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經濟持續繁榮,文化自信日益增強,保護珍貴歷史文物、傳承深厚傳統文化已成為公眾的廣泛共識。在這一背景下,博物館的角色愈發重要,成為文化傳播與教育的關鍵場所。隨著博物館在展覽方式、互動體驗和教育活動等方面的持續改進和提升,它們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公眾前來參觀、探索和利用,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與認同感,進而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這不僅豐富了公眾的文化生活,也推動了社會對歷史和文化遺產的重視,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良好氛圍。
連接過去與現在、溝通文化與公眾的橋梁
從對博物館初步職能和社會影響力的探討,到明確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定位,再到21世紀初深入探討博物館的核心價值,博物館的社會職能也在持續擴展和深化。這一發展脈絡,可以從每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變遷中窺見一斑,體現了博物館在應對社會變化和文化需求方面的靈活性與前瞻性。近年來的主題集中在促進多樣性和包容性,強調博物館在社會文化交流、歷史教育和公共服務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顯示出博物館正日益成為公眾參與和文化對話的關鍵場所。
例如,2005年的主題“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突出了博物館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樞紐作用,強調了它們在連接不同文化、促進國際理解與合作方面的重要性;而到了2009年,“博物館與旅游”的主題則揭示了文化旅游和休閑活動已成為博物館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博物館不僅是文化展示的場所,也是吸引游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熱門平臺。與此同時,2020年的主題“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則進一步強調,博物館應將多元與包容的理念深植于各項業務和實踐中,通過創新的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發展,展現文化的多元化魅力,以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和期待。這一系列主題的變化,不僅反映了博物館職能的豐富和拓展,也體現了博物館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不斷適應時代需求的能力,彰顯其在促進社會和諧與文化認同方面的積極貢獻。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博物館主要聚焦于文物的收藏和保護,往往忽視了其為社會服務的根本宗旨。這樣的觀念雖然在過去曾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持續提升,博物館的角色和定位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今的博物館,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物收藏、保護和研究,而是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將文化體驗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以滿足公眾對文化認知和情感交流的渴望。無論是展覽內容的策劃,還是展品的布置和呈現,博物館都致力于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旨在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文化交流與學習中。正因如此,展示教育和公共服務逐漸成為博物館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展示場所,更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博物館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遺產和古籍中的文字都煥發生機,利用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來滋養和啟迪人們的心靈。這一指示為博物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進一步強化了其在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如今,在國家及各級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文物保護機制日益完善,創新性的文博節目層出不窮,文創產品也備受矚目。這一切不僅提升了公眾的文化素養,也激發了人們對博物館文化的濃厚興趣。近年來,“讓文物活起來”已成為文博界乃至整個社會的熱門話題,熒屏上涌現出大量以文物為主角的視聽節目,精彩紛呈,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與此同時,公眾對博物館文化的需求也持續增長,彰顯了新時代下人們對歷史與文化的深切關注和熱愛。
從2016年央視播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2017年的《國家寶藏》,再到2019年的《國寶·發現》和2021年的《博物館說》,這些節目不僅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更掀起了一場關于博物館、文物、考古和文化遺產的熱潮,深刻影響了公眾對文化傳承的認知。越來越多的觀眾被文物和博物館的獨特魅力所吸引,紛紛將博物館視為家庭旅游和研學的首選目的地。博物館已成為探索歷史與文化的理想之地。通過參觀博物館,人們不僅能夠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還能與歷史進行深刻的對話,感受文明的魅力,領略美的風采,仿佛穿越時光,親身體驗那些悠久的歷史故事。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的交融,成功吸引了眾多年輕粉絲的關注和喜愛,形成了一種新穎的文化現象。在這個信息化、多元化的時代,年輕人擁有更為活躍的思維、廣泛的視野和豐富的體驗需求,他們渴望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找到文化的根基與認同感。博物館,作為一個匯聚歷史、藝術和文化的寶庫,不僅展示了古老的文物和藝術品,更通過創新的展覽方式與互動體驗,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感知傳統的絕佳平臺。在這里,他們可以通過參與各種活動,深入了解歷史背景,激發對文化的熱愛,從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獨特的文化視角。
各大博物館積極開展的夏令營活動、志愿者講解等多樣化項目,不僅讓年輕人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更在求知的過程中享受到精神的滋養和審美的愉悅。這些豐富多彩的項目使年輕人能夠在互動中探索歷史,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創造力,營造出一種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學習環境。年輕人對博物館的熱愛,正是他們熱愛生活、追求高品質文化體驗和豐富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體現了他們對文化的渴望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博物館這一載體,年輕人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在心靈深處厚植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這種趨勢不僅有助于培養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更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養分,形成深厚的文化自信,為未來的文化傳承和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全球范圍內的博物館都在努力與觀眾建立更為深入和多元化的互動關系,以滿足新時代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博物館面臨著不斷創新的挑戰,積極探索新的文化傳播方式,以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文化精神。以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為例,該館順應媒體融合的趨勢,巧妙地利用電視和新聞媒體進行多樣化的文化傳播,這不僅顯著增強了與公眾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還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和理解,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鴻山遺址博物館通過中國新聞社、中新網的線上直播,獲得了高達18.8萬人次的觀看;央視《遠方的家》系列節目《大運河特輯》以及《國寶·發現》欄目播放的“吳越春秋”主題紀錄片,都讓觀眾得以深入探索春秋戰國時期鴻山越國貴族古墓的奧秘,了解考古工作的精髓,感受獨特的吳越文化。此外,國內首檔跨界文創設計真人秀節目《跨界新文創》在博物館錄制的兩期專題,更是讓觀眾和網友們一同領略了鴻山遺址的歷史文化魅力。
肩負著保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為了與時俱進,博物館需要展現其現代生命力,與觀眾建立緊密的聯系。這意味著博物館需要不斷探索文物、文化與當代生活的交匯點,逐漸打破傳統的展示模式和形態,將自身打造成為公共文化的活力空間,吸引更多人沉浸其中。
世界博物館之友聯盟主席丹尼爾·本·納坦曾強調:“博物館對公眾具有啟迪和教育的功能,而一些成功的博物館更能夠為公眾提供娛樂的體驗。教育和娛樂并不相互排斥,實際上,娛樂可以成為吸引公眾的有效途徑。沒有公眾的參與,博物館將會失去活力,變得陳舊過時。”
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激發并增強公眾對博物館的興趣與熱情,各地博物館正努力展現其在公眾教育和服務方面的能力,讓博物館成為公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此,眾多博物館積極創新,設立并完善了各類互動空間和體驗區域,供公眾學習、休閑和娛樂。
以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為例,該館在節日期間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包括制香囊、做月餅、繪畫拓印、投壺和創意手工等。這些活動不僅為家庭提供了共同參與的機會,還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將“吳韻講堂”帶入校園,進一步擴展了文化傳播的范圍。除此之外,該館還舉辦了“我是小小考古家”模擬考古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親身體驗考古的樂趣與挑戰,激發他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些活動充分利用了博物館的教育空間,為公眾提供了學習與交流的平臺,拉近了與公眾的距離,營造了一個互動和參與的文化氛圍。
與此同時,這些活動也為公眾在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帶來了一絲寧靜與享受,讓他們在繁忙的日常中找到片刻的放松與寧靜。通過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博物館展現出更具智慧、創意和吸引力的一面,更好地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這樣的努力不僅強化了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其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利用以及對文化遺產的傳承。這一戰略方針為博物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博物館,作為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寶貴載體,擁有眾多珍貴的文物資源,因此在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通過展覽、講解和互動活動,博物館將傳統文化以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公眾,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和對文化的認同。
博物館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充分發揮其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作用。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博物館不僅要承擔起保護與傳承的責任,還需積極參與到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尊重。正如2012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所期待的那樣,博物館的未來將迎來更加輝煌的篇章,不僅恢復其往日的榮光,更將重塑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新形象和新功能。這一進程不僅關乎博物館自身的發展,更關乎整個社會對文化的認知與傳承。通過創新展示形式和豐富的教育活動,博物館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讓他們在參與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從而激發對文化傳承的熱情與責任感。
(作者單位:無錫市吳文化遺址和文物保護中心)