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保護不僅與當地文化形象建設存在密切關聯,同時也關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部分基層文物保護中心仍存在些許問題,對基層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管能力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文章闡述了基層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保管現狀,深入探討了提升基層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管能力的實踐策略。
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文物蘊含濃厚的文化與藝術價值,而基層文物保護中心作為文物保管的前沿陣地,以文物保管、收藏、展示等為主要職責,其保管能力關乎文物的藝術、文化價值體現。隨著出土文物數量的逐年增多,對基層文物保護中心保管能力提出嚴格要求。但在設施陳舊、資金短缺等問題的綜合影響下,部分單位因保管能力較差導致文物受損概率持續增大。鑒于此,文章探討如何借助有效策略來不斷增強基層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保管能力,對促進我國文物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持。
新時期基層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管的意義分析
縱觀當前基層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管工作的開展,其主要價值表現為:一是促進文化傳承。作為我國發展歷程、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體,文物的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通過對文物的不斷鑒賞與深挖,可幫助研究者加深對傳統文化的領悟,并積極引導民眾參與到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得益于文化自信戰略的全面普及,文物保管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支持,并為民眾樹立文化自信提供支持。二是助力科學研究。中國五千多年發展史中衍生數十個朝代,通過加強文物的保護與管理,能夠為相關史料信息的印證提供支持。隨著我國文物研究愈發受到人們重視,在保管期間通過對相關文物的深度挖掘、分析,可幫助研究者對不同朝代的政治發展情況進行了解,繼而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支持。
基層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管現狀分析
基礎設施不完善。文物保管水平受到基層文物保護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的直接影響,而縱觀當前大部分基層文物保護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其對庫房與安全設施的建設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個別單位的庫房內僅配備小型加濕器或壁掛空調,因溫濕度監測不到位導致文物出現干裂、褪色、銹蝕等問題。再加上庫房內缺乏對光照防護措施的合理應用,文物遭受長期慢性破壞,進而影響其價值體現。另外,部分單位未重視對安防報警系統的完善構建,在出現火災、盜竊等安全隱患時無力應對。總之,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基層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管能力不符合預期。
人員配備不到位。目前基層文物保護中心的人員配備不合理、不到位現象較為常見,如某省基層文物保護中心的人員中超過70%與文博專業不相關,且大專及其以下學歷占比接近40%,意味著專業不對口成為影響文物保管的主要因素。再加上部分單位未積極開展人員集中培訓工作,且部分課程內容以理論知識講解為重點,未將新方法、新技術、新理念等內容融入其中,導致基層文物保護中心人員的素養、能力不符合崗位要求,無法為基層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管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保管制度不完善。基層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管能力與相關保管制度機制的實施存在密切關聯,但個別單位未完善構建保管制度,如對于文物編目格式的記錄存在不統一、不規范的情況,部分文物編目以“名稱-年代-編號”為主,部分文物編目則以“年代-名稱-編號”為主,編目體系不合理導致文物檢索、盤點難度增大。另外,個別單位的出入庫流程設置不合理,仍強調以手工紙質賬本作為文物出入庫的主要手段,引導電子管理系統應用不到位,出現文物遺漏、篡改等問題。
基層文物保護中心保管能力提升的實踐策略
基礎設施完善建設。基層文物保護中心要想不斷增強文物保管能力,需以基礎設施的完善、優化建設為前提。鑒于此,基層文物保護中心需結合自身能力,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重視優化庫房環境。以書畫類文物為例,為避免空氣質量、光照、溫濕度對文物產生影響,需將庫房內溫度控制在18~22℃范圍內,環境濕度控制在45%~60%范圍內,通過對紙張纖維伸縮性的維持來降低文物出現霉變、泛黃等問題的概率。為避免光線過強對文物顏料、紙張產生影響,需視情況將光線強度控制在50~100lux范圍內。再如陶瓷文物的保管,需將溫度、濕度分別控制在16~20℃、40%~50%,且禁止將文物暴露于陽光直射的環境,以降低文物發生胎體開裂、釉面剝落等問題的概率。對于庫房環境條件的改造,要求基層文物保護中心對相關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對于庫房結構的規劃,可增設隔熱層來提升磚石結構庫房的隔熱性能,如視情況在墻表面增設聚氨酯泡沫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材料,避免外界熱傳導過高對文物產生較大影響。對于通風系統的設計,需注重對智能通風與機械通風的有機結合,對于通風口的布局需對文物存放密度、庫房面積等進行綜合考慮,結合變頻風機的安設來提升空氣流通性,這有助于將庫房內溫濕度控制在預期范圍內。其次,提高對安防系統升級的重視度。基層文物保護中心需在出入口、通道節點、存放密集區等位置布設高清攝像頭,并保證攝像頭具備寬動態、低照度等功能,能夠在光線反差大、光線昏暗條件下對文物與人員的動態進行清晰捕捉。同時,需借助智能技術對監控系統進行完善,為單位監控系統賦予入侵監測、行為識別、遺留監測等功能,若保管期間監測到物品異常移動、人員長時間徘徊等情況,系統可第一時間預警并進行消息推送。務必保證入侵報警裝置的組合應用,視情況將紅外線報警器、振動傳感器、微波探測器等安裝于庫房通風、門窗等位置,在提升庫房入侵監測準確性、全面性的同時,避免誤報率過高對單位文物保管產生影響。此外,文物單位需提高對消防系統的升級重視度,基于對煙霧、溫度探測器的全面布設,在紙質、織物等類型文物集中區域合理布設氣體滅火系統。通過對統一化、智能化安防管理平臺的有效構建,能夠以協同聯動的形式來提升基層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保管能力。
人才隊伍高素質建設。為避免因人員能力問題而影響到基層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保管能力,需重視對文物保管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需重視與當地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以校企合作的形式錄入更多高素質人才,并注重對傳統招聘模式的轉變,依托于“筆試、實操、面試”的形式對應聘者的綜合能力進行考察。其次,可適當提高人員隊伍的待遇,通過給予住房補貼、職稱晉升等措施來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注重對培訓體系的持續優化。基層文物保護中心需依據文物保管需求構建分類、分層、線上線下融合的培訓體系來增強人員專業素養。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可針對不同類型人員予以分層化培訓。如初入職人員需接受為期1~2月的崗前培訓,主要培訓內容包括庫房管理規范、文物保護基礎、安防措施流程等,以實現對工作環境的盡快適應。對于在崗人員,開展進階培訓活動,將文物數字化技術、文物修復技藝提升等納入大培訓體系,并采取實操演練、案例剖析等方法來不斷增強他們的專業能力。同時,需強調對培訓工作的分類開展,如對于文物修復崗位人員,其培訓內容需以文物修復技法、知識為主,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相關修復技藝大賽,采取以賽促學的方式來不斷增強職業素養。對于文物保管崗位人員,則需加大對溫濕度調控、文物出入庫管理、庫房精細化管理等內容的培訓,并在培訓期間重視對相關文物保護政策、法規的解讀,以不斷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
文物保管制度完善。要想進一步增強基層文物保護中心的保管能力,需以保管制度體系的規范與完善為前提。首先,需提高對藏品征集環節管控的重視度。信息采集應涵蓋文物名稱、尺寸、年代、來源等信息,并對文物歷史背景、工藝特色、流轉情況等進行挖掘,結合對三維掃描、高清影像、成分分析等技術的集成應用,為文物征集的準確把控提供保障。其次,在文物入庫環節按照功能、地域、年代等進行合理分類。以陶瓷類文物為例,可按照年代、窯口等方面進行細致分類。結合對射頻識別技術的運用,可在入庫期間賦予文物電子標簽,以非接觸的形式對文物信息進行讀取,以實現文物動態化更新位置與狀態,確保管理期間實物能與賬目準確對應。最后,可視情況對庫房巡查制度進行完善。以巡查清單的詳細制定為前提,對文物保存情況、消防設施完備性、環境設備參數等項目進行全面巡查。并對巡查頻次進行明確,加大對珍貴文物的巡查力度,以期及時發現問題避免文物受到影響。此外,當地行政部門需視情況合理設置監督科室,以法律、文物專家的配備為前提,對轄區內文物進行全面、定期檢查,助力基層文物保護中心不斷增強文物保管能力。
加強資金保障。基層文物保護中心能否實現保管能力的不斷提升,受到資金保障的直接影響。鑒于此,基層文物保護中心需結合現場情況的分析,一方面積極獲取政府專項補貼,并根據文物保護等級、文物數量、瀕危程度等,對資金分配體系進行優化。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依托PPP模式為文物保護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若情況允許,可深度挖掘文物內涵,通過對特色化、匠心化文創產品的開發來吸引消費者,基層文物保護中心可按照一定比例抽取保護基金,繼而為文物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建立完善資金監管體系。將精細化思維融入預算編制環節,對文物保護項目從立項調研到步驟實施進行全面拆解,并結合市場情況進行彈性資金的預留,避免資金短缺或冗余導致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受到較大影響。另外,合理應用信息化監控平臺,實現對文物保護各項資金的動態、全面跟蹤,對于材料采購、設備開銷、勞務費用等方面資金出現的異常流向,平臺可第一時間進行預警,保證項目資金的安全。
綜上所述,文物保管能力水平不僅影響到基層文物保護中心的職能體現,也與文物保存以及文化傳承密切相關。鑒于此,基層文物保護中心需從人才隊伍高素質建設、加強資金保障、完善制度體系、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入手,借助科學對策來不斷提升文物保管能力,為不同類型的文物創建更理想的保存環境,并為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的長久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靖邊縣文物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