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是根植于傳統文化的語言形式,其發展與演變受到了中國古典文化的滋養。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外在體現,而國學研究在文化傳承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國學不僅是文化傳播的載體,還是重要的文化構成內容,在社會發展以及文化傳承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國學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國學不僅傳播了傳統的歷史、文化,也通過自身的演變發揚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研究是指對中國古代傳統經典文化的深入挖掘過程,并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便于人們理解、傳承文化知識。
國學對文化傳承的價值
國學在文化傳承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主要表現為傳承歷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與發展、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強化藝術審美與情感表達。
傳承歷史文化。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不僅承載歷史文化精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以及經濟發展背景。同時傳統文化中蘊含了古代思想以及審美理念。研究國學可以了解當時的文化內涵、歷史背景,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國學在文化傳承中具有連續性和傳承性特征。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通過穩定的字形、字義來保證漢語的傳承。國學也基于漢語的穩定性為文化研究提供了完整的鏈條,保障了文化的延續。
促進文化傳承與發展。通過對國學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經典作品的內在含義,有利于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這充分凸顯了國學的內在價值。同時重視國學研究有利于文化創新以及可持續發展。國學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其承載著豐厚的歷史信息、濃郁的文化內涵,是現代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研究國學,可以充分地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增強公眾文化認知。國學研究也可以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如通過學習古典文學作品中內在的、深層次的內涵,有利于人們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而基于多元文化融合角度進行分析,國學研究可以有效實現多元文化融合以及交互性融合。總之,通過挖掘國學的內在價值,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屬性,有利于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國學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通過研究國學作品,人們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特征,了解歷史信息,強化自己的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
從文學作品中,人們可以充分感知內在情感、價值觀念以及世界觀念,在無形中增強對社會的認知與理解。國學經典作品所呈現的古代歷史環境、社會風貌以及內在情感,既給人以審美享受,又增強了歷史與現實的內在聯系。從國學作品中人們可以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其承載的歷史記憶。同時,國學經典作品也記錄著古代人們對于社會發展、人性以及制度的思考與探究。例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游歷晉祠,留下了《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一詩,通過詩句描寫充分展示了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文化發展。人們在游歷晉祠時,讀到這篇經典的文學作品,可能會理解詩人當時的情感(如下頁圖1所示)。
強化藝術審美與情感表達。國學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以及表現方式,可以有效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不同的文學作品展示了不同的藝術形式。國學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與內在的表達方式,對國學的學習以及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中華文化的內在根源以及精神實質。
國學中的經典作品蘊含著強大的內在情感、深邃的思想,可以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國學通過不同的文化符號、象征,展示其內在的文化內涵。研究國學,則可以了解其深層次的意義,了解其內在價值。例如,通過研究經典文學,可以充分挖掘歷史信息。元代王實甫在《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描述了普救寺的相關場景。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始建于唐武周時期。通過閱讀《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人們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該戲曲及其演繹深受人們喜愛,流傳很廣,人們也可以借此分析歷史演進的文化背景。由此可知,從這些傳統的詩詞歌賦、戲曲等文學作品中,人們可以挖掘出潛在的民族智慧以及內在情感并在閱讀中了解內在的文化基因,進而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圖2所示)。
國學在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國學的了解日益減少,人們更加重視即時性、娛樂性,而缺乏對經典文學作品的了解與認知,導致傳統文化的價值無法充分展現。對于傳統文化認知不足、深層次理解不足、解讀不足則會導致人們無法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在閱讀國學作品時缺乏共鳴,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外來語言文化影響。隨著國際交流以及信息傳播的不斷發展,各種網絡流行語、外來語言對國學的閱讀與研究產生不利影響。網絡發展催生了大量的網絡流行語,這些流行語具有口語化、簡潔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規范語言的發展,不利于國學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消失。部分傳統工藝以及建筑、文物等因現有保護機制不足,而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消失。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國學研究在文化傳承中的路徑
重視語言研究,增強價值認同。加強對古代文獻的研究以及深刻解讀,可以提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國學蘊含著大量的哲學、道德以及審美價值,人們在研究中可以充分了解其內在智慧以及思想價值,這有利于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在國學研究中人們可以充分挖掘其內在的形態結構以及含義,充分了解其文化價值。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研究以及閱讀,有助于了解傳統文化價值,激發情感共鳴。
在實踐中要增強與國學的內在聯系,通過舉辦文化活動節,挖掘國學中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以及歷史價值等。在跨學科的研究中,則可以將文學與特定的歷史背景充分融合,了解其內在的價值,以有效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理解。
強化滲透與引導,利用網絡弘揚國學。要強化語言文明教育。根據《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強化監督引導,構建健康網絡語言環境;教育部門則要組織開設應用文寫作、口語表達等專業的文化課程,實現語言規范化發展;重視語言政策以及語言國情教育,引導青少年群體自覺抵制網絡環境中的庸俗、暴戾等不良網絡流行語。
基于國學特征,了解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機制,探究網絡流行語的社會效應,研究社會心理變化特征,并通過傳承國學的方式拓展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力。重點做好青少年群體的引導,使其可以理性客觀地對待網絡流行語,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達到規范行為的目的。因此,加強對網絡流行語的重視,實行規范化管理,依法治理,及時干預、糾正,強化網絡語言監管、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構建健康文明的文化環境,方可有效提升國學研究在文化傳承中的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環境中的傳播以及踐行。
例如,借鑒《西游記》經典人物形象孫悟空改編的《黑神話:悟空》等現代文化產品,使山西的文化景點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在此游戲中場景取材于山西的古建筑和自然景觀,如鳳凰寺、南川寺等。現代技術與經典文學作品的融合,促進了文化的創新(如圖3所示)。
在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中,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可以讓更多的人充分了解傳統文化。在國學研究中,綜合現代化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實現文化融合以及技術交流。例如,可以將數字人文技術與文本分析技術充分融合,基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數據挖掘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對大規模文本的系統分析,了解其內在規律特征、趨勢等相關信息,發掘文本中隱含信息數據,充分揭示其內在結構。
重視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護與傳承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通過摸底調查的方式,了解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現代化產業發展路徑,對有價值的建筑結構、民風民俗以及歷史街區等進行規范性保護。通過開展規范性保護,可以為國學研究、文化傳承等工作拓寬路徑,有助于恢復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例如,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要充分保留文化遺產文化獨特性、完整性,深入剖析其內在的文化元素,由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在原有底蘊基礎上融合現代化、時代化元素,以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目的。
同時,完善文化傳承機制,合理應用多種現代化技術手段,通過組織開展多種文化活動、知識競賽、網絡作品創作等方式強化引導,使更多的人充分了解國學的文化傳承價值與作用。另外,運用網絡技術手段,開展規范化管理,在視頻彈幕、網絡游戲、社交平臺等網絡環境中進行語言規范化管理。通過立法明確監管部門的責任和義務。總之,通過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方式構建完整的監督管理機制,形成規范化管理體制。
國學研究對于文化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要重視國學研究,強化思想構建,以有效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為民族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