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聚焦文旅融合發展這一主題,以甘肅省慶陽市為例,深入剖析其在文旅融合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現狀、機遇和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對策,旨在為促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路徑指導,同時也為其他地區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進入新時代,文旅融合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戰略舉措。甘肅省慶陽市被譽為“紅色圣地”“岐黃故里”“農耕之源”,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具備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優勢與有利條件。深入探究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對于傳承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和中醫藥文化,推動慶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慶陽文旅融合發展的基礎與現狀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慶陽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與中醫鼻祖岐伯談醫論道,成就了華夏第一部醫學巨典《黃帝內經》。慶陽作為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農耕文明悠久燦爛。周先祖不窋在此教民稼穡,開啟了中華農耕文化的先河。此外,慶陽還是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南梁為中心創建的陜甘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
獨特的地理人文特色。慶陽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擁有廣袤的塬面、溝壑縱橫的地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自然風光。當地傳統民居“窯洞”,作為黃土高原特有的居住形式,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慶陽民俗活動豐富多樣,民俗文化絢麗多彩,香包、剪紙、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魅力,集中體現了慶陽人民的智慧與創造,為文旅融合發展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氛圍。
文旅融合發展現狀。近年來,慶陽立足自身歷史文化特色,創新實施農文旅融合“百千萬工程”,開發和打造了一批以紅色文化傳承、農耕文明體驗、生態休閑康養為主題的旅游景區和線路,成功舉辦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展銷暨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旅游業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慶陽文旅融合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文旅資源整合不足。慶陽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但文旅資源整合程度較低,各景點之間缺乏有效聯動與協同發展,未能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例如,一些歷史文化遺跡與民俗文化景點分布較為分散,使得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交通轉換頻繁、行程銜接不暢,難以形成深度旅游體驗,降低了慶陽旅游的整體吸引力。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相較于其他發達地區,慶陽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仍較為薄弱。交通方面,部分景區道路狀況不佳,公共交通網絡覆蓋不足,游客前往景區較為不便。住宿方面,高品質酒店數量較為有限,鄉村旅游民宿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景區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此外,餐飲服務較為單一,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飲品牌和標準化的飲食服務體系,難以滿足游客的多種口味和需求。
旅游產品創新乏力。慶陽目前的旅游產品主要以觀光游覽為主,旅游項目缺乏創新性與互動性,導致游客參與度較低,難以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農耕文化體驗方面,多為簡單的農具器械展陳,缺乏深度農事體驗;民俗文化表演形式單一,不僅游客與表演者之間缺乏互動,而且演出內容未能充分展現地方民俗文化內涵,難以適應游客多元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
旅游品牌營銷薄弱。在旅游品牌營銷方面,缺乏系統的品牌營銷策略和現代化的營銷傳播手段,宣傳推廣力度不足。在宣傳渠道上,主要依賴傳統的旅游推介會、廣告宣傳等方式,新媒體、網絡營銷等信息化手段運用不足。同時,慶陽旅游品牌形象不夠鮮明,未能在國內眾多旅游目的地中形成獨特的品牌標識,難以吸引更多游客的關注和向往。
專業人才支撐不力。文旅融合發展需要旅游規劃、文化創意、旅游管理、市場營銷等多方面人才。然而,慶陽由于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面臨諸多困難。當地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技能和服務意識普遍不強,這進一步制約了慶陽文旅融合發展的進程與質量。
慶陽文旅融合發展面臨的機遇
政策支持機遇。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文旅融合發展戰略,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如加大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鼓勵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等。甘肅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制定了促進省內文旅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措施,為慶陽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環境,有助于慶陽在文旅項目建設、文化遺產保護、旅游品牌打造等方面獲得更多的政策傾斜與資源保障。
需求轉變機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旅游市場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體驗化趨勢。游客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旅游,而更加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文化體驗和身心放松。慶陽豐富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正好契合現代游客對深度文化體驗和鄉村休閑旅游的需求,這為慶陽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等特色產業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交通改善機遇。近年來,慶陽交通條件得到顯著改善。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慶陽機場的直飛航線日益增多,與國內主要城市的交通聯系更加緊密。交通條件的改善不僅縮短了慶陽與外界的時空距離,方便了游客出行,也有利于慶陽旅游資源的整合與區域旅游合作的開展,為慶陽文旅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慶陽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加強文旅資源整合與規劃。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圍繞“紅色圣地”“岐黃故里”“農耕之源”等特色標識,對慶陽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組織專家學者深入開展研究闡釋,編寫相關文化叢書、故事集等,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豐富文化素材。例如,可以深入研究農耕文化的內涵與傳承脈絡,將其與旅游市場需求相結合,開發出具有教育意義和文化體驗價值的旅游產品。二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結合慶陽地理空間和資源特色,制定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打破縣域行政區劃限制,整合全市范圍內的旅游資源,構建“一心、兩帶、三區、多點”的旅游空間格局。“一心”即以慶陽市區為核心的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兩帶”為沿馬蓮河、蒲河形成的生態旅游帶;“三區”分別是以南梁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旅游區、以董志塬為核心的農耕文化旅游區、以子午嶺為依托的生態康養旅游區;“多點”則是分布在各縣區的特色旅游景點。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進一步提升交通便利性。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逐步改善景區內部及周邊道路狀況。實施主要景區道路等級提升計劃,加強道路標識系統建設,確保游客能夠順暢、便捷地到達景區。優化公共交通網絡,開通旅游專線巴士,連接市區與各主要景點,并與鐵路、公路客運樞紐實現無縫對接。合理規劃景區內部游覽線路,設置環保觀光車、自行車租賃點等,進一步方便游客游覽。二是加強住宿餐飲設施建設。根據不同游客群體需求,建設多樣化的住宿設施。在市區和主要景區周邊,建設一批星級酒店、商務酒店,提升住宿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在鄉村旅游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民宿和農家樂,結合地方特色進行設計裝修,讓游客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鄉土風情。同時,加強餐飲設施建設,深入挖掘傳統美食文化,推出慶陽特色菜品,規范餐飲服務標準,加強餐飲從業人員培訓,提高餐飲服務質量,著力打造“隴味”特色餐飲品牌。
創新旅游產品開發。一是打造鄉村旅游精品項目。依托農耕文化資源和鄉村自然風光,開發鄉村旅游精品項目。建設農耕文化體驗園,設置農田耕種、農產品采摘、傳統農具制作等體驗活動,讓游客在身臨其境中感受農耕活動樂趣、領略農耕文化內涵。整合民俗文化景點,打造民俗文化村落和街區,集中展示香包制作、剪紙藝術、皮影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動,讓游客可以動手參與其中,學習民俗技藝、欣賞民俗表演。同時,注重發揮節會宣介效應,立足特色發展鄉村節慶活動,如油菜花節、蘋果采摘節等,提升鄉村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發展休閑康養旅游新業態。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優勢,大力發展休閑康養等旅游新業態。在子午嶺地區,開發森林康養旅游項目,建設森林步道、康養小屋、森林浴場等設施,開展森林瑜伽等康養活動,讓游客在親近自然中放松身心、緩解壓力。立足中醫藥文化特色,深入研發中醫藥養生產品,建設中醫藥養生館、溫泉浴場等,推出中醫藥理療、藥膳美食等服務,不斷滿足游客對健康養生的需求。
強化旅游品牌營銷。一是塑造鮮明品牌形象。結合慶陽文旅資源優勢,以“多彩隴東·魅力慶陽”為主題,設計具有慶陽特色的旅游品牌標識和宣傳口號,邀請具有社會影響和感召力的慶陽籍名人擔任旅游宣傳推介大使,著力塑造具有較高辨識度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關注與向往。二是優化營銷傳播策略。堅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加大旅游宣傳推廣力度。在用好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旅游網站等新興媒介的作用,通過制作旅游宣傳短視頻、開展旅游直播活動、撰寫旅游攻略等方式,吸引網民關注。同時,注重內外聯動,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旅游展會、推介會等活動,加強與知名旅行社、旅游電商平臺的合作,進一步開拓客源市場。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完善人才引進配套政策措施,在薪酬待遇、住房補貼、子女教育等方面出臺更具競爭力的優惠政策,吸引文旅融合急需緊缺人才到慶陽工作。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掛職鍛煉、項目合作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智力資源。二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在本地高校和職業院校中開設旅游管理等相關課程,增加文化遺產保護、民俗文化傳承等特色課程內容,培養適應文旅融合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面向旅游從業人員,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包括旅游服務禮儀、管理知識、講解技巧等方面的內容,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業務能力。同時,鼓勵旅游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和員工激勵,進一步激發旅游市場主體活力。
(作者單位:中共慶陽市西峰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