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設計的基本出發點始終是以人為本。古代造物準則與現代設計理念密切相關,體現了人類對于設計本質的不懈追求。文章通過文獻分析法、案例法,研究《考工記》中“以人為本”的古代造物準則和現代設計中體現出的“人文關懷”,挖掘兩者之間的傳承價值和創新路徑,并探索古代造物準則在現代設計中的實踐與發展。優秀的設計不僅要注重功能性的考量,更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注重人文關懷。
《考工記》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手工業技術專著,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與深刻的造物思想。其核心設計理念凸顯了以人為本的造物準則。如今設計領域不斷追尋新的理念與方法,以契合人們日趨多元且增長的需求與期望。人文關懷已成為現代設計的關鍵指向,文章將剖析《考工記》中“以人為本”的造物準則,并佐以實例闡釋,深度發掘這些造物準則與現代設計理念之間的傳承關聯及發展態勢,以期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特質的現代設計模式。
《考工記》中“以人為本”的造物準則解析
《考工記》詳實載錄了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各工種的設計規范與制造工藝,其中“以人為本” 這一造物準則如脈絡般貫穿始終,具體呈現在以下多個維度。
備物致用。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以器皿制作為例,匠人在造物過程中,會依據對日常生活場景的精準洞察,考量器皿的容積規模、外觀形制以及材質特性等要素,從而保障所制器皿與日常實際使用需求相契合。在兵器制造領域,工匠們會注重兵器的刃口鋒利程度、整體質量分布以及長期使用的耐久性等,使所打造的兵器能夠充分適應戰爭以及狩獵等活動中的多樣化功能需求。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薄犊脊び洝ちR》中明確記載制作不同兵器時,通過調整銅和錫的比例,工匠們可以制作出具有不同性能和用途的兵器。例如,斧需要堅硬耐用,因此銅和錫的比例較低;戈、戟需要鋒利且有一定的韌性,因此銅和錫的比例適中。這種精細的配比確保了兵器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使其分別能夠滿足戰爭和狩獵的需求。
因人而異。深度融合對人類使用習慣的細致考量,聚焦易用性與便捷性。例如,在制作車輛時,工匠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對人體尺度的直觀把握,會權衡車輪規格、車軸尺寸以及車廂寬窄等關鍵要素,確保車輛在行駛過程中保持穩定狀態,優化乘坐體驗。在制作家具時,工匠們精準地把控家具的尺寸大小、形狀以及布局構造,使其與人體在坐臥狀態下的自然姿態和習慣高度契合。
《考工記》中明確提及車輪高度對上下車動作的直接影響:“輪已崇,則人不能登也;輪已庳,則于馬終古登阤也”。這一理論將人的身高標準(八尺)作為基準參照,科學地規劃車輪高度與車廂所處位置,巧妙地實現了人員上下車的便捷性與馬匹負載合理性之間的平衡。這不僅是早期人機工程學理念在交通工具設計范疇的生動實踐,還深刻反映出古代工匠智慧中蘊含的科學性與前瞻性,對于當代“人文關懷”設計理論的追本溯源和創新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擇材施技。對于人的心理感受的重視程度頗高,追求美觀性和藝術性。人們在造物過程中發現并學會了造美的規律性知識,并使之融入了造物技能中,這才有了設計。在服飾制作領域,工匠們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敏銳的審美感知,注重服飾的色彩搭配、款式設計以及材質選擇等,通過服飾,彰顯穿著者的身份地位、社會階層以及獨特的審美品味,實現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的完美結合。
正如《考工記》中所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惫糯そ衬軌蛞罁煌牡赜蛭幕卣鳌⒋┲叩纳矸輼俗R以及具體的使用場合情境等多元因素,選擇最為適宜的色彩組合與圖案樣式進行裝飾。同時,服飾的款式造型設計以及所選用的材質,也會圍繞著人們的身份地位差異和審美偏好,進行反復權衡與優化選擇,從而使服飾成為一種滿足人們心理需求與審美期待的文化造物,為后世的設計藝術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歷史經驗與文化資源。
現代設計中“人文關懷”的體現與創新
現代設計的“人文關懷”?!犊脊び洝分械摹耙匀藶楸尽痹煳餃蕜t與現代設計中的“人文關懷”設計理念在核心理念上高度契合,兩者的核心思想都是強調設計要以人為中心,注重人的需求和體驗,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和設計創新,追求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生活體驗。人文關懷在現代設計中的體現,已成為衡量設計質量和價值的重要標準。
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人文關懷”設計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在快節奏的生活背景下,人性化設計能夠緩解生活壓力,增強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例如,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如果充分考慮到人們的休閑、社交、娛樂等需求,融入人文關懷元素,就能為活動對象提供舒適、宜人的活動場所。意大利瓜斯塔拉幼兒園的設計(如圖1所示),很好地劃分了教育區域,在設計上融合了室內外的空間。其建筑元素,包括室內形態、空間組織、材料選擇,以及與光線、顏色、聲音、觸覺等相關的感知感官,都列入了教育教學環境的考慮中。
人文關懷理念的融入也是推動設計自身發展、創新與進步的重要動力。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設計手段和材料不斷更新,但如果缺乏人文關懷,設計作品可能會顯得冷漠和缺乏靈魂。將“人文關懷”與現代科技手法、藝術表現相結合,能夠創作出更具溫度的設計作品,滿足如今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審美和使用需求,為設計行業開辟新的發展路徑。
“人文關懷”的創新實踐分析。個性化設計已成為現代設計的重要趨勢,旨在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無障礙設計(如圖2所示)作為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致力于確保所有人,無論年齡、身體狀況,都能無障礙地使用產品或環境。公共場所配備的電梯、坡道、扶手等設施,以及網站和應用程序的無障礙功能,都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在現代設計的多元領域中,人體工程學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核心要義在于設計的產品或構建的環境需精準適配人體的生理尺度、形態特征以及功能訴求,進而有效降低人體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疲勞感與不適度。以智能家居系統為例(如圖3所示),作為人體工程學在居住環境領域的應用范例,借助先進的傳感技術、自動化控制手段以及人性化的交互設計,能夠敏銳感知居住者的行為習慣與環境需求,動態調節室內的溫濕度、光照強度、空氣質量等參數,無縫營造出舒適宜人、便捷高效的居住氛圍,顯著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質與舒適度體驗。
在當代設計的宏觀語境中,地域特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學術視角深入剖析,地域特色的融入主要通過對當地傳統元素以及獨特建筑風格的汲取與融合來實現。在產品設計范疇,地域元素的運用也為產品賦予了獨特的文化附加值與情感共鳴點,使產品超越單純的實用功能,上升為文化傳播的媒介與紐帶。在現代設計“人文關懷”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探索中,文化傳承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與文化遺產地得以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前沿陣地,為公眾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激發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與敬畏感,從而在現代社會中延續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促進文化的代際傳承與多元交流,實現人文關懷在文化維度的深層價值追求與目標達成。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理念已深度滲透并實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優化生活環境、改善產品易用性提升生活質量,增進個體生活的幸福感與舒適度;在工作效率增進上,有效減少了工作中的阻礙與疲勞,激發積極性與創造力;在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憑借對地方文化遺產的珍視與創新性傳承,以及對生態環境與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為文化的代際延續與環境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考工記》中造物準則在現代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策略
設計以人類思維和人類智慧為核心,不僅要借鑒和總結前代眾多生產者的智慧結晶,將其傳承發揚,更應通過思維和想象的開發,賦予傳統思想新的生命,創造新的關系,以創造性、可持續性的態度面對古籍。以《考工記》中“以人為本”的造物思想為基礎,為了發展“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提出以下創新策略。
結合現代科技與材料。利用現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新型材料,提升設計的品質和功能。如3D打印技術可實現復雜造型的快速制作;新型環保材料可使設計更具可持續性,在建筑設計中,使用新型保溫隔熱材料,既提高能源利用率,又滿足環保要求。
功能創新。在當代設計語境下,深入挖掘《考工記》所蘊含的傳統造物智慧,并對其功能進行創新性拓展與深化轉化,乃是契合現代生活多元需求的重要途徑。傳統竹編工藝具備獨特的編織技法與材質美感,在現代設計理念的驅動下,通過與現代照明技術的有機融合,創造出兼具傳統工藝美學特質與現代實用功能的竹編燈具。這一創新實踐極大地拓展了傳統竹編造物的實用功能邊界,有效滿足了現代生活場景對于照明燈具的多樣化訴求。
跨領域融合創新。推動《考工記》中造物準則與其他領域的融合,開拓新的設計思路和應用場景。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開發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與數字媒體技術結合,創造出互動性強的數字藝術作品等。
中國傳統造物準則在古代工匠的造物設計實踐中相互承傳而內化、經歷史淘洗而沉淀。《考工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工藝美術史的重要起點,為現代設計提供了文化元素和設計靈感?!耙匀藶楸尽钡脑O計理念為現代設計的“人文關懷”提供了樸素的思想基礎,現代產品的制作要以人的需要和承受能力為標準,關注人的需求,避免設計華而不實的產品。
課題項目: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課題“視覺藝術在鄭州市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HNMXL20241758)。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