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作為中國古代文字的瑰寶,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語言價值而備受關注。然而,由于甲骨文的復雜性、研究難度大及傳播渠道有限,其普及程度尚顯不足。針對甲骨文傳播過程中存在的識別難、信息碎片化、受眾理解門檻高等問題,文章提出了多元化的普及傳播策略。利用新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將甲骨文的三維模型、動畫展示融入數字化平臺,降低理解難度,提高受眾興趣。倡導跨界合作,通過與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等多學科聯動,深入挖掘甲骨文的文化內涵,豐富傳播內容。此外,建設以甲骨文為主題的博物館、展覽館,以及舉辦學術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增加公眾與甲骨文的互動機會。甲骨文的普及傳播需要注重受眾細分,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有針對性地提出差異化的傳播方案。
“一片甲骨驚天下”,120多年前,沉睡3000多年的甲骨文開始走進人們視野。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商朝的帝王深信鬼神之說,常于行動前以龜甲或者獸骨進行占卜,預測吉兇。占卜之后,他們會在這些甲骨上鐫刻占卜的內容以及后來是否應驗的卜辭或相關記錄。這些鐫刻的文字集體被命名為甲骨文(如圖1所示)。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它的出現標志著漢字的形成和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甲骨文已具備漢字構形的各種類型,包含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為后來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現代漢字在字形、結構、筆畫等方面與甲骨文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現代漢字仍然可以從甲骨文中找到其源頭。例如,“人”“山”“水”等常用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類似的形態。這些字在演變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多次變化,但其基本意義和構造原則仍然保持不變。甲骨文承載了大量的古代社會信息。它不僅是研究商代歷史、文化、社會的重要資料,也是連接古代與現代中華文明的重要橋梁。研究甲骨文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洞察中國古代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精髓,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
甲骨文記錄了商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通過普及傳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古代社會的風貌和先民的生活狀態,豐富人們的文化知識。甲骨文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普及傳播甲骨文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甲骨文的普及傳播不僅能夠吸引更多普通民眾的興趣,還能激發專業學者和愛好者的研究熱情。通過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促進跨學科合作,可以深入挖掘甲骨文的內涵與價值,推動甲骨文研究的深入發展。因此,研究甲骨文普及與傳播的新途徑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甲骨文傳播的歷史與現狀
甲骨文,真正意義上的首次發現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將我國擁有確切文字記錄的文明歷史向前追溯了逾千年,該發現轟動中外學術界。歷經數千年,從沉睡地下的文獻遺產,到學者書齋的拓本卜辭,再到如今課堂上生動活潑的字符,其穿越時空的魅力歷久彌新,不斷吸引著年輕一代去探索、去熱愛這一古老的文字。
甲骨出土后,學者們通過墨拓、拍照、描圖等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制作模印本,以便更廣泛地傳播和研究(如圖2所示)。這些模印本成為甲骨文傳播的重要載體。之后,學者將甲骨文組合整理后,通過圖書、刊物的印刷出版進行發布。這種方式使得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到學術界和社會公眾中。
現當代甲骨文的傳統傳播方式主要依賴于實物展示、學術會議和學術研究、專業出版物等。傳統傳播方式在文化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博物館展覽、學術講座等形式,可以激發公眾對甲骨文文化的興趣,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傳統傳播方式往往受限于場地、時間和資金等因素,難以覆蓋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實物展示和學術研究往往需要觀眾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了解一定的歷史背景,才能充分理解和欣賞甲骨文的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傳播效率,使得部分非專業性的觀眾難以深入了解甲骨文文化。此外,傳統傳播方式往往缺乏一定的互動性與興趣性,大部分觀眾只能被動接受信息,無法主動參與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參與感和體驗度,影響了傳播效果。
甲骨文知識的傳統普及傳播方式
甲骨文作為中華文明史上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其普及傳播方式多樣且深具特色,這些方式不僅見證了甲骨文的傳承歷程,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文化知識的珍視與傳遞。甲骨文最初是用來記錄卜辭、祭祀等事項的,主要鐫刻、書寫于龜甲和獸骨上,這是其最原始的傳播媒介。這種傳播方式雖非主動傳播,但通過時間的沉淀,讓甲骨文得以保存至今,成為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資料。
隨著甲骨文的出土,古代文人開始對其進行收藏和傳抄,這是甲骨文傳播的另一種重要方式。這些文人通過墨拓、拍照、描圖等手段,將甲骨文記錄下來,并制作成模印本,供更多人學習和研究。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擴大了甲骨文的受眾范圍,也促進了甲骨文知識的普及和傳承。另外,學者們在整理和研究甲骨文的過程中,通過圖書、刊物的印刷出版,將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公之于眾。這些出版物不僅包含了甲骨文的字形、釋讀等內容,還涉及甲骨文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料。這種傳播方式具有系統性和權威性,對于推動甲骨文知識的普及和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甲骨文知識普及傳播方式的創新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為甲骨文的普及與傳播開辟了新的天地,甲骨文的研究與傳播迎來了新的生機。數字化技術使得甲骨文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生動化。通過高清掃描技術,可以精準地記錄甲骨文的形態與紋理,再通過三維建模技術,將其轉化為三維立體模型,讓觀眾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甲骨文。此外,虛擬現實技術更是為觀眾創造了一個沉浸式的體驗空間,讓他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臨商代社會,感受甲骨文的誕生與演變。這種數字化的呈現方式,不僅極大地提升了甲骨文的觀賞性,也降低了學習的門檻,使更多的人能夠輕松接觸并了解這一古老文字。
甲骨文的創新普及傳播還體現在與現代藝術、設計等領域的跨界融合上。設計師們將甲骨文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創作出了一系列既具傳統韻味又不失時尚感的文創產品,如服飾、家居用品、文具等。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讓甲骨文文化以更加親切、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了千家萬戶。甲骨文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要推動甲骨文的國際傳播與交流,加強和國際學術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共同舉辦學術會議、展覽等活動,分享研究成果與經驗。
甲骨文知識普及傳播的新途徑
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對甲骨文實施全面的數字化轉化流程,旨在構建高精度的數字復原體系。該體系能夠達成甲骨文實物的高保真虛擬展示、文字信息的高效檢索,以及建立實物與文字內容間的高質量關聯性。在此領域,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推出的“殷契文淵”平臺,即為該技術應用的一個典范實例。該平臺運用“微痕分析”技術,對甲骨文實物進行三維建模,同時采用“字形匹配”算法,實現“以字搜字、以字搜圖”的功能,構建出“甲骨文全信息數據模型”。這一創新舉措顯著提升了甲骨文研究的效率,并拓寬了其傳播與應用的廣度與深度。
當前公眾的知識需求正趨向于多元化與個性化,他們渴望獲取大容量、多維度、全景式的文化體驗。然而,傳統的線下博物館講解模式難以即時滿足參觀者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博物館,作為甲骨文科普教育與實物展示的核心平臺,扮演著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鍵角色。它不僅是珍貴文物的守護者,更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記錄者與傳承者。作為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橋梁,博物館需深入挖掘其館藏的文化資源,積極推動智慧博物館與流動博物館的建設,開發云展覽、云課堂、云教育等新興形式,同時加強與融媒體及數字文化企業的戰略合作,持續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與創新。這些舉措將有效促進更多觀眾深入了解甲骨文,激發他們對這一古老文字的興趣與熱愛。
推動甲骨文普及傳播的新途徑涉及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新媒體與社交平臺、創意設計與文化活動、新型博物館建設以及跨學科合作與國際交流等多個方面。這些新途徑的探索與實踐將為甲骨文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甲骨文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特別是新媒體的崛起,甲骨文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呈現出多元化、廣泛化和創新化的特點。甲骨文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書籍和博物館展示,而是通過各種新興渠道和平臺走進大眾視野。高校、科研機構、博物館以及新媒體平臺都成為傳播甲骨文的重要力量。講座、訪談、展覽、書法展示、趣味活動、教育課程以及數字化傳播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甲骨文的傳播手段。同時注重創新傳播方式,利用媒介融合提升傳播內容的趣味性,拉近甲骨文與大眾的距離。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傳播方式和手段,我們有信心讓甲骨文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單位:安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