人力、財力,而制定施工法規能提高效率,保證工程順利完成。中國古代水利施工組織,作為農業的基石,展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勤勞,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歷經各代發展,形成了科學、系統且富有特色的管理體系。大禹在治水中通過疏導河流、開鑿水渠,成功治理了洪水,為后世水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的水利施工組織雖然簡陋,但已經初具規模,體現了古人對水利工程的初步認識與規劃。
戰國時期已有細致的施工管理制度。《管子·度地》記載:“令曰:常以秋歲末之時,閱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數,別男女大小。其不為用者輒免之,有錮病不可作者疾之,可省作者半事之。并行以定甲士,當被兵之數,上其都。都以臨下,視有余不足之處,輒下水官。水官亦以甲士當被兵之數,與三老、里有司、伍長行里,因父母案行。閱具備水之器,以冬無事之時。”民眾被征召參與水利建設,攜帶專用工具,并按照性別分配不同職責。
秦漢之際,隨著國家的統一與經濟騰飛,水利事業邁入了一個嶄新的繁榮階段。在秦始皇蕩平六國、一統天下之后,為了鞏固中央統治,他積極倡導水利建設。例如,開鑿靈渠,使之成為溝通湘江與漓江的紐帶,有力地推動了南北交通的便利與經濟的繁榮。漢朝繼承并發展了秦朝水利事業,如都江堰、鄭國渠等。這些工程的修建,不僅需要大量勞動力與物資支持,更需要精細施工組織與嚴格管理。政府設立了專門的水利機構,負責水利工程規劃、設計與施工,同時制定詳細的施工規范與驗收標準,確保水利工程的質量與效益。
唐宋時期,水利施工組織進一步完善。唐代設立了都水監等專門機構,負責全國水利管理,同時注重水利技術創新與推廣。宋代則更加重視水利工程維護與管理,建立完善修繕制度與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水利工程長期穩定運行。這一時期水利施工組織不僅注重工程的實用性,還開始關注工程的景觀效果與生態效益,體現了古人對水利工程的全面認識與深刻理解。
明代的太湖圩田需經常維修。《授時通考·水利卷》記載,水利御史林應訓于明代萬歷六年(1578年)制定了圩田施工章程,其主要內容包括:圩堤修筑尺寸、圩堤修筑經費和勞務計畝攤派。
清代水利施工管理更加詳細,已經有相應的施工用料管理細則。乾隆五年(1740年)制定的《五道成規》詳細規定了海河流域河工治河用料和單價。清代水利施工管理包括按材料用途分類,按工種差異計價以及施工材料核查制度。在科學系統的施工組織法規調控下清代水利工程常能如期完工。此體系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與防洪防澇法規共筑古代水利管理基石,確保工程安全與高效,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經驗。
農田水利法規
我國的水利法規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田律條款中即規定:“十月需修繕橋梁、堤壩,確保水道暢通無阻。”我國最早的地方性灌溉水利法規——“水令”,出現于西漢時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內史兒寬提議開鑿六輔渠,并隨之制定了相應的灌溉管理制度。均水約束法規還被刻作石碑,樹立在灌區,供眾人瞻仰。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廬江太守王景制定專門的農田水利成文法規。這些灌溉制度距今較為久遠,內容已遺失。
甘泉水灌區是現存最早的長寬各數十里的大型灌區。《敦煌水渠》的內容分為灌區灌溉順序和全年灌溉次數兩個方面,現存殘卷有兩千余字。此外,《敦煌水渠》形成于農業實踐中,其在歸納總結前代的經驗基礎上,也在不斷自我修正和完善。
宋代,農田水利法規有了長足進步。北宋時期的農田水利法規是水利法規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宋會要·食貨》記載了條約的主要內容:各縣應及時修浚河流和灌溉工程,并要嚴格按照施工計劃進行,以備上級不時查驗。這個條約極大地促進了當時農田水利建設,數據顯示,自熙寧三年(1070年)至熙寧九年(1076年),共計修建了10793處農田水利設施,灌溉面積超過3600萬畝。
最早針對農田水利工程的法規是保存在河南省濟源《碑記》。《千倉渠水利科條》的一切規定都是圍繞著溝渠使用、管理及對違法者懲罰。盡管千倉渠的澆灌面積較小,但是它擁有完整的水利條法,保證了人們正常合理地利用渠水。宋代制定的這一科條,后代一直沿用。
運河航運法規
運河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東西的重要水道,不僅是經濟紐帶,也是國家漕運生命線。在黃河頻繁干預下,運河維護與管理尤為關鍵。歷代政府高度重視運河治理與航運法規制定,確保經濟命脈暢通,這對維持物資供應、促進區域繁榮至關重要。
自古以來,黃河的泛濫與改道對運河造成直接影響。黃河水量的季節性變化、泥沙淤積以及河床頻繁移動,使得運河的通航條件變得復雜多變。在雨季,黃河水位陡增,往往導致運河水位過高,需要適時開閘泄水以防止決堤;而在旱季,運河可能面臨水源枯竭問題,影響航運效率。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每年組織民工重新開挖汴口(即運河與黃河的交匯口),調整航道,確保運河與黃河之間順暢連接。這一過程不僅考驗著國家的組織能力,也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清代,隨著國家統一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運河管理體系也進一步完善。《大清會典》作為清代重要行政法規匯編,詳細記錄了運河管理的各項規定,特別是針對山東運河河段,這一地區因地勢復雜、水流湍急而成為運河治理重點。其不僅規定了疏浚河道的具體方法,如采用分段負責、定期清理淤泥、加固堤岸等措施,還明確了筑堤標準與技術要求,力求通過科學的工程手段提高運河的抗洪能力和通航效率。
清代運河管理的另一大特色是明確官員職責與考核機制。《大清會典》中明確規定了各級河道官員的職責范圍,從總督、巡撫到道臺、知府,乃至具體河工官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他們不僅要負責日常河道巡查、維護,還要在洪水期間組織抗洪搶險,確保運河安全。同時,政府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核體系,將運河管理成效與官員的升遷、獎懲直接掛鉤。這種機制有效地激發了官員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促使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運河的治理工作中。
除了上述管理措施之外,清代還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運河航運法規,以規范航運秩序,保障航運安全。這些法規涵蓋了船舶的注冊登記、航行規則、貨物裝載標準、船員資質要求等多個方面。例如,規定船只必須按照規定的航線行駛,不得隨意改變航道;貨物裝載需符合安全標準,避免超載導致沉船事故;船員需經過培訓并持有相應證書,確保具備基本的航海知識和技能。這些法規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運河航運的安全性和效率,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運河不僅是一條經濟通道,更是一條文化走廊。隨著運河航運的繁榮,沿岸地區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從建筑風格、飲食習俗到民間藝術、宗教信仰,運河文化以其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特點,吸引無數文人墨客的關注與贊美。同時,運河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促進南北文化交融與傳承。運河不僅成為國家經濟支柱,更成為連接人心、傳承文化的橋梁,為后世留下寶貴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財富。
其他水利法規
水資源是有限的,水資源的調度要盡可能滿足各個部門的需要,有時候各個部門的用水需求是相互矛盾的,在這個前提下,一部綜合性的水利法規是必要的。
唐代的《水部式》殘卷是現存最早的全國性水利法規,殘卷剩余29條,約2600余字。其內容涵蓋了農田水利的用水規定、運河船閘維修、橋梁建筑的維護、海運和漁業管理等。它是一部綜合性法律規定,內容較為細致全面。《水部式》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灌溉工程的管理,并且還規定了官員的升遷考核,其中灌區的管理是一個重要的考核依據。《水部式》中規定了水資源調度中各個部門用水矛盾的處理方式,較好地解決了用水矛盾。《水部式》中還規定了城市供水渠道中人員的配備及渠道巡視問題,節約用水。另外漕運人員的數量和來源也在其中有詳細規定。《水部式》的出現為后世水利法規提供了借鑒。
中國古代的國家大法及封建刑法體系中,也包含了對水利事務的相關規定。例如,考古發掘的《秦律十八種》作為秦代的法律體系基石,其中的《田律》詳細記載:“降雨及谷物抽穗時,需立即記錄雨情、作物生長狀況及未耕種土地的面積。作物生長后遇雨,同樣需報告雨量多少及受益面積。旱災、暴風雨、水災、蟲害及其他損害作物的情況,亦需即刻上報面積。鄰近縣令需迅速傳遞信息,遠距離者則通過郵遞,務必于八月前完成”;“春季二月,禁止砍伐山林木材及堵塞河道”;“評估工程時,必須由司空與工匠共同測量,不得僅由工匠單獨完成。如有不實,按律法追究測量者的責任,并按實際情況計算勞役”(參考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的研究)。這表明,秦代已存在明確規定關注農作物生長、及時報告以及實施封山育林、防洪排澇等措施的法律條文。
明清時期,《清會典事例》詳細記載的水利法規、規定包括河務機構、官吏設置及官員的職責范圍等,治河材料的購買數量,規格等,各種水利工程的施工規范等,河堤修建的使用年限保修,失事的賠償等。
中國古代水利法規的發展,歷經多個朝代,逐漸形成了一套全面而細致的管理體系,如唐代《水部式》、秦代《田律》及明清《清會典》等,涵蓋農田水利、運河等多領域,明確了水資源管理與防洪措施,保障了工程建設與運行,彰顯了水利管理智慧。
中國古代水利法規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從防洪防澇到農田水利、運河航運,再到綜合水利法規,古人建立了全面的管理體系,保障了水利建設與運行,解決了水資源調度等關鍵問題。回顧歷史,應汲取經驗,為現代水利注入新活力,在繼承與創新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
課題項目:2021年度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項目“多因素驅動下清代黃河河道治理研究”的研究成果(2021M692947)和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2024—2025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課題“《修防瑣志》整理與文化傳承研究”的研究成果(24HNFY-LX024)。
(作者單位:1.鄭州大學圖書館;2.鄭州大學黃河文獻與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